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8071574
★ 独辟蹊径,从电影角度来写李小龙的生平。
目前,市面上关于李小龙的传记没有专门从电影角度对其一生进行阐述和总结的,这本李小龙影传可谓是填补市场空白之作。
★ 李小龙资深研究专家郑杰的重磅新作,李小龙徒孙朱建华推荐!
郑杰作为李小龙资深研究专家,对李小龙的研究长达20多年。郑杰发表的李小龙研究文章不计其数,他的代表作《李小龙: 不朽的东方传奇(图文版)》版权出口至埃及、台湾地区,并入选2018年“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项目。
★ 4款李小龙明信片,随机赠送1张。集齐4款明信片有惊喜!
邀请设计师设计了4款李小龙经典剧照明信片,每本书随机附赠1张。集齐4款明信片,还可以获得超值大礼——《李小龙: 不朽的东方传奇(图文版)》1本。
本书是李小龙的电影传记,系统而全面地展现了他的电影人生。
从参加电影《金门女》拍摄的三个月大的婴儿,到凭借生命中后两年的四部电影而一跃成为全球有影响力的动作影星,李小龙与电影一直有着不解之缘。
时光荏苒,李小龙已经逝世48年了。我们瞻仰他的矫健身姿的方式,就是通过观看他的影视作品。在电影中,他既是深邃的哲人,也是憨厚的乡下佬;既是满腔怒火的复仇者,也是铁骨柔情的大侠士。在每一部作品里,都有一些他自己的影子。
为了全方位地解读李小龙的电影生涯,作者别出心裁地采用人称,在绝大部分篇幅引用李小龙的自述性材料,讲述李小龙拍摄电影时发生在台前幕后的故事,同时精挑细选了281张珍贵图片,用直观的方式展现李小龙的魅力和风采。
打开本书,走进李小龙的电影世界,来完整地认识这个为全球华人带来巨大荣耀的“功夫之王”——Bruce Lee(李小龙)。
幕香港童星001
场金门女002
第二场粤语童星006
第三场李小龙012
第四场人海孤鸿047
第二幕闯荡好莱坞053
场西雅图054
第二场青蜂侠081
第三场无音箫110
第四场武士118
第五场盲人追凶119
第三幕后的辉煌121
场唐山大兄122
第二场精武门130
第三场猛龙过江149
第四场死亡游戏173
第五场龙争虎斗181
尾声197
附录199
附录A1971年,皮埃尔·伯顿采访李小龙200
附录B1972年,泰德·托马斯采访李小龙208
附录C1972年,亚历山大·本·布洛克电话采访李小龙212
附录D李小龙影视作品年表220
部分资料引用清单
在我看来,一位演员首先是一个人,而不是一个叫作“明星”的耀眼符号。“明星”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人们赋予你的一种荣誉。
如果你把这种赞美之词很当一回事,并且为此沾沾自喜的话(是的,我们都是凡人,不能免俗),你就忘记了这样一个事实:曾经围绕着你的那些人,在你不再红极一时的时候,就很可能会抛弃你,而去追捧另外的胜利者。不过,交什么样的朋友是你自己的选择、你自己的权利(虽然选择需要自我反省,但毕竟是你自己的选择)。
我从影二十多年的经历使我不得不这样看,演员应该是一位专心致志的人,他非常有敬业精神、拼命地工作,他拥有超常的理解力,这使他能够成为称职的自我表现艺术家。无论从体力、心理还是精神上,都能够打动观众。
有许多人知道,我是自愿做一名武术家的,也是一名职业演员。每天通过心灵上的发现和坚持不懈地锻炼,我希望实现自己的潜能,也成为一名生活的艺术家。
现在的电影工业是创意与商业的结合物,两者互为因果。对于身居电影业管理层的老板来说,演员只是一件商品、产品,他涉及的是金钱,除了金钱,还是金钱。他们关心的主要是“影片是否有票房价值”,票房价值对他们来说是有吸引力的事情。从某个角度看,他们是错的,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他们又是对的。后面,我将详细谈谈这个问题。
虽然电影是商业和创意天才结合的产物,但是,把演员——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当作产品,在情感上来说,我觉得有点难以接受。
序言李小龙影传:征服世界的光影英雄一名演员,特别是一名优秀演员,不应该是墨守成规的人,而应该是“有能力的传递者”。我指的是,演员并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在艺术上将商业和艺术无形地融合起来,成功地将其打造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平庸、缺乏创意的演员如过江之鲫,沉下心来训练一名在心理上和身体上“有能力”的演员,绝非易事。正如没有任何两个人是完全一样的,演员也是如此。
现今一名真正训练有素的优秀演员是非常罕见的,这需要做真正的自我。现在的观众并不傻,演员并不是简单地向别人展示一下,让别人相信他是在表演。这仅仅是在模仿或描述,并不是创造,即使表演起来有相当的专业水平,那也只不过是在华而不实地“表演”而已。
