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6817704
泽特林和弗兰克森向读者呈现了一幅“台风”行动的完整画卷:致命又顽强的德军,以及不屈抵抗的苏联。从*级的士兵到*的指挥官,多角度重现“台风”行动始末,展现了德军袭击莫斯科对纳粹东线战略的决定性影响,即莫斯科战役是二战*正的转折点。本书节奏快,文笔流畅,无论是军迷还是历史爱好者都能从中获益。
1941年9月底,百万训练有素的德军士兵阵列于莫斯科以西180英里的前线,意图一举拿下东线战场。面对规模同样庞大的苏军,德军士气旺盛,以装甲师为先锋打破了苏军防御,楔入纵深,在通往莫斯科的方向围困住了大部苏军。
压倒性的胜利并没有让苏联首都陷落,朱可夫将军回到莫斯科,部署重建莫斯科以西的防线。雨季的泥泞拖住了德国作战部队和后勤部队,为朱可夫争取了足够的时间。德军在11月再次发起攻击,遭遇了更加强硬的抵抗。尽管德军也在拼命战斗,但苏军的集结很快超过了他们……
本书基于众多档案记录、个人日记、信件和其他来源进行编撰,从士兵和将领的角度重现了战斗。这场战斗对整个德国的东线战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其结果揭示了德国进攻莫斯科的失败可能是*二次世界大战*正的转折点。
引言
章 苏联防守情况
第二章 德国的计划——“台风”行动
第三章 古德里安的进攻
第四章 德国发动总攻
第五章 攻势在继续
第六章 合围战
第七章 分割包抄
第八章 战略决策
第九章 维亚济马—布良斯克
第十章 离莫斯科还有一百公里
第十一章 图拉之路
第十二章 十月行将结束——“台风”行动已半
第十三章 11月7日阅兵式
第十四章 奥尔沙会议,11月13日
第十五章 后的冲击
第十六章 莫斯科城下
第十七章 因与果
附录
参考文献
很多场战役都被描述为二战之中的转折点,尤以斯大林格勒战役和阿拉曼战役为甚。然而和二战期间的诸多战役相比,阿拉曼只能算小事一桩,它的决定性作用值得商榷,更何况,它毕竟发生在一个战略地位上较为次要的地方。1942年秋季在中东地区的军事行动于英国的决策者而言非常重要,但却只牵制了德国武装力量的一小部分,而且并没有美苏军队参与其中。
相对而言,斯大林格勒战役似乎更像是转折点,在1942年9月到1943年2月的一段时间内,双方投入了更多的军事力量,约瑟夫·斯大林和希特勒都非常关注在这座伏尔加河畔的城市中发生的战斗。有人指出苏军在这次战役之前很少能在战场上取得主动权,在这之后苏军则很少给德军留下夺回主动权的机会。但抛开这些有力的理由,以及连篇累牍关于这一众所周知的、代价高昂的战役的文献资料来看,斯大林格勒战役的重要性似乎被夸大了。我们认为早在斯大林格勒的战斗开始之前,德国就已经输掉了战争。诚然,早在1942年6月的时候,希特勒曾在乌克兰东部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夏季战役,但它的规模还没有大到足以打败苏联的地步。因此,真正的转折点应该发生得更早一些。
1941年6月开始的“巴巴罗萨”(Barbarossa)行动是希特勒的一场豪赌,他想在半年之内征服苏联。包括长期的经济计划在内的战争规划都是基于这一目标会顺利达成的假设所制定的,然而希特勒严重低估了苏联进行战争的能力,因此直到1941年9月时,东线的德军仍然在和苏军交战。德国人认为应该在冬天来临之前结束这场战役,好以攻占莫斯科这一决定性胜利收场。
9月末10月初的时候,德国人投下了后的赌注,发动了“台风”(Taifun)行动,也就是他们期盼已久的,针对莫斯科的进攻行动。行动在一开始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但是仅过了一个多星期之后,他们就陷入了泥淖之中,看似已经到手的奖赏就这么溜走了。
