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铜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8660363
抄表工刘涛近六年街拍首次结集,Lens编辑出版。
近六年来,刘涛围绕合肥同一条街道,每天步行拍摄4-6个小时。天赋和时间,凝结为一份“平凡之燃”。他的作品和人生,透着今天极度匮乏的品质和态度。
刘涛不仅是用一台小数码相机创作了这些作品,而且,他在书中真实地剖析了自己的成长过程:从模仿别人起步,到在作品中融入自己的情绪,以及面临其他诱惑和干扰时的反应……每一个踏实做事的人,都能从书中感受到一份惺惺相惜。
对于所有面临人生抉择的年轻人来说,刘涛的人生轨迹带来了丰富的启示,而他的作品,也从生活的真实和逼仄中,扒开一道缝隙,带来一丝诙谐。
刘涛的街拍作品诠释了街头摄影的迷人之处:那种自由、开放和无限的好奇心。
刘涛拍摄女儿成长的照片首次公开:天真,纯粹,好玩儿。他对女儿说,“这本书证明了我是和你一起成长……”
“这是眼光的智慧”,策展人、摄影评论人鲍昆评论刘涛说,“若说有个‘决定性的瞬间’的话,这才是。他的每张照片都有倒错的符号关系,令人忍俊不禁。”
学者任悦说,刘涛的照片在互联网上被疯狂传播,我们误以为是因其通俗,实际上,是因为在一个相当之窄的频率上,他让我们这些“所有人”产生了共鸣:“那些一刹那就会溜走的人情,都会给他准确无误地捡走。”
刘涛的画面里,“有我们每个人鱼水难离的中国式生活,吞吞吐吐的人世间所有无可抗拒的温暖和艰辛”,艺术家马良评论说,“他不是个愤世嫉俗者,又天性幽默,所以他的照片里有了生机勃勃的天地众生,我真喜欢那些诚实的小照片儿啊。”
300多张全版大图,近似明信片硬度和质量的印刷,裸脊锁线装订,非常舒服的翻阅体验。
本书是街拍摄影师刘涛作品首次结集,由Lens编辑呈现。包含了他近六年街拍的首次结集、他对女儿刘小米的成长记录(首次公开)、Lens和刘涛的对话、艺术家马良、学者任悦的评论文章等。
——————————-
Lens作品:
《目客》系列
《目客001:花朵与我》
《目客002:我这样爱你》
《目客003:山本耀司》
《目客004:猫》
《视觉》系列
《视觉001:激情藏在安静的角落》
《视觉002:想在一生中做一件正确的事》
《视觉003:不需要安全感就是自由》
《视觉004:需要什么,年轻的身体便去找寻》
《视觉005:以手抵心》
《视觉006:我停在你将回来的地方》
影像系列
《把青春唱完》
《走来走去》
【序】
“世界很大,刘涛在他的那条三孝口街上看到的世界更大。”
“刘涛始终都不是用力过猛的性格。”
——
【街拍作品集】
——
【刘涛:“时间就是我的一针一线”】
“我不希望别人说因为你是一个抄表工,拍成这样不容易。对于艺术来说,你必须处在一个很抵触、抵抗的环境里,你才会做一些事情。”
“有的人衣食无忧了,想要拍拍玩玩,没有那种内心冲突的感觉,我觉得那样的艺术会没有力量。”
“你融合在人群里,但又不能随波逐流;你不能跟着它的节奏走,但又不能把自己和人群隔开……”
——
【马良:在合肥拍好玩儿照片的抄水表的光头】
“这些人和人之间平等温和的注视,才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不是么?“
“也许正因为他是一个‘抄水表的’,所以镜头里没有自负。他只是个行走于俗世间的普通人,就我的观察,他真没把自己太当一回事儿,哪怕如今已经是个不折不扣的著名摄影师。我真希望他永远不要反应过来这事儿,能一直保持质朴的初心。”
——
【任悦:天空属于所有人】
“现今市面上流行的种种自说自话的艺术,让我感到悲伤,倒不是因为它们不好,而是因为它们完完全全与我无关,与我们的现实遭遇无关……这也许正是我们都爱看刘涛的照片的原因。它们在互联网上得到疯狂的转发,我们误以为这是因其通俗,但实际上,只有在一个相当之窄的频率上,我们这些‘所有人’才会产生共鸣。”
“刘涛倒像是一个幸存者,一个仍然保持优雅的人,那些一刹那就会溜走的人情,都会给他准确无误地捡走。当我们面对这些照片,遭遇其中的故事,那种想要笑或者想要哭的感情,我们以为这是被摄影师赋予的,却并未发觉这其实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本性。”
“自始至终,让我为感慨的,从来都不是他的摄影技术或是说摄影,而是他的心。”
“这些接踵而来的瞬间带给人安慰,让我们得以在彼此的共鸣中,寻找一个活人生活的乐趣。”
——
【刘涛记录女儿刘小米成长的作品集】
——
【刘涛给女儿刘小米的信】
“这本摄影集,你长大以后也许会读懂,或许不值得一提,但它证明了我是在和你一起成长:)对你的爱也是毫无保留,只是你现在还不明白。世界那么大,希望你的好奇心可以一直保留下去。
