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5347639
编辑推荐
三十多篇关于绘画的文章都是写给老百姓的。这些文章虽聊的是绘画,但也聊了很多其他的……我们更看重的是把这些名家、大腕、名画当作一个个切入口,由此引出画面背后的世界和一些隐藏在画里或画家身上的值得我们思考的生活方式或其他。这些画面背后的东西没准比画里的世界更缤纷多彩,也没准跟我们有着更多关联,也更易于我们理解。正应了那句禅语:“一花一世界”——一画一世界。
内容简介
《乱说画——从顾恺之到黄宾虹》作者选择了十位不同时代的艺术家作为中国绘画史上一些重要节点的代表,用三十多篇短文章集成这本轻松而又严肃地介绍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书,寄望以偏带全,窥斑见豹。这十位艺术家个个都是中国美术史上的高山,开天辟地的先锋人物。他们其中任何一人的缺失都会造成我们的中国绘画史残缺,甚至都有可能改变我们绘画历史的前进方向。今天回看他们,大家可以看到各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时代其绘画的基本面貌和当时*有特色的、*有开创性的绘画作品。了解完这十位艺术家,作为非专业学者的我们,基本就能对中国绘画历史有一个概貌式的了解。更有趣的是,这些艺术家的作品也代表了不同时代对于绘画的不同认识程度,而这恰好也反映了生活在不同时代的人们对很多绘画以外的问题的认识程度。于是,透过他们,我们还可以看到人们与时代的关系,看到这种关系的演进,这其实也就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程度之递进。
目 录
目录
序
一、 东晋 “我心里有过你”——《洛神赋图》1、 《洛神赋》2、 《洛神赋图》3、 大神顾恺之4、 东晋
二、 隋 春心荡漾——《游春图》1、 《游春图》2、 展子虔3、 春心荡漾
三、 唐 身边的“桃花源”——《簪花仕女图》1、 《簪花仕女图》2、 牛人周昉3、 身边的“桃花源”
四、 五代 真真假假——董源1、 “山水”2、 三董3、 真真假假《溪岸图》
五、 北宋 小人物的——《清明上河图》1、 危机四伏《清明上河图》2、 小人物张择端3、 大人物赵佶
六、 南宋 北京的秋天——《六柿图》1、 北京的秋天和大爷的《六柿图》2、 《六柿图》3、 牧溪和尚4、 去京都拜访牧溪和尚
七、 元 奇葩——倪瓒1、 上博偶遇倪瓒2、 意外的朴实3、 奇葩
八、 明 苏州局外人——仇英1、 好看的苏州2、 《汉宫春晓图》3、 “局外人”仇英
九、 清 酒狂——朱耷1、 酒狂2、 “酒”3、 “狂”4、 白眼
十、 民国 看不懂的——黄宾虹1、 《山间饮茶》2、 黄宾虹、白宾虹、黑宾虹3、 看不懂的“黑宾虹”
跋
前 言
花走马观花“乱说画”
我很喜欢“走马观花”这个词。在我小时候它经常被用作贬义,老师用它来教育我们要深入研究问题,不能浮皮潦草。这当然没错,但是“走马观花”原意却相去甚远——指心情愉悦。我在此基础上引申出了这个词另外的一面,一个非常“正能量”的价值观——不计较得失。
我看来“走马观花”意味着观花之人需要将每一朵花都看作是这一段路程中的美好风景,不在哪一朵花停留,也不要想去占有,正所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不停留便不生得失心,不占有也就不会有失去,这不正是我们经常说的要在生活中学会的“放下”吗?美好风景尽收眼底,又没有了患得患失的计较,少了心中的纠结,这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从容”吗?这些都是我们所稀缺的,在这个人人“捉急”的时代。
前面三十多篇关于绘画的文章都是写给老百姓的。这些文章虽聊的是绘画,但也聊了很多其他的乱七八糟,不能算是学术专著,专著类的文章我也写不来;我更看重的也是把这些大腕、名画当作一个个切入口,由此引出画面背后的世界和一些隐藏在画里或画家身上的值得我们思考的生活方式或其它。这些画面背后的东西没准比画里的世界更缤纷多彩,也没准跟我们老百姓有着更多关联,也更易于我们理解。正应了那句禅语:“一花一世界”——一画一世界。
