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8060341
等
无名的凯瑟琳
秋凉
翻飞
瞳冥
归鸟
布鲁吉
巴黎之吻
半生梦
业余母亲
我的非虚构文学作品集《徙》要出版了,长久积压在心里的一种痛,像是缓缓得以释放。
这痛欲喊却不能,只是在心里蔓延。我写的是一群让我痛、让我爱的女性。有的是我亲近的
友人,有的是帮助过我的师长,有的是我带过的博士生,也有的是亲戚,还有我所居住过的在社区里常被人们提起的“难以忘却的人”。把这些人和事串联起来的,便是一个“徙”字。“徙”,包含了地理位置上的迁移,更展示了一些比较复杂的灵魂在不同文化场域中的出入
和挣扎。这些女性,因为不同的原因而离开了自己的文化母体。她们的年龄不同,性情各异,却有着相似的执着和无畏。一个个似自由翱翔的飞鸟,如刀尖上翻飞的舞者,像眼角旁的飞星,又如秋天的落叶,总之是千姿百态,让人难以忘怀。
那些女性的笑似乎是吝啬的。她们曾经有过的笑,令我生怜。她们能够忍受贫穷、误解,甚至是被抛弃,她们不能容忍被剥夺思想与呼吸。这群活生生的女子,留下了多姿多彩的情感故事。她们像是挂在我卧室里的一幅幅油画,在无眠的夜里,她们从画里走下来,其表情和姿态常引起我长久的思考。如果说她们有什么共同点的话,那就是一种“痴”。关于“痴”,诗人徐志摩这样写过:“我信我确然是痴;/但我不能转拨一支已然定向的舵,/万方的风息都不容许我犹豫——/我不能回头,/运命驱策着我!”
也许是由于运命的驱策,无论是如飞蛾投火般的瞳冥,还是一辈子等着爱的钟太,都在异地他乡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瞳冥的才华和爱情留在了爱荷华的墓地里,而钟太对男人有过的所有幻想也留在异乡的土地上。当牧师念着祷文,信神的瞳冥也许可以安眠,而钟太是否还在试图理清自己曾经的信仰?
我是一个有心理学背景和研究精神病发病机理的学者,在日常生活中会习惯性地关注周围的每一个人,尤其是关注其心理流变,以及一些心理病象的历史因缘。我的这个文集里所展现的情境,比如家教、婚姻、顺逆、国度和城市、年龄以及心性,无不是人性和命运的交响。无论是少女瞳冥的结局,钟太或身为苏俄后代的凯瑟琳的结局,都真实到残酷。我坚信只有通过展示残酷,才能令读者体味到性格和命运的真实的结合。
后有一个文体方面的问题。把一群我非常熟悉的女性的真实故事放到一个集子里,算得上是文学作品吗?是的,在故事陈述方面,我忍不住用了一点小说的技巧。但人物的性格、事件和命运的归结,是笔者从生活中获取的。这种真真假假的缠绕,常常让我觉得离文学的虚构很近,而离身边的纪实很远。
我熟悉的女作家中,比较喜欢张爱玲。我常常觉得张爱玲的散文,比她的小说更可读。所以,自己的写作中,不知不觉会受到一点影响。如这本集子中的《等》,就略沾一丝张的风格。而在其他的故事里,我尝试着西方现代小说的风格。在一个集子里,使用了中西两种风格,是想让不同年龄,以及不同人生经验的读者来关注这个集子,希望他们不要把这本集子里的文字当成虚构的小说来看。大约是八年前,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的杨扬教授曾评论过我的小说《归梦》。他说:“跟以往的留学生题材的作品比,《归梦》在表现上要深入得多。这种深入,主要是写作者的心态较之初的闯荡者们的心态,要显得平和从容。作者的国族意识淡化与生存意识的加强,使作品面对的异域生活世界更加开阔。”我想他认真地注意到了我的写作的某种状态。如今我把描写异域生活世界的集子《徙》献给读者。跟以往的作品相比,这本集子不急于把人物写满,而是刻意留点空间给读者,让他们自己去想象。我觉得,如果我叙述的故事让读者有兴趣,他们愿意自己去联想,那就值了!
