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9931457
1.当前回顾新中国债券市场发展史的*本专著,极具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2.本书是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为礼赞新中国、讴歌新时代献上的一曲赤子之歌。
3.了解债券市场是如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国内市场到国际市场,逐步发展壮大,做到如今成绩斐然,感受新中国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
《新中国债券市场发展简史》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献礼作品,迄今回顾新中国债券市场发展史的*本专著,以“行业史专题研究”的形式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光辉历程,突出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实行的变革以及取得的成就。
本书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阶段,全面、系统地论述新中国债券事业发展的历史,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所取得的进展:1950年发行新中国历史上*种国债,1958年以后国债一度停止发行,1981年恢复;1996年12月,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成立,承担国债和国内其他债券的统一登记、托管和结算职能,对保证债券市场安全、高效、低成本运行,促进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中国债券的发行和管理从此走上正轨,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支撑作用。
书中还详述了党的十八大后我国债券市场建设一系列深化改革举措,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金融支撑。同时,对市场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与相配套的政策建议,对金融市场进一步深化改革提供有价值的话题和思路。
序言 / 001
章 债券市场萌芽
一、中央苏区的三次公债发行 / 003
(一)诞生背景 / 003
(二)发行过程 / 004
(三)发行小结 / 006
(四)省苏区的公债发行 / 007
二、新中国的公债融资 / 008
(一)人民胜利折实公债——新中国笔国债 / 008
(二)国家经济建设公债 / 012
(三)地方债发行初探 / 014
三、债券市场发展停滞 / 017
(一)公债停发的原因及影响 / 017
(二)建国初期的企业融资 / 018
第二章 债券市场恢复发展
一、债券市场开始恢复发展 / 023
二、国债市场化发行启动 / 025
(一)国债市场恢复发展 / 025
(二)国债发行方式向市场化转变 / 026
(三)分税制改革推动国债发展 / 028
三、国债二级市场建设起步 / 032
(一)国库券转让试点启动 / 032
(二)二级市场逐步建立 / 034
(三)交易所市场迅速发展 / 036
四、企业债券市场萌芽 / 038
(一)企业债券和短期融资券诞生 / 038
(二)其他企业债券出现 / 040
(三)企业债券缓步发展 / 041
五、法律体系开始建立 / 043
(一)国债法律法规体系建立 / 043
(二)企业债券法规出台 / 044
六、债券品种逐步丰富 / 046
(一)国家投资公司债券 / 046
(二)政策性金融债券 / 048
(三)地方政府债券 / 049
(四)资产支持证券 / 049
专栏一:“327”国债期货事件 / 050
第三章 债券市场稳健发展
一、市场发展步入快车道 / 055
(一)债券市场规模和容量不断扩大 / 055
(二)债券市场参与主体多元化 / 055
(三)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 / 056
(四)市场基础设施建设起步 / 056
二、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 / 057
(一)一级市场发展概况 / 057
(二)一级市场发展机制 / 061
(三)稳步探索对外开放 / 063
三、二级市场活跃度增加 / 065
(一)多层次市场架构逐步形成 / 065
(二)市场交易工具逐步发展 / 066
(三)市场参与主体逐步多元化 / 069
(四)二级市场发展机制逐步建立 / 071
四、法律体系逐步健全 / 073
(一)涉及债券市场的法律 / 073
(二)债券交易流通的管理办法和规则 / 074
(三)债券交易流通的操作规则及细则 / 075
(四)同业拆借中心关于债券交易流通的规则 / 075
五、市场基础设施建设起步 / 076
(一)我国债券市场登记托管制度的演变 / 076
(二)债券中央托管体系建立 / 078
(三)结算方式创新发展 / 079
专栏二:金融基础设施发展与国家金融战略 / 080
六、监管体制逐步完善 / 085
(一)市场监管体制 / 085
(二)债券市场监督管理机制 / 086
第四章 债券市场快速发展
一、市场发展取得新成就 / 091
(一)债券市场业务迅速增长 / 091
(二)债券市场产品创新加速 / 092
(三)交易工具不断丰富 / 093
(四)合格机构投资者主体多元化 / 094
二、市场化改革迈出坚实步伐 / 096
(一)深化政府债券市场化改革 / 096
(二)信用类债券产品持续创新 / 097
(三)发行机制建设不断完善 / 099
(四)建立健全市场化约束机制 / 100
三、二级市场建设可圈可点 / 101
(一)建立完善市场基础性制度 / 101
(二)丰富市场参与主体类型 / 102
(三)国债收益率曲线不断完善 / 103