那么,什么是一位优秀演员的品质?首先,他不是“电影明星”,这只不过是人们给予的一个抽象名词罢了,一个符号而已。与其说人们愿意从事演艺事业,不如说他们更想做“电影明星”。对于我来说,一名演员应该具备的综合素质有——对生活的领悟力、独到的鉴赏品位、对幸福和逆境的体会、感染力、教育背景等。还有一种素质是,在一个特定的场合真诚地表达自己。因此,做演员并不是以自我为中心,而是通过发现和深层次的灵魂拷问,保持平常心,学习更多的东西。敬业,的兢兢业业,能够使演员不断成长。
电影业注重实际商业活动与创意之间的相互依赖,虽然前者主导着潮流。人们希望男女演员起着“传递者”的作用——也就是希望他们能够协调好商业与演艺之间的关系,将二者完美、恰当地融为一体。
现在,要想找一些平庸的演员是不难的,但优秀的演员十分罕见。而在搏击艺术中,要训练好一个高手,一个在心理和体格上都非常成熟的搏击选手,也非易事。一个在上述两方面都恰如其分,并且具备罕见敬业精神的演员,只能说是可遇而不可求。
那么,什么是演员?他是否具备一种超然的综合素质?对于一位演员来说,他的理解力、感染观众的能力至关重要,因为他在根据剧情表达自己的感情时必须是真诚的,这是区分普通演员和艺术家的标准之一,美国人有一个形容这种演员的词叫“魅力”。
世界上有两种演员——一种是能扮演各类角色的多面手,另一种是独沽一味的演员,例如独行侠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牛仔约翰·韦恩和硬汉查尔斯·布朗森,我自己则是处于这两种演员之间。我应该对自己负责,做一个正直的人。剧本必须健康向上,导演也应该正派,表演的时候,自己应该全身心地投入角色。这一切处理好了之后,赚钱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根据你的自身条件,你有义务使自己成为秀的产品。不一定要成为赫赫有名的或红的演员,但要成为素质秀的演员。如果能达到这一标准,一切想要的都会随之而来。
李小龙
- 周星驰:李小龙是我的偶像。对我来说他不仅是武术家,还是创意人,他对功夫的想法与之前任何一个门派都不一样,他让中国功夫和功夫电影风靡全世界……我把他对功夫的理解放到了我的电影中。
- 中国国际截拳道联盟副主席兼秘书长、李小龙徒孙朱建华:通过这本传记,读者将会了解到,李小龙为了得到成功的机会,曾经如何“像隐士一样日复一日地进行体能和技巧的训练以达到状态”,做过哪些超越常人的艰苦准备。
- “龙迷”江丽萍:郑杰是李小龙研究者中极具恒心和内涵的一位,龙迷圈里都认可他!
- “龙迷”李超:我们认识李小龙,必须走近一个真实的李小龙,认识作为一个“人”的李小龙。我深信郑杰的这本书完全可以帮读者做到这一点。
第三场无音箫
【作者按】
李小龙在美国影坛不得志,却在拳坛打开了一片天地。此时的他,急于将自己的武道哲学借助电影推广出去。笔者分析,在剧本创作过程中,他应该借鉴了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以及弗洛伊德等大师的心理学理论,以此来讲述主角的自我成长与实现的旅程。但是,关键问题在于,这是一部即便拍出来,放在今天,东西方观众也看不明白的哲学电影。在拙作《李小龙:不朽的东方传奇》(图文版)一书中,笔者就曾有论述,他先后请过好几名编剧,但都不得其门而入。他归咎于编剧,但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抽象化的哲学思想极难用画面表现出来,如果用大量对白来阐述观点又显得太啰嗦,观众来电影院看动作片是看如何“打”的,而不是来接受哲学教育的。李小龙野心太大,却严重忽略了现实的可行性。
琳达:在好莱坞,阻碍他取得成功的方法就是让布鲁斯在一部以武术为主题的电影中出演第二男主角。在那里,功夫将真正地出现在屏幕上,广泛的国际观众可以发现功夫本身上演的奇迹……在他的脑海里,《无音箫》的想法诞生了。
李小龙与斯特林讨论《无音箫》剧本
我厌倦了到处教拳的生活,是我自己创业的时候了。我曾准备和詹姆斯·科本以及斯特林·斯利芬特创办一家电影公司。现在,如果我能和詹姆斯·科本一起主演一部新电影《无音箫》,武术将会在这部电影中呈现。这部影片将齐集世界上秀的防身术大师,电影将在日本开拍。我们希望能请到罗曼·波兰斯基来担任导演,我在瑞士的时候已经和他谈过了,大约1970年6月左右开镜。将来史蒂夫·麦昆可能也与我合作,我对于这个筹划十分兴奋。这是我原创的故事,由斯利芬特编剧。
罗曼·波兰斯基:小龙并不是在说一个故事,他是想在银幕上展示自己。
是时候该有个东方英雄的银幕形象了!别再对某些人在美国拖着根猪尾巴四处跳跃这样的事情耿耿于怀了,我必须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这部电影有能够吸引各阶层、不同观众的东西,有足够的暴力来满足几乎所有人。这部电影研究的是人的成长,就好像科本扮演的角色从遇到的人那里发现了死亡、爱,并从中寻找终极真理的人生态度。这是一部武术电影,我计划拍一系列这样的电影。我认为现在美国的大众已经为这类电影做好了准备。这里面几乎什么都有,动作、阴谋、东方哲学。这是一个你必须思考才能理解的故事。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解释,而且他们都是对的,没有正确的答案。会有很多打斗场面,不同风格的打斗。如果我不能为每个角色找到好的演员,我可能不得不扮演四个不同的角色。除了成为好演员,他们还必须是优秀的战士。
