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软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9644268
本书首次全面梳理了陈道明40年演艺生涯,聚焦十余部代表作中的经典角色,逐帧放大表演细节,细致剖析文化底色,透彻呈现陈道明不同人生阶段的艺术魅力、处世哲学。
“我见陈道明”——不止是表演者,更是表达者。
品味经典角色,感受演员陈道明的艺术魅力,每一个角色都浸润了他的灵魂底色
《围城》中方鸿渐之傲骨、《康熙王朝》中康熙帝之澎湃豪情、《黑洞》中聂明宇之清冷孤绝、《手机》中费墨之逗趣耍宝、《冬至》中陈一平之隐微幽深、《唐山大地震》中王德清之隐忍温厚……“一步一重天”的角色演绎背后表达的是他不断深化的人生理解、自我表达。
◎ 深析神演技,解密老戏骨的表演秘籍,不是教科书而胜似教科书
对比多部作品作“横向展开”,以人物情节发展线为轴作“纵向展开”,展现他表演艺术的精微深美和独到之妙;特色动作、乐章台词、贯穿道具、身段姿态、人物关系……一招一式皆是他在表演艺术实践上拓展的宽度和下探的深度。
◎ 考据海量访谈资料,带你认识不一样的陈道明,细品他的多面魅力、处世哲学
用细腻的笔触淋漓书写他多面的人格魅力,以广阔视野于细微处发现他纯粹的处世哲学:儒雅、清峻、冷傲是他;霸气、深沉是他;幽默、无奈、与世周旋也是他。
◎ 气质装帧,优雅深沉,一如陈道明其人其艺,见书如面
经典裸脊锁线,带来平铺阅读的流畅体验;气质封面、精致压纹,简约而深刻的细节表现,适合收藏。
本书以陈道明从艺近40年作品为坐标,深入剖析其表演特色,透视其人格魅力、文化底蕴、人文修养和处世哲学。作者视野广阔、笔触细腻、考证周详,不仅对陈道明饰演过的角色如数家珍,对刊载或播出的采访资料也信手拈来,并附上特别整理的作品年表,力求还原深藏在角色背后、让人熟悉而又陌生的“表达者”陈道明。
序一 天水之间
序二 仙鹤神针:仙鹤其人,神针其著
自序 我为中国文化写此书
导言
绪论 陈道明的艺术人生
演艺之路
从“表演”到“表达”
从“为人”到“为己”
部分 陈道明表演特点综论
对石挥先生的传承
表演中的形体特征区分
妙用贯串道具
活用唱腔道具
融文化底蕴于表演
赋予人物诙谐幽默
逆转平庸之笔
第二部分 陈道明演艺作品专论
似与不似之间 —《围城》表演赏析
载浮载沉泛中流 —《手机》表演赏析
第三部分 陈道明艺术人生合论
作为演员的文化自尊
文化深度与表演高度
陈道明和王国维的游戏观
陈道明表演中的“焦菊隐来源”
作为明星的“与世周旋”
附录 陈道明历年作品及角色列表
序一 天水之间
文 / 本来老六(著名影评人、书评人)
天苍苍而无涯,言艺术之美好,原其美好为何?不足以果腹御寒,不屑于挡风遮雨,所做的无非是拨弄心弦,甚至追魂夺魄。虽动于五内,而于旁人眼中不增不减。但也恰恰因大象无形,艺术正是东海龙王的巨大宝藏:只要大圣搬得动,尽可拿去。而何处着手?又有几分气力?是望洋兴叹,还是“不畏艰险沿着崎岖陡峭的山路攀登”(卡尔·马克思),琳琅满目又要不忘初心,美好种种却只取一瓢,答案就是荞麦花开关于陈道明的这本专著。
对于陈道明这位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享誉国内的著名演员,荞麦花开的研究,不仅仅止步于对其角色的各种诠释;也不仅是以陈道明为原点,做一个人文的、时代的辐射和纵览;更像是一个“我注六经有穷,六经注我无尽”的过程。徜徉其间,我们可以读到
陈道明,我们更能读到荞麦花开经由陈道明从自己身体里释放出的那个本来。
明人方以智有句话叫“坐集千古之智”。我觉得单纯研究一个演员毕竟是有穷尽的。但荞麦花开以陈道明为主轴,结合他诠释的角色,把自己的积累集腋成裘。通过对陈道明的研究,那么多书那么多人少长咸集、阡陌交通,这才是无边胜景。荞麦厉害,核心是这个厉害。
陈道明为何?荞麦花开眼中的陈道明为何?阅读之后在我们身上呼之欲出的那个陈道明又为何?
