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4677631
一
外感咳嗽 (效方三则)
二
慢性支气管炎 (效方七则)
三
支气管肺炎 (效方二则)
四
大叶性肺炎 (效方三则)
五
腺病毒性肺炎 (效方五则)
六
支气管扩张 (效方三则)
七
支气管哮喘 (效方九则)
八
肺脓肿 (效方五则)
九
胸膜炎 (效方四则)
十
肺结核 (效方四则)
一一
呕吐 (效方四则)
一二
吐血 (效方七则)
一三
呃逆 (效方四则)
一四
慢性胃炎 (效方三则)
一五
胃、 十二指肠溃疡 (效方六则)
一六
黄疸 (效方三则)
一七
肝硬化腹水 (效方四则)
一八
腹痛 (效方三则)
一九
腹泻 (效方五则)
二十
便秘 (效方八则)
二一
便血 (效方三则)
二二
痢疾 (效方三则)
二三
高血压病 (效方七则)
二四
冠心病 (效方五则)
二五
鼻衄 (效方四则)
二六
紫癜 (效方五则)
二七
红斑狼疮 (效方三则)
二八
慢性肾盂肾炎 (效方五则)
二九
肾病综合征 (效方四则)
三十
阳痿 (效方三则)
三一
遗精 (效方五则)
三二
头痛 (效方四则)
三三
口疮 (效方四则)
三四
牙痛 (效方四则)
三五
眩晕 (效方九则)
三六
癫狂痫 (效方四则)
三七
腰痛 (效方五则)
三八
痹证 (效方六则)
三九
自汗、 盗汗 (效方五则)
四十
虫证 (效方三则)
一外感咳嗽(效方三则)
“咳嗽之要,止惟二证。何为二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而尽之矣。夫外感之咳,必由皮毛而入,盖皮毛为肺之合,而凡外邪袭之,则必先入于肺,久而不愈,则必自肺而传于五脏也。内伤之嗽,必起于阴分,盖肺属燥金,为水之母,阴损于下,则阳孤于上,水涸金枯,肺苦于燥,肺燥则痒,痒则咳不能已也。咳证虽多,无非肺病,而肺之为病,亦无非此二者而已,但于二者之中,当辨阴阳,当分虚实耳。盖外感之咳,阳邪也,阳邪自外而入,故治宜辛温,邪得温而自散也。内伤之咳,阴病也,阴气受伤于内,故治宜甘平养阴,阴气复而嗽自愈也。然外感之邪多有余,若实中有虚,则宜兼补以散之。内伤之病多不足,若虚中挟实,亦当兼清以润之。大都咳嗽之因,无出于此,于此求之,自得其本。”此是明代大医家张景岳对咳证的阐述。
六淫外邪,侵袭肺系,肺气上逆,遂发为病。刘河间谓病因为寒、暑、燥、湿、风、火六气。笔者体会,还应区分邪之偏属,宜其所宜,忌其所忌,庶少差错。
方药一:
杏苏散(吴鞠通方)
杏仁9克紫苏叶9克陈皮10克半夏12克生姜6克
桔梗9克枳壳10克前胡9克茯苓15克甘草10克
大枣10枚
[服法]水煎服,每日早、晚各服1次。
[按语]此方为清朝名医吴鞠通所创,意在疏散、宣肺,清轻相配,以紫苏叶、生姜、大枣疏风解表,调和营卫;前胡、杏仁、桔梗宣肺止咳;陈皮、枳壳、半夏、茯苓燥湿化痰。笔者遇偏于外感风寒者,每加浮海石12克,麻黄6克;夜间喉痒,咳甚,加当归10克,仙鹤草12克。斯方苦温,辛甘合用,吴鞠通原意是治外感凉燥,其实外感咳嗽,起始很难分清什么是风寒、风热,有时似寒,又似热;有时兼寒,又兼热。临床治外感,初诊时定要区分辛温解表还是辛凉解表,拘泥的结果,往往很难下手。有经验的医师,辛寒、辛温并用,表解、里解两图,常常疗
效满意。治外感病,酌分见证之偏属,据证择药,要比细斟而施以辛温、辛凉两法效果好。
咳甚加海浮石,咸寒降下,清肺止咳,配上麻黄之宣肃,效果可靠。
夜咳,无论外感、内伤,皆可用当归、仙鹤草。外感者配陈皮,入血入气,夜咳常宁,可供参考。
方药
二:止嗽散(程钟龄方)
紫菀(蒸)6克桔梗(炒)9克百部(蒸)12克
白前(蒸)12克荆芥9克陈皮9克
