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软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5744110
2育儿专家苏珊在本书中帮助父母自我疗愈,从而使他们的孩子避免留下需要疗愈的心理创伤。在抚养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自己也在继续成长。
3全新的育儿理念,极具操作性,书中提供了大量的实用建议和有效练习,父母在实际育儿过程中采用建议,通过练习,让育儿落到实处,帮助父母培养快乐、坚韧、有爱心的孩子。
4全新升级修订,软精装典藏版品质。内文进口纯质纸,质地细腻,品质高端,是您书架上的颜值担当!
5与孩子交流时什么方式才有效?孩子哭个没完,怎样才能不火大?怎么做,孩子才能不讨价还价?怎样才能帮助孩子而不至于令他感到难堪?对孩子大喊大叫之后是否要向他们道歉?孩子做错事要不要受到惩罚?如何在育儿过程中修炼自己?
前 言 01
引 言 001
第1章 孩子是我们好的老师 001
“每个孩子都会令我们有机会面对自己思想和内心中黑暗尘封的角落,为我们创造恰当的条件,让我们学会怎样从旧的模式中解放出来,走向更开明、更充实的生活。”
第2章 在育儿的过程中成长 019
“虽然我非常钦佩那些致力于有意识育儿的父母——他们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相信自己的感受和直觉。但我们必须为孩子们建立秩序,不要害怕定下规矩。”
第3章 忘掉想象中的完美孩子 049
“我们之所以难以全身心投入去陪伴孩子(无论他究竟是什么样子),原因在于,只存在于我们想象中的完美孩子,与眼前这个有血有肉的孩子区别很大。”
第4章 我们不是在养育孩子,而是在养育成年人 073
“如果希望把孩子养育成我们喜爱、钦佩的那种人,我们在生活中至少要努力示范出我们希望他们拥有的美德。”
第5章 以身作则,培养自尊自爱的孩子 091
“让你的生活充满意义,注入学习的热情,也让你的孩子在现实生活中追求同样的目标,帮助他们远离倦怠、冷漠和不安,让他们尽情追求能够触动灵魂的事物,从而内心充满快乐。”
第6章 沟通促进良好的亲子关系 123
“良好的沟通给了人们诉说委屈、吐露真相的空间,也会令彼此之间更加亲密,虽然把痛苦的感受宣之于口这件事情,多少会令人感到困窘。”
第7章 知行合一,言行一致 139
“如果孩子认为诚实是一种优秀品质,而非认为不诚实会导致负面结果,他们会更容易承认错误。”
第8章 培养孩子的同理心、敏感性、同情心 155
“为了让孩子成长为自觉、自信、有爱心的成年人,他们需要知道,自己可以改变世界,可以对别人的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第9章 帮助孩子应对生活的压力 173
“应该让孩子知道,我们希望他们在生活中保持好奇、兴奋、热情,我们来到人世间是为了享受生活,而不是削尖脑袋拼命向前挤。”
第10章 快乐源于内心强大 193
“真正的幸福深沉宁静,不依赖于外部环境,也并不取决于我们渴望得到的事物或成就。而是令自己沉浸于这样一种状态,将深深的喜悦注入我们的生活中——无论平凡的日子还是非凡的时刻。”
第11章 小工具、小技巧、小策略 213
结 语 261
印度,有一些人被称为在家修行者——这些男性和女性毫不动摇地坚持走灵性的道路,与此同时,他们决定建立家庭,而非生活在洞穴里或静修院中。他们选择通过家庭和工作中的经历,实现成长和发展,以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挑战为工具,实现自身蜕变。
很多人相信,心灵的成长来自于每日冥想、正念隐居,以及灵光一现的顿悟。但实际上生活中一位伟大的老师,正和你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即使这个人可能一直违反你定下的规矩,令你感到生气。
育儿生活中,一切事情都切实出现在眼前,令人猝不及防。如果你的孩子把果汁打翻在新沙发上,要怎么办?如果长途开车去奶奶家的路上,孩子们没完没了地打闹,怎样控制自己不要发火?这些都属于个人成长的高级课程。你会彻底崩溃,还是能够保持冷静,更深入地了解现实情况,做出理性的反应,而非完全凭着反应行事?
