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5409412
1.从创业层面解说物联网,教你从0到1打造物联网智能产品。
2.披露物联网创业历程和运营核心秘密,实用性强,给IT工程师、创业者提供借鉴。
3.通过作者亲历,了解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指明物联网未来发展方向。
本书是根据作者亲身创业经历所写,书中详细描述了作者及团队如何实现一个物联网产品从零到壹的跨越,其中不乏作者对创业过程中所遇问题的思考,值得借鉴。
本书是作者利用工作间隙历时四个春秋*终完成的心血之作,跨越了较长的时间才完成了全部章节。
本书首次通过技术创业者的视角,亲历并审视科技公司的创业历程,并首次用真挚的笔触毫无保留地披露了物联网智能产品从团队建设、研发组织、市场营销、股权融资等企业运营核心秘密。对即将或正在从事科技创新的工程师、技术经理、企业家、合伙人、职业经理人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本书的目标读者为IT工程师、技术经理、职业经理人、创业者、风险投资人等。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渴望成功的时代,创业被公认为是从草根逆袭成功的有效的途径之一。但似乎创业又非常困难,需要掌握足够的知识,拥有足够的勇气和运气。我读过不少有关创业和如何创造财富获得成功人生的书籍,现在回过头来想想,帮助很大的书籍并不太多,大多数书籍都是“垃圾食品”,对人生和创业毫无帮助。究其原因:其一,创业的人大多没有时间写书,有时间写书的人又不创业,写出的东西根本没有可操作性;其二,创业本身很难,很多创业成功的人士并不想让别人知道他们已经掌握的干货和财路。
我一直有一个埋藏在心底的梦想,那就是——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科技品牌产品,为全世界的人服务。我也在寻找机会,写一本关于如何成功创业、打造属于自己品牌产品的书,将我的亲身经历分享给大家。
坦率地讲,创业归根结底还是通过做产品、卖产品赚钱,掌握市场资源的人的确更容易创业成功。作为一名科技人员,每天都只跟技术和电脑打交道,很少有好的人脉渠道,因此,技术人员创业的难度其实更大,能够顺利整合市场、人脉资源走向成功的人就更少了。在经历百转千回之后,今天,我终于鼓起勇气,有机会分享我作为技术派创业人中的一员经历的痛苦与喜悦,为大量的技术工程师、技术经理如何通过自身创业获得人生财富提供一点儿有用的借鉴。
曾经,我也经常流连于北京中关村图书大厦,在那里能看到全国出版的大量图书,其中也有不少权威的创业书籍。不过,对于两手空空的技术人员如何从零起步,完成从0到1的创业转换,并无太多可供借鉴的书籍。今天,我终于有机会将我的创业实践记录下来与读者分享,也希望我的作品能够成为中关村图书大厦的一员,与能够在书海中发现它的读者切磋。
在我和我的团队一起创业的日子里,我经常会有想把我们看到的风景与更多的朋友一起分享,把经历的痛苦与更多的朋友倾诉的冲动。现在我用文字记录下来,或许,这会是我创业的收获。
毋庸讳言,在这个每天充斥着海量信息的时代,很少有人能拿出足够的时间,耐下心来从头到尾读完一本书。我也不指望本书在你的书架上占有多么重要的位置。但是有一点,如果碰巧你也是或曾经是一名和我一样的技术工程师,正准备创业或已经在创业的路上,那么书中的某些章节或许会对你有一些帮助。
你完全可以通过本书的目录查找到你感兴趣的章节,在你遇到管理、市场、资金问题辗转难眠的时候,或许本书有不同的思维或有益的探索,对读者哪怕是有些许裨益。果能如此,作者将倍感欣慰。
谨以此书献给和作者并肩奋斗的团队,特别是各位合作伙伴及投资人,包括:加州大学何磊教授,物联网专家郦亮博士,互联网金融专家贺荣霞女士,美籍华人企业家王于岭先生、孙一宁先生,美国法律专家徐世平博士,著名投资人周楠先生及雷鸣先生。
同时,也特别感谢我的妻子对我创业及工作的鼎力支持,没有她的支持,不可能有本书的面世。
章 方向与选择
人生就像一粒种子,在浩瀚广袤的世界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人的一生有多大成就,往往取决于成长的土壤,取决于所处的时代。
我们生活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和平年代,两件事情成为人生舞台的中心角色: 投资和创业。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资本,出身、知识、学历、资金、人脉、创造力都是每个人独有的资本。作出什么样的人生选择,就是在做什么样的投资。一些人在为工作投资,另一些人在为事业投资。
每个人都在不知不觉中创造属于自己的作品。一幅画,一部手机,一件艺术品,一对儿女,都可以成为优秀的人生作品。我从昔日的一介书生成为今日科技创业大潮中的一员,也在与团队一起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作品。
青春被每天的各种难题消耗,问题烟消云散,心灵获得修炼,这就是人生的意义所在。
梦想与现实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如何使自己的资产增值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关于这一点,很可惜,我们在学校获得的知识相当贫乏,我们只能在社会这所百科大学中,通过摸爬滚打的实践增长知识和经验。
一个人的梦想往往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很多以前看起来很美好的梦想,回头想想,你或许会发觉很幼稚。小时候,很多人都梦想过成为一名科学家,结果真正成为科学家的人寥若晨星,很多人成年后甚至对科学家很不屑。原因很简单,科学家获得成就绝非易事,需要忍受超出常人的寂寞和付出艰苦的努力,天分也是少不了的。
炒股是一种常见的投资。股市行情好的时候,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股神。成为一位靠股票投资发家的成功人士每过几年就会有一波梦想浪潮翻涌。
