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9793442丛书名: 中医文化蓝皮书
编辑推荐
“中医文化蓝皮书”(2016)选择了一年来北京市和全国中医药发展、中医医疗服务、人才教育、中医养生、就医选择、创意产业、新闻出版、传播活动、自媒体、APP、文化安全以及京津冀协调发展等方面的十余个问题,通过对北京市多家中医医疗机构和北京、成都、重庆等地进行多种形式的调研,采集到大量的数据和证据,然后进行深入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后提出专家的独家观点、具有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预案和发展规划,以供决策者选用。
内容简介
本书选择了一年来北京市和全国中医药发展、中医医疗服务、人才教育、中医养生、就医选择、创意产业、新闻出版、传播活动、自媒体、APP、文化安全以及京津冀协调发展等方面的十余个问题,通过对北京市多家中医医疗机构和北京、成都、重庆等地进行多种形式的调研,采集到大量的数据和证据,然后进行深入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后提出专家的独家观点、具有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预案和发展规划,以供决策者选用。
目 录
Ⅰ 总报告
1 中医药学术发展模式的文化解读
——基于中医药学术文献信息数据与知识进步的综合分析
【毛嘉陵 李婧昳 王 晨 梁叔弘】/001
一 中医药学术历史数据的调查/003
二 中医药学术发展历史轨迹的剖析/007
三 未来中医药学术发展模式的探索/011
四 结论/044
1 中医药学术发展模式的文化解读
——基于中医药学术文献信息数据与知识进步的综合分析
【毛嘉陵 李婧昳 王 晨 梁叔弘】/001
一 中医药学术历史数据的调查/003
二 中医药学术发展历史轨迹的剖析/007
三 未来中医药学术发展模式的探索/011
四 结论/044
Ⅱ 医疗市场篇
2 北京市中医医疗服务满意度分析报告(2016)【侯胜田 张永康】/048
3 居民中医养生指数构建及实证分析研究【余曙光 卞金辉 毛嘉陵】/071
4 北京各中医院挂号费现状调查【丁 洋】/083
Ⅲ 创意产业篇
5 北京中医药学术和科普图书的创作与营销分析【张立军】/095
6 2015年全国中医医院微信分析报告【姜洁冰】/108
7 中医药移动应用(APP)研究报告【高新军 江子雅】/123
Ⅳ 教育传承篇
8 中医药大学新生中医文化入学教育情况调研报告
【陈学先 佟 枫 李思炎 陈露媛】/148
9 2015年全国《黄帝内经》知识大赛活动纪实
【冯 健 许 帅 周桂桐 张伯礼】/168
10 第二届全国悦读中医活动概览——中医药界的全民阅读活动
【林超岱 张立军 邹运国 王 丹】/174
Ⅴ 传播交流篇
11 京津冀中医药协同发展研究【李瑞锋 石学峰 赵 静】/186
12 中医院校大学生中医药文化安全意识调查
——以北京中医药大学为例【赵海滨】/204
13 屠呦呦获诺奖事件舆情专报【周泠然】/221
14 2015年中医健康节目调研分析:现状、问题及对策
【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电视健康传播”课题组】/233
前 言
前 言
全国本“中医文化蓝皮书”在2015年5月的正式发布,不仅填补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蓝皮书品牌的一个行业空白,而且促进了中医药决策咨询水平的提升和中医药智库的建设,受到中医药行业内外的关注和肯定,大大地增强了我们继续开展此项研发工作的信心。
“中医文化蓝皮书”以数据和事实为依据,对中医药行业发展现状和突出问题进行真实反映和客观评价。因此,在策划选题时就必须保持敏锐的眼光、独立的思考和富有激情的创意,随时关注中医药行业发生的变化,并不断挖掘出新问题和新选题,然后采取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后形成具有智库性质的中医文化年度报告。
然而,中医药作为一个具有上千年历史的古老行业,我们在聚焦它的年度现状或着眼未来发展预测时,也难以回避对其历史的涉及和分析,否则很难认识到根源上的问题,从而进行深刻地思考和更切实际地梦想未来。
几千年以来,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的健康和生存繁衍做出过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中医药经过长期的发展,虽然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而系统的健康观、生命观、学术理论体系和临床诊疗技术,然而由于历史的局限、自身学术之不足以及西方现代科技文明的挑战,在近百余年间不仅未能真正实现学术的飞跃发展,就连基本的生存都举步维艰。特别是在当今这个以客观事实和证据为认知与说理依据的科学时代,中医药已不可能再沉睡在农业文明时期的“温床”上缓慢地延续生命。
2015年底,中国中医科学院著名中药专家屠呦呦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神州大地再次掀起中医药热。这一年中,中医药领域传出了一个又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政府发布《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和《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举行在全国中医药院校影响广泛的“全国黄帝内经大赛”、即将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等等。这些信息反映了国家对中医药寄予着新的更大的期望,社会对中医药也有了更多的期待。那么,中医药如何才能够在现代科技文明背景下继续生存发展,并实现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贡献的“中医梦”呢?