(四)二级市场管理机制不断创新 / 104
四、法律体系日趋成熟 / 105
(一)多部债券相关法律修订或发布 / 105
(二)部门规章与规范性文件密集发布 / 105
(三)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文件频发 / 106
(四)城投债政策文件密集发布 / 107
(五)各类债券管理制度体系逐步完善 / 108
五、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 109
(一)基础设施各类系统功能建设不断增强 / 109
(二)市场基础服务支持体系,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 110
六、对外开放开启新篇章 / 112
(一)市场对外开放与投资便利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 112
(二)逐步建立完善境外债券发行机制 / 114
第五章 债券市场创新发展
一、市场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 119
二、一级市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 121
(一)发行机制不断完善 / 121
(二)债券市场发行规模不断扩大 / 126
(三)债券品种不断丰富创新 / 132
三、二级市场建设进步显著 / 137
(一)交易机制不断创新 / 137
(二)二级市场活跃度提高 / 141
(三)投资主体不断多元化 / 143
(四)建立健全符合市场供求关系的国债收益率曲线 / 145
专栏三:债券担保品助力金融市场健康发展 / 146
四、市场进入法制化发展轨道 / 150
(一)出台相关法规对债券市场做市业务进行规范 / 150
(二)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机制改革全面推进 / 151
(三)加强债券市场管理水平 / 154
五、基础设施建设成就突出 / 157
(一)积极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 157
(二)支付系统不断完善 / 160
(三)中央对手方清算机制建设继续深入推进 / 161
(四)政策助力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 162
六、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升 / 164
(一)人民币债券指数体系不断完善 / 164
(二)建立健全境外主权债券发行机制 / 165
(三)境外机构投资者入市规模快速增长 / 166
(四)熊猫债券发行不断扩容 / 167
(五)积极开展“一带一路”债券试点 / 168
第六章 市场发展展望
一、持续推动市场创新发展 / 173
(一)持续推动基础产品的创新发展 / 173
(二)持续推动衍生产品创新发展 / 176
专栏四:顶层设计助推绿色债券发展 / 177
二、不断提高市场流动性水平 / 181
(一)进一步丰富投资者群体 / 181
(二)强化做市商的积极性 / 181
(三)不断创新市场交易机制 / 182
三、进一步扩大市场对外开放 / 184
(一)债市对外开放的重要意义 / 184
(二)进一步推动债券市场对外的举措 / 186
四、完善市场基础设施建设 / 188
(一)完善债券市场基础设施相关法律制度 / 188
(二)加强基础设施的统筹发展 / 190
(三)推动形成集中统一的托管体系 / 192
五、增强市场配套制度供给 / 194
(一)完善债券市场评级体系 / 194
(二)建立统一的多层次信息披露制度 / 195
(三)建立健全违约处置机制 / 195
(四)强化投资者权益保护 / 198
六、建立健全市场监测监管体系 / 200
(一)完善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 / 200
(二)推动建立统一的监管体系 / 201
主要参考文献 / 202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作为实体经济血液的金融市场,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在这其中,债券市场作为重要的金融子市场之一,是实体经济的直接融资渠道、宏观调控的主要实施阵地、国家战略的主要落实场所,对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的发展,乃至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从全球来看,一国债券市场的整体发展水平,往往代表着一国整体的资源配置效率和风险管理水平,是金融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可以说,一个经济强盛、金融发达的国家,通常由一个具有深度、广度和活跃度的债券市场作为基础性支撑,成为整个市场安全、高效运行的核心。
回顾我国债券市场发展历程可以发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债券市场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为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壮大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从存量规模看,我国债券市场从建国初期的30多亿元,增长到2018年末的近60万亿元,已成为全球第三大债券市场;从净增量来看,我国地方政府债券市场、信用类债券市场的年度发行规模都已跃居全球首位;从交易量看,年交易量已突破1000万亿元。在债券规模增长的同时,我国债券市场机制逐步完善,投资者进一步丰富,流动性稳步增强,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市场发展的方方面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成绩斐然。
