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0307871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胜利,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任务极其艰巨、环境极其复杂、考验极其严峻。凝聚共识,聚合力量,攻坚克难,是重大而迫切的时代命题。《转型期党的社会凝聚力研究》以凝聚力为切入点,以政党与社会关系为分析的逻辑起点,创见性地构建了理论分析框架,梳理了执政党社会凝聚力的主要影响因素、主要系统形态。以此为纲,从价值目标凝聚、组织凝聚、政策凝聚、媒介凝聚等方面系统探讨了中国党提升社会凝聚力的主要路径。
导论
一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意义
二 研究现状概述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 重点难点及主要创新点
章 理论分析:凝聚力与执政党社会凝聚力
节 执政党社会凝聚力概念分析
一 凝聚力
二 政党凝聚力
三 执政党社会凝聚力
第二节 执政党社会凝聚力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 执政党的价值目标
二 执政党与执政体系
三 执政绩效与制度正义
四 执政道德与执政形象
五 社会心理与外部环境
第三节 执政党社会凝聚力的价值功能及主要系统形态
一 执政党社会凝聚力的价值功能
二 执政党社会凝聚力建设的主要系统形态
第二章 历史与现状:党的社会凝聚力建设的历史考察与现状分析
节 局部执政时期党的社会凝聚力建设
一 局部执政时期党的社会凝聚力建设历程
二 局部执政时期党的社会凝聚力建设的历史经验
第二节 计划经济体制下党增强其社会凝聚力的传统路径
一 执政党意识形态的
二 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
三 党的“一元化”领导体制
四 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组织网络
第三节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与党的社会凝聚力
一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及主要特征
二 社会转型期党增强其社会凝聚力的优势
三 社会转型给党增强其社会凝聚力提出重大挑战
第三章 价值凝聚:价值目标与中国梦
节 中国党的价值目标
一 社会主义价值目标
二 中国党的价值目标
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第二节 意识形态认同
一 意识形态的基本内涵与功能
二 意识形态与政党社会凝聚力
三 坚持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
第三节 党和人民的共同理想与信念
一 理想方向信念凝聚力量
二 党和人民共同的理想信念
三 中国梦凝聚力量
第四章 组织凝聚:政党与组织网络
节 党的核心领导集体与执政骨干队伍
一 党的核心领导集体
二 党的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
三 依法执政取信于民
四 治理权力腐败提高党的执政公信力
第二节 重构党的组织网络
一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战略性资源
二 转型期基层党组织增强社会凝聚力面临的困境
三 完善执政党的组织网络
第三节 建设服务型党组织
一 服务型党组织的基本内涵
二 服务型党组织服务到位才能凝聚人心
三 建设服务型党组织的路径选择
第五章 政策凝聚:执政体系与民生政策
节 开放执政体系
一 扩大公民政治参与
二 政治协调与政治沟通
三 录用社会精英
四 吸收社会分子入党
第二节 民生:增强党的社会凝聚力的根本保障
一 民生的概念阐释及其特征
二 发展民生是增强党的社会凝聚力的根本保障
三 积极构建深得民心的民生政策体系
第三节 公平配置社会资源与社会机会
一 社会公正的基本含义
二 公平配置社会资源
三 公平配置社会机会
第六章 媒介凝聚:大众传媒与非组织
节 大众传媒:党凝聚社会的重要抓手
一 大众传媒在党凝聚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二 大众传媒的新特点及对党的社会凝聚力的重要影响
三 新形势下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增强党的社会凝聚力
第二节 非组织:党凝聚社会的重要桥梁
一 执政党的治理理念
二 政党与非组织
三 充分利用非组织增强党的社会凝聚力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三 执政党社会凝聚力
(一)执政党及其特点
在政党政治环境下,执政“是一个政党通过合法的途径在国家权力中占主导地位、并通过国家权力将自己的治国主张贯穿于国家的政务管理过程中的活动”。简单地讲,执政就是执掌国家政治权力的活动。执政党,是执掌国家政权的政党,又称“在朝党”。它与非执政党(又称“在野党”)之间根本的区别就在于手中是否掌握国家权力。掌握了国家权力之后的政党,在功能定位上、在目标任务上、在活动方式上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首先,党的功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一般来讲,政党的基本功能是利益表达和利益综合。而成为执政党之后,政党虽然仍然履行这两项职能,但更重要的功能是以国家权力的公共性来协调各阶层各群体的利益,以公允的面目协调各方,整合各方利益,这时候它更多地体现为“整合的工具”。如果执政党不能发挥这种功能,就会把一部分社会力量排除在政治体制之外,进而引发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其次,政党的目标和任务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一般政党在执政以前,总是以获取国家政权为目标。成为执政党以后,就要把社会各方力量凝聚起来,促进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后,党的活动方式也随之发生巨大变化。在野党成为在朝党以后,意味着手里掌有政治权力这一至关重要的特殊资源。政治权力是把双刃剑,可以为政党活动提供极大的权力支撑,同时也给政党活动带来风险。
执政主体包括党的执政骨干、普通党员,还可以是党的整体,其中,执政骨干的执政能力是整个党的执政能力主要的体现。一般来讲,执政党通过法定程序,将本党的意志转化为国家意志,推荐提名本党精英进入各级权力机关,进而推动本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在全社会的落实。“在现代民主政治条件下,政党执政是在两个层面上展开的:一是在社会层面,主要任务是赢得社会的支持与拥护;二是在国家层面,主要任务就是运用国家机器实现有效的社会治理,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因而,执政党在正确处理与国家、社会关系时,形成了自身的权威。执政是掌握公共权力配给资源的过程,同时也是政党通过政府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的过程,这个过程执政党要充分发挥社会意志凝聚与利益表达的功能。也就是说,一般政党成为执政党后,都必须及时调整自身的价值主张、施政理念等以代表和维护范围内的民众利益,当今世界各国执政党均不同程度地面临着执政考验。这些考验分别来自不同方面,但归结到一点就是处理执政党与社会民众的关系,也就是执政党社会凝聚力的强弱上。执政党社会凝聚力的强弱,取决于执政党自身的执政能力,也取决于执政党与社会民众的沟通与互信。
(二)执政党社会凝聚力的基本内涵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执政党较一般政党而言,更重视民意收集和民心凝聚。执政党社会凝聚力对执政党的长期执政而言至关重要。
执政党社会凝聚力较一般政党社会凝聚力而言更复杂,原因在于它与国家权力密切相连。执政党要增强其社会凝聚力,除了具备一般政党所拥有的软实力以外,还要充分考虑国家公共权力这一硬实力。执政党代表全社会民众治理国家,首先要有足够的政治权威满足社会民众的心理预期,确保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
从政党政治的角度讲,执政党要想获得强的社会凝聚力,一是必须使其所倡导的价值目标和意识形态成为社会主流价值,必须增强执政党意识形态的包容性与开放性,并不断创新和发展,以发挥意识形态的向心力、引导力。二是必须具备强有力的政党权威。执政党的政党权威是“一种可资利用的资源,它可以任凭这种有利状态来实现自己的政策与价值主张”。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