起初,我认为史蒂夫·麦昆有希望出演主角,但我后来改变了主意。我觉得麦昆演这个角色太过明星化,而科本更合适。此外,科本已经有一些武打电影的经验。
【作者按】
回到美国后,李小龙腰部受伤,卧床休养半年。
琳达:斯利芬特于1970年5月完成了剧本的后定稿,并准备把它交给华纳兄弟公司总裁泰德·雅士利。华纳同意拍摄,但有一个不可抗拒的条件——这部电影应该在印度拍摄。这与布鲁斯初提出的东方故事的想法不一致,他认为东方故事将在日本以及泰国、摩洛哥展开,而印度没有他想要的景观,也没有可以胜任这个项目的斗士。但总比没有好,于是三个人接受了这个条件。
我们首先接触了华纳兄弟,因为我们都非常了解这家大型电影公司的负责人泰德·雅士利。华纳兄弟表态,如果这部电影能在印度拍摄,他们愿意制作这部电影。因为华纳在印度有一笔呆账,正好用来拍摄《无音萧》。
1970年11月27日,腰伤刚好的李小龙度过了他的30岁生日
《无音箫》剧本
1971年,李小龙(左二)一行去印度为《无音箫》寻找合适的外景
科本拍摄的李小龙飞腿雄姿
我们乘飞机到了印度,花了几周时间寻找合适的地点。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我看到了香港的贫困,但是香港的贫困和我在印度看到的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直到我去了那里,我才意识到我们生活得有多好。印度到处都是苍蝇,孩子乞讨食物,一些人饿死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到处都是臭味和污物。你为他们感到难过,尤其是孩子们,但你无法帮助他们。如果你给他们食物或钱,他们会争抢斗殴,这无疑是制造骚乱。我想游客们看不到我们所看到的一半,因为他们只去好的地方。
当我们回来时,我和斯利芬特认为电影可以在那里拍摄,但科本把事情搞砸了。他不想去印度,所以他告诉华纳兄弟印度没有好地方。他毁了整个计划。我非常期待这部电影,这是我一生中的机会。如果我知道他会这么做,我就不会让他来演了,我应该去找别人。不过,我们还是有可能让一些其他制片人来接手。后,经过无数次与制作人的会谈,我明白,《无音箫》必须暂时搁置。人们无法理解你,因为你与众不同,你必须是白人才能吸引观众。也许,我好去东方,总有一天我会成为明星,但现在我需要面包。我会去香港,在那里成为大明星。
斯特林:科本不会因为职业上的原因而转向印度,小龙出于感情上的原因想不惜一切代价去做这件事,我认为我们必须拍这部电影才能走在市场的前面。你一定要相信我,如果你读过初的剧本,你会知道小龙和科本将怎么演,所以如果我们回去告诉华纳,“好吧,我们要把它调整一下”,我们就能把它调整好。但是,科本和我觉得这对电影来说很糟糕,我们回来后告诉华纳,“不,这样不好”。小龙并不真正理解这个决定,他觉得我们可以避开景观的问题。他的合作伙伴拒绝了他,这让他深感失望和痛苦。当然,小龙对科本和我的态度没有以前那么宽容了。因为,我们是在对梦想说不,一个对小龙来说可以解决所有问题的梦想。我相信,正是因为无法在印度拍摄这部电影,才促使他决定接受在香港拍摄电影的邀请。
当我在东方成名后,科本和斯利芬特飞到香港来看我,我已经是一个红极一时的人物了。他们试图说服我和他们一起合作《无音箫》,我告诉他们我太忙了,没有兴趣。我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我已经拍了三部卖座电影,有了自己的制片公司,只要我签字,就可以从香港任何一家银行拿到钱。
琳达:小龙对《无音箫》的前景非常乐观,因为他想成为大明星,这个理想角色能使他崭露头角。他预料到这将在全球掀起功夫热潮,他确信自己就是那个把武术通过电影介绍给世人的合适人选。他太想拍这部电影了。但是,华纳兄弟公司终放弃了这一计划。直到几年后,小龙已成为轰动全世界的国际明星,而且片约不断,詹姆斯、斯特林想和小龙重新合作这部影片。他们飞到香港与小龙商讨拍片事宜,但这一次小龙拒绝了。对于小龙的决定,我认为詹姆斯和斯特林有点被轻视的感觉,甚至觉得小龙在冷落他们,毕竟当初那个计划是小龙提出的。但当时小龙也有很大压力,每个人都认为他和他演的角色会退步。小龙并没有考虑过要报复谁,但情况变了。他相信詹姆斯和斯特林,作为两位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如果他们处在小龙的位置上的话,他们也会这样做。当然,詹姆斯和斯特林从未失去对李小龙的欣赏和喜爱。在西雅图小龙的葬礼上,詹姆斯不仅扶灵,而且致了悼词。
【作者按】
《无音箫》被搁置,让李小龙耿耿于怀。
《盲人追凶》集《截拳之道》剧本
我得到了业内一些人的负面评论,他们一直说我永远不会成为明星,但我从来不相信他们,总有一天我会成为明星。现在,我需要面包。幸运的是,我有一个像斯利芬特这样的朋友,他在写剧本时总是考虑到我。只要有可能,他就会给我一个角色。我也为他的剧本做过贡献,例如,我间接地为《盲人追凶》的诞生提供了创意。我一直想在电影中扮演一个盲人斗士,所以多次向斯利芬特提到这个点子,这就是他为什么想到用一个盲人侦探作为主角的原因。我的想法来自日本电影《盲剑客》。
《盲人追凶》剧照,左为李小龙