这是希特勒的次大败。1940年德国空军没能让英国屈服,但当英格兰南部天空中的空战还在如火如荼进行之时,希特勒就已经努力将他手头的大多数资源集中在策划对苏进攻上面了。入侵苏联是希特勒的重头戏,莫斯科城下的败仗说明他的计划已经不可救药地遭受了挫败。
德国没能力击败苏联的说法似乎有道理,不过希特勒和他的同僚不这么看,苏联之外的许多人也不这么看。德国在莫斯科的失败让很多观察家清楚地认识到,德国可能没有办法从正在东方奋起反击的巨人那里取得胜利。
莫斯科战役的规模极其宏大,参战双方都投入了超过百万的兵力;苏联红军损失了将近一百万名士兵,但是他们成功地挡住了德军。从此可以看出苏德两位独裁者在这场战役上投入了多少资源,以及这场战役对于他们是多么重要。在此,我们针对这一历史上的重要篇章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和分析,希望读者朋友们喜欢。
摘自《第八章 战略决策》
在莫斯科以西的多数守军落入袋中之后,德军现在面临多种选择。显然,他们现在必须要做的是击溃和俘虏包围圈里面的苏军部队,但指挥官们想得比这还要远几步。事实上,莫斯科外面的战况与德国的战争全局息息相关,如果“台风”行动不能如同预期一样获得胜利的话,那么在“巴巴罗萨”之前制定的很多计划就都会落得一个悲惨的下场。
希特勒早在决定入侵苏联的时候,就已经把工业生产能力和原材料的供应都考虑了进去。西线的战事再不断地拖延下去,德国认为美国迟早会加入英国一方。实际上一些具有影响力的德国决策者们已经认定,美国是英国的秘密盟友。到了1941年春季的时候,已经可以预见,西线的战争不再会有快速结束的可能。1941年的形势对于德国来讲依然是非常理想的,当时还看不到西边会出现什么特别紧迫的威胁,因此,德国人就得到了一个绝佳的机会,他们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来击败苏联。
与西线战争主要由海军和空军带头不同,对苏作战要由陆军率先发动,而且也要让陆军来唱主角。这意味着在1940年全年和1941年上半年时候,陆军武器和装备的生产是享有高度优先权的。在德军跨过苏联的国境线之后没多久,军工生产的重点又被转移到了海军和空军所需的装备上面。这样的决策是基于可以快速击败苏联的推断而做出来的,这种设想也为中央集团军群带来了冬季装备不足的难题。
新的生产计划要花几个月甚至几年来进行准备,区区一纸临时通知无法立即改变生产上面的优先权顺序。之前决策所产生的影响可以持续很长时间,这才是1941年10月时德军面临的真正威胁。在军工生产方面,德国已经给陆军武器和弹药安排了较低的优先权,所以与苏联进行持久战会变得问题重重。此外,对苏联的入侵本意是获得新的重要原材料来源,尤其是原油,这是德国的作战行动所迫切需要的。
实际上,德国人已经把所有的赌注都押在了对苏作战的胜利上面。如果斯大林的国家不倒台,德国所面临的问题将不只是要在东线打持久战。东线的德军部队存在出现武器弹药供应短缺情况的风险,这一问题必须要加以改善,而不是削减部队武器弹药的供应量。还有,西线的战斗仍然需要大量的燃油和航空引擎供应,德国人只能指望利用高加索的油田来补充他们有限的资源。综上所述的一切都意味着,如果德军在莫斯科的战斗不能取得决定性胜利,那将会对德国的战略全局产生严重的影响。冯·博克现在肩上的担子非常沉重,而且他会发现,他将无权绕过来自上边的干涉,来独立进行决策。
冯·博克元帅早在行动开始前就非常担心会出现不利行动的天气状况,而在“台风”行动的第二周,他的噩梦就成真了。随着道路变得越来越泥泞,博克的进攻陷入了停顿。延误战机的后果将会严重到博克他们负担不起的程度。整体的战略形势几乎在逼迫德国为一场决定性的胜利押上他们手头的一切,然而,这样的一场赌局对中央集团军群来说是非常危险的。德国的整个宏观战略就是一场豪赌,留给他们的选择并不多,显然中央集团军群就被当作了牌桌上面的赌注。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