作者通过细腻而大胆的心理剖析,描写了挣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都市智识者,徘徊在科技理性与艺术追求之间的零余者,凸显了现代人的情感与爱欲、善良与偏执、安稳与扭曲,用冷寂而锐利的笔触抵达人性的幽暗与光亮。
——鲁迅文学院教研部主任、文学评论家 郭艳
现代社会的多变现实,挑战着作家的认识和想象的能力。在虚构与非虚构之间,在东方与西方两种文化之间,在生命的渴望与困顿之间,作者注视着人性复杂的面相,展示了女性心灵丰富的层次,演绎着人性和命运的交响。
——《文学报》高级编辑、作家、文学评论家 王雪瑛
人文与科学双重镜像互鉴,纪实与虚构两维视角透析。跨界写作的新尝试,独具一格。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杨扬
序
我的非虚构文学作品集《徙》要出版了,长久积压在心里的一种痛,像是缓缓得以释放。
这痛欲喊却不能,只是在心里蔓延。我写的是一群让我痛、让我爱的女性。有的是我亲近的
友人,有的是帮助过我的师长,有的是我带过的博士生,也有的是亲戚,还有我所居住过的在社区里常被人们提起的“难以忘却的人”。把这些人和事串联起来的,便是一个“徙”字。“徙”,包含了地理位置上的迁移,更展示了一些比较复杂的灵魂在不同文化场域中的出入
和挣扎。这些女性,因为不同的原因而离开了自己的文化母体。她们的年龄不同,性情各异,却有着相似的执着和无畏。一个个似自由翱翔的飞鸟,如刀尖上翻飞的舞者,像眼角旁的飞星,又如秋天的落叶,总之是千姿百态,让人难以忘怀。
那些女性的笑似乎是吝啬的。她们曾经有过的笑,令我生怜。她们能够忍受贫穷、误解,甚至是被抛弃,她们不能容忍被剥夺思想与呼吸。这群活生生的女子,留下了多姿多彩的情感故事。她们像是挂在我卧室里的一幅幅油画,在无眠的夜里,她们从画里走下来,其表情和姿态常引起我长久的思考。如果说她们有什么共同点的话,那就是一种“痴”。关于“痴”,诗人徐志摩这样写过:“我信我确然是痴;/但我不能转拨一支已然定向的舵,/万方的风息都不容许我犹豫——/我不能回头,/运命驱策着我!”
也许是由于运命的驱策,无论是如飞蛾投火般的瞳冥,还是一辈子等着爱的钟太,都在异地他乡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瞳冥的才华和爱情留在了爱荷华的墓地里,而钟太对男人有过的所有幻想也留在异乡的土地上。当牧师念着祷文,信神的瞳冥也许可以安眠,而钟太是否还在试图理清自己曾经的信仰?
我是一个有心理学背景和研究精神病发病机理的学者,在日常生活中会习惯性地关注周围的每一个人,尤其是关注其心理流变,以及一些心理病象的历史因缘。我的这个文集里所展现的情境,比如家教、婚姻、顺逆、国度和城市、年龄以及心性,无不是人性和命运的交响。无论是少女瞳冥的结局,钟太或身为苏俄后代的凯瑟琳的结局,都真实到残酷。我坚信只有通过展示残酷,才能令读者体味到性格和命运的真实的结合。
后有一个文体方面的问题。把一群我非常熟悉的女性的真实故事放到一个集子里,算得上是文学作品吗?是的,在故事陈述方面,我忍不住用了一点小说的技巧。但人物的性格、事件和命运的归结,是笔者从生活中获取的。这种真真假假的缠绕,常常让我觉得离文学的虚构很近,而离身边的纪实很远。
我熟悉的女作家中,比较喜欢张爱玲。我常常觉得张爱玲的散文,比她的小说更可读。所以,自己的写作中,不知不觉会受到一点影响。如这本集子中的《等》,就略沾一丝张的风格。而在其他的故事里,我尝试着西方现代小说的风格。在一个集子里,使用了中西两种风格,是想让不同年龄,以及不同人生经验的读者来关注这个集子,希望他们不要把这本集子里的文字当成虚构的小说来看。大约是八年前,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的杨扬教授曾评论过我的小说《归梦》。他说:“跟以往的留学生题材的作品比,《归梦》在表现上要深入得多。这种深入,主要是写作者的心态较之初的闯荡者们的心态,要显得平和从容。作者的国族意识淡化与生存意识的加强,使作品面对的异域生活世界更加开阔。”我想他认真地注意到了我的写作的某种状态。如今我把描写异域生活世界的集子《徙》献给读者。跟以往的作品相比,这本集子不急于把人物写满,而是刻意留点空间给读者,让他们自己去想象。我觉得,如果我叙述的故事让读者有兴趣,他们愿意自己去联想,那就值了!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