我真的很喜欢拍这部剧,因为它里面有太多真实的武术成分。也许哲学和战斗被夸大了一点,但它仍然有亚洲风味,我有机会与斯特林合作剧本,我甚至协助他拍摄了集,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詹姆斯弗朗西斯科斯(James Franciscus,1934年—1991年)扮演的盲人要复仇,我扮演的角色让他学会如何格斗。这一集的名字叫《截拳之道》,台词是这样的:“听,伙计,你能听见风声吗?听见鸟叫吗?你必须听见。清空你的头脑,伙计。你知道杯中盛满了水吗?水因此成了杯子的形状。伙计,你必须准备好,什么都不想,以成虚无。”
集应该在第三周播出,但是因为这是有希望的一集,所以制片人用它作为集。
【作者按】
李小龙在1970年来香港时,邹文怀刚创立的嘉禾公司急需一些演员来打开局面。据邹文怀回忆,当时,很少看电视的他偶然在电视上看到李小龙的表演,便联系到小麒麟,想要与李小龙洽谈,不料李小龙那时已离开香港,于是小麒麟将李小龙的电话及住址告诉了邹文怀,两人遂开始接触。由于李小龙和邹文怀在电话中聊得很愉快,于是李小龙有意与嘉禾进一步洽谈。于是,1971年6月初,刘亮华被公司安排专程赴美,表面上是游说郑佩佩为嘉禾公司拍戏,其实是与李小龙接洽,只是不便明说。
《无音箫》再次洽谈无果,《武士》剧集更是早就没有了希望,派拉蒙对是否与李小龙进行长期合作的态度并不明朗。于是,1971年6月28日,正在与詹姆斯·弗朗西斯科斯拍摄《截拳之道》的李小龙收到嘉禾公司用航空信寄来的正式合同,遂果断签约。合同约定,他将为嘉禾公司出演两部电影——《唐山大兄》与《大侠霍元甲》,每部的酬劳为7500美元。
李小龙与嘉禾的签约合同(部分)
第四场武士
【作者按】
1970年,刚成为华纳副总裁的弗雷德·温楚布(Fred Weintraub)购买了一个剧本,说的是一名少林僧人来到19世纪的美国西部闯荡的故事。在董事会会议上,这个典型的“当东方与西方相遇”的故事被否决了,但是弗雷德没有放弃,他非常喜欢这个故事,想把它改编成电视剧。一年后,弗雷德的同行向他推荐了当时已陷入绝境的李小龙。在看过李小龙的身手后,弗雷德意识到李小龙是出演这部电视剧的不二人选,李小龙自己也很喜欢这个剧本,对把剧本改编成电视剧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在多次洽谈后,他们将该剧命名为《武士》(The Warrior)。但是在进行角色分配的时候,李小龙因为长相“太中国”的原因而被抛弃,由大卫·卡拉丁(David Carradine)在1972年顶替李小龙出演主角。播映时,《武士》被易名为《功夫》(Kung Fu)。该片播出后反响极为强烈,收视率居高不下,以至于后来“Kung Fu”一词被收入了英文词典。
大卫·卡拉丁:他们很早就确定由我来演这个角色。李小龙是真正的功夫大师,但是好莱坞不打算请一个真正的功夫高手,所以虽然李小龙参加了试镜,但他自己也知道机会并不大。这部电视剧在美国可谓家喻户晓,我从此走入了好莱坞,但是这部电视剧更促成了李小龙的成功。
我看过一个以中国武术为背景的剧本《武士》,这部戏是我真正想去拍的。我一直在为这部电视剧集的诞生而心甘情愿地付出。那时,我希望得到一切间接的事物——金钱、名誉、大型首映礼。
我的父亲有一段非常辉煌的中国戏曲生涯,我对这种艺术形式非常感兴趣。这是一种单一维度的艺术,但它很程式化、正式化,确实非常的精妙,但这不是我想要的。我想要实际一点的东西,我想《武士》剧集或许能帮助我进行探索。
这是一部带有魔幻色彩的冒险类系列剧集。这个中国人离开中国,因为他杀了错误的人,故事终结束在1860年的美国。所有的牛仔骑着马、带着枪,而我拿着长长的绿竹子,这太棒了。
可是派拉蒙想让我出演一部电视剧,而华纳兄弟想让我出演另一部电影,他们都想让我成为一个现代化的人,他们认为西部片的想法已经过时了!有业内人士说:我们不知道观众会如何看待一个非美国人。这可能就是为什么《武士》不会继续的原因,他们认为,从商业角度来看,这是一种冒险。
第五场盲人追凶
【作者按】
1970年,李小龙回港。几次电视节目的露面,使得李小龙人气暴涨。李小龙通过已成为邵氏演员的童年好友小麒麟的安排,得以与邵氏高层见面,商讨拍片事宜。由于张彻一向对李小龙很赏识,加上李小龙在香港乃至东南亚的名气和在好莱坞的那些作品所带来的明星光环,邵逸夫一开始是非常重视的。更重要的是,邵氏看中的是李小龙强烈的个人魅力及非凡才华。不过,李小龙开出的条件比邵氏的预期实在高出太多:每部戏要价一万美元,拍摄周期不能超过60天,剧本要让自己满意,有权对剧本做出修改,自己编排打戏。据当时在邵氏工作的电影人回忆,邵氏员工月薪几百元,当时红的武术指导刘家良月薪过万,而张彻导演一部戏的报酬是六万元。李小龙一来就要这样高的费用,这在邵氏眼里当然是要价过高了。李小龙一向我行我素,邵氏觉得李小龙漫天要价。双方都极为傲慢、自负,不欢而散也是必然结果。据说是制片部/剧本部的董千里(笔名项庄,香港著名作家)拒绝了李小龙,董千里后来也因此被邵氏辞退。虽然张彻也曾向电懋推荐过李小龙,但终也未达成合作意向。
张彻:我确曾先后向电懋和邵氏推荐过李小龙,因为看了他的《人海孤鸿》,那是他少年时代的作品,完全不“打功夫”的。近有报纸的娱乐记者问我,为什么邵氏没有和他谈拢?其中原因之一,是我并未以他的功夫向邵氏推荐,因为我自己也不知道!