回顾过去,我国债券市场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早在新中国成立前,为支援革命战争、保障根据地建设,中华苏维埃政府先后多次发行公债,进行了成功的尝试,也为日后发债积累了经验。建国初期,面对特殊环境,为应对财政困难、物价飞涨的局面,我国择机发行了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实现了新中国债券零的突破,对后来债券发行影响深远。紧接着,随着国内生产的逐步恢复,为满足当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又在折实公债的基础上,发行了多期经济建设公债,在期限、品种和发行流通方式等诸多方面都有所创新。可以说这几期公债的发行,标志着我国债券市场开始萌芽。但此后,随着工作重心转移,我国也进入了“既无外债、又无内债”的债券市场空白期,市场发展一度停滞。
我国债券市场的雏形始于新中国成立初期,但真正意义上的债券市场发展是与金融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同时开始的。改革开放后,我国做出了将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的重大决定,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出现了重大变化,财政支出不断增加。在此背景下,国债恢复发行,拉开了我国债券市场恢复发展的大幕。此后,国债经历了从行政发行为主到逐步市场化的发展历程,规模不断扩大,同时以柜台市场和交易所市场为主体的二级流通市场也逐步建立。此后,分税制改革的推出,也推动了国债市场的进一步扩容。在国债市场恢复发展的大背景下,企业债等其他债券品种也陆续登上历史舞台。
可以说,从历史的长河来看,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点,进而成立银行间债券市场,才真正使我国债券市场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当时,面对风险事件频发等较为复杂的市场情况,在监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国顺应市场发展规律,加强市场顶层设计,适时成立了银行间债券市场。从市场组建之初,我们就吸取国外成熟市场经验,实现了债券无纸化和集中登记托管,促进了安全性和效率的提高;实现了一级托管和代理结算模式,初步奠定了大国债市的发展基础。以此为基础,我国债券市场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除政府债券外,金融债券、企业债券、公司债券等券种相继推出,各类券种期限持续丰富,发行方式不断创新,新的交易机制及交易方式加速涌现,二级市场流动性有所提高,市场互联互通加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金融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顶层设计和领导,深化各项改革的战略部署,在政府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等措施的推动下,我国债券市场发展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各个子市场百花齐放,取得了新的发展成就。在政府债券领域,配合着我国政府债务管理体制改革进程,地方政府债券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并逐步实现由各省自发自还,在构建规范的地方举债融资机制的同时,推动债券市场进一步完善。目前,地方政府债券无论从增量还是存量都是我国债券市场的大券种,成为市场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这也是中国债券市场发展的一大亮点。在这期间,交易所市场建设也可圈可点,亮点很多,进一步丰富了市场层次,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柜台市场在这期间也实现了券种及交易模式的突破。此外,越来越多的国际机构来华发债,自贸区债券市场也已经起步,市场开放更加全方位、立体化。
总体来看,我国债券市场在改革开放后,经历了以柜台市场为主、再到交易所市场为主,终过渡到银行间市场的发展路径;经历从行政化摊派到市场化发行的阶段,形成了债券市场应以场外机构投资者为主的共识;经历了以政府和准政府信用债券品种为主,到政府债券、准政府信用债券、信用类债券等多品种共同发展的市场格局;也经历了主要以境内机构发债为主,到境内外机构共同发债、境外机构参与境内债券市场程度越来越深的历史性转变。30年来,我们利用后发优势,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在较短的时间内,走出了一条极具中国特色的债券市场发展之路。这些成功的取得,离不开监管部门的指导和把脉,离不开市场各方精心培育和建设,也离不开关心债券市场发展的各位朋友的鼎力支持。正是大家的共同努力,才有了今天我国债券市场发展辉煌灿烂的一页。
我国债券市场多年来取得的成就,可总结为以下几点:
品种业务更加丰富。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债券市场的类型已经覆盖国债、政策性金融债、人民银行票据、企业债、公司债、地方政府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资产支持证券等几乎所有品种,中小企业集合债、商业银行次级债、熊猫债、可转债、可交换债、永续债、专项金融债、项目收益债、绿色债券、特别提款权(SDR)计价债券、社会效应债券、“债贷组合”债券等创新品种不断涌现。买断式回购、债券远期、债券借贷、三方回购等业务相继开展。在近年信用违约事件增多、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背景下,推出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民企融资支持工具,完善了信用分担机制。