“爸爸已经很幸福了,自从拿起相机以后……但愿有一天你可以体会到那种触摸不到的幸福感。”
……
合肥工业大学校园围墙上有一排球形的灯,整齐地排列着,只有一个坏了,歪扭着,像是被拗断了脖子。这个灯的侧面被画了一个笑脸,仿佛正歪着脑袋做鬼脸——这正是刘涛的手笔。这种幽默感,也成为他照片的一个特质。
这些照片,让他在网络上爆红,包括央视、《时代》、BBC在内的各种媒体蜂拥而来。热度时,一天会有几家媒体采访,让他根本分不清谁是谁。初接受采访前,他都要先喝上五六瓶啤酒,喝得醉醺醺的,才去回答记者的问题,“不喝酒好像很难愿意敞开心扉似的”。
但长时间暗中摸索,缺乏知音,也让刘涛有很强烈的倾诉欲,他说自己“热情得吓人,什么都说??那把我激动的”。
有一次,一位跟摄影有关的朋友从北京来看刘涛,被刘涛极为热情地招待,对方走后给他发微信说:“我真帮不了你什么。”刘涛觉得有点儿冤枉:“好像我是想要让他拉我一把。我不是那个意思,我就是表达一下对知音的感谢。”
摄影也让刘涛看世界的愿望得到满足。他后来被邀请去台湾,拜访了摄影家张照堂,还纵览了一遍台湾。在高雄,他碰到一位流浪汉,后者告诉他自己的老家在大陆。“当时和他在一个公园里面聊,旁边一个像是黑社会大哥的人看我跟流浪汉聊那么长时间,就对我很好奇,还带我去喝酒,喝到深夜,干掉了两瓶金门高粱酒。”这是刘涛任侠使气的一面。
媒体的报道让刘涛在合肥有了一点儿名气,也让他不能再自由自在地在街头“偷猎”。卖菜大姐碰到他,会告诉他哪里可以拍到揩女学生油的老色鬼;银行保安向他介绍从什么角度可以拍到女人裙底风光;倒是那些环卫工人、城管小哥、小商贩,终于知道他不是偷拍做监督的,也不再怕他按快门。
成名之后,刘涛本可以离开水厂做摄影师或者是留在水厂改做办公室工作,但他还是选择继续抄水表。单位就安排他“带徒弟”。老友相逢后会感叹:你都这样了,还在抄水表,你是在追求生命的价值啊。这听起来更像是一种调侃。而同事偷偷问他怎么在微博买粉丝——以为他的5万多粉丝是买来的。
他既渴望走到更广阔的世界,又坚定要立足合肥。他喜欢合肥的市井味道。街拍的常规路线要经过三家菜市(场)、两个大的批发市场。他把那些新兴的、特别“文艺”的路段过滤掉了。
……
Lens:一年热的时候,中午也要扫街吗?
刘涛:我们夏季是上午11点半下班,下午3点上班。中午街上没什么人,但万一呢,也有好奇,还是要去。街头摄影,你要长时间在街道逗留。其实我也没觉得多热。但天气太热了,相机受不了。上一个相机就是因为天热烧坏了,感光元件出问题了;这个相机也是,天气很热的时候,电池电量很快就没了。
Lens:会觉得辛苦吗?
刘涛:现在这么热的天,走了一天,一张都没拍到,一摸头上,都是盐粒子,感觉很沮丧。但你一想,这也是一个锻炼的过程。有朋友跟我讲,这也是一个修行的过程。
所以我在街拍时经常听着那些很有劲的音乐,让自己昂扬起来,《欢迎回家》(Welcome Home),《相信我》(Just believe),蛋堡的《史诗》《蓝色骨头》,还有黄版的《沧海一声笑》。有时候太累了,就在街边的椅子上睡着了。
Lens:始终在一个地方,拍一个城市和城市里的人,会不会太单调或者是有枯竭感?
刘涛:因为我都在一个固定的地方,能看到每个人的生活,每个人的追求,每个人的空间。
路过这个门面,我知道哪个地方会有什么人,这家几口人。我经常走的六安路上,有个楼的上下楼的窗口临街,那个窗口有时候楼上的老奶奶在,有时候是楼下老爷爷在。有一次看到二楼窗户上有一个花圈,是楼上老奶奶的老伴走了,楼下的老爷爷当时在抽烟。旁边还有一个宣传栏,今天贴这个,明天宣传那个,天天变。看到这些后,从2012年、2013年开始,就想要纵深去拍。
Lens:不知不觉间,很多人会在你的镜头里经历着生老病死?
刘涛:卖鸡蛋的天天在那儿卖鸡蛋,但在马路上写作业的小孩,很快就长大了。
Lens:摄影带给你什么样的变化?
刘涛:我对三孝口天桥的拆除很有感触。没拍照前,我还想趋新呢,就想赶快开个大卖场,流行品牌都到合肥来,城市越新越好;拍照过后,会留意那些老建筑、那些旧的东西。
和父母的关系也有变化:在父母对我约束时,摄影成了我一个很大的出口,通过摄影才去了解他们那一代人是怎么过来的,为什么会那么思考。
Lens:确实是不一样了。
刘涛:有些国外的杂志或画廊说要买我的照片,其实买不买我的照片我不太关心,而是希望能借此出国转转、看看。
我有一个“富二代”的发小,他出国去玩,晒照片,我就嘲笑他说:“你环顾四周,除了导游还有哪个人跟你打招呼啊。鼓鼓的钱包你买不来尊敬。”但在Facebook上,法国人、意大利人,各自用他们的语言给跟我留言,说‘你来,我给你当向导’。别人可能觉得这个不重要,但我把这个看得很重要。我想合肥某个单位的领导,出了合肥,没人知道,立马变成了普通人,他跟世界没有连接,我对这个还有点儿小小的自豪。
……
——摘自《走来走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