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0220436
◇新海派作家 鲁迅文学奖得主 滕肖澜 长篇倾力新作
◇“《心居》写的是上海,更是上海人。虽然是小日子,过的却是大味道。小人物亦是主人公——妥协中的抗争,狭隘里的伟大。……每个人都在艰难而又孜孜不倦地活着。痛并快乐着。”——滕肖澜
◇“房子是上海人绕不过去的话题。滋生出各种情绪,各种际遇。”
◇随书附赠精美明信片
《心居》是新海派实力作家滕肖澜的长篇小说新作,深潜于生活,道尽普通人对“小日子”不懈持有的热望,纷杂日常中的极力争取。
书中写的是此刻的上海,有着生于斯长于斯的城市常驻者,折腾半辈子只为落叶归根的老上海人,不想变得透明而努力上进的新上海人。在日新日进的大都市大时代里,以顾家三兄妹为代表的上海人们,围绕房子衍生出种种悲欣交集的人生经历。历经生活的劫波,他们渴求更丰沛的物质生活,同样也不遗余力地为个人灵魂寻找安妥的栖居之处。
作者不疾不徐、细腻软糯的行文风格,正是“沪上味道”极地道的注脚——这座城市和城中人不失温热的精明、无害的野心,以及行洇人间烟火的妥帖。
一
清晨六点,顾士宏推着那辆老式的凤凰自行车,走出单元门。初冬天气,早晚已凉得很了,他夹克衫里只穿件长袖 T 恤,有些抵不住,脖子一缩,把领口那粒扣子系紧。环保袋往车龙头上一套,骑上去。遇见邻居,人家老远便打招呼,“顾老师,这么早买小菜啊!”他忙不迭点头,腾出一只手挥动着,一笑,嘴角的皱纹挤出来,“礼拜六老规矩,聚餐。”
聚餐是在家里。每周六,雷打不动。大哥大嫂、妹妹妹夫,还有侄子甥女,加上自家这几口,统共 13 个。真正来齐的也不常有,这人加班或是那人有约,少一两个,但冷菜热菜还有汤,荤素搭配,总归也是满满一桌。圆台面平常摆在门后,防尘布罩着,一周用一次,还有玻璃转盘,设施是齐的。20 年前造的半老小区,上海批商品房,放在当年是挺括的,但眼下豪宅一茬接一茬,两室一厅都要150 平方米了。客厅小是硬伤,也不分正厅餐厅,放下圆台面,各式椅子聚拢来,圆的方的,七翘八裂,边上勉强还够走路。介于热闹与杂乱之间。这样的自家人聚餐,本就有些乱哄哄的。随意,不修边幅,聊天内容言不达意。老人家喜欢。顾士宏那 90 多岁的老母亲,每个礼拜只盼这天,手舞足蹈地兴奋。儿孙绕膝、天伦之乐的意思,全浓缩在这刻了。好像那六天都是假的,单单这天,才真正是过日子。
买完菜回家,几个小的都起床了。儿子顾磊对着镜子刮胡须,儿媳冯晓琴在厨房煎韭菜饼,孙子小老虎在阳台上练小提琴,头发还是蓬的,一张隔夜面孔,应该是没睡醒便被妈妈揪了起来。唯独冯茜茜还在睡。顾士宏倚着门换鞋,冯晓琴过来接菜,看一眼, “爸爸,这两日梭子蟹壮的。”顾士宏嗯了一声:“正当时。今年宁波海鲜是大年。”冯晓琴又道:“骨头也新鲜的。”顾士宏瞟一眼墙上的挂钟,“先出水,拿大锅,放火腿和笋。骨头汤时间越长越好,炖一整天,汤像牛奶一样浓。”冯晓琴应了:“晓得,笃定,来得及。”
早餐摆上桌。粥、咸菜、韭菜饼、面包、牛奶、白煮蛋。人多,早餐品种也杂。中西合璧。顾士宏在小区门口买了两客生煎,前一晚小老虎吵着要吃。孙子是祖宗。一会儿,顾老太从外面进来,太极拳是每天练的,有固定圈子,一群老人家,平均年龄都在 80 岁朝上。老太精神极好,一口牙齐齐整整,腰不弯背不驼,就是耳朵有些背,说话声音大。进来便嚷着饿了。也是祖宗。冯晓琴连忙盛粥,热乎乎地端过来,配凉拌香椿。一家人吃早饭。老式的八仙桌,加上碗筷佐料,瓶瓶罐罐,也摆得七八分满。放在过去倒没什么,现在一户这些人口,四世同堂,也算大家子了——三室两厅,顾士宏住朝北那间;朝南两间,顾磊夫妻带着儿子住大间;顾老太原本也是一间,前几年冯茜茜来了,没地方睡,只得挤作一间。拉块帘子,各放各床,反正一老一少,关系也隔得远,不必多应酬,面上稍过得去便罢了。
吃过早餐,冯茜茜从床上被姐姐冯晓琴拖起来。嘟哝两句,也只得乖乖穿衣服洗漱。啃了半个面包,便到厨房帮忙。从安徽到上海,讲起来是亲戚,姐姐家也是自己家,但到底不同,平常倒也算了,周六是大日子,人多事多,里里外外都是活儿。“眼里要有活儿。”初来上海那天,冯晓琴这么对妹妹说。意思清楚,亲姐妹说话不用拐弯抹角。上海租一间房子多少钱?别的不提,楼下 302,一套房租给四个人,小那间一月也要毛三千,还不包括水电煤。白得个落
