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4293587
拜占庭的陷落 1
到不朽的事业中寻求庇护 22
亨德尔的复活 41
一夜之间的天才 59
滑铁卢的一分钟 71
玛丽恩巴德悲歌 84
黄金国的发现 93
奔向宇宙之巅 103
夺取南极的斗争 154
封闭的列车 170
斯蒂芬•茨威格——“历好的传记作家”
斯蒂芬•茨威格,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传记作家,1881年11月出生于奥匈帝国的首都维也纳,其父是一位犹太商人。茨威格家境富裕,青年时代曾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接触了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研究、翻译过法国波德莱尔和魏尔伦及比利时凡尔哈伦的诗歌;后周游世界,结交了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深受他们的影响,为其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次世界大战期间,茨威格积极投身于反战事业,1934年遭纳粹德国驱逐,被迫先后流亡英国和巴西。1942年2月,茨威格因对自己的“精神故乡”欧洲的沉沦深感绝望,而与自己的妻子伊丽莎白•绿蒂在巴西双双服毒自杀,终年61岁。
茨威格一生创作了大量诗歌、小说、戏剧、传记及文论,尤其以传记和小说为有名。他创作的小说主要以“情感、激情、情欲、女性”为主题,通过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而展现出各种复杂的情感和心理状态,恰与中国读者的审美趋向与阅读视界相融通。这些小说文本或重视对少男少女青春萌动的心理剖析,或记录为情所驱而犯下激情之罪的成年男女的内心独白,或重于描写暮年男女激烈情感之后的悲苦回忆,可以使读者在他的作品里“发现一个陌生而又吸引人的情感世界”,并与之产生强烈“共鸣”。混乱而破碎的生存环境,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关系,造成了大量情感沦落者,内心的无助常常促使他们做出一些僭越情理的行为,那完全是一种不自觉的挣扎,是溺水者妄想抓住一根救命稻草的徒劳。因此,茨威格作品中的人物都有一种异乎寻常的勇气和高傲。
在茨威格的笔下,奇特的行为常常突如其来,又往往有违一般意义上的道德伦理。所以,当激情过后,当事人或羞于开口,或不屑与世俗妥协,而把真实的自己暴露于世人面前;但人们心灵的负荷一旦达到极限,倾诉的欲望就会席卷一切。这些因压抑过久而长期处于失语状态的人,只要遇上合适的对象和合适的时机,语言就会排山倒海,不可阻挡。茨威格不仅知道而且还很好地把握了这一点,几乎不让任何的插话或无用的描写中断倾诉,从而削弱了表现的力量。大段连贯的、急切得近乎于神经质般的告白,与其说是对他人的倾诉,不如说是人物的内心独白。于是我们看到,一种游移于社会边缘的焦灼不安的喃喃自语,充溢着茨威格小说作品的每一个角落。
茨威格正是抱着对生活在那个时代、那个乱世里的人们的深切理解和同情,才选择了这种表现形式;或者说,也只有这种形式,才能使茨威格作品里的人物情感得到充分、彻底的表白。而读者也可通过这些叙述来认识那个扭曲人性的时代,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把那个时代推上了审判席。
茨威格的小说有个鲜明的特点,即他的小说带有一种戏剧的味道。无论是《二十四小时》中年轻赌徒的手、《月光胡同》里那寒光闪闪的匕首,还是《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那隐隐绰绰、反复出现的白玫瑰,无不具有戏剧的夸张和悬念性质。而作品中大段甚至整篇的人物独白,正是戏剧舞台的表现形式。
茨威格的传记文学作品主要分两大部分,一是以《世界的建筑师》为总题的文学家传记,其传主有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卡萨诺瓦、司汤达、列夫•托尔斯泰。这些人大都是19世纪到20世纪响东东的文学大师,今天放眼这个名单,几乎就是一部19世纪的欧洲文学思想史。二是一系列历史人物传记,其中包括四百年前的人文主义者伊拉斯莫;拍案而起、反抗宗教改革家卡尔文思想统治的瑞士勇敢学者卡斯特里;16世纪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和18世纪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王后玛丽•安托瓦奈特等。无论是叙述传主的生平,还是评价其地位与功过;也不管是刻画其内心与行为,还是描述其命运的得与失,都是从人道主义出发,肯定自由的理念和人文情怀,抨击思想禁锢和专制独裁,表达了茨威格热爱人类、热爱生命的人道主义精神。
茨威格的传记文学创作与他生活的时代和历受的教育密切相关。维也纳养育了茨威格,培育了他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追求,造就了他的艺术才能,使之拥有了无与伦比的艺术鉴赏力。他深受西方人道主义精神的熏陶,又批判地接受了尼采的超人哲学与泰纳、罗曼•罗兰、斯特拉奇及弗洛伊德的思想、学说。
因此,茨威格的传记文学创作植根于西方文化的沃土和现实生活,在人道主义的滋润下,深入传主的内心世界,细致入微地展示了传主的心路历程和内心变化,基本上达到了传记文学的;而其中的《人类群星闪耀时》,则被认为是茨威格传记作品的典型代表。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