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9943825
编辑推荐:
◎二月河、王立群推崇的作家清秋子作品
◎从货币的演变中,读出历史的走向;从历史的关节处,发现金融的门道
◎看经济大势,要有望远镜般的眼光,能看几千年,那么看透未来几年肯定不成问题
◎看金融趋势,要有显微镜般的眼光,会洞察本质,那么看清楚未来几十年也没问题
◎从夏商周到元明清,一本书纵览中国经济4000年
◎想实现财富自由的人都爱看的中国史
本书特色:
◎新冠疫情肆虐,“经济的冬天”让很多人惶惑、痛苦、不知所措。一切的根源在于钱,怎样才能赚到更多的钱?这个问题,绝大多数人至今也没有弄懂,书里有你想要的答案
◎穷人认为他们已经知道一切财富密码,财务自由的人选择学习成长,哪种选择是合适的?本书告诉你怎么树立正确财富观;本书告诉你有钱是结果,知识是方法
◎从夏商周一直讲到晚清,堪称打通金融、历史两个领域的一部奇书,改变对钱的粗浅认知,从这本书开始
◎作者幽默风趣,功底扎实、娓娓道来而又跌宕起伏,博古通今、旁征博引,解惑答疑,从钱币历史的角度,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古今社会所起的不可忽视的作用。
◎知古鉴今,你可以从书中了解到中国古代钱币的来龙去脉,可以知道形形色色的金融历史、金融事件和金融人物,可以从中吸取经验,学到常识,获得职场拼搏的智慧和信心
读者对象:
◎白领;投资者;自由职业者;对理财有规划的人;经济研究从业者;金融保险行业从业者。
钱,生活中无处不在。怎样才能赚到更多的钱?大多数人至今也没明白。
钱为何物?钱从何来?钱怎么才能生钱?本书细说中国人关于金融货币的智慧,纵论钱的诞生、成长、演变的趣味历史,给读者展开了一幅令人惊异的金融、经济、历史画卷。
引子
玩钱的人,就要懂得钱
不玩钱也得弄明白钱
篇 中国古老的钱产于海南
“金融”两个字搞不明白还玩什么钱?
神农氏的农贸市场催生了钱
美丽的贝壳钱通行了一千年
没钱还能叫朋友吗?
再多的海贝也不够用了
青铜器时代的事情谁也闹不清了
第二篇 咱们的“黄金时代”来自楚国
经济的“冬天”为什么把你吓住了?
钱从一开始就是“老大”
从钱型上也能看出楚国人有才
“黄金时代”也是英雄辈出的时代
秦始皇究竟是谁的代表?
第三篇 铜钱是我们尊敬的“孔方兄”
伟人一刀砍掉了所有的“外汇”
古代中国次发行的债券信誉不良
古代政治家为什么借钱给穷人不要利息?
孔子在财经史上只是一名小角色
古代金融界的一杆孤独大旗
第四篇 汉武帝是“国家货币”创始人
谁敢堂堂正正说自己是个商人?
汉朝一开国谁都可以自己造钱
汉武帝一怒判了“自由铸币”死刑
中国早出现的私人银行家
古人早就找到了解决“三农”的办法
第五篇 理想主义者王莽的货币幻术
一个被人彻底遗忘了的王朝
他创造了人类复杂的币制
世界上个征收所得税的人
第六篇 钱也有一部“三国演义”
一首关于“古怪五铢钱”的民谣
三国的钱,要数魏国的“仁义”
曹操真的是很关怀贫困儿童
第七篇 南朝四百八十寺富得流油
何以解忧?唯有孔方
散漫的晋朝连钱都懒得铸
银子是在晋朝开始吃香的
钱居然能小得像鹅眼睛
几亿铜钱全都化作了菩萨
牛的钱出在北朝末代
古代的和尚也是金融工作者
第八篇 且看大唐“元宝”究竟是何物
隋朝末年竟然糊纸壳当钱
葱岭之下有一个神秘古国
华夏人从来就是天才的商业民族
老百姓闹不清“开元通宝”怎么念
货币改革改得饿死了人
钱界难得一见的华南虎——“得壹钱”
第九篇 唐朝皇帝为何禁止百姓存钱
中唐的铜钱多被融化铸了夜壶
泥巴捏的钱也可以用来买东西
老百姓就用鸡鱼鸭鹅做“货币”
五代的货币政策各有高招儿
李后主的南唐对钱币艺术也有贡献
第十篇 唐代官场经费靠“捉钱”来解决
赈济贫民就相当于父亲救儿子
有这样一群奇特的“捉钱”专业户
唐朝法律不许黄世仁抢白毛女
谁的钱币在飞?