《盲人追凶》拍完之后,我通知我的朋友们记得准时观看,我在里面演得不错。派拉蒙电影公司电视剧部门的主管汤姆·坦纳邦跟我联系过,他准备为我量身定制一部电视剧。还有,他想让我在《盲人追凶》里饰演轮换角色(即饰演不同的角色)。但当《盲人追凶》首映时,我已经动身前往泰国为嘉禾公司拍摄我的部电影《唐山大兄》,直到几周后才得知影评。《盲人追凶》真的很成功,我演的角色一出现,马上就火起来了。
很明显,大家都喜欢这一集,包括美国苛刻的《纽约时报》电视评论家也做了一个回顾,暗示我是如此的优秀,应该有属于自己的电视剧集。当我获悉这些评论时欣喜若狂,这是我的演技次在美国被评论。天哪,我真高兴那么多人喜欢这集。现在我想成功的因素是因为我是李小龙,我真实地诠释了我自己。
斯特林:我们一起合作了集,那集的名字叫《截拳之道》(截拳道的字面翻译)。那集播出后我们收到了许多影迷的来信,那一集的影响甚至超过了这部连续剧本身。至少我认为这是小龙的部好作品——他首次向全世界展示了他东方武术家的身份,他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在集里,他扮演了一位良师,他的神秘而又朴素的课程真的很成功。这是我在电视里看到的好的武术表演之一,虽然终剧本是我写的。
《亚利桑那明星日报》:《盲人追凶》由詹姆斯·弗朗西斯科斯主演,于周四晚间在美国广播公司(ABC)首播,“截拳道”的重击使观众无法抵抗,立即使该剧集成为新一季好的节目之一。
【作者按】
虽然不是每周都能看到李小龙,但他饰演的李钟为美国广播公司(ABC)的热播剧《盲人追凶》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盲人追凶》的成功元素之一是传奇人物李小龙,风度翩翩的他几年前曾联合主演过《青蜂侠》。去年春天,当电视剧演员的工作很难找的时候,李小龙被介绍给《长街》的执行制片人斯特林·斯利芬特。
在他们谈话的过程中,斯特林了解到李小龙是截拳道大师,于是他围绕着这种特殊的防身术写了一个《盲人追凶》的剧本。那是开场的集。这个项目使观众们关注到了李小龙,不仅因为他的空手道动作,还因为他的演技。
玛琳·梅森(《盲人追凶》中的女演员):这是属于李小龙的剧集。
第三幕后的辉煌李小龙影传:征服世界的光影英雄
1972年,李小龙在香港海运停车场留恋
场唐山大兄
【作者按】
1971年10月31日,李小龙为嘉禾拍摄的部电影《唐山大兄》上映。《唐山大兄》的内景很少,绝大部分是在泰国当地拍的,以乡村为背景。如果去除影片中的打斗场面,《唐山大兄》说的是中国人在异邦互相团结帮助以反抗凌辱的故事。
李小龙扮演的郑潮安这个角色虽然确有其人,但更像是为李小龙量身定制的一样。《唐山大兄》全片的个镜头,是从中国来的郑潮安与三叔登上了泰国的码头,郑潮安望着眼前的景色,眼睛里透露出的不仅是茫然,还有一丝恐惧。这种感觉与李小龙在1959年初到美国时极其相似:那时,来接船的也是这么一位叔伯辈的长者,虽然心底也有伟大理想,但是他不知道自己究竟能干什么,甚至自己想干什么也不知道,可谓前途堪忧。将这种真情实感带入角色中,人物自然就丰满了起来。
该片其实也有张彻电影和日本武士片的痕迹,但是血腥气少得多,尤其在影片结束时的两场大场面打斗中,血液飞溅而出的场面俨然是张彻风格电影的翻版。武士片也好,武侠片也好,拿的都是长长的刀剑;而《唐山大兄》里,武器只有短刀,因此打戏的节奏和镜头技巧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日本武士片,甚至众人四面包围住某个主角,再让主角杀出一条血路,也是武士片的专属套路。而衣依饰演的巧梅戏份虽少,但并不是花瓶,她以自己尚显稚嫩的演技和清纯的外形,在很大程度上稀释了暴戾之气。
另外,《唐山大兄》的打斗完全是开放式的,没有场地和时间的限制,大家看见的《唐山大兄》电影海报
就是日常生活中的巷战,这正符合李小龙始终提倡的“街头格斗”的理念。《唐山大兄》通过简单的压抑——爆发——再压抑——再爆发的心理模式和镜头运用,牢牢抓住了观众的心。
当我决定回港为邹文怀拍戏的时候,我去看了所有的普通话电影。这太可怕了,所有人同时开打,让我感到厌烦的是,他们打斗的方式都一样。实战不会这样的。当你被卷入一场格斗中,各人的反应都是不一样的,同时又打又演是可能的。我尝试着在《唐山大兄》中这么做,效果很明显。
《唐山大兄》剧照,右为李小龙
《唐山大兄》剧照,腾空飞踢者为李小龙
李小龙(左二)与《唐山大兄》剧组人员合影
《唐山大兄》拍摄间隙,赤膊者为李小龙