关于“绘画”这个媒介,要细说也可以写书专著,尤其是在今天,这个极其传统的媒介所承载的意义和工作方法都跟现代主义之前有了巨大的变化,我就不多言,有机会再另说;我们在这里姑且大而化之地按照老百姓脑子里的概念去理解“绘画”。这个媒介之于大众来讲本就仅是锦上添花,茶余饭后陶冶情操、增长见闻而已,并非生活必需;我们大可以将这些名家大腕和他们的牛x大作当成春日里街角路边盛开的玉兰、海棠,走走看看,欣赏欣赏;我们完全可以像“走马观花”一般浅尝辄止,不用驻足停留,如果能知道它们哪里好、为什么好就更佳,不必穷其究竟。于是这本书就是要带大家一起去走一走看一看;我带大家看的是画,我们看的也是花,我们看的也是世界。
严格来说,“中国”在这里也并不是一个非常严谨的概念。“中国”古多称地域,用作国家的专称也就百年;华夏大地文明数千载,经历了太多朝代更迭疆域变迁,何为“中国”?这个问题大有学者专著研究,我亦不多言,况且这里本是“走马观花”,也就容得下大而化之的“中国”概念,把“唐宋元明清……”全包括进去,我也就姑且沿用下去。
北京的夏天,气温很高,跟南方不相上下。记得十几年前刚从四川到北京时,感觉北京的夏天多数时候空气干燥,不闷热,太阳底下晒着,也热得爽朗,在有阴凉的地方,小风一吹,热天的烦躁随汗液蒸发,迅速散去,人也马上就能平静下来。这些年新添了个事物叫雾霾,北京的夏天干爽不再,时常闷热似南方。从前的树荫小凉风变成水汽充沛的热浪,原来蓝天白云的似火骄阳现如今也变成了灰突突厚云层包裹的蒸汽烤箱。这样的天气里舒适的生活恐怕就是关在家里开着空调“乱说画”了,于是我便这样舒适地“乱说”了一个夏天,又一个夏天,在天气好和不好的日子里,嘴里念叨着:“画不知所以,一往而深,再而衰,三而竭……”。
我很喜欢“走马观花”这个词。在我小时候它经常被用作贬义,老师用它来教育我们要深入研究问题,不能浮皮潦草。这当然没错,但是“走马观花”原意却相去甚远——指心情愉悦。我在此基础上引申出了这个词另外的一面,一个非常“正能量”的价值观——不计较得失。
我看来“走马观花”意味着观花之人需要将每一朵花都看作是这一段路程中的美好风景,不在哪一朵花停留,也不要想去占有,正所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不停留便不生得失心,不占有也就不会有失去,这不正是我们经常说的要在生活中学会的“放下”吗?美好风景尽收眼底,又没有了患得患失的计较,少了心中的纠结,这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从容”吗?这些都是我们所稀缺的,在这个人人“捉急”的时代。
前面三十多篇关于绘画的文章都是写给老百姓的。这些文章虽聊的是绘画,但也聊了很多其他的乱七八糟,不能算是学术专著,专著类的文章我也写不来;我更看重的也是把这些大腕、名画当作一个个切入口,由此引出画面背后的世界和一些隐藏在画里或画家身上的值得我们思考的生活方式或其它。这些画面背后的东西没准比画里的世界更缤纷多彩,也没准跟我们老百姓有着更多关联,也更易于我们理解。正应了那句禅语:“一花一世界”——一画一世界。
关于“绘画”这个媒介,要细说也可以写书专著,尤其是在今天,这个极其传统的媒介所承载的意义和工作方法都跟现代主义之前有了巨大的变化,我就不多言,有机会再另说;我们在这里姑且大而化之地按照老百姓脑子里的概念去理解“绘画”。这个媒介之于大众来讲本就仅是锦上添花,茶余饭后陶冶情操、增长见闻而已,并非生活必需;我们大可以将这些名家大腕和他们的牛x大作当成春日里街角路边盛开的玉兰、海棠,走走看看,欣赏欣赏;我们完全可以像“走马观花”一般浅尝辄止,不用驻足停留,如果能知道它们哪里好、为什么好就更佳,不必穷其究竟。于是这本书就是要带大家一起去走一走看一看;我带大家看的是画,我们看的也是花,我们看的也是世界。
严格来说,“中国”在这里也并不是一个非常严谨的概念。“中国”古多称地域,用作国家的专称也就百年;华夏大地文明数千载,经历了太多朝代更迭疆域变迁,何为“中国”?这个问题大有学者专著研究,我亦不多言,况且这里本是“走马观花”,也就容得下大而化之的“中国”概念,把“唐宋元明清……”全包括进去,我也就姑且沿用下去。
北京的夏天,气温很高,跟南方不相上下。记得十几年前刚从四川到北京时,感觉北京的夏天多数时候空气干燥,不闷热,太阳底下晒着,也热得爽朗,在有阴凉的地方,小风一吹,热天的烦躁随汗液蒸发,迅速散去,人也马上就能平静下来。这些年新添了个事物叫雾霾,北京的夏天干爽不再,时常闷热似南方。从前的树荫小凉风变成水汽充沛的热浪,原来蓝天白云的似火骄阳现如今也变成了灰突突厚云层包裹的蒸汽烤箱。这样的天气里舒适的生活恐怕就是关在家里开着空调“乱说画”了,于是我便这样舒适地“乱说”了一个夏天,又一个夏天,在天气好和不好的日子里,嘴里念叨着:“画不知所以,一往而深,再而衰,三而竭……”。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