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9984575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 “2015 中国好书” 2015“中国*美的书”
- 呈现和诠释“大国工匠精神”的*好读物
- *本全历史跨度,立体多面展现大师顾景舟的文学作品
- 了解紫砂文化、了解中国文化的珍贵窗口
- 史料详实 考证严密 数百幅珍贵插图
内容简介
徐风编写的《布衣壶宗(顾景舟传)》对顾景舟制 壶特点、工艺秘籍,有细致阐述;对他如何悉心培育 徒弟、学生,有生动叙写;如何重视制壶工具、如何 制作工具、工具在制壶中的作用,对泥料的独特认识 ,如何通过印章来管理自己的作品,娓娓道来;以较 多细节展示他在紫砂古器鉴定上的不凡功力。
本书中配以100余幅顾景舟各个历史时期的生活 图片,以及100多幅各个时期的经典作品图片;许多 图片由其家属、友人珍藏提供,属于首次披露;顾景 舟老友、国学泰斗冯其庸为该书题写书名,见于内封 ;该书装帧设计精美别致,分平装与精装两种;精装 本配有两枚精美的藏书票,具有一定收藏价值。
顾景舟(1915-1996),是历代紫砂陶艺名家中名号*多的一位。18岁拜名师学艺。三十年代后期至上海制壶仿古。五十年代被江苏省政府任命为技术辅导,带徒徐汉棠、高海庚、李昌鸿、沈遽华、束凤英、吴群祥等人。顾景舟在壶艺上的成就极高,技巧精湛,且取材甚广。可说是近代陶艺家中*有成就的一位,所享的声誉可媲美明代的时大彬,世称“一代宗师”。一生三次参加全国工艺美术代表大会,在港、澳、台、东南亚影响特大,被海内外誉为“壶艺泰斗”,作品为海内外各大博物馆、文物馆收藏。
目 录
序章 紫砂版图
部 纤夫(1915-1949)
章 启蒙者
第二章 《夜航船》
第三章 天意乎
第四章 上海,上海!
第五章 归去来
第六章 深沉夜,微月光
第二部 橹公(1950-1976)
第七章 蜀山烟雨
第八章 规矩与方圆
第九章 蠡河波光
第十章 提璧
第十一章 狂飙
第十二章 浮生有寄
第十三章 刀下不留情
第十四章 劫波心曲
第三部 舵手(1977-1996)
第十五章 国宝重如山
第十六章 天问
第十七章 喜与哀
第十八章 风骨入壶壶即风骨
第十九章 为伊憔悴
第二十章 文思越山河
第二十一章 晚晴心绪
第二十二章 情倾宝岛
第二十三章 天高云淡
第二十四章 魂牵紫砂
尾声景舟之后
附录
顾景舟大事年表
参考文献目录
后记
媒体评论
《布衣壶宗——顾景舟传》入选中国作家协会2015年重点作品扶持项目
《国壶》 入选中国作家协会2012年重点作品扶持项目
入选“中国文学创作出版精品工程”
《一壶乾坤》 获第四届江苏省紫金山文学奖
第三届汉语文学女评委奖
《花非花——蒋蓉传》 入选中国作家协会2006年重点作品扶持项目
获第三届江苏省紫金山文学奖
第五届全国报告文学奖
第三届徐迟文学奖
《缘去来》 获江苏省第七届五个一工程奖
《浮沉之路》 获第二届江苏省紫金山文学奖
《公民喉舌》 同名改编连环画获比利时国家美术奖
《南书房》 入选外交部2015年第五届读书节10本好书之一
《天下知己》 获第三届冰心散文奖
在线试读