我想大家所能做的,便是翻看这本书,和我一起。
序二 仙鹤神针:仙鹤其人,神针其著
文 / 红豆山庄(著名剧评人、历史小说作者)
江南七月,流火铄金,正热得没做理会处,顷接荞麦君来书,谓其干将莫邪新已铸成,行将付梓,丐余为序一篇(欲置我于炉火上耶),唬得我一个寒战,酒都作汗出了,既喜且惊,妒而复惭,三辞不许,急难推脱,只好勉为其难,打点精神,搜索枯肠,丢开手机,
摆正键盘,敷衍一篇矫情文字,了此孽缘。我去!
国人作序,不可不攀交情,如此则宾主两洽,各得其宜。这在我更不能免俗,青蝇之飞不过数武,附之骥尾可致千里。拙序得与荞麦君的佳著杰作刻簿并传,岂有不暗爽之理,但真说起来却很“费墨”,因为真正结识荞麦本尊也不过是七年前,但接触他的文字却是十来年了。那是偶然在天涯读到他赏析《康熙王朝》中周培公献图一场戏,虽仅寥寥数行,却字字搔到痒处,不待读完便击节称叹,由此未曾谋面便引为知音,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就这意思!
天遂人愿,若许年后,我“拍砖”国内历史剧的帖子出炉,荞麦也推崇备至,谬许过甚,说出“天下英雄独使君”之类让我闻雷失箸的话(后来猛悟这是极高明的自捧,略去“与操”二字,深叹读书之人不可交)。这才正式结识。当发现当年那篇令我五体投地的表演品析之文正是出自他手,更生相见恨晚之心,从此“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谈论多的自然是陈道明,而又不限于陈道明。令我惊讶的,是他是从《长征》(2001)开始才知道明叔,而不是我断章取义所怀疑的陈道明家隔壁的某某戏剧大家之子。须知我是从《围城》(1990)就开始关注明叔的啊,迩来二十又一年矣!明叔的大多数角色我都会有意无意地去留心,当中不乏技痒难耐的涂鸦之语,而随手拿来和荞麦相比,则相差不啻万里之遥。我还在为一鳞半爪沾沾自喜,荞麦的研析已进入“微分子领域”,其文纤巧如针,寒芒似雪,不厌精微,令人发指!我和他撸起剧评来都酷好广征博引,而荞麦更重考据,写剧评的背后,是史学功夫,挖梳抠剔,互勘见异,螺旋深探,连类触发,天女散花,脍不厌细,一粒芝麻到手,也要刻个清明上河图。
读荞麦文字的感觉,简言之,就是陶公《桃花源记》加庄子《逍遥游》。选取的角度往往很小,如越王的竹简,汉祖的枣核,委座的水杯,焉识的眼镜,飞花摘叶皆可伤人,想得很深,所架构的又极为庞大。“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则豁然开朗。”再读下去,器局愈广,“不知其几千里也”。后人在参观秦始皇陵兵马俑时,见到谨严的行阵,陶俑兵车的甲胄与轮毂,当不难想见两千多年前工匠、役夫们在地洞中并肩抵足艰难营造,为了一个个复杂的问题而反复辩难的情景,我读荞麦的长文,也常有此感。那是当下商业盛行、艺理衰微的大流中,弥足珍贵的逆流而上,虽不能挽狂澜于既倒,却自成奇峰傲骨,令人耳目一新。和荞麦也并非处处不谋而合。或因角色而分歧,或为文字而争执。比如我曾用我的经验和感觉建议他长文要多分段,一则方便受众,减轻阅读之疲劳,让读者更好地吸收;二则也可使文字产生跳跃之美,读来如快刀出鞘,狭路相逢,直截了当,简练爽口。荞麦则坚持以为不然,句断则气断,气断则思竭,思竭则神弭。短文有跳跃之美,长文有铺排之美,二美不可得兼,他舍鱼而取熊掌。这回给他作序,也用长文,投其所好。
荞麦为人称道的当然是对陈道明表演世界和演艺生涯的研究,为此也没少遭愚顽之辈横加指摘,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荞麦研陈之文,我大都翻阅过,深为其纵横古今的如椽笔力所折服,而打动我的其实还是他不吝赞美之词而又不惮批龙鳞的愚直,他那不厌其详的解析和不限于演员一身的博大。他的出发点虽然是陈道明和他的作品,而更大的价值却是透过其人其作,观照一个融通文史的艺术世界,只此,便可称不朽。
早年读《清朝野史大观》,对书中以物状人一节印象颇深。其中称曾国藩为蟒,李鸿章为鹤,张之洞为猿,荞麦剧评不仅于写陈道明,亦及于其他经典杰作,如 98 版《水浒传》《大明王朝 1566》等,在《大明》剧评中,他便以蝙蝠喻嘉靖,我说剧中还可以鹰隼比陈洪。至于荞麦君其人,仍不妨以鹤状之。其一身居衙曹,闲散逸如;其二文宗苏子,雄放不羁;其三长喙善咏,饮啄风流;其四羽翼凌云,振发清越。《诗》云:“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知君早晚必乘龙!