2015年12月16日,*总书记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讲话指出:“纵观世界文明史,人类先后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每一次产业技术革命,都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巨大而深刻的影响。现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引领了社会生产新变革,创造了人类生活新空间,拓展了国家治理新领域,极大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书记的讲话不仅揭示了现代信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更指明了中医药学术现代发展的正确方向。当今新兴的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现代科学文明成果,必将从更深层次改变中医药的观念和思维,这对中医药的现代生存发展来说无疑既是一种挑战,更是一次对古老学术进行现代诠释和学术升华的世纪机遇。
正是在以上大好形势下,我们启动了“中医文化蓝皮书”(2016)的撰写工作。
一 探索未来中医药学术发展新模式
为了更透彻地认识中医药科学文化的知识本体,挖掘出影响中医药学术发展的深层次原因,进而探索和构造未来中医药学术发展新模式,以期更好地促进中医药学术发展,“中医文化蓝皮书”(2016)启动了对有史以来现存中医药学术信息数据状况及其与知识进步的关系的深度调研。在对其进行全面学术发展文献数据的梳理中,我们不仅惊讶地发现了中医学术发展中存在着一个“千年怪圈”,而且发现至今中医药领域并未真正深刻地对中医学术发展模式进行过独立的思考和理性的反思,对中医药学术发展模式的认识仍然是模糊不清。同时,本报告总结概括出了古今不同时期中医药学术发展模式,并创造性地提出了未来中医药学术发展新模式,构想出未来中医药吸收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科学文明成果来促进自我发展的美好蓝图,提供可供参考的尽可能清晰的现代发展方向。由此,我们深感如果要促进中医药学术大发展,必须坚持继承和弘扬优秀文化传统,以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中医药发展方向的指南针和评价标准,这才是中医药发展不偏离正确发展方向的重要保障。
二 调研北京患者对中医医疗服务的满意度
为了解北京市中医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现状,“中医文化蓝皮书”(2016)开展了中医医院患者满意度测评。通过对北京市15家中医医院的患者进行调研,详细了解了北京市民对北京市中医医疗机构整体服务水平和主要环节的感知状况,旨在为中医管理部门加强管理和中医医院改善服务质量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三 首创“养生指数”新概念
为了更科学客观地评价居民养生与健康的关系,“中医文化蓝皮书”(2016)率先运用计算模型对居民养生进行科学系统的定量评价,并创造性地在全国提出了“居民中医养生指数评价(简称:养生指数)”新概念,契合了科学化、精细化的时代要求,使之能定量描述和分析比较居民中医养生发展状况,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居民养生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
“中医文化蓝皮书”(2016)选择了一年来北京市和全国中医药发展、中医医疗服务、人才教育、中医养生、创意产业、新闻出版、传播活动、自媒体、APP、文化安全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方面的十余个问题,通过对北京市多家中医医疗机构和北京、成都、重庆等地进行多种形式的调研,采集到大量的数据和证据,然后进行深入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后提出专家的独家观点、具有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预案和发展规划,以供决策者选用。