真正的灵性,并不在山顶洞穴中,而在你的眼前,擦鼻涕,再玩一遍游戏,凌晨两点安慰哭闹的婴儿。你的佛陀就在隔壁房间里哭闹。你要怎样应对这种情形,其中蕴含着无限的点化和灵性。
孩子是我们内心的一面镜子
我们的儿女,就是神灵指定的老师,能够帮助我们改变自己的内心和灵魂,很多人会被这种想法所吸引。不过,把孩子视为老师这个理念,虽然听起来充满启发性,值得赞赏,但在认可这个理念和真正接受现实之间,仍然存在不小的区别。
孩子确实会唤起我们心中无法想象的爱。但他们也会激发我们性格中的阴暗面,唤醒我们一些不好的天性,比如容易不耐烦、缺乏宽容,这令我们感到羞愧,不知所措。
为了活在当下,关键是要保持平衡,但没有什么事情会像育儿一样如此考验我们的能力。养育子女绝不可能是平和安宁的,兄弟姐妹之间的争吵,做得乱七八糟的作业,因为电子游戏吵架,这一切都是家庭生活中非常熟悉的画面。心灵法则与眼前孩子们日常生活的现实,很容易发生冲突。即使经验丰富的冥想者或瑜伽修行者,也会发现自己竟然对着孩子大喊大叫,威逼利诱或施以惩罚,即使他们希望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冷静体贴。
俗话说:“学生准备好学习的时候,老师就会出现。”我一直都很相信这句话,每当我准备好在心理、视野,或精神方面提升自我时,仿佛就会出现从天而降的机会,让我能够成长、进步和学习。也就是说,我其实并非始终一直刻意让自己成长、进步和学习!如果是那样的话,我会感觉自己像是身不由己地参加了一个并不想去的学习班!
在育儿方面,虽然我们并没有特意报名参加孩子提供的“课程”,然而终往往发现自己被迫完成了意义深远的成长和进步。在这方面,我相信孩子可以成为我们好的老师。虽然我们并没有刻意选择生个孩子来治愈自己童年时代的创伤,或者改善自我,但事实上,我们的孩子确实是给我们带来了这些机会——以及其他成千上万的机会。
我们也许会在孩子要求我们细闻身边的每一朵花的时候,发现我们作为父母并不耐心,从而开始试着放慢生活的节奏。孩子给我们带来的噩梦,同样也能培养我们的毅力,让我们在熬过一连串的不眠之夜后,仍然能够保持慈爱和体贴。
同样重要的是,孩子能够帮助我们克服自己的问题。如果孩子总是拖着不做家庭作业,我们也许会认识到自己身上也存在同样的问题,面对令人不快的任务时,我们一样会拖延症发作。看见遇到一点小麻烦就垂头丧气的孩子,就好像看见了镜子里的自己。我们会切切实实重温过去因为事情不顺利而崩溃的时刻。(也许就是当天早晨!)
有时候,我们从孩子那里学到的东西温柔甜蜜,小家伙们使我们能够付出和接受更多远远超过我们想象的爱和幸福。但一般来说,孩子性格中的某些方面会挑战我们内心的极限。我们也许会把自己的需要强加在孩子身上,如果他们不能按照我们的要求行事,消除我们的恐惧和焦虑,我们就会感觉自己一天到晚都处于战斗模式。每一天结束时,我们精疲力竭地上床睡觉,担心第二天早晨醒来,又要从头再来一遍。
为我带来难题的人,在个人成长进步中是必不可少的,我会想象我们两人处于转世化身的状态——脱离肉体的灵魂,对于彼此只会感受到纯粹的、无限的爱。(这只是一个理念,并不是说你必须相信轮回才能从中受益。跟我一起来试一试,看看这样想象有无益处。)
想象我们两人一起交谈(两个脱离肉体的灵魂以任何可能的方式交谈),彼此分享在未来生活中希望学到的东西。“我希望学会耐心。”我们中的一个人说。“嗯,我希望能够提高自己接受爱与关怀的能力。”另一位灵魂朋友说。“这样做如何?我会转世成为你的残疾孩子。从而我能学会更充分地接受别人的爱,你也能学会耐心。”“成交!”这就是演说家和直觉感知者卡罗琳·迈斯所说的“神圣的契约”,我们与自己生活中的重要人物达成协议,精心安排各方面的细节,使我们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
每个孩子都会令我们有机会面对自己思想和内心黑暗尘封的角落,为我们创造恰当的条件,让我们学会怎样从旧的模式中解放出来,走向更开明、更充实的生活。下面,你会看到这样一个不断成长的母亲与她的女儿之间的故事。
让孩子敢于提出要求
凯瑟琳有两个女儿,十四岁的埃拉和十六岁的谢伊。“我和两个女儿相处得都很好——我们非常亲密。但坦白说,谢伊是个懒虫。她会把毛巾直接丢在浴室地板上,房间里到处都是乱七八糟的衣服,如果不提醒她,她从来不会主动刷碗。这些行为真的令我感到火大。我们谈过这个问题,但除非我不断唠叨她,她绝不会亲自动手收拾。”
凯瑟琳继续说:“昨天,我温和地告诉谢伊,在客人前来共进晚餐之前,好把她的房间收拾一下。我说话时她就那么看着我,然后翻了个白眼说:‘妈妈——他们根本不会进我的房间!放松点!每次有人来家里做客,你都那么紧张。’我不由得大发雷霆,我为她做了那么多!她为什么就不肯为我做这一点点事情?”