有关荞麦的学问门径,许多人只知当面一陈,而不知背后还有一陈——大学者陈寅恪,是对荞麦影响至为深远的一尊圣哲。陈寅恪的身后,还站立着焦晃、吕中、鲍国安、李雪健、陈宝国、唐国强、王志文、孙红雷、段奕宏、张译等老中青三代演艺中坚,前者治学的法则,著文的机杼,后者对表演的纯熟驾驭,对艺术的不懈探求——两者凝炼熔铸,到荞麦的手中,便成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定底神珍铁,可顶天立地,可隐介藏形,词源倒流三峡水,笔阵横扫千人军。我去!
荞麦勤于笔耕,不舍昼夜,陈道明表演而外,尚有《红楼梦》《水浒传》两座大本营,百余万言,同样的微分子作业,胜义络绎,妙彩纷呈。故此书之二十万言,实尚属冰山之一角耳。不才浅学,管锥之见,难免鄙陋;只是不忍荞麦咳珠唾玉,风流云散,佳篇杰构,
乏人解会,姑就此序,敬谢不敏。
又及,越看越觉得这序更像跋。
贺荞麦兄大作杀青
解牛今日更雕龙,干将铸成气自雄。
空对古今失际遇,但凭天地遣愚衷。
文章岂为添花作,肺腑何求与世同。
惟喜片言舒块垒,始见庖丁胜叶公。
我们谈论表演,其实是在谈论这个世界能否变得更执着也更纯粹。陈道明很值得谈,荞麦很有资格谈。
——史航
综上,笔者认为,以如上三部分的结构,足以层次清晰、立体全面、深邃透辟地呈现“陈道明的表演世界”的横向广度和纵向深度。
在具体进入全著之前,先请读者诸君阅读《陈道明的艺术人生》。该文试图对陈氏近四十年来演艺之路,作一个颇具清晰度的线条勾勒。读毕此文,陈道明的表演世界和艺术人生的雏形,想必已在您之脑中。
(六)背影演戏
《石挥的艺术世界》第 327 页,老艺术家白沉导演评“话剧皇帝” 石挥先生:“他背对观众不动,背上也有戏。”
《唐山大地震》中,陈道明饰演的养父去女儿大学宿舍看女儿一场戏:他洞若观火,女儿是为躲养母而远考外地,也是有避嫌养父那么一丝若有若无的意思,这不能不让他内心难过;女儿两个暑假没回家了,妻子卧病在床,她的病情加重恐怕与女儿的远避也不无关系,
这也让他难过;看到了这一切却无能为力,这不能不让他更难过。这几层难过郁结蓄酿的隐忍内伤,特别需要表演特质隐忍内敛的演员来诠释。
演员技艺的精湛在于细节动作的节奏区分,这里,背对女儿也背对观众的父亲打开箱子把给女儿带的吃的一件一件往外拿,当女儿问道“我妈身体好吗?”,他动作明显缓下来,慢慢直起腰来,仰起头来,一个停顿,似乎轻吁了一口气,道出仨字“不太好”。善用节奏
和背影演戏,中国男演员中陈道明可谓佼佼者。接过女儿递过来的毛巾,他坐在床沿上,听闻女儿问道:“我妈为什么住院啊?”他陡地抬头看定女儿,皱纹包围的老眼射出两道“你也知道问”的光,这是爸爸对女儿的谴责,以陈道明的王德清的温然,以王德清对女儿的温
然,他也只能以目传语了,长镜头里,他的眼眶渐渐红了,就在我们观众以为他要“怎么着”的时候,他王德清的“怎么着”就是自失地低头一笑,咬咬牙关,腮棱凸露,脸部眉周的肤纹颤动,一侧头,没回答女儿“我妈到底为什么住院啊?”的动问,侧回头,再垂下,举手用毛巾深深捂住脸,“你还是,回去看看你妈吧。”这个紧紧捂脸缩肩的动作影片给了一个长镜头,显然,他捂住的是泪眼。