应该向古代的金融理论家学习
第十一篇 宋徽宗的书法在钱币上龙飞凤舞
请给我一个聚宝盆
好心的皇帝制订了一些坏国策
宋朝钱币就是一场书法盛宴
你要是到了宋朝十有八九要减肥
宋朝实行“货币特区”政策
第十二篇 谁该为纸币的诞生而欢呼
人类史上张纸币在四川诞生
官府一印纸币就印上了瘾
宋朝的纸币是怎么变成废纸的
在宋朝买二手房有可能挖出一窖黄金
朝廷无义就别怪百姓无情
懂钱和不懂钱的人就是不一样
宋朝的“大户室”也相当震撼
宋朝需要打点的“亲戚”何其多
第十三篇 元朝官员的腐败可不是一般的
真理简单到连小学生都懂
元朝为什么招人烦?
摇啊摇,一摇摇到“银锭桥”
朱元璋是在“货币战争”中起家的
元朝开了社会道德大滑坡的头
第十四篇 明朝金融的那些事儿
要做大蒜、生姜那样的人
明朝为现代商业格局打下了底子
大明王朝玩不转一张小小的纸币
世上唯有银子好
礼崩乐坏之时盗亦无道了
明朝在惠民政策上可打分
明朝也有金融业“大忽悠”
第十五篇 清朝很流行外国“大洋”
理性才是攀向幸福生活的阶梯
清朝挨骂多半是因为运气不好
清国人在银元上如何与国际接轨
铜钱摇摇晃晃走向穷途末路
大清的银元和铜板成了送终钱
三起三落的大清朝纸币
第十六篇 清末先后有三次金融海啸
大清国五花八门的金融机构
三次金融风潮预示末日将临
外商银行把大清玩得团团转
中国人终于办了自己的银行
后还要跟各位说几句
引子
玩钱的人,就要懂得钱
中国人发明了纸张。
不要小瞧这又轻又薄的东西,它不仅记载了文明、传授了智慧,如今,它还正在撬动整个世界!
不是吗?让人脑袋瓜生疼的金融危机,正在改变世界格局,改变国家地位,改变公司实力,就更不要说渺小的个人命运了。起码,现在有的人就为“钱”这种花花绿绿的纸张,而苦恼,而紧张,而绝望,甚至而死。
这种小纸头的力量,还小吗?
但是也有人正在亢奋中。
他们手里的钱,不但没缩水,而且在发泡。在无数人折戟沉沙、焦头烂额的时候,总有一些人能稳操胜券,坐收其利。
因为什么?因为他们钱多。当然这还远远不够,再多的钱也禁不起打水漂。归根到底,是他们聪明,认清了“钱”这种东西究竟是什么。
凡是在商业大潮中挺立潮头的,假如他不懂“钱”为何物,那是不可能的。即使有瞎猫碰上了死耗子,也绝不会再碰上第二回。可能第二回碰上的就是老虎,要叫你尸骸无存!
因此,玩钱的人,就要懂得钱——钱为何物?钱从何来?钱有啥用?钱怎么才能生钱?