投资主体日益多元化。多年来,债券市场投资者队伍继续壮大,个人投资者、农村金融机构,信托产品、资管产品、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私募基金及境外投资者等相继获准进入债券市场,丰富了投资者类型,优化了投资者结构,提高了二级市场流动性和市场活跃度。商业银行虽然仍是债券市场的主要投资者,但其持有债券的比重近年来已呈下降趋势。截至2018年末,在中央结算公司开户的机构投资者由银行间市场启动之初的16家增加至2万余家,其中,境外机构有769家直接在中央结算公司开户持有债券,还有部分机构通过“债券通”间接参与我国债券市场,使我国债券市场投资主体更加多元。
制度建设迈上新台阶。目前,市场所有的债券均已实现市场化定价发行,招标发行方式得到广泛使用,簿记建档方式日益规范。债券发行管理方式也更为市场化,金融债券采用核准制,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实行注册制管理。与此同时,债券的信息披露、信用评级制度逐步完善,市场化约束机制作用逐步发挥。在相互借鉴中,企业债和公司债发行管理的市场化程度也逐步提高,各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简政放权、提高市场效率的政策措施。从二级市场交易机制上看,随着近些年来做市商、结算代理等制度的逐步完善,债券流动性持续提高。与此同时,顺应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国际监管改革的趋势,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改革完善,稳妥推进国际金融监管改革和稳健标准在国内的实施,并加强与有关国家和地区的跨境监管合作。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登记托管基础设施体系成为银行间市场运转发展的基石和开放创新的保障。在主管部门的指导下,以中央结算公司为代表的金融基础设施,忠实履行使命和职责,为债券市场的发展做出了一系列开创性的贡献:开启中国债券无纸化时代,确立中央登记托管体系,以高起点现代化的登记托管模式,有力支持了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崛起;与支付系统互联,全市场实现券款对付(DVP)结算机制,大幅提升了市场效率和安全性;与交易系统联网,实现交易结算直通式(STP)处理;构建人民币债券收益率曲线等一整套中债价格指标体系,打造金融基准定价平台,支持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建成先进的债券担保品管理系统,管理担保品总额跃居世界首位;构建债券全生命周期的基础设施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市场提高开放竞争力。
梳理市场发展史,可以使我们清晰地看到,就目前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阶段,与我国经济整体发展水平相比、一些成熟市场相比,我国债券市场发展还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就债券规模而言,目前我国债券市场整体规模与GDP的比例还不够高,还存在进一步扩容的空间,债券品种、期限等还有待进一步丰富,一级市场发行机制、二级市场交易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市场分割严重,多头监管并存,对外开放水平还有欠缺等等,都是市场今后的发展方向。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撰写债券市场发展史,具有很强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纵观整个金融市场发展史,此书可以说是我国部系统的、完整的介绍我国债券市场发展历史的书籍,按时间顺序划分,共分为债券市场萌芽、稳步发展、快速发展、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及债券市场发展展望等章节,从市场发展概况、一二级市场、法律法规制度、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角度,全面介绍了各个阶段市场发展的脉络,也在总结阶段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市场深化完善发展的政策建议。相信此书出版后,将成为了解、研究我国债券市场的读本,成为国内外研究中国债券市场的刊物。
以史为鉴,可以更好地面向未来。债券市场发展方兴未艾,希望各位读者能够通过此书,对更好地建设我国债券市场形成更多有益思考,与市场各方一道,共同推动我国债券市场发展迈向新台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一、中央苏区的三次公债发行
(一)诞生背景
事实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债券发行可以追溯到1932年。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以下简称“中华苏维埃政府”)在江西瑞金建立,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和管理国家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新政权成立之后,逐渐在中央根据地建立了统一的税收和财政制度a,同时明确前后方的红军给养均由财政负担,主力红军不再负责筹款任务。由于中央根据地的经济基础本身就比较薄弱,再加上持续受到国民党政府的经济封锁和多次军事“围剿”,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物资短缺、开支巨大、税收不足的局面,存在较为严重的财政困难。因此,适当地发行公债,以政府信用向根据地人民筹借资金,成为当时解决财政困难、支持反“围剿”战争、开展根据地经济建设的必要手段。按照的话说,发行公债是“依靠群众的力量来解决经济建设中的资金问题是的和可能的方法”a。