陈道明的背影戏,《唐山大地震》片子后边还有三个:一处是大校寻女不着,独坐校园榕荫,久久起身,缓缓而去,那个坚毅硬朗的军人背影,那个瘦削孤独的父亲背影,也渐渐远去……
另一处,暮年,灰白的发,佝偻着背,托着外孙女儿给姥姥的遗像敬酒,用缓慢低柔的调子教着外孙女儿叫“姥姥”“姥姥”,慨叹一声“姥姥要是在,该多好啊”,镜头拉远,给我们一个他穿着灰色毛线衣的老年背影,越发令人觉得老景凄凉……
还有他接受《南方周末》专访谈到的后成片删了的一场戏:“后方登走了,一个孤零零的老头站在门口……”
陈道明演这种女儿的父亲的角色,用“父亲的背影”,真是入骨的好。《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剧举两例:
6 集,深夜待女女未归,瘦削肩背伴孤烟。周爸爸就一个独自凭栏抽烟的瘦削虚弱(脑病)的背影,深夜等女儿归家,那种隐忍孤寂渐渐老去无所依的感觉就全出来了。
8 集,从北京检查回来,周德明的病体虚弱日甚一日,屋漏逢雨,又赶着蒙蒙跟李然闹别扭,女儿“现在的情绪让我很不放心”,他送走上学去的女儿,独自回屋给女儿叠完被子,无力地“跌坐”在床沿,以手支头,只留给观众一个背影,病深的父亲的背影,那么无力,那么虚弱。
(七)人物关系
《石挥的艺术世界》第 49 页解析石挥对“完美的演出”的追求时写道:“他不仅要把握自己的角色,而且要把握与其他角色之间的关系。”
《唐山大地震》中,陈瑾饰演的妻子临终时,丈夫王德清在病房外转过身去,背靠着窗子,全身抽动泪流满面,全然不能遏止。办完
丧事后回到家中坐在椅子上,呆滞地微张着嘴,双目尽是悲伤和空洞。暮年,灰白的发,佝偻着背,托着外孙女儿给姥姥的遗像敬酒,用缓慢低柔的调子教着外孙女儿叫“姥姥”“姥姥”,慨叹一声“姥姥要是在,该多好啊”。年夜饭上女儿问道:“爸,您怎么没想着,再找个伴儿呢?”父亲朝着侧后妻子遗像不失爱恋地努努嘴:“你妈天天陪着我。”
简直可以说,是陈道明细腻准确的表演,拓展了他妻子的角色空间,使陈瑾演的妻子竟让观众咂摸出了那么一些更丰富的内容;同时,也让养父与养女之间的感情在观众看来更为纯粹深厚。
陈道明重视对角色心理的挖掘,重视人物间关系的研究,他曾说:“演员职业的魅力,在于其 50% 是一个心理学家。好演员每天都在研究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角色与角色间的关系上用功,譬如足球比赛中的做球和喂球,浑一配合牵连无间,为观众奉献出味长
耐咀嚼的戏。谢晋导演回忆石挥先生曾对他说:“剧本上印的一行行字,固然很重要,但行与行之间的空白,才是我们演员创作重要的地方。”不妨可以说,陈道明的演出创作,用心于填充剧本上行与行之间的空白,用心于在人物与人物之间关系的空白里勾勒点染。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