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3036283
绪论
节 本书思路
第二节 文献回顾
一、华工、中国制造、农民工
二、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与分割
三、身份、道德、人权的范畴
章 华工:美国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与分割
节 被排斥的华工
一、异质性的华工形象
二、国籍、族群、阶级
第二节 模范少数族裔
一、形象的转变
二、华裔的神话
三、形象的建构
第二章 中国制造:劳动力市场竞争与分割的国际化
节 劳动力市场竞争与分割的国际化
一、世界体系格局
二、经济的全球化
第二节 中国加入WTO和中国制造崛起
一、中国入世
二、中国制造
第三节 指向中国制造和中国劳工的验厂
一、国际劳工标准
二、企业社会责任
三、企业社会责任认证:验厂
第三章 农民工: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与分割
节 竞争中的话语
一、“五方联席会议”
二、谈判中少了谁?
第二节 竞争中的身份
一、民国时的劳工地域分割
二、乡籍和族籍分割的根源
三、身份证和二元户籍分割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AURORA时装公司验厂审核程序
附录二 AURORA时装公司验厂文件清单
附录三 AURORA时装公司验厂预审报告
致谢
如今,华人在美国已蜕变成了“模范少数族裔”,为美国主流人群所称道。然而,随着全球化的加剧,西方金融危机的涌现,有关“中国制造”功与过的热议,搬照SA8000 或中国新劳动法的外商验厂活动却有增无减,中国工人劳动的体面性问题再度让“反倾销”和贸易保护罩上了道德及人权保护的光晕。
在中国国内的珠三角劳动力市场,尽管有关河南流动人口、凉山彝族农民工的道德品质诟病因民工荒而有所减弱,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些针对乡籍、族籍的社会或文化歧视就此完全消散,一旦劳动力短缺有所缓解,这些人群又会成为诟病和用工排斥的对象。
作者认为在当下美国有关的中国制造形象与过去的华工形象之间存在着某种延续、流变的复杂关联;在有关过去的华工与今日的外地农民工、少数民族农民工形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类似性。
本书旨在揭示这些关联和类似,分析和论证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和分割怎样通过人们的惯习差异、劳动力成本**化、一般劳动工资标准、公民身份和就业权利、用工道德和人权标准来生成的,或者说,所谓的市场、阶级、阶层怎样镶嵌在具体的文化场景中(具体的国籍、户籍和用工规定,以及人们的价值、语言、偏好、权利、利益、公平和机会感等等),蜕变成为国籍、族群、乡籍的身份成见。
希望论文有助于对知识与权力、社会现实与社会想象、社会分层与族籍、乡籍之间相互关系的探讨,本书通过对华工、农民工、中国制造形象的流变和争论的追溯和分析,能够增进我们对于民族国家、全球化场景中的劳动力市场分割与竞争、及人权指控的复杂意涵的理解。
劳动力市场上的职业分割又一次被当作华人在美国社会分层中的标准。邝治中(Peter Kwong,又译邝彼得)作为华裔美国社区工作者已有15年的工作经验。他说,被殖民的劳动者中多数没有完成高中学业,英语说得不好。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想学习。实际上,社区拥有至少24家英语学校,数千工人挤出时间去上课。但真正的问题是,他们在工作中根本没有机会使用英语,所以很快就忘记了所学的一点点东西。有限的英语语言技能和有限的工作机会不断地相互强化,使得这一部分华人很难通过自身奋斗而向上流动。另一部分华人通过教育成就直接进入主流的白领专业阶层。这些拥有美国大学高等教育文凭的华人及其后代一般比较容易在美国劳动力市场的一级市场找到稳定工作。但是,华人想要进入更高的行政管理层或领导位置却常常遭遇“玻璃天花板”(glass ceiling)的障碍,抑制了他们继续努力向上的愿望和行为。因此,华人在美国社会的上升通道不仅是有限的,而且是封顶的。只要不逾越这道边界,华人所取得的任何成就都可以被接受。而设置“玻璃天花板”的是拥有权力的美国白人主流社会,这种约定俗成的社会实践几乎成为隐形的制度,它保证了白人在社会中的主导支配地位和在劳动力市场分层中的优势地位。可以说,“玻璃天花板”的作用非常类似于排华法案的作用。
随着一部分华人成为美国社会的中产阶级,他们与白人之间再次产生了职业上的竞争。19世纪,华工带给白人劳工的就业威胁令他们背上“黄祸”形象,白人通过排华法案有效遏制了华工的竞争。20世纪,新一轮的就业竞争催生了华人的“模范少数族裔”形象。然而,在华人“美好”形象的背后却是不变的排他性。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