我听了一会儿,然后问凯瑟琳:“如果你对父母提出自己的愿望或要求,他们会有何反应?他们会仔细倾听,同意你的要求,还是完全无视你?”
她立即给出了回答,略带讽刺地说:“如果我提出要求?他们不允许我提出要求。我们家可不会出现这种事。如果我告诉爸爸妈妈,我不愿去做他们让我做的事情,他们看着我的那种眼神,就好像我疯了。他们会告诉我,我是多么自私。所以我早就学会了不提要求,对于所有重要的人际关系,都抱有一种旁观的态度,甚至包括我的婚姻。”
我为凯瑟琳打了个比喻:你知道游乐园里的碰碰车吧?好,我注意到有些孩子坐进小车,僵在那里一动不动。他们从来没有开过车,不知道怎样踩油门开动小车,所以他们就那样待在场地中间,被另一些小司机疯狂地撞来撞去。
“也有些孩子处于另一个。他们会把踏板一直踩到底,从来不肯松开油门。无论他们把方向盘转到哪个方向,总是会在几秒钟之内撞上什么东西。这两种小司机都不知道怎样正确地踩油门。他们要么一动不动,要么不管不顾地全速前进。”
我解释说:“很多人会努力提出自己的愿望或要求。但有些人会消极地保持沉默。他们不会提出任何要求,他们感觉自己被人无视,无足轻重,并对此心怀不满。”
“我就是这样,”她告诉我,“这就是我的人生故事,从童年一直到结婚和离婚。我早就学到,提出要求只会令我周围的人失望。”
“另一些人会十分直白地提出要求,”我回答说,“他们压倒周围其他人,坚决走在自己的道路上,无论与别人多么疏远。”
“所以,”我说,“你是否愿意换个角度来看待你女儿的情况?你能不能把她看作一位老师,为你带来一项重要的课题?也许你已经准备好学习怎样提出自己的要求,因为你已经认识到,自己的愿望与周围其他人的愿望同样重要。”
凯瑟琳陷入了沉默。等到她轻声开口时,那种讽刺的调子完全消失了:“哦,没错。是时候学会提出要求了。”
我对她说:“想一想为什么孩子的行为会引起你强烈的怒火,也许就能使你从很久以前发生的事情中痊愈过来,成长为一个更健康、更完整的你。”
凯瑟琳走上了正确的道路。她还是个小女孩时,认为自己的愿望和需要完全不重要,因此感到悲伤——她在很久之前就把这种感受埋在心底,我们一起努力改变她的想法,不再依靠“修正”她女儿杂乱无章的习惯,来治愈那种悲伤。我帮助她认识到,她强烈地希望谢伊听话,是因为她一直盼着自己的愿望和需要能够受到重视,却未能得到满足,于是把这种希望投射到女儿身上。
我解释说,孩子们的任务并不是直接帮助我们。事实上,如果向他们提出我们的需要和愿望,他们往往会坚决拒绝让步。他们似乎直觉地知道,自己没有责任按照我们的要求行事,治愈我们早年留下的伤口。所以,孩子们的错误行为确实是上天的礼物,因为如果我们愿意反思自己的内心,而非把自己受到的伤害投射到他们身上,也许就能解决我们当年束手无策的情感问题。
我鼓励凯瑟琳,面对女儿的反抗时,细细体会内心的一切感受。“练习一下客观看待自己的内心,无论出现怎样的感受,为这些情绪留出空间,顺其自然。悲伤,愤怒,困惑,担忧。然后,也许再次感到悲伤。让这些感受在心中一一流过,无须压抑或控制。”
“体会你体内哪些地方出现了这些感受。这种感觉是沉重的?尖锐的?悸动的?无论你感受到怎样的心情,顺其自然,不要增强或减弱这些情感。充满感情地描述这些感受。‘我心里充满悲伤。沉重,压抑,黑暗。现在则是愤怒。如此尖锐,如此强烈。贯穿了我全身上下!’”
“避免通过理性的左半脑来解释不安的心情。抑制住把这一切归咎于你女儿或特定情形的冲动。把注意力放在自己当前的感受上。要有耐心。这些情绪终都会逐渐消失。你会感觉越来越好。想要摆脱这一切,的办法就是一步步走过去。在这个过程中哀悼你未能发出的声音,未能得到的同情,因为被人无视而受到的伤害。”
这是个深入内心的过程,艰难而漫长。曾经的伤口,需要留出呼吸的空间才能愈合。在这个过程中,我希望你能善待自己,对自己保持耐心,即使孩子触动了你的一处旧伤,你也可以尝试通过新的方法处理这种情况。你会谨慎地开始调整心情,治愈自己。
凯瑟琳以前一直不敢表达自己的愿望,等她认识到这种性格的悲哀,也就准备好了尝试通过新的方式对女儿们提出要求。我告诉她,有人问到黛安·索耶保持婚姻长久稳固的秘诀时,她回答说:“我很早以前就学到,批评只不过是通过一种很糟糕的方式提出要求。所以——直接提出要求即可!”