从1932年起,中华苏维埃政府先后三次成功发行了公债,分别是:两期革命战争短期公债(1932年)和一期经济建设公债(1933年)。这对于支援革命战争、保障根据地经济建设、推动革命终胜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发行过程
1932年6月,红军正处在第四次反“围剿”战争的前夕,急需筹措革命战争经费,为此中华苏维埃政府颁布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革命战争短期公债条例》,决定“向全苏区工农群众募集‘革命战争短期公债’60万元,专为充裕革命战争的用费”b。革命战争短期公债利率为周年一分,面额分为伍角、壹圆、伍圆共三种,还本付息日自1933年1月1日起。发行时则采取政治动员方式,号召根据地群众和团体认购,并针对不同群体存在一定的区别对待,要求“用宣传鼓动的方法来鼓动工农群众自愿来买公债券,切不可用命令强迫;但对于富农、大中商人可以责令购买”,同时要求“极严密地防止政府机关工作人员沿用过去的强迫和命令的方式,脱离群众的推销方法c”。
但是,首期公债发行后筹集的资金难以完全满足反“围剿”战争经费需要。同年10月,中华苏维埃政府颁布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期革命战争公债条例》,再次发行革命战争短期公债120万元,利率、面额、期限均与首期一致。两期短期公债的发行帮助根据地克服了经济困难,确保红军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
第四次反“围剿”是历次反“围剿”战役中取得战果的一次。随后,为抓紧时机开展根据地经济建设,抵制敌人的经济封锁,积累革命战争的物质基础,1933年7月,中华苏维埃政府通过了《中央执行委员会关于发行经济建设公债的决议》,提出“发行经济建设公债300万元,并准购买者以粮食或金钱自由交付,除以一部分供给目前军事费用外以主要的部分用于发展合作社调剂粮食及扩大对外贸易等方面”。同时颁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发行经济建设公债的条例》,由此,中华苏维埃政府正式发行第三次公债。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华苏维埃政府和主力红军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开始长征。因此,经济建设公债未能按期付息兑付。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如数偿还了这部分公债并予以合理计息,这是中国共产党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
(三)发行小结
可以看出,三次公债的发行规模逐渐扩大,期限逐渐变长。在当时的战争环境下,人民群众的生活十分困苦,公债的顺利发行,更加反映出根据地群众支援革命的坚定决心,对红色政权的支持和信任,这是革命取得伟大胜利的重要基础。尤其是,第二期革命战争短期公债由于认购踊跃,实际发行金额达128万元,较原定计划超额8万元,并且很多群众和团体自觉地将认购的公债又无偿交还给中华苏维埃政府,作为支援战争的捐献。此外,两期革命战争公债期限较短,利息为周年1分;经济建设公债发行偿还期限相对较长,利息为周年5厘,并且有息票,持有人可凭息票定期领取利息。
与此同时,三次公债的募集用途也越来越广。由单一的支援战争逐渐扩大至经济建设。经济建设公债条例明确规定“以三分之二作为发展对外贸易,调剂粮食,发展合作社及农业与工业的生产之用,以三分之一作为军事经费”。在公债募集资金的支持下,根据地的物资保障、粮食生产分配、合作社建设、农业生产等经济工作取得了明显进步。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当时财政严重入不敷出的情况下,发行公债能够有效减少财政性货币发行,并适度回收流动性,从而对稳定根据地的币值和物价具有重要作用。
在此过程中,中华苏维埃政府的公债发行经验也逐渐丰富。次公债发行之时,新政权刚刚诞生,经济和财政工作尚在摸索阶段。因此,首期革命战争短期公债期限仅半年,并且根据公债条例第6条,允许群众使用所持有的公债缴纳商业税和土地税,这就导致大量公债在到期日前就回流至政府手中。第二期革命战争短期公债吸取了前期教训,明确规定“本项公债于期满后准予完纳一切租税十足通用,期未满前不准抵纳租税”。发行经济建设公债时更是“改正以前公债一次偿还,又偿期太短之不合公债原理的办法”,因此实施了利息7年、本金5年的“分年偿还”方式,足以体现出政府公债发行工作的明显进步。
(四)省苏区的公债发行
除中央苏区外,省苏政府也发行过公债,本质上等同于地方政府债券。筹集的资金大部分是用作战争军费,也有少部分是用于经济建设。例如,1933年11月,湘赣省苏发行的两期“革命战争公债”和“革命战争短期公债”;1934年7月,闽浙赣省苏发行的“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决战公债”,从它的名称就可以看出,该公债用途十分明确,所募资金的80%用于支持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军费, 其余20%用于经济建设和救济省苏穷困群众。
省苏发行公债具有三个特点:一是经由中央政府批准发行;二是由所在地的省苏维埃银行代为发行,公债发行条例由省苏财政部长(兼任省苏维埃银行行长)签发;三是单次发行规模不高。
在当时严峻的革命战斗形势下,省苏政府发行公债能够实现分散筹款,帮助分担中央政府的财政压力,精准有力地支持省苏根据地的战争和经济活动。据史料记载,解放后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人民银行”)对革命群众保存下来的省苏公债全部予以兑付。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