在此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智库与蓝皮书的性质决定了各子报告除了总结成绩以外,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某种程度上看,蓝皮书可以说就是为寻找问题而生,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同理,“中医文化蓝皮书”的价值也在于不断寻找中医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足和错误,然后有针对性地研究和提供解决方案,从一个特殊的角度为中医药发展献计献策。
我们期望通过对“中医文化蓝皮书”的撰写和发布,能够改变中医药行业只愿听赞扬而排斥正常批评和学术争鸣的不良习气。如果在面对中医药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或不足时,总是采取回避、消极甚至抵触的情绪,是不利于中医药健康发展的。事实上,能够及时自我纠错的体系,才是有生命力的体系。因此,更期望通过对“中医文化蓝皮书”的逐渐加深认识和理解,中医药管理决策者、中医药行业专业人士,能够树立起更宽的胸怀和更大的包容心,坦然地面对问题和分歧,勇于弥补自身存在的不足和纠正各种失误与错误,共同促进中医药科学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中医文化蓝皮书”的研发是在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大力支持下进行的。“中医文化蓝皮书”编委会主任、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屠志涛局长从项目启动时就提出要有大局观、大胸怀和大志向,立足北京,影响全国和全世界的中医药发展。从2015年发布“中医文化蓝皮书”的本开始,其选题已不局限于北京地区,而是在做好北京中医药文化传播数据调研的基础上,尽量扩大了关注的视野,因而逐渐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专家参与研发,大大增强了课题组的实力。例如,2016版“中医文化蓝皮书”在全国首次发布的“养生指数”,就是委托设立在成都中医药大学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养生健康产业发展重点研究室”完成的研发任务。
“中医文化蓝皮书”的具体研发和策划组织工作,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承担,得到了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中医文化蓝皮书”编委会主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安龙教授所主张的“学术独立、学术公正”的治校治学原则,与蓝皮书所强调的“以事实和数据为依据,提出专家观点和解决方案”的操作原则不谋而合,都要求专家观点要保持独创性和独立性。正是坚持了这些原则,“中医文化蓝皮书”(2015)发布后,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度的析评,受到中医药行业内外的关注和肯定。
为了使“中医文化蓝皮书”产生更大的影响力和发挥更大的作用,尽快实现我们预订的建设中医药文化传播三大平台(数据、思想和智库)的发展目标;同时,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蓝皮书品牌整体布局的需要,对“中医文化蓝皮书”(2016)的具体书名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正式更名为“中国中医药文化传播发展报告”,特此说明。
“中医文化蓝皮书”(2016)邀请了北京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市中医对外交流中心、中国中医药报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等机构的专家参与研讨和撰写。该书在策划、调研和编写等组织工作中,一直得到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国中医药报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等单位有关领导的指导和支持,北京市各中医医院的信息专员张亚兰、赵雯、胡庆华、游徐奕、郭梦瑶、孙宁、王小红、窦飞、郭俊英、易梅子、张明珏、韩云、赵自强、贾艳方、关颖、史晓葳、宋泽珩、王立伟、李建英、见国繁以及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的白琦瑶、袁剑、张玲华、干永和、李杰、严玉倩、左莹芳、杨招庚、王祥祥、孙建波等参与了问卷调研的组织工作,在此一并致谢!
