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3230278
内容简介
《伤寒缵论》为清代医家张璐所撰,刊行于1667年。《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伤寒金匮29:伤寒缵论》以诠解《伤寒论》原文为主,共分两卷。卷上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殿阴六经篇,卷下为脏结结胸痞篇、合病并病篇、温热病篇、杂篇、脉法篇、伤寒例等篇,并载《伤寒论》方一百一十三首,附古今分两。作者将《伤寒论》原文重新编次,删去了汗、吐、下诸篇,将f脉法[伤寒例]移至书末。采诸家注文,参以个人见解,阐释发挥,补充了前贤之未备。本次整理以康熙六年丁未(1667)初刻本为底本。
目 录
卷上
太阳上篇
太阳中篇
太阳下篇
阳明上篇
阳明下篇
少阳篇
太阴篇
少阴上篇
少阴下篇
厥阴篇
卷下
藏结结胸痞篇
合病并病篇
温热病篇
杂篇
脉法篇
伤寒例
正方
桂枝汤
小建中汤
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加桂汤
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加大黄汤
桂枝加厚朴杏仁汤
新加汤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甘草汤
救逆汤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二越婢一汤
当归四逆汤
当归四逆加吴莱萸
生姜汤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茯苓甘草汤
炙甘草汤
麻黄汤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葛根加半夏汤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麻黄升麻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附子甘草汤
小柴胡汤
大柴胡汤
柴胡桂枝汤
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加芒硝汤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四逆散
调胃承气汤
大承气汤
小承气汤
桃核承气汤
抵当汤
抵当丸
茵陈蒿汤
麻仁丸
蜜煎导方
猪胆汁方
大陷胸汤
大陷胸丸
小陷胸汤
十枣汤
大黄黄连泻心汤
附子泻心汤
生姜泻心汤
甘草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
黄连汤
葛根黄芩黄连汤
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
吴茱萸汤
……
在线试读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伤寒金匮29:伤寒缵论》: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上条但言脉浮恶寒,而未辨其风寒营卫。此条即言脉浮缓,发热自汗,而始识其为风伤卫也。风属阳,从卫而入。《经》云阳者卫外而为固也,今卫疏,故自汗出而脉缓。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阳浮阴弱,即与卫强营弱同义。阳浮者,阳邪入卫,脉必外浮。阳性本热,风又善行,所以发热快捷。不待郁闭自发也。阴弱者,营无邪助,比卫不足,脉必内弱。阴弱不能内守,阳疏不为外固,所以致汗直易,不待覆盖自出也。自汗既多,则营益弱矣。啬啬恶寒,内气馁也。淅淅恶风,外体疏也。恶风未有不恶寒者,世俗相传,谓伤风恶风,伤寒恶寒,误人多矣。翕翕发热,乃气蒸湿润之热,比伤寒之干热不同。鼻鸣者,阳气上壅也。干呕者,阳邪上逆也。若外邪不解,势必传里。鼻鸣干呕便是传人阳明之候。是以呕则传,不呕则不传也。故用桂枝汤解肌表之阳邪,而与发汗驱出阴寒之法,迥乎角立也。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外证未解,曾服过发汗药可知。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卫得邪助而强,营无邪助,故为弱也。
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为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主之。
里无宿病,而表中风邪,汗出不愈者,必是卫气不和之故,设入于营,则里已近灾,未可宴然①称无病矣。时发热者,有时发热,有时不热,故先于未发热时,用解肌之法也。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营气和。营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营气和谐故尔,以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营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此明中风病,所以卫受邪风,营反汗出之理,见营气本和,以卫受风邪,不能内与营气和谐,汗但外泄,虽是汗出,复宜发汗,使风邪外出,则卫不强而与营和矣。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服汤反烦,必服药时不如法,不啜热粥助药力,肌窍未开,徒用引动风邪,漫无出路,势必内入而生烦也。中风未传变者,舍桂枝解肌,别无治法,故刺后仍服桂枝汤则愈。今虽不用刺法,此义不可不讲。
《内编》云:服桂枝汤反烦不解,本汤加羌、辛、藁本,通其督脉者愈,即是刺风池、风府之意。
《内经》云:“有病汗出而身热者,风也。汗出而烦满不解者,厥也。”病名风厥,言烦满不解,必致传人阴经而发热厥也。
……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上条但言脉浮恶寒,而未辨其风寒营卫。此条即言脉浮缓,发热自汗,而始识其为风伤卫也。风属阳,从卫而入。《经》云阳者卫外而为固也,今卫疏,故自汗出而脉缓。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阳浮阴弱,即与卫强营弱同义。阳浮者,阳邪入卫,脉必外浮。阳性本热,风又善行,所以发热快捷。不待郁闭自发也。阴弱者,营无邪助,比卫不足,脉必内弱。阴弱不能内守,阳疏不为外固,所以致汗直易,不待覆盖自出也。自汗既多,则营益弱矣。啬啬恶寒,内气馁也。淅淅恶风,外体疏也。恶风未有不恶寒者,世俗相传,谓伤风恶风,伤寒恶寒,误人多矣。翕翕发热,乃气蒸湿润之热,比伤寒之干热不同。鼻鸣者,阳气上壅也。干呕者,阳邪上逆也。若外邪不解,势必传里。鼻鸣干呕便是传人阳明之候。是以呕则传,不呕则不传也。故用桂枝汤解肌表之阳邪,而与发汗驱出阴寒之法,迥乎角立也。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外证未解,曾服过发汗药可知。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卫得邪助而强,营无邪助,故为弱也。
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为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主之。
里无宿病,而表中风邪,汗出不愈者,必是卫气不和之故,设入于营,则里已近灾,未可宴然①称无病矣。时发热者,有时发热,有时不热,故先于未发热时,用解肌之法也。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营气和。营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营气和谐故尔,以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营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此明中风病,所以卫受邪风,营反汗出之理,见营气本和,以卫受风邪,不能内与营气和谐,汗但外泄,虽是汗出,复宜发汗,使风邪外出,则卫不强而与营和矣。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服汤反烦,必服药时不如法,不啜热粥助药力,肌窍未开,徒用引动风邪,漫无出路,势必内入而生烦也。中风未传变者,舍桂枝解肌,别无治法,故刺后仍服桂枝汤则愈。今虽不用刺法,此义不可不讲。
《内编》云:服桂枝汤反烦不解,本汤加羌、辛、藁本,通其督脉者愈,即是刺风池、风府之意。
《内经》云:“有病汗出而身热者,风也。汗出而烦满不解者,厥也。”病名风厥,言烦满不解,必致传人阴经而发热厥也。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