不玩钱也得弄明白钱
可能有人要说了:我不玩钱。我也不研究那个。
不玩钱的人,实际上也被罩在一张巨大的“钱网”中。现代经济社会里,每个人无时无刻、每分每秒,都在一个金融大格局中。
我问你:你工作不工作?工作。工作就要拿钱,而且你的工作绩效还必须值你拿的钱,不然你老板就会开掉你,或者鄙视你。
你做买卖不做?做,那你就得赚钱。赔本的买卖谁也不干,只出不进的,那叫慈善家,而且慈善家也得有钱才有资格当。
那么好了,不管你是员工、还是老板,你都处在一种“买卖”的社会关系中。老板发你工资,是买你的劳动成果;你给老板打工,是出卖劳动力——脑力也是劳动力。
也有非正常的,比如权钱交易。注意,交易就是买卖;此外权钱交易还有个别号“寻租”,也是买卖的意思。再比如,想通过不正当手段往上爬的,那手段是什么?“买官”。得,又是买卖!
我们来看这“买卖”二字,繁体字写成“買賣”。看见没有?这俩字的下半部分都有一个“贝”字。“贝”就是中国古老的钱!
在古代,钱还有别的叫法,比如现在有个时髦的口头语,把一叠人民币叫“一刀钱”,这是怎么来的?因为“刀”,在古代也是钱的一种。
嘿,学问吧?
所以孔子说,要“学而时习之”,不学哪成啊?
这年头你贫困,不要紧;你心不狠,不要紧;你没文凭,不要紧;但是,你不能笨。下了狠劲儿想赚钱、但又赚得非常少的人,无论如何不能说是聪明。
那是根本就没把钱搞懂。
在一个类似高压电网的金融格局中,你糊里糊涂地不懂钱为何物,不触电栽跟头才怪!
所以我们要学习,向*学,向格林斯潘学。不过,你看书店里的金融书籍,关于银行的、证券的、投资的、保险的,海了去了,证明人们学习得并不差。
但是为什么还是亏钱?为什么还是被套牢?为什么还是业务惨淡、入不敷出、朝不保夕?
是人们忘了一门大课!
要向老祖宗学习呀。
中国的事,还得按照中国式的思路来办,生搬硬套外国的,不亏得吐血那叫没有天理。
那就追踪一下吧,中国人历史上信奉的哲学是什么?是儒学。儒学的老祖宗是谁,是孔子。不过你知道吗?孔子是干什么出身的?——会计,仓库的会计。
老祖宗是懂钱的人,我们还愁嘛?
从夏商周、到元明清,3900多年啊!老祖宗谈钱、用钱、管理钱,玩得真是漂亮啊。这是多大一笔思想财富,不学,不是赔本了吗?
所以说,向古人学什么是钱、钱的作用、钱的演变、钱的管理、钱的衍生功能,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
好了。我想各位都明白了,凡是被猎人打下来的鸟,都是笨鸟。想不做笨鸟的,就先学学老祖宗的智慧“钱柜”里都有些什么货色吧。
一、倒账风潮
这场倒账风潮,发生在光绪八年(1882),
在此之前,大清国的股份制企业刚刚冒头,前景看好。其中,官督商办的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起到了示范作用。
这两家股份公司获利甚厚,激发了人们的投机狂热,以后一有新公司出来,都有千百人争购股票。
中国家股票公司——上海平准股票公司,也宣告成立。
往里投钱吧!只要投进去,就能生出更多的钱来了!
这个似乎不合常理的说法,就是眼前的事实,无数老百姓怎能不信?这股大众投资热,也深刻影响到钱庄的业务,各钱庄无不卷入其中。
谁也没想到,就在这“众手浇开幸福花”的大好时刻,一场金融风暴卷地而起。
这是历史给大家变的小魔术:只要你跟着千百人一起把钱投下去,常理就回归了。
投资过热——股票跌价——公司破产。
光绪八年十二月初四(1883年1月12日),“金嘉记源号丝栈”因为亏损56万两巨款,突然倒闭。
这家商号一垮,牵累的钱庄一共有40家。
其他没沾水的钱庄见势不好,都纷纷收回贷款。眼看就要来到旧历年的年终了,金融市场银根骤然紧缩,不是吉兆。
钱一玩不转,用现在的说法就叫“资金链断裂”,那是神也解决不了的难题。
资金一紧,市场越发恐慌,商号跟谁借钱也借不到。跟着就有20多家商号因为资金周转不灵,完了!