在泰国,除了吃喝拉撒,我们整日整夜都在拍电影。我与香港的电影公司合作得很好。我们住在很远的乡下,附近甚至没有电话,没有电视,没有电影院,没有商店——什么都没有。那个月我瘦了15磅多,因为我只吃蔬菜和米饭,几乎没有肉吃。在好莱坞,当我们去拍摄地的时候,我们马上就知道谁是明星,他们甚至在拍摄前就得到了所有的关注,但中国演员的待遇却大不相同,在他们开始拍摄之前,你无法区分明星和临时演员。明星没有司机,没有特殊的更衣室,没有特殊的待遇,所有人都坐在一起,吃同样的食物,睡同样的房间,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
我是一个意见多多的人,如果有一些我认为对戏本身有损害的动作或台词,我是不肯做的,即便是邹文怀强迫我,我也不会接受,除非他有充分的理由来说服我。
中国电影通常在一个月内拍摄完成,他们追求的不是质量,而是数量。只需要一个想法就能拼凑成一部电影——甚至不用剧本。大多数中国电影和日本电影一样,在打戏里用剑或其他兵器,但他们在拍摄打戏方面远远落后了。我知道如果我能参与其中,我一定会做得更好。我不认为中国观众只准备好了徒手格斗或使用兵器,所以我决定把它们结合起来。电影要多样化才不会使观众觉得无聊,而在电影中使用不同的兵器会让这部影片更精彩,但你一定要使用得当,否则观众会看出其中的破绽。
1971年9月3日,李小龙(左三)在《唐山大兄》记者招待会上
1971年9月3日,李小龙在《欢乐今宵》做访谈
《唐山大兄》很成功,但是我必须承认,我们开始都不确定它能这样成功。我希望这部电影能代表普通话电影的一个新趋势。我是说,观众们喜欢这部电影胜过那种长时间打斗的电影。如果一切顺利的话,我希望在这里制作多层次的电影——如果你乐意的话,可以只看表面故事,也可以进行深入探索。迄今为止,普通话电影非常肤浅和单一。我试着在《唐山大兄》里这么做了。我扮演的角色是个很简单、坦率的家伙,你说什么他都会相信。当他终于明白自己是谁了之后,他的兽性就被激发了出来。这个角色并不坏,但我不想一直扮演这样的角色,我喜欢更有深度的角色。他们也给了我片酬,我真不知道回好莱坞的时候怎么向詹姆斯·加纳解释。
1971年9月6日,李小龙(戴墨镜者)匆匆赶回美国,拍摄3集《盲人追凶》
1971年10月11日,李小龙(右二)全家抵港
1971年11月3日,为童军慈善筹款义映,右三为李小龙
1971年11月7日,嘉禾举办《唐山大兄》庆功宴,并对《精武门》进行宣传,左三为李小龙
1971年11月27日,邹文怀和嘉禾高管在九龙国宾酒店为李小龙(左二)过生日
你不会相信我重写了《唐山大兄》里的所有东西。当我还是一个小孩子时,质量这个词对我来说就很重要,我的满足就是让人们感到心灵的震撼。我对于艺术的观点就是要真实。首先,要挖掘角色的潜力,而不是改变他的形象,把他变成另一个人。我们还有很多工作,所以,需要奉献,需要非常充沛的精力,在成长和探索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投入。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心中始终要有一线光明,指引自己走出黑暗。
我对香港电影的印象并不好。我觉得,确实需要有些人为香港电影做些事,并不只是充满感情地投入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同时还需要更职业化。我想,在这方面,我应该会有所作为。观众需要通过电影受到教育,教育他们应该具备责任感。我们和广大观众联系密切,所以,我们应该一点一点地教育他们。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我正在努力做,成功与否还需要时间的验证。不是别人要求我这样做,而是我有这个责任。
嘉禾想用英语为《唐山大兄》配音,以便在英国和澳大利亚发行。制片人邹文怀对这个想法很感兴趣,但我个人不太高兴。东西方之间存在着文化差异,对西方人有益的未必对东方人有益,反之亦然。例如,学习英语并不难,但是要理解语调的细微差别和口语所表达的含义是很困难的。目前,我们的中国电影大多面向东南亚观众,这里的人与住在西方的人有不同的品位。如果我们想获得国际认可,就必须努力制作具有普遍吸引力的电影。
是时候对香港的电影进行改变了。香港电影里没有足够多有灵魂的、坚定的、投入的、专业的演员。我们面对的是大众,我们必须一步步地教育他们,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就完成这项工作。我能不能成功还有待时间来验证。我不只是感觉愿意付出,而是真的愿意付出。我希望能在香港制作出多层次的电影——你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只看表面,或者看到更深层次的内容。