创业是另外一种投资。在当代中国,没有梦想通过创业成为一位有成就的人少之又少。有人说,在股市里是一赚二平七亏,也有人说,创业成功的概率只有5%,看来要想在任何领域取得成就都绝非易事。
创业成功的人士通过企业上市卖出股票,股票市场上的普通投资者通过买进这些股票进行投资,究竟谁更高明呢?看上去似乎创业者更高明。
随着阅历的增长,我逐渐意识到,一个人的命运,一家公司的命运往往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什么样的时代背景造就什么样的企业群体。国家强盛的背后,往往会涌现出一大批拥有优秀产品的企业和企业家。以日本为例,之所以“战后”的日本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成为工业强国,就是其背后有一大批生产出优秀产品的企业和企业家,这些企业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迅速打开局面,为日本本土赚取了大量利润,也为日本强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一直以来,我有一个梦想,希望有机会让亲手设计的产品,销售到全球各地,服务于全球用户。
技术派低风险创业
相对于拥有业务背景的人士,技术背景人群更习惯于稳定的收入和平稳的生活,如何发挥技术特长,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从而打造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是萦绕在每个技术人员心头挥之不去的话题。
创立一家公司,首先要考虑业务来源。在这点上,业务派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和技能,对于成天跟机器打交道的技术派来说,资源和技能就相对局限。
创业的本质是做生意,也就是说,要将东西卖出去才能有收入,才能获得发展的能量。当然,一家公司可以有不同层面的东西卖,可以通过帮人研发项目获得收入,也可以开发一款普遍适用性的产品,通过销售产品获得收入,还可以通过卖知识产权,甚至出售公司的股权获得收益。
在笔者看来,技术出身的创业者对产品的视角容易不知不觉更重视技术而轻视市场因素。一家公司想要取得成绩,技术、市场、资金、人才全都重要,以技术为中心不是不可以,关键是创业者是否能研发出领先于市场又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市场是检验技术的标准。
对于技术派来说,低风险创业有很多路径选择,其中,研发出独树一帜的业界领先技术是一种选择;以契合市场需求的成熟技术,与合伙人进行资源整合,研发出技术一般但有独特商业模式的产品可能是大多数创业者更可行的选择。因为绝大多数人既不是技术的天才也不是营销天才,进行资源互补,发挥各方所长是现实的选择,创业的成功度也会大大增加。
笔者的选择即是后者。在长期的产品研发实践中,笔者注重产品技术、设计、市场、营运等方方面面的知识收集,同时,偶尔也会获得实践的机会。
在位于中关村一段较长时间的工作过程中,我偶然与当时中关村赫赫有名的物联网领军人物、美籍华人郦亮博士相识,在较长的共事过程中互相信赖,进而发展成为合作伙伴。在企业初创阶段,创业团队有幸邀请到杰出的美籍华人科学家、加州大学何磊教授加入并引入战略投资。
我们共同创立的公司选择在南京落地,有关创业地点的选择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是因为当时团队正在南京开展一个物联网重要政府项目;其二,笔者本人的家一直在南京,希望能够事业和家庭兼顾。
公司就这样创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开始了步。
笨的创业方向
在一次融资会谈中,有一家投资基金的经理毫不避讳地跟我们说,物联网方向是笨的互联网创业方向。笔者瞬间即佩服这位投资人的敏锐,或许是听得多了看得多了,才会有这么迅速的判断。
至于这位投资人的判断是否正确,有必要仔细分析一番。常言道,没有做不好的行业,只有做不好的企业,从这个角度说,物联网是一个新兴的科技行业,和所有的新兴行业一样,都会经历萌芽、兴起、繁荣、衰落这几个发展过程。物联网行业的智能设备与智能感知毫无疑问需要借助已经形成产业规模的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为依托,实现信息传输和智能设备资源共享。通俗地讲,物联网即等于设备加互联网。物联网企业要将一款成功的产品推向市场需要经历硬件和软件两种产品组件的研发,同时要通过智能硬件产品的销售带动用户量,从而实现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的信息以及数据服务目标。
而以往的互联网或目前正在如火如荼发展的移动互联网产品,则只需要通过研发一种软件组件即可形成产品;同时,互联网产品的推广和用户量扩大只需要通过软件及服务免费试用即可做到,软件和基本服务的免费使用的成本是相当低廉的,一旦营销思路正确,也相对容易做到用户指数级的增长。而物联网智能硬件产品免费使用的成本是相当高的,而且还要面对售后和设备维修的投入。
硬件研发普遍要慢于软件研发。一般来说,一款硬件从开始研发到出成果都要经历半年到一年,半年还算短的。如此看来,物联网产品相对于互联网产品的确存在发展弱点。想要做成功,看上去会比较费劲。
不过,事物永远存在正面和反面。就创业来说,一个容易起步的行业一定参与者众多,竞争异常激烈,因为人的本性总是会倾向于容易做的事。客观现实也可以验证这一点,移动互联网的容易扩散性以及高能量杠杆并没有让真正成功的创业公司增加,恰恰相反,只会让行业的集中度增加,小企业很难生存,失败者比比皆是。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一条老街可以开上家牛肉面馆,而且都可能生意不错,但是,在全国范围内,不会存在多家同一个细分行业的移动互联网公司都活得很滋润的情况。互联网公司的潜规则是:老大吃肉,老二喝汤,第三名就基本没戏,极有可能面临亏损赔本。
我常常在想,像我们这样平凡的创业者或许更适合走笨一点儿的道路。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