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0120340
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冷战结束后世界上出现的多极力量,进行了多角度的对比分析,以期发现真正驱动多级力量此消彼长的运作原理,并试图梳理出多极格局下支撑各个国家运转的力量脉络。作者对于国际政治相关理论发展的思考,在本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目 录
前 言/001
序 章 “新·危机的20年”——1989~2009年/001
节 “新·危机的20年”?/001
第二节 “单极世界”?/004
第三节 自由放任的胜利?/008
第四节 全球化加速/011
章 金融危机中的国际政治学——大崩溃能够避免吗?/015
节 对国际政治的影响——保护主义的危险/015
第二节 “非持久国”的相位——以近代世界体系为视角出发/024
第三节 2008年危机后的矛盾呈现在何处?/037
第二章 “多极时代”的历史性探讨——超长期趋势与循环/051
节 中国与印度“再度”成为大国/051
第二节 21世纪的“多极”是什么样的时代?/062
第三章 驱动世界体系的新实力原理
节 “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再探讨/072
第二节 21世纪的世界体系/091
第四章 奥巴马的难题
节 美国拥有的资源/110
第二节 使用资源的能力/123
第三节 奥巴马的陷阱/131
第五章 成长与危机中的亚洲/137
节 冷战20年后的亚洲/137
第二节 东亚的危机/140
第三节 南亚:印度的复活和阿富汗、巴基斯坦/144
第四节 危机后的亚洲/149
第六章 结论新的领导/162
译后记/177
序 章 “新·危机的20年”——1989~2009年/001
节 “新·危机的20年”?/001
第二节 “单极世界”?/004
第三节 自由放任的胜利?/008
第四节 全球化加速/011
章 金融危机中的国际政治学——大崩溃能够避免吗?/015
节 对国际政治的影响——保护主义的危险/015
第二节 “非持久国”的相位——以近代世界体系为视角出发/024
第三节 2008年危机后的矛盾呈现在何处?/037
第二章 “多极时代”的历史性探讨——超长期趋势与循环/051
节 中国与印度“再度”成为大国/051
第二节 21世纪的“多极”是什么样的时代?/062
第三章 驱动世界体系的新实力原理
节 “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再探讨/072
第二节 21世纪的世界体系/091
第四章 奥巴马的难题
节 美国拥有的资源/110
第二节 使用资源的能力/123
第三节 奥巴马的陷阱/131
第五章 成长与危机中的亚洲/137
节 冷战20年后的亚洲/137
第二节 东亚的危机/140
第三节 南亚:印度的复活和阿富汗、巴基斯坦/144
第四节 危机后的亚洲/149
第六章 结论新的领导/162
译后记/177
前 言
前 言
2009年1月20日,巴拉克·奥巴马就任美国第四十四任总统。美国史上首位黑人总统,高超的演讲技巧,给美国带来变化这一狂热的国民期待……毋庸置疑,新总统奥巴马是一位禀赋卓越的领导人。不仅在美国国内,而且以欧洲诸国为首的世界各国皆强力支持着奥巴马新总统。
然而,奥巴马总统所面临的课题颇为棘手——1929年经济大恐慌以来深刻的全球危机及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安保方面,在奥巴马重视的阿富汗,形势反而趋于恶化。作为长期课题的应对气候变化对策亦非容易切入的问题。
当然,以上这些并非奥巴马一人的课题,是世界各国领导人,以及我们世界全体公民的课题。为了渡过现在的危机共赴新世界,即“危机后的世界”,不只需要奥巴马总统的努力,还需要世界各国间的合作、世界上各种各样的机构携手,终极而言,需要每一个人的协作。
本书的目的并不在于针对以上课题提出具体的解决之道,而在于展现笔者关于如何理解直面危机的世界现状的思考。正如序章中将会提及的那样,笔者以为当前的危机是冷战结束20多年来持续不断的各类危机导致的终局面。而眼下的课题在于如何防止这场危机走向大崩溃。