人际关系的四种模式
我们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一般可分为四种类别:被动模式、攻击模式、被动攻击模式、自信模式。
如果我们抑制自己的真实感受,假装一切都好,就是处于被动模式。在被动模式下,我们嘴上说着“是”,心里想着“不”,把别人的需要放在自己的需要之前,害怕激怒任何人。被动模式的父母不愿让孩子难过,迫切希望得到孩子的爱,因此屈服于孩子们的要求。
如果我们处于攻击模式,我们面对自己的孩子,会采取威胁和恐吓的手段,强迫他们屈从于我们的意愿。这种做法也许表面看来有效——阻止了错误行为——但我们会为之付出很大代价。孩子不会与我们亲近,因为我们在感情上无法为他们带来安全感。
被动攻击模式的父母通过羞愧和内疚来控制孩子。也许他们不会直接攻击,但那种隐约的内疚感和控制欲,对于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害处很大。孩子会认为,他们对父母的需要和快乐负有责任,自己的意愿要排在后面,而这种想法并不恰当。如果你说:“家里这么多孩子,只有你搞不清怎么摆餐具。”这会令孩子感到羞愧。如果你告诉她:“我昨晚一夜没合眼,你坚持要参加班级旅行,我担心怎么才能付得起那笔钱。”她会不由自主地感到内疚。这些都属于非常不健康的亲子相处模式。
如果我们处于自信模式,就会成为孩子们生活之船的船长。(第2章中将进一步描述这个概念。)在这种模式下,我们和孩子保持健康的界限,允许他们有自己的需要、愿望、感受和喜好,不会因为孩子与我们有所不同,就认为他们犯了错误。我们不需要孩子和我们自己一样,不担心他们会感到不快乐,同时也认识到,如果我们为孩子解决所有的问题,会妨碍他们培养真正的毅力。孩子知道,我们爱的是他们本身,而不是因为他们为我们做了什么,或者是因为他们的成就使我们面上有光。
处于自信模式下,我们会承认,孩子也许不想按照我们的要求去做,但不会认为他们的抱怨是针对我们个人,也不会把意见分歧上升到双方对抗的层次。我们会同情孩子的处境,允许他们体会自己的感受,但不会强行设下限制令他们感到失望。
我首先帮助凯瑟琳回忆过去,和她一起感到悲伤,她从未拥有过充满甜蜜和关爱的童年。这几乎令人心碎,但她勇敢地承认曾经的感受,并走了出来。
然后,我们开始练习自信模式。因为她无论在童年还是婚姻生活中,从未有过自信模式的行为,这对于她来说是个未知的领域。但这个过程为我们带来很多乐趣,我们尝试各种情形下的角色扮演,让她练习怎样通过正确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希望,而不是攻击模式(直接把油门踩到底)、被动模式(冷淡或压抑),或者被动攻击模式(羞辱或奚落)。凯瑟琳终于能够自信地传达出自己的需要,她喜欢这种感觉。
凯瑟琳卸下了自己的情感包袱,她提出要求时不再伴随着急躁和怒火,从而谢伊更容易接受她母亲让她做的事情。凯瑟琳开始练习怎样与女儿相处(我称之为步,陪伴),她让谢伊知道,她理解谢伊认为房间里到处扔着衣服并不是什么大问题。“你可能觉得,既然这是你的房间,你有权按照自己的想法决定东西怎么放。”谢伊感觉自己得到了妈妈的理解和认可,抵触情绪也不再那么强烈,更容易接受别人的意见。
“不幸的是,亲爱的,”她自信的妈妈继续说,“进入你的房间,到处都是乱七八糟的衣服,这确实令我感到头疼,既然付房租的人是我,我希望你做出更多的努力,保持整洁。我希望你每天晚上上床睡觉前,花五到十分钟的时间收拾一下。如果你洗完澡能让浴室恢复原状,那就更好了——也就是说,把你的毛巾放进洗衣篮里!”
凯瑟琳对女儿这方面的问题曾经非常敏感,在她找到隐藏在表面下的原因之前,她要么完全不踩油门(被动地什么都不说,但内心压抑着强烈的怒火和怨恨),要么拼命踩下油门(以批评和愤怒的态度,攻击性地对待她的女儿)。
而现在,凯瑟琳选择了另一种方式,把她的女儿视为一位很棒的老师,为她带来一项课题,使她重新学会怎样提出要求,同时也尊重别人的需要。凯瑟琳开始感觉与谢伊更加亲密,而家里也变得更整洁了!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