北京中医药传播重点研究室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
2016年6月9日
全国本“中医文化蓝皮书”在2015年5月的正式发布,不仅填补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蓝皮书品牌的一个行业空白,而且促进了中医药决策咨询水平的提升和中医药智库的建设,受到中医药行业内外的关注和肯定,大大地增强了我们继续开展此项研发工作的信心。
“中医文化蓝皮书”以数据和事实为依据,对中医药行业发展现状和突出问题进行真实反映和客观评价。因此,在策划选题时就必须保持敏锐的眼光、独立的思考和富有激情的创意,随时关注中医药行业发生的变化,并不断挖掘出新问题和新选题,然后采取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后形成具有智库性质的中医文化年度报告。
然而,中医药作为一个具有上千年历史的古老行业,我们在聚焦它的年度现状或着眼未来发展预测时,也难以回避对其历史的涉及和分析,否则很难认识到根源上的问题,从而进行深刻地思考和更切实际地梦想未来。
几千年以来,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的健康和生存繁衍做出过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中医药经过长期的发展,虽然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而系统的健康观、生命观、学术理论体系和临床诊疗技术,然而由于历史的局限、自身学术之不足以及西方现代科技文明的挑战,在近百余年间不仅未能真正实现学术的飞跃发展,就连基本的生存都举步维艰。特别是在当今这个以客观事实和证据为认知与说理依据的科学时代,中医药已不可能再沉睡在农业文明时期的“温床”上缓慢地延续生命。
2015年底,中国中医科学院著名中药专家屠呦呦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神州大地再次掀起中医药热。这一年中,中医药领域传出了一个又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政府发布《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和《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举行在全国中医药院校影响广泛的“全国黄帝内经大赛”、即将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等等。这些信息反映了国家对中医药寄予着新的更大的期望,社会对中医药也有了更多的期待。那么,中医药如何才能够在现代科技文明背景下继续生存发展,并实现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贡献的“中医梦”呢?
2015年12月16日,*总书记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讲话指出:“纵观世界文明史,人类先后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每一次产业技术革命,都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巨大而深刻的影响。现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引领了社会生产新变革,创造了人类生活新空间,拓展了国家治理新领域,极大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书记的讲话不仅揭示了现代信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更指明了中医药学术现代发展的正确方向。当今新兴的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现代科学文明成果,必将从更深层次改变中医药的观念和思维,这对中医药的现代生存发展来说无疑既是一种挑战,更是一次对古老学术进行现代诠释和学术升华的世纪机遇。
正是在以上大好形势下,我们启动了“中医文化蓝皮书”(2016)的撰写工作。
一 探索未来中医药学术发展新模式
为了更透彻地认识中医药科学文化的知识本体,挖掘出影响中医药学术发展的深层次原因,进而探索和构造未来中医药学术发展新模式,以期更好地促进中医药学术发展,“中医文化蓝皮书”(2016)启动了对有史以来现存中医药学术信息数据状况及其与知识进步的关系的深度调研。在对其进行全面学术发展文献数据的梳理中,我们不仅惊讶地发现了中医学术发展中存在着一个“千年怪圈”,而且发现至今中医药领域并未真正深刻地对中医学术发展模式进行过独立的思考和理性的反思,对中医药学术发展模式的认识仍然是模糊不清。同时,本报告总结概括出了古今不同时期中医药学术发展模式,并创造性地提出了未来中医药学术发展新模式,构想出未来中医药吸收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科学文明成果来促进自我发展的美好蓝图,提供可供参考的尽可能清晰的现代发展方向。由此,我们深感如果要促进中医药学术大发展,必须坚持继承和弘扬优秀文化传统,以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中医药发展方向的指南针和评价标准,这才是中医药发展不偏离正确发展方向的重要保障。
二 调研北京患者对中医医疗服务的满意度
为了解北京市中医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现状,“中医文化蓝皮书”(2016)开展了中医医院患者满意度测评。通过对北京市15家中医医院的患者进行调研,详细了解了北京市民对北京市中医医疗机构整体服务水平和主要环节的感知状况,旨在为中医管理部门加强管理和中医医院改善服务质量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三 首创“养生指数”新概念