我认为,大崩溃能够被预防,但前提是有必要对走向大崩溃的可能性进行充分考察。这便是章所讨论的主题。不但要分析20世纪30年代的状况,而且要不可避免地论及近代世界体系的发展,叙述使20世纪30年代金融、经济危机转化为政治、军事危机的纳粹、日本军国主义的动向,在此基础上,探讨在现代世界体系中是否可能存在与纳粹、日本军国主义构造相似的组织形态,并将试论俄罗斯、中国、印度、伊朗四国可能出现的情况。
假使大崩溃能够被回避,此后的世界将会如何呢?换言之,危机后的世界将会如何。第二章则涉及超长期趋势及其诠释,并将探讨2030年以前的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意义所在。以此次金融危机为契机,对于世界“多极化”的议论突然一涌而出。然而,其意义却因论者不同而各异。在此,笔者想要指出,21世纪的“多极”迥异于18世纪、19世纪至20世纪前半期的“多极”。
那么,在21世纪危机后的世界里,国际政治是基于何种力量原理而展开的呢?我将在第三章剖析新力量原理、世界性决断、国际协调等问题。笔者曾在《言辞政治》(筑摩书房,2000年)中论述,世界迄今为止的权力政治逐渐向“言辞政治”(word
politics)过渡,不过当时几乎未对言辞与权力的关系做理论性探讨。第三章的内容或许有些偏离本书主题,却试图深入言辞与权力的关系适当地展开分析,进而讨论在危机后的世界提升以知识为基准的陈述能力的重要性。
仅仅进行抽象性讨论,将无法把握现实政治的动态。虽然世界向多极发展,而且美国是引发危机的罪魁祸首,但本书仍然坚定地认为,美国今后将继续占据决定性地位。奥巴马政权下的美国存在怎样的可能性?奥巴马政权不得不提防的陷阱有哪些?这便是第四章的主旨所在。
对日本而言,亚洲的动向与美国同等重要。第五章尝试整理冷战后的亚洲是如何发展的。这一章也会探讨日本的亚洲政策,其中将论及通过国际协调使得中国作为安定、繁荣的国家成功实现软着陆是日本的目标之一,为此,必须维持信用度极高的日美安全保障体制。
后一章将基于第三章的新实力原理及其他章节对具体的国际政治情况的分析,探讨日本今后在国际政治中如何发挥积极的作用。我认为,尽管人口与经济总量等相对下降,但日本依然保持着持续发挥影响力的潜力。不过,正因为如此,需要采取措施限度地挖掘日本的能力。
我在1996年写成的《新“中世”》(日本经济新闻社出版)一书中展示了一幅冷战后世界体系的粗略示意图。这幅图即使到现在,也基本不存在修改大框架的必要性。可是,关于“新中世”的权力与政治,笔者则认为有必要进一步开展理论性的考察,并已尝试在几篇论文中提及了“言辞政治”等概念。
此后,“9·11”事件发生,笔者渐渐感到,包括现代国际政治中恐怖主义的定义等在内,世界体系相关的理论思考也有必要再做一次整理。不过,作为研究人员,我既要考虑写作一部以当前东亚为中心的现代国际政治史(《亚洲中的日本》,NTT,2007),同时又不得不承担大学的行政类工作,以致整理工作进展缓慢。就在这一当口,2008年9月爆发了的金融危机。
我想着,这下糟了!包含这一局势在内的理论性再构筑需要数年准备。2008年10月中旬,日本经济新闻社拜托我即刻将之总结成书,尽管我回复目前毫无准备,腾不出时间,但日本经济新闻社还是提议以12月寒假的集中讲义形式进行口述,并在此基础上归纳成文。
其结果便是本书的诞生。本书基于我至今对国际政治相关理论发展的思考,完全依据报纸、媒体的报道,边进行口述边思考,撰写而成。就我本人而言,作为一本短期著作,虽已倾尽全力,但依然存在意犹未尽之处,只得留待读者阅后再做判断了。
总而言之,若没有日本经济新闻社的推动,就没有本书,在此向相关人员致以深深的谢意。
田中明彦
2009年2月
2009年1月20日,巴拉克·奥巴马就任美国第四十四任总统。美国史上首位黑人总统,高超的演讲技巧,给美国带来变化这一狂热的国民期待……毋庸置疑,新总统奥巴马是一位禀赋卓越的领导人。不仅在美国国内,而且以欧洲诸国为首的世界各国皆强力支持着奥巴马新总统。
然而,奥巴马总统所面临的课题颇为棘手——1929年经济大恐慌以来深刻的全球危机及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安保方面,在奥巴马重视的阿富汗,形势反而趋于恶化。作为长期课题的应对气候变化对策亦非容易切入的问题。
