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1315750
本书在学界既定的“制度史”与“思想史”之外,另作一种横截面式的文化剖析,围绕今日法学的“正义”与“秩序”等概念,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做出法理学意义上的解读,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读者展示了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精髓。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十二讲——一场基于正义与秩序维度的考量》系一部关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讲义,共分为四编十二讲,从四个层面展现了作者对于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思考。《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十二讲——一场基于正义与秩序维度的考量》特色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尽量拓展传统法律文化研究的视野,在学界既定的“制度史”与“思想史”之外,另作一种横截面式的文化剖析。其二是尽力以今日法学的“正义”与“秩序”等概念,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做出法理学意义上的解读;换句话说,这是一场贯通中国法律史学与法理学的努力,以期真正把“以史为鉴”“文化自信”的道理落在中国当下法学与法治建设的实处。
导论 传统法律文化的当代解读意义
编 礼仪之邦
讲 家——我们的起点和归宿
第二讲 礼之用,和为贵——作为传统的正义追求
第三讲 礼崩乐坏——一个困扰我们几千年的难题
第二编 思想源流与交汇
第四讲 儒家的法律思想——以《论语》和《孟子》为中心的解读
第五讲 法家的法律思想——以《韩非子》为中心的解读
第六讲 杂糅流俗与正本清源——从荀子、董仲舒到黄宗羲
第三编 制度传统与实践
第七讲 典章源流——以《唐律疏议》为高峰的发展历程
第八讲 循吏与讼师——传统法律工具主义情势中的对垒
第九讲 天高皇帝远——乡土社会的自治与契约文化
第四编 激变与文化清源
第十讲 宪法秩序——一个期于移风易俗的政治学说与尝试
第十一讲 六法如何体统——兼论大变局背景下的“权利”话语问题
第十二讲 中道而行——法律人,认真打量这世间的道理
写在后的话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全书索引
我们的法学界,流行着一句似是而非的话:法律和道德调整不同的社会关系领域,我们不能用法律来调整一切道德上的问题。这个原本千真万确的法学论断,当离开了它恰如其分的语境,则不免叫我们的法学自说自话。
如今,在一些枝枝节节之处,我们流行的“法言法语”正在一点一滴地解构着普通百姓的人情事理与厚道。一些原是善良与本分的事情会被鼓捣成一个麻烦事体,而一些原本相对轻微可控的法律“细故”则会因为法律的缺位而激化成一场杀人放火的惨剧。美国联邦法院大法官霍姆斯曾说:所谓法律者,就是那“坏人”对其行为之后果的一个预测。比照于这个法律现实主义口吻的论断,在一些枝枝节节的问题上,我们制定的法律则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好人做不得。
但人心自有公道。正所谓天地之间有杆秤,老百姓是定盘的星。这“定盘的星”到底摆放在哪里?我的讲义,就是想尽力梳理清楚我们朴素的人情事理,并依此来解读我们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是是非非。德沃金言:法理学是一切依法判决的无声开场白。这就是把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这门课尽量解释清楚的当下现实意义。
更何况,我们还要学会看待一些也许大而无当的话题,即今日裹挟了整个人类的各种危机与问题。在这等会要人命的问题上,我们所见的主流法理学可说是彻底丧失了批判的立场和能力。故此,我们传统的文化信念与正义观,恰有其正本清源的伟大意义。
当仁不让于师。我们坚信,真正良好的法学与立法离不开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与文化,离不开一个真实社会的喜怒哀乐与柴米油盐之需,离不开每一个人心底里为根本的“人之为人”的意义与思考。这是我们为郑重其事的一条法理。本讲义或有标新立异之鲁莽,也不免捉襟见肘的局促,但总体不过是在认真研读学界师长著作的基础上,东拉西扯,针对我们现实的法治建设情势,尝试着做出一些阐发,以期抛砖引玉。 我曾有幸请益于法律史学界前辈俞荣根先生。先生谓中国法律史总体上是一幅“礼法传统”,这一笼统的“礼法传统”可以细分为三个分支:礼典传统、律令传统和实践层面的乡绅治理传统。我们一般的法律史教材多注重“律令传统”的考证梳理,而忽视了“礼典传统”和真实的“乡绅治理传统”。比照起来,本讲义体系安排大体合乎先生的弘旨,我也因此有了更大的信心。如果这本讲义能在法理学的意义上为中国法学的健康发展与成熟做出一些贡献,那将是我这许多年孜孜矻矻之苦心的欣慰。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