为了更科学客观地评价居民养生与健康的关系,“中医文化蓝皮书”(2016)率先运用计算模型对居民养生进行科学系统的定量评价,并创造性地在全国提出了“居民中医养生指数评价(简称:养生指数)”新概念,契合了科学化、精细化的时代要求,使之能定量描述和分析比较居民中医养生发展状况,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居民养生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
“中医文化蓝皮书”(2016)选择了一年来北京市和全国中医药发展、中医医疗服务、人才教育、中医养生、创意产业、新闻出版、传播活动、自媒体、APP、文化安全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方面的十余个问题,通过对北京市多家中医医疗机构和北京、成都、重庆等地进行多种形式的调研,采集到大量的数据和证据,然后进行深入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后提出专家的独家观点、具有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预案和发展规划,以供决策者选用。
在此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智库与蓝皮书的性质决定了各子报告除了总结成绩以外,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某种程度上看,蓝皮书可以说就是为寻找问题而生,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同理,“中医文化蓝皮书”的价值也在于不断寻找中医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足和错误,然后有针对性地研究和提供解决方案,从一个特殊的角度为中医药发展献计献策。
我们期望通过对“中医文化蓝皮书”的撰写和发布,能够改变中医药行业只愿听赞扬而排斥正常批评和学术争鸣的不良习气。如果在面对中医药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或不足时,总是采取回避、消极甚至抵触的情绪,是不利于中医药健康发展的。事实上,能够及时自我纠错的体系,才是有生命力的体系。因此,更期望通过对“中医文化蓝皮书”的逐渐加深认识和理解,中医药管理决策者、中医药行业专业人士,能够树立起更宽的胸怀和更大的包容心,坦然地面对问题和分歧,勇于弥补自身存在的不足和纠正各种失误与错误,共同促进中医药科学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中医文化蓝皮书”的研发是在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大力支持下进行的。“中医文化蓝皮书”编委会主任、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屠志涛局长从项目启动时就提出要有大局观、大胸怀和大志向,立足北京,影响全国和全世界的中医药发展。从2015年发布“中医文化蓝皮书”的本开始,其选题已不局限于北京地区,而是在做好北京中医药文化传播数据调研的基础上,尽量扩大了关注的视野,因而逐渐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专家参与研发,大大增强了课题组的实力。例如,2016版“中医文化蓝皮书”在全国首次发布的“养生指数”,就是委托设立在成都中医药大学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养生健康产业发展重点研究室”完成的研发任务。
“中医文化蓝皮书”的具体研发和策划组织工作,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承担,得到了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中医文化蓝皮书”编委会主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安龙教授所主张的“学术独立、学术公正”的治校治学原则,与蓝皮书所强调的“以事实和数据为依据,提出专家观点和解决方案”的操作原则不谋而合,都要求专家观点要保持独创性和独立性。正是坚持了这些原则,“中医文化蓝皮书”(2015)发布后,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度的析评,受到中医药行业内外的关注和肯定。
为了使“中医文化蓝皮书”产生更大的影响力和发挥更大的作用,尽快实现我们预订的建设中医药文化传播三大平台(数据、思想和智库)的发展目标;同时,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蓝皮书品牌整体布局的需要,对“中医文化蓝皮书”(2016)的具体书名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正式更名为“中国中医药文化传播发展报告”,特此说明。
“中医文化蓝皮书”(2016)邀请了北京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市中医对外交流中心、中国中医药报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等机构的专家参与研讨和撰写。该书在策划、调研和编写等组织工作中,一直得到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国中医药报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等单位有关领导的指导和支持,北京市各中医医院的信息专员张亚兰、赵雯、胡庆华、游徐奕、郭梦瑶、孙宁、王小红、窦飞、郭俊英、易梅子、张明珏、韩云、赵自强、贾艳方、关颖、史晓葳、宋泽珩、王立伟、李建英、见国繁以及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的白琦瑶、袁剑、张玲华、干永和、李杰、严玉倩、左莹芳、杨招庚、王祥祥、孙建波等参与了问卷调研的组织工作,在此一并致谢!
北京中医药传播重点研究室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
2016年6月9日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