成龙:李小龙在短暂的生命里给香港电影界所带来的震动犹如一场地震。就在与嘉禾签约几个月后,公司发行了他的部影片《唐山大兄》。这部影片表现了另一种类型的英雄和难度更大、速度更快、也更加激动人心的武术打斗:像眼镜蛇的攻击那样快速和致命,简洁到只有朴实无华的实际效用。打斗场面刻板做作的剑侠电影使邵氏兄弟公司发财致富,相比较而言,《唐山大兄》跟这些电影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看上去暴烈、凶险、让人难以置信。李小龙所扮演的英雄,不是麻木不仁的显贵,也不是耗费毕生精力去寻求报复机会的穷小子,他是有不良行为的少年,是一个因为喜欢格斗而被赶出家门的街头斗士。简而言之,他是真正的男子汉。
第二场精武门
【作者按】
1972年3月22日,《精武门》正式上映。在上映的27天里,好评如潮,票房一路高歌猛进,甚至打败了前一年上映的《唐山大兄》,票房收入达到了400多万。
“精武门”,全称为“精武体操会”,由霍元甲在1910年7月7日成立。霍元甲虽然数次挑战外国大力士,但那几个外国大力士不过是跑江湖卖艺的,被霍元甲的气势吓走了而已,换而言之,霍元甲与他们就没交过手。霍元甲只是在死前与日本人切磋了一下。这样的一段历史极为尴尬:如果作为正剧来拍,李小龙扮演霍元甲,打戏实在太少,发挥空间小,而观众们就是冲着李小龙的打戏来的,票房就会受影响。于是,在倪匡的笔下,已经死去的霍元甲直接成了一个符号,“陈真”这个为了给师傅报仇的角色就被虚构出来,如此一来,一段架空的历史正好可以让李小龙大展拳脚。
《精武门》剧情紧凑,镜头剪辑合理巧妙,台词极少,更多的是用镜头来捕捉演员的内心活动,这便对演员的演技有很高的要求,无怪乎这部影片被称为李小龙“演得逼真的一部戏”。李小龙在童年及少年时期便开始打磨演技,又在美国生活了12年,进入好莱坞打磨了6年。在拍摄在大雨滂沱里的墓地埋葬霍元甲这个片段时,他就调动1965年匆忙回港悼念亡父的回忆,所唤起的感情自然真挚,真实与虚构融为一体,人戏合一,演技怎么可能不逼真?
在《精武门》里,陈真是个鲁莽冲动的人,他在上海有未婚妻丽儿,他去打日本人本就是为师父报仇的,在他眼里,报仇和爱情固然重要,但是民族大义却凌驾于二者之上,不然也就不会有那句经典台词“中国人不是东亚病夫”了。可惜的是,在各种修复版和网络版本中,这句台词被改成了“精武馆的人不是病夫”,这就把陈真的行为降格到了泄私愤的地步。
陈真后在数名警察和枪手的包围下腾空跳起,以定格画面和数声枪响暗示了主人公的悲壮结局,但请不要忘记,他之前在外滩公园门口踢碎“狗与华人不得入内”的木牌,一吐国人心中郁气(这段上映时被删了);他两度闯入虹口道场,击毙空手道教练、俄罗斯拳手和馆长铃木宽,为师父报仇;闯下大祸后,并没有坐火车离开上海或是逃离精武门,反而挺身而出,慷慨赴死。这才是我中华男儿应该有的担当和气度。
《精武门》电影海报
我又回到了阔别十多年的香港了,还得在这里逗留一段日子,但紧张繁忙的生活方式使我感到很不习惯。香港人对我的热情,使我受宠若惊,但因为太惹人注目,却又使我间接地失去了自由。我只要出现在公共场合,就被人包围并指手画脚地谈论着,使我觉得我好像是动物园里的怪物或是大猩猩。
我这样说并不是在讨厌围观我的影迷,我只是把我的感觉直接地反映出来,我不善于掩饰。我的个性一向是忠实地表达自己,正如截拳道一样,也许,某些话听进别人的耳朵里,会得罪人,但我并没有这个意思,假如对我有所误会,希望大家原谅我。抱歉得很,这一阵子很忙,我甚至连一些叔伯和好友也未一一拜访,也请原谅!
我并不喜欢家人的照片太多地刊登在报纸、杂志上,这并不为了什么,只希望年幼的孩子能生活得轻松自由。因为妻儿都在电视上露过面,走在街上,也有观众认出来,人们像对待我一样,指手画脚和投以奇异的眼光谈论着。这对于一个只有几岁大的孩子来说,会使他感到不舒服。当然,我也有这种感觉,但我明白这是一位明星所不可避免要面对的。
对于香港片场的生活,我也是不习惯的,以拍《精武门》来说,我坐了20多个小时的飞机,已经感到疲倦了,还没有充分地休息就要拍片,而且一拍就是7天,天天都在打。一方面,是会感到疲劳;另一方面,心情也不大好。我认为,每星期应该拍5天戏,有2天休息。美国拍片就是这样,而且每天多拍9个小时。大多数电影明星都认为我是个爱睡觉的人,因为我总是在片场睡觉,不管有多吵,只要我闭上眼睛,就没有人能在不轻推我的情况下叫醒我。
我听说,这里有些明星一天拍三组戏,日夜不停。我认为这是一个不合理的制度,也不知他们是怎样拍的。在美国,不会有两部片同时拍摄,总是拍完一部再拍第二部,否则,演员的精神不能集中,无法好好地去出演角色,一定会影响影片的质量。每天拍三四组戏,那纯粹是为了赚钱,并无兴趣可言。而事实上,如果专心去拍一部片,优化自己的表演,也可以间接地赚到钱,因为拍出来的影片质量好和卖座率高,片商们可以出很高的片酬请你拍戏,那不是一样达到了“利”的目的吗?近有人出到20万港币请我拍戏,我没有答应,一方面是因为我可能要返回美国拍电视剧;另一方面,也考虑到其他问题,如果花20万请我拍一部戏,结果票房收入也只有20万,那么,以后还会有人请我拍戏吗?