当然,以上这些并非奥巴马一人的课题,是世界各国领导人,以及我们世界全体公民的课题。为了渡过现在的危机共赴新世界,即“危机后的世界”,不只需要奥巴马总统的努力,还需要世界各国间的合作、世界上各种各样的机构携手,终极而言,需要每一个人的协作。
本书的目的并不在于针对以上课题提出具体的解决之道,而在于展现笔者关于如何理解直面危机的世界现状的思考。正如序章中将会提及的那样,笔者以为当前的危机是冷战结束20多年来持续不断的各类危机导致的终局面。而眼下的课题在于如何防止这场危机走向大崩溃。
我认为,大崩溃能够被预防,但前提是有必要对走向大崩溃的可能性进行充分考察。这便是章所讨论的主题。不但要分析20世纪30年代的状况,而且要不可避免地论及近代世界体系的发展,叙述使20世纪30年代金融、经济危机转化为政治、军事危机的纳粹、日本军国主义的动向,在此基础上,探讨在现代世界体系中是否可能存在与纳粹、日本军国主义构造相似的组织形态,并将试论俄罗斯、中国、印度、伊朗四国可能出现的情况。
假使大崩溃能够被回避,此后的世界将会如何呢?换言之,危机后的世界将会如何。第二章则涉及超长期趋势及其诠释,并将探讨2030年以前的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意义所在。以此次金融危机为契机,对于世界“多极化”的议论突然一涌而出。然而,其意义却因论者不同而各异。在此,笔者想要指出,21世纪的“多极”迥异于18世纪、19世纪至20世纪前半期的“多极”。
那么,在21世纪危机后的世界里,国际政治是基于何种力量原理而展开的呢?我将在第三章剖析新力量原理、世界性决断、国际协调等问题。笔者曾在《言辞政治》(筑摩书房,2000年)中论述,世界迄今为止的权力政治逐渐向“言辞政治”(word
politics)过渡,不过当时几乎未对言辞与权力的关系做理论性探讨。第三章的内容或许有些偏离本书主题,却试图深入言辞与权力的关系适当地展开分析,进而讨论在危机后的世界提升以知识为基准的陈述能力的重要性。
仅仅进行抽象性讨论,将无法把握现实政治的动态。虽然世界向多极发展,而且美国是引发危机的罪魁祸首,但本书仍然坚定地认为,美国今后将继续占据决定性地位。奥巴马政权下的美国存在怎样的可能性?奥巴马政权不得不提防的陷阱有哪些?这便是第四章的主旨所在。
对日本而言,亚洲的动向与美国同等重要。第五章尝试整理冷战后的亚洲是如何发展的。这一章也会探讨日本的亚洲政策,其中将论及通过国际协调使得中国作为安定、繁荣的国家成功实现软着陆是日本的目标之一,为此,必须维持信用度极高的日美安全保障体制。
后一章将基于第三章的新实力原理及其他章节对具体的国际政治情况的分析,探讨日本今后在国际政治中如何发挥积极的作用。我认为,尽管人口与经济总量等相对下降,但日本依然保持着持续发挥影响力的潜力。不过,正因为如此,需要采取措施限度地挖掘日本的能力。
我在1996年写成的《新“中世”》(日本经济新闻社出版)一书中展示了一幅冷战后世界体系的粗略示意图。这幅图即使到现在,也基本不存在修改大框架的必要性。可是,关于“新中世”的权力与政治,笔者则认为有必要进一步开展理论性的考察,并已尝试在几篇论文中提及了“言辞政治”等概念。
此后,“9·11”事件发生,笔者渐渐感到,包括现代国际政治中恐怖主义的定义等在内,世界体系相关的理论思考也有必要再做一次整理。不过,作为研究人员,我既要考虑写作一部以当前东亚为中心的现代国际政治史(《亚洲中的日本》,NTT,2007),同时又不得不承担大学的行政类工作,以致整理工作进展缓慢。就在这一当口,2008年9月爆发了的金融危机。
我想着,这下糟了!包含这一局势在内的理论性再构筑需要数年准备。2008年10月中旬,日本经济新闻社拜托我即刻将之总结成书,尽管我回复目前毫无准备,腾不出时间,但日本经济新闻社还是提议以12月寒假的集中讲义形式进行口述,并在此基础上归纳成文。
其结果便是本书的诞生。本书基于我至今对国际政治相关理论发展的思考,完全依据报纸、媒体的报道,边进行口述边思考,撰写而成。就我本人而言,作为一本短期著作,虽已倾尽全力,但依然存在意犹未尽之处,只得留待读者阅后再做判断了。
总而言之,若没有日本经济新闻社的推动,就没有本书,在此向相关人员致以深深的谢意。
田中明彦
2009年2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