甘草6克
[服法]共为末,每天3次,饭后服,每次9克。初感风寒,以生姜汤调下。亦可作汤剂水煎服。
[按语]昔日程钟龄曾将此方研末,普送病家,服者多效。斯方对于新咳久嗽,咳痰不爽者,都可运用。方中荆芥为疏风解表设,如风寒初起,头痛甚而发热、恶寒,偏于表实,可加防风、紫苏叶、紫苏子、百部,理肺宁嗽,百部用蒸,还能润肺;白前、陈皮、桔梗,利气化痰;偏于痰浊,可加海浮石12克,橘络6克;兼有口渴、心烦、小便黄者,偏于内热,加黄芩、天花粉各9克,石膏15克,桑白皮10克。凡外感咳嗽,迁延不愈,痰黏、苔腻者,偏于湿甚,此方加姜半夏12克,茯苓30克,厚朴6克,止嗽化痰,疗效颇好。
方药三:三拗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
麻黄(不去根节)、杏仁(不去皮尖)、甘草(不炙)各30克
[服法]上为粗末,每服5钱(15克),水一盏半,姜5片,同煎至一盏,去渣,通口服。以衣被盖覆睡,取微汗为度。
[按语]”拗”者(音ào),违逆不顺之谓也。”三拗”,指所用三药皆违常法而用,麻黄不去根节,杏仁不去皮尖,甘草不炙而生用。方从《伤寒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去石膏而化,遵古炮制,麻黄当切断去根节,杏仁当煮后去外皮和尖,甘草用蜜炙。因与古法相悖而行,故名”三拗汤”。《证治准绳o幼科》又有一方,名五拗汤,即本方加荆芥不去梗,桔梗蜜拌炒,治感受风寒,及形寒肢冷,痰嗽咳连声者。临床治咳,轻灵为贵,不宜药量过大,妄投辛散、酸敛或重浊。肺在上焦,上焦如羽,非轻不举,轻清灵动之品可以开达上焦。外感之治,祛邪为要,不能留有一分邪气,若邪气未清,即投以大剂养阴润肺或止咳之品,则邪气必然恋肺,滋生他变。不论咳嗽新久,有邪即要”宣”,使肺络宣通,外邪得去,咳嗽始能平息。如但见咳嗽,不辨有邪无邪,只用止咳化痰之品,则风邪恋肺,咳嗽亦不能止。偏热者还可加用射干。咳嗽音哑者,可加胖大海、木蝴蝶、凤凰衣等,以宣肺开音,发散药轻者有荆芥、防风、前胡等,偏热者还可用蝉蜕、牛蒡子;表实无汗者用麻黄;表虚汗出者用桂枝,两者当别。
盖治疗风寒咳嗽,温肺药宜与宣肺同用,风寒之邪易为外达。温肺好之方即为杏苏散。如寒包火、风热及燥热咳嗽,均宜用清肺之品。寒包火之咳,一是风寒束肺,肺热内蕴所引起,二是风寒化热。主症为咳而不爽,口干,舌边尖红,苔薄白。治当宣肺与清肺同用,”火郁发之”。可用桑叶、桑白皮、地骨皮、炙马兜铃、枇杷叶、茅根、芦根、黄芩、生石膏。因肺为清虚之脏,故清肺药亦宜轻清。肺热不清,则进一步为灼伤津液,而见口干咽燥、咳嗽少痰、不易咳出、舌红等症。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热伤津,则肠液亦少,故还可出现大便秘结,咳嗽亦不易痊愈,可用润肺之沙参、麦冬、玉竹、瓜蒌。
咳嗽初期不宜肃肺,否则可使外邪恋肺,咳嗽更缠。但咳嗽初起,如咳呛较剧,无痰或少痰时,也可宣肺药与肃肺药同用,使外邪有出路,又不致损伤肺气。肃肺上品是炙紫苏子、白前、海蛤壳、海浮石、紫菀、款冬花。好之方是止嗽散。无论有邪无邪均可应用。如咳呛较剧,而用药无效时,还可加用天竺子、罂粟壳。但罂粟壳只能用于剧咳日久、咳而无痰者,同时必须中病即止,不可久用。
对于迁延日久,痰多苔腻、神疲乏力、动则自汗之风寒或风热夹湿者,则应着重用化湿,如加平胃散。对于阵咳较剧,甚则胸胁疼痛、烦躁,肝火犯肺者,应着重用清肝,如黄芩、栀子、黛蛤散。咳嗽日久,肺气不能肃降,肾气不能摄纳,治当培补肺肾。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