一部电影并不是李小龙我一个人拍的,一个人永远不能决定一部电影的质量。它首先是由编剧,然后是导演、演员和许多工作人员制作出来的产品,所以,如果我真的拍了一部对观众有不良影响的电影,我不应该承担全部责任。然而,我仍然有以下愿望:,我从来没有想要拍一部电影,单纯是为了打斗。我将首先研究为什么角色必须战斗,理由充分吗?如果不充分,我就不拍。第二,因为武术是我的职业,我想用它来表达我的理想,真正的战士应该为正义而战。此外,当他决定战斗,他必须是真诚的,并全力战斗到后。只有这样,他才能培养良好的性格和完全的真诚。就像我现在说话的方式,我是完全真诚的,并准备告诉你我所知道的一切。我正在尽力回答你的问题。如果每个人都全心全意、真诚地为自己的理想去做一件事,那么钱就会成为一个次要的问题。在电影制作中,大多数人都是投机者,他们做任何事情都是为了钱,所以他们会在电影中毫无理由地宣传暴力。
《精武门》剧照1,腾空者为李小龙
《精武门》剧照2,居中者为李小龙
我不赞成渲染暴力,我认为渲染暴力是不健康的。如果一个人在打斗中喉咙被割破,观众不应该看到他沾满鲜血的喉咙。但我们应该知道,暴力和侵略现在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你在电视上和越南都能看到,你不能假装它不存在。另一方面,我不认为人们应该使用暴力和侵略作为电影的主题,美化暴力是不好的。这就是为什么我坚持让《精武门》中的陈真必须死。因为他杀了很多人,他必须为此付出代价。
《精武门》剧照3,照片中人物为李小龙
有人问我平常使用的功夫是不是和在《精武门》中使用的一样,其实,大致上是一样的,但有一点不同,就是平常使用时没有一放一收的动作,那是为了增强戏剧性。我必须使用一种武器,毕竟那些家伙是拿着刀剑走近我的,没人能徒手对付刀剑,而且,棍棒的使用历史悠久,在没有枪的时候,人们多是用棍棒的。双节棍在一阵挥舞之后,要是再一味狠打下去,就没有给观众回味的余地了。把双节棍一收一挟,既可以增加娱乐气氛,又可以让观众有个休息的机会,使观众不会紧张到麻木。
《精武门》午夜场,李小龙(右一)与哥哥李忠琛握手
我的第二部电影《精武门》取得了梦幻般的成功,这让我相信,我的未来就在中国电影业,于是我决定把香港作为大本营。
《精武门》打破了《唐山大兄》所创下的纪录,我成为香港红极一时的人物。我真的很喜欢我现在的地位,我到任何一家银行去,只要我签字,就可以得到多达600万的贷款。
在《精武门》大获成功后,很多人找到我家,有人还给了我一张20万美元的支票。我问他们想要干什么,他们却回答说:“没什么,这只是给你的一份礼物。”可是,我根本不认识这些人。如果突然有人给你一大笔钱,你会怎么想?我真想撕毁支票,但是我不能这样做,因为我不知道他们到底想要干什么。当然,对于我的生活来说,钱很重要,但钱绝不能代表一切。我不知道我可以信任谁,我甚至怀疑起多年的好友。那段时间,我总是觉得别人想利用我,“朋友”这个词开始变得非常的敏感了。
对许多人来说,“成功”这个词看上去恍若仙境般不可触及,而我现在就身处成功之中,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周边的环境看上去很复杂,我的直觉指引着我向着简单且有个人隐私的生活前进。我不能犯错,因为我一直喜欢并执着于质量,全心全意地去将事情做好、做对。
这部具有独创性的影片使我登上了国际舞台,成为的武打明星。世界各地的制片人纷纷向我发出邀请。于是,许多东方武师蜂拥到香港,希望也能像我一样幸运。但是,我不相信运气,我必须自己创造未来,发现转瞬即逝的机遇,并且抓住它。也许很多人不相信这一点,但我确实非常努力,为了让一个动作几近完美,我会花费很长时间去练习,所以,我的成功是用汗水和时间换来的。
《精武门特刊》:李小龙掷回“东亚病夫”四字而独战群寇时,大快人心。这一战又出新招数,李小龙的两节短棍花招尽出,显出真功夫,比《唐山大兄》又高出很多,观众简直如痴如醉了。
《精武门》剧照4
《精武门》剧照5,左一为李小龙
《精武门》剧照6,赤膊者为李小龙
《精武门》剧照7,左一为李小龙
《精武门》剧照8,右为李小龙
《精武门》剧照9,右为李小龙
《精武门》剧照10,穿白色中山装者为李小龙
《精武门》剧照11
《精武门》剧照12,右为李小龙
《精武门》拍摄间隙,左二为李小龙
《精武门》拍摄期间的李小龙
《精武门》拍摄花絮
《精武门》拍摄间隙,右一为李小龙
《精武门》拍摄花絮,右二为李小龙
《精武门》宣传照1,左为李小龙
《精武门》宣传照2,中立者为李小龙
《精武门》宣传照3
《精武门》宣传照4
李小龙(左一)探班《合气道》剧组
1972年,嘉禾新春团拜会,后排右四为李小龙
李小龙和他的爱车
李小龙(左四)观看音乐剧《白娘娘》,与主要演员合影,右三为琳达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