金融危机就是链式反应、接连跳水、多米诺骨牌效应,没有谁敢去救市,也没有人敢逆势操作。
这20多家商号一倒闭,倒欠人家的款项160多万两,这又牵连到20多家钱庄玩不转了,在除夕之前停业清理。
到了正月初五,上海南市和北市的汇划庄,停业了快一半。
上海平准股票公司也在风潮中烟消云散。
这个年过的,一片白茫茫啊!
这一年,也该着上海金融业多灾多难。到了光绪九年的10月上旬,金融风暴再次刮起,广东商人徐润经营房地产亏损,拖欠债务好几百万两还不上,牵累钱庄22家。
紧接着,上海“阜康雪记钱庄”破产倒闭,再次引起金融业大地震。
这个钱庄,是浙江巨商胡光墉个人开的。他在杭州、宁波、福州、汉口、北京等地也有“阜康”钱庄和银号,此外还有当铺22家。
当时各省的公款和权贵豪门的钱财,大多都存在他各处的钱庄里。
胡光墉的破产,极富戏剧性。
他依仗雄厚资本做后盾,主营茧丝。那时候,生丝是外国商人中意的中国商品,茧丝市场的价格一般都操纵在外商手里。
胡光墉倒也有点民族自尊心,意欲与外商在茧丝市场决一雌雄。他叫手下的各当铺在江浙两省放开收购茧丝,预付给蚕农定金,务必不要使货源落入外商之手。
而后,他便在伦敦组织销售,要开拓自己的茧丝外销渠道。
哪晓得人家外商也有地方保护主义,伦敦茧丝收购商联合起来,故意压低收购价,上海的各洋行见势头不对,也同时停止收购茧丝。两边先后一动作,茧丝价格立刻大跌。
几天之内,胡光墉就亏损了白银1000多万两!
当年10月,他在杭州的泰来钱庄率先倒闭,11月,上海阜康雪记钱庄跟着倒闭。这一来,他庞大的金融帝国的信用立时中断,上海商界为之震动!
上海的消息一传出,各地富商纷纷涌向胡光墉的钱庄提现,一家伙就提垮了他在各地的钱庄和银号。
大清的金融界顿时一片愁云惨雾。
过去,钱庄业一直以票号和外商银行为后援,现在票号和外商银行都拒绝向钱庄拆借资金。
钱庄回天乏术,只得接连倒闭,连累到各行各业。一时之间,上海倒闭的钱庄、商号有好几百家。影响还波及镇江、汉口、福州、杭州、金陵、天津、宁波等地。
到处都是风声鹤唳!
胡光墉这祸惹大了。他是有官衔的,任江西候补道,朝廷一怒之下,革了他的职,还命左宗棠对他严加追究。
当时正值中法战争爆发,这又给上海金融业雪上加霜,钱庄停业的有十之六七。凄凄惨惨又过了一年。
这个惹了塌天大祸的胡光墉,就是清末著名的官商胡雪岩。“雪岩”,是他的字。
自从台湾已故作家高阳的五大本历史小说《胡雪岩》出版后,胡雪岩这个“红顶商人”在当代中国,可谓妇孺皆知。
胡雪岩之所以被当代人欢迎,因为他是白手起家的楷模,符合大多数人的对自己前程的心理期待。
胡雪岩幼时家贫,也是靠帮人放牛为生的。稍长一点,经人推荐,到杭州一家于姓钱肆当学徒,得到肆主赏识,提拔为“跑街”(业务主办)。
咸丰十年(1860),胡雪岩因他的勤勉,时来运转。他的老东家无后,临终前就把钱庄赠给了他,从此他自开“阜康钱庄”,开始和官场中人往来,终成为杭州一大商绅。
胡雪岩的成功经验有很多,包括调教几个老婆、使之分别发挥正面作用的经验。这个平民出身的官商,成为当代中国的全民偶像,是有其特定原因的。
但是很不幸,在中国金融史上只有胡光墉,没有“胡雪岩”。只有他耻辱的惨败,而没有他辉煌的业绩。玩钱玩失败了的人,在这里没有任何光环。
二、贴票风潮
光绪二十三年(1897),上海又发生了一场贴票风潮,
所谓“贴票”,是融资双方在办理贴现业务时的一个特殊手段,举例来说,比方客户存入90元现金,钱庄却开出面额100元的半月期远期庄票一张,到期客户可以凭票支取100元现金。
这等于是钱庄和客户的位置倒过来了,是客户借钱给钱庄使用。
当时贩运鸦片能赚大钱,因此鸦片商就拼命向钱庄借钱,放手开展业务。
钱庄的资金被借光了,就以高息吸储,弄来钱就马上贷出去。
这就是贴票,是金融业的一种另类经营,违反了金融业的规矩。首创此法的,是潮州帮一个姓郑的商人开办的协和钱庄。
他这一弄,效法者众。因为此法吸储极快,有的钱庄就专营贴票业务,被称为贴票钱庄。
贴票钱庄一多,各家就要展开竞争,致使利率越抬越高,贴票率甚至有达到60%的。
——我们看着很眼熟吧,这不就是非法集资吗?