每天太阳落山之时,奶奶邵氏,总会踮起她的小 脚在村口眺望,她喜欢看着长孙景舟在落日的背景下 由远而近地走向她,脆生生地叫着奶奶,牵着她还沾 满紫砂泥的手一起回家。暗夜的油灯下,奶奶在做壶 ,拍打壶身的搭子声,和孙子景舟的读书声,成为顾 家黄昏的固定器乐。常常是,头遍的鸡啼和燃尽灯油 的火苗提醒他们,该睡觉了。
上袁村旧俗,小孩不能上桌与大人一起吃饭。唯 独顾家,长子顾景舟可以上桌,而弟弟们却不能。
“但凡你们将来念书,能有景洲哥哥这么优良, 也可以上桌吃饭!” 邵氏的这番家训,无疑是对长孙偏爱的有力注脚 。
一次,景舟生病,高烧不退。奶奶一连几天长跪 在院子里,向上天祈祷。膝盖上,一片青紫。纷飞的 纸灰里,一个虔诚老人的心愿,随着青烟绵延缭绕。
顾氏家人的记忆里,顾景舟少时,即对周边植物 有特殊兴趣。家边小竹园,春天长笋时,顾景舟喜欢 静坐于竹笋边上,默观其生长特点;一坐即是半天; 南瓜,从开花到结蒂,都是顾景舟爱观察的。一把观 音土,到了他的手里,三下两下,便能捏出一个柿子 :用火柴梗,雕一个憨笑的罗汉,于顾景舟也是小菜 一碟。
一日,村上有人家造屋。当地习俗,上屋梁时, 主人家要“抛梁”,即从屋顶抛撒糖果糕饼,给前来 凑热闹的乡亲,以求大吉。抛梁主事者扯开大嗓这般 唱道: 此时全村老小都在屋场下抢寻食物,场面火爆。
此等美事,一年之中难得谁都想上前讨个吉利。唯独 顾景舟,于一旁冷观。一个白馒头滚到他脚边,他也 没有弯腰去捡。奶奶问他,为啥不捡啊,肉馒头呢! 景舟答:嗟来之食,君子何求P 奶奶说,不对!做人要随和,别人家有喜事,捧 场是应该的。
奶奶的眼睛里,闪烁慈光。
景舟若有所思:奶奶,我知道了。
先生教他识字,奶奶教他做人。
过年了,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新年里,村上跳马 灯舞,人扮马匹,来回穿梭,器乐齐鸣,鞭炮震天。
孩子们都加入进去,玩得像一阵风。起先,景舟缩在 一边,奶奶鼓励他,爱玩的孩子才聪明,进去啊! 景舟的步履,开始有些拘谨,但很快,跳得轻盈 起来。好一匹千里驹!人群里的奶奶,高兴得咧着瘪 嘴笑了。
第二天,顾景舟凭空画了一匹马,让美术先生看 到了。先生问:此马从何学来P景舟答:昨晚扮马, 脚下似凉风习习,故胡乱画之。先生又问:何时见过 马7景舟摇头:未见过真马。只是随爹爹上蜀山老街 ,见过年画上的马匹。
先生赞许地拍其肩:神形毕肖,神童也! 顾景舟小学毕业那年,家境已陷入困顿。有一天 ,他放学回家,见家里来了几个陌生人,在和父亲嘀 咕什么,后来,那几个陌生人声音渐渐大起来,口气 也带着些粗鲁。再后来是奶奶出面了,她语气平和, 几句话就让那几个人的声音降低了许多。顾景舟终于 知道,来者皆是债客,顾家实在没钱还债,奶奶做主 ,把家里的后一块良田抵给他们了。
一户人家的败落,总是可以牵扯到它的前世。之 前,在奶奶和父亲的回忆里,顾景舟幼小的心头曾依 稀勾画过顾家早先的昌盛:原籍山西,数代为官。明 末的时候,顾家的祖先官至顺天府尹,后任山西巡抚 。无奈官场凶险,先人急流勇退,弃官归隐。后来顾 家迁徙江南宜兴,择太湖之畔吴洋渚村定居。奶奶邵 氏曾向他描绘,当年官船如何靠岸,有多少随从兵丁 ,上岸后家室人员如何行进,男人走在哪里,女人和 小孩走在哪里等等。有一年大年初一,家族祭祀,景 舟的祖上因与兄长不睦吵架,另辟一支而迁至上袁村 。到祖父手里,豪赌而败家;父亲身子骨单薄,性情 又好玩。风