脚点,吃住免费,自己要拎清。反正就算在安徽,女孩子家,该干的也得干。说得过去。冯茜茜做家务没姐姐利索,但也不太差。洗菜切菜,剥葱捣蒜,打个下手什么的,绰绰有余了。顾家做菜是典型上海风味,浓油赤酱,味精是不放的,纯粹靠糖吊鲜。不管鱼肉菜蔬,临出锅前一把白糖撒进去。倘若猪手、蹄髈、酱鸭那种,还要放冰糖熬上几小时。安徽菜是偏辣的,冯茜茜花了小半年才勉强适应这边菜的甜度。冯晓琴到底来上海日子久,几只本帮小菜,比如葱烤鲫鱼、油爆虾、糖醋排骨,已经很有火候了。连顾老太那样挑剔的嘴(包括口味和说话内容),也时不时地蹦出几个赞美的词,“可以的”“不难吃”“像点样子了”——人人都说,冯晓琴是个好媳妇。女人一旦上升到“媳妇”这个层面,就跟地域、学历、相貌那些关系不大了,是另一套评价体系。也是硬性指标。冯茜茜比姐姐小了七岁,后面还有个弟弟冯大年,又小了八岁,男孩子是宝,家里人个个疼爱,反宠得他屁用没有,傻子似的。她自小跟在姐姐屁股后面,听惯了别人对姐姐的夸奖,“将来谁娶了你,真是有福了”那种。所以她毫不怀疑姐姐会成为这家的主心骨。早早晚晚的事。顾老伯年纪一点点上去,姐夫顾磊又是那样的脾性,顾老太就算让她活到一百岁,也只剩下七八年光景。冯茜茜觉得,上海跟原先想象中的似乎不同。越是来得久,就越觉得,这座城市骨子里跟老家也没什么差别。小一辈的男人都被宠坏了,没什么 × 用。姐夫顾磊也是个孱弱的人,当然身体差也是个原因,但基数若是高,再怎样
也低不到哪里去。到底是逊了些。顾士宏是老派上海男人,会做事,谈吐文气,人也拾掇得干净。女人走得早,孤家寡人一个,做成这样,不容易了。现在哪里找得到这样的上海男人。独自拉扯一对龙凤胎长大。顾磊比她姐姐顾清俞迟了一分钟出生,老大老二的态势,在娘胎里便定下了。连相貌也完全不同。异卵双胞胎。顾清俞长得像父亲,眉清目秀,不失英气。顾磊五官也干净,却多少有些寡淡的意思了。个子本来不矮,奈何少年时便瘸了,一脚高一脚低,整个人便显得畏缩,不够挺拔。说话习惯皱眉,川字纹深得刀刻似的。看着比他姐姐要老了好几岁。八二年出生的老女人。冯茜茜背地里这么叫顾清俞。其实也谈不上什么矛盾。顾清俞上班不久便买了房,搬出去单过。倒也不远,也在万紫园,四期的两室,12 楼,正对着湖中心。冯茜茜掐指算,那年她也不过二十三四岁,房价再便宜,一套七八十万总要的,也亏她下得了决心。女人对着女人,尤其是强势的女人,敌意是免不了的。冯茜茜不像姐姐,好坏只藏在心里,面上一团和气。她做不到,嘴上就算忍着,眼神也要扔几个过去。姐姐是有些被这女人压着的。冯茜茜看得出来。气势上,还有眉里眼里,都有些微妙的意思。“投缘就多说几句,不投缘,就少说几句。不就行了?”冯晓琴常这么说。家里人少,也是个小小社会。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斗智斗勇那套,外头人其实是不搭界的,套路全用在自家人身上。有意思,也没意思。冯晓琴叫顾清俞“阿姐”,上海话已有七八分像样了。她对待顾清俞,与对待顾昕、高朵朵的态度是完全不同的。倒跟长辈是差不多级别。一声“阿姐”,叫得隆重而又亲切。冯茜茜替姐姐不忿,老家也有厉害的大姑子,但毕竟不同,那些人全厉害在嘴上,一开口就把底全抖开了,反倒不难对付。难的是顾清俞这种。首先是撇清的,各人自扫门前雪,保持距离,其次也客气,面上不露出一丁点难看,说话也轻柔,读书人的模样,与别不同。外头平滑,尖刺往里长,像脚上的鸡眼。除非连根拔,否则越碰越疼,表面看还没什么异样。连叫屈也无从谈起。冯茜茜说姐姐,讲来讲去还是姐夫不果断,若早些年趁房价低时买一套,也搬出去,你们现在小日子不是逍遥快活?冯晓琴冲妹妹一句,那你怎么不买?冯茜茜便叹道,把我卖了,都不够付首付的。上海人再怎样,好歹有个老屋遮风避雨,哪怕拖到现在置换,一间厕所总是有的。我们真正是从零开始,一片瓦一片砖都靠自己挣起来。起点不一样。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