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1154153
了解杨树达先生治学、友朋往来、人物评价手资料。
杨树达(1885—1956),著名语言文字学家。毕生从事汉语语法和文字学的研究和教学,长于甲骨、金文等文字和训诂、音韵、语法及修辞研究。新中国成立后,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长。杨树达自1920年8月到1956年2月初所写的日记,共51册。这是其中的第46册(1948年11月1日—1949年9月30日)和第50册(1952年11月21日—1954年5月18日),所以定名为《杨树达日记(一九四八—一九五四)》。日记内容非常丰富,保留了杨树达研究古文字、古文献的记录,以及和陈寅恪、郭沫若等学者书信往返的内容要点,尤其是对当时著名人物的看法评价,都写在了日记中,毒舌辣评,放言无忌,是研究近现代学术史、教育史的手资料。此次整理出版,为方便读者阅读使用,除施加标点外,还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对其中的人物、地名、长沙方言做了简单的注释,二是编制了人名索引,三是书前附了杨树达及家人照片合影、友朋往来书信、日记原稿书影,四是绘制了杨树达先生家族谱系表。
目 录
整理说明………………………………………………………… 1
一九四八年
十一月 ………………………………………………………… 1
十二月 ………………………………………………………… 14
一九四九年
一月 …………………………………………………………… 23
二月 …………………………………………………………… 32
三月 …………………………………………………………… 40
四月 …………………………………………………………… 48
五月 …………………………………………………………… 55
六月 …………………………………………………………… 64
七月 …………………………………………………………… 71
八月 …………………………………………………………… 78
九月 …………………………………………………………… 86
一九五二年
十一月 ………………………………………………………… 95
十二月 ………………………………………………………… 98
一九五三年
一月 …………………………………………………………… 107
二月 …………………………………………………………… 116
三月 …………………………………………………………… 122
四月 …………………………………………………………… 130
五月 …………………………………………………………… 138
六月 …………………………………………………………… 145
七月 …………………………………………………………… 153
八月 …………………………………………………………… 160
九月 …………………………………………………………… 166
十月 …………………………………………………………… 173
十一月 ………………………………………………………… 180
十二月 ………………………………………………………… 187
一九五四年
一月 …………………………………………………………… 195
二月 …………………………………………………………… 202
三月 …………………………………………………………… 208
四月 …………………………………………………………… 213
五月 …………………………………………………………… 218
人名索引………………………………………………………… 223
一、关于《积微居日记》
这里的《积微居日记》,指曾祖父杨树达先生1920年8月到1956年2月初所写的日记,共51册。不包括他老人家1905—1911年留学日本期间所写的几册日记。这51册日记,为大16开本,每册厚1.5—2.5 厘米不等;封面为较厚且光滑的牛皮纸,内页则为双面夹层,每面印有较粗红框,框内印有较细的红色竖线。七伯祖父德豫先生在《〈文字形义学〉概况》(载《杨树达诞辰百周年纪念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一文中说:“父亲逝世以后,1960年底或1961 年初,北京中国书店的一个工作人员来到长沙家中,将包括该稿在内的若干书稿贱价购去(当时家中只有母亲和一保姆,再无他人。母亲卧病在床,精神萎顿,因见来人持有两位学者的介绍信,遂予轻信)。”这51册日记中的49册以及留日日记五六册,就是被“中国书店的一个工作人员”收走的。至于写介绍信的“两位学者”,家父逢彬先生依稀记得其中一位似乎是马宗霍先生。据家父回忆,当时曾祖母住一楼,而储存遇夫先生遗稿的储藏室在二楼楼梯口左侧。曾祖母恹卧病榻,只能任由于铭和其雇佣的一位民工上楼搜罗遗稿。不久之后,于铭将搜罗的遗稿列一清单,让曾祖母过目并签字,曾祖母未曾一一细看就签字了。稍后,从祖父伯峻先生整理《积微居读书记》,需要从遇夫先生遗稿中查找资料,就遇到了一些困难。对此,他是有些生气的。在1963 年4 月29 日给德豫先生的信中,他写道:“中国书店曾派人至长沙收购书籍稿本,曾来婶母处收购。依中国书店所开具的购得叔父遗稿目录,不但科学院所退还给婶母的遗稿都在其中,且有叔父的日记、笔记及其他遗稿若干种,其数量超出于交于科学出版社者几一倍(仅据其目录而言),《国语集解》与《国策集解》都在其中(《中国文字学形义篇》亦在其中,但不知流落何所?因书店售出,未曾登记)。中国书店购得后,俱以贱价售出。除《国语集解》系由民族学院图书馆以四十元(或八十元)收得外,其馀买主尚待调查(其中叔父自叙等文、手批《汉书》等书,系由科学院图书馆购得)……中华书局负责某君对我说,若遇老遗族不把遗稿如此售出,许多当可整理出版(如对死者著作仍继续支付稿酬,或者付以保管费,当不无补益。然今则难言之矣。)……其遗族既然把它们贱价卖出,以后似不便再过问云云。”
1984 年12 月28 日,伯峻先生又在给德豫先生回信中说:“所云中国书店收购者为于铭,所持学者介绍信,不知为谁所写。我因追问叔叔《说文口语疏证》,才知被囊括。由我提议,经当时中华书局总经理兼总编辑金灿然、文化部部长齐燕铭查究,始知所以然。叔叔遗著散在外者我所见者尚有《国语集解》,藏民族学院图书馆,仅集钞前人成说(由钞手所抄),叔叔仅校阅一纸,未作定稿,故不能出版,亦无从整理。我已复制一份,交人参考。而《说文》诸书,谅被私人收买。若我辈尚在,谅不敢盗名出版也。至于《文字形义学》各本高下,自是后来居上。”
家父1995 年夏参加清华研究院成立七十周年学术研讨会时,曾在清华大学图书馆见到过《国策集解》,但那是20 世纪30年代清华大学印刷的。关于《中国文字学形义篇》,德豫先生在《〈文字形义学〉概况》一文中有详细介绍。至于49 册日记及留日日记,则由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购得,藏于其善本书阅览室。1985 年家父为确定《积微居友朋书札》中每通书札的写作时间,曾两次到北京王府井北大街查找日记,受到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热情接待与照顾。
湖南前辈于小学多麤觕,遇夫独精审,智殆过其师矣。——章太炎
北京治国学诸君,自吴检斋、钱玄同外,余(季豫)、杨(指杨树达)二君皆不愧为教授。其他则不敢知也。遇夫于《汉书》有发疑正读之功,文章不及葵园,而学问过之。《汉书补注》若成于遇夫之手,必当突过葵园也。——黄侃
汉事颛家,公(指杨树达)为,可称汉圣。——陈寅恪
当今文字训诂之学,公为人,此为学界之公论,非弟阿私之言。幸为神州文化自爱,不胜仰企之至。——陈寅恪
年来湖湘人士多以功名自见于世,而先生设教三十年,寂寞勤苦,著书高数尺,为海内外学术之林所传诵,不假时会毫毛之助,自致于立言不朽之域,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陈寅恪
就整个言之,我兄于文字方法体会既深,涉历复博,故所论列均证据确凿,左右逢源,不蔓不枝,恰如其分,至佩至佩。——郭沫若
学津远溯周秦上,风度平居魏晋间。——刘天隐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