当时人们见贴票来钱快,就全民大动员,上至富豪家眷,下至妓院女佣,都拿出私房钱来凑热闹,还有借贷的、变卖衣物的,谁都想贴上一票。
这样会出大问题的!利率越来越高,集资的钱庄越来越多,钱庄互相间融通不了,也就意味着资金链要断裂。
这个大崩溃的日子,终于来了!
一个月内,上海几十家钱庄倒闭,接着所有的贴票钱庄全军覆没,还连累到一批根本就没沾边儿的汇划庄。
上海金融界,又遭一劫。
三、橡皮股票风潮
在大清倒台的前一年,上海又发生了橡皮股票风潮。
所谓“橡皮”,是那时候上海人对橡胶的叫法。
当时有一个英国人麦边,在上海开了一家“橡皮公司”,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
这家橡皮公司的牌子已经挂了五六年,但业务总没有什么起色。后来恰逢1909年世界橡胶价格大涨,伦敦市场生橡胶价格疯狂飙升,消息传到上海,麦边先生灵机一动——他要借此良机搂钱了!
他找来了几位笔杆子,在报纸上鼓吹“今日橡皮之作用”,展开舆论轰炸,花说柳说,总之,都是说“橡皮”这玩意儿跟国家现代化密切相关。
把大道理谈完,又谈具体的,自夸本公司在南洋大种橡胶,进展顺利,不日就会财源滚滚。
媒体的忽悠,比啥忽悠都强。上海的官商平民,无不受到他的蛊惑,竞相购买他那个皮包公司的股票。
许多官员和商人想玩大的,就向钱庄借款来买橡皮股,许多钱庄也投下巨资,把麦先生的橡皮股票炒高了十六七倍。
这麦先生空手套白狼,启发了在华的广大外商,群起而效仿,各种橡胶种植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
而且,他们在自己的招股章程上都特别说明:本公司以外资银行作为自己的往来银行。这就更增加了“可信度”。
到宣统二年(1910)三月,麦氏橡皮公司股票上涨了28倍,其他跟风的公司股票也都上涨了五、六倍。麦边等一伙洋诈骗分子琢磨了半天,看样子股票市价已经涨到顶了,就抛出手中全部股票,先后卷款潜逃。
六月,外商银行突然宣布:停做一切橡皮股票押款!
橡皮股票随之一落千丈,成为废纸一堆。
这次地震的力量太大了,大批钱庄应声而倒,总共被骗子卷走了几千万两银子。100多家钱庄,倒得只剩下30多家。
眼看真个市场都要大崩盘,上海道和两江总督慌的不行,连忙向外商银行借款,以维持市面。
度支部又下令大清银行、交通银行紧急调运银子到上海,上海商会也向汇丰银行高息借了款,这才把局面稳定住。
这次风潮,足可见出外商银行在中国金融市场的能量——说让你死,你就肯定活不了。
什么叫做半殖民地,这就是半殖民地,金融的命脉全都被人把持了。
这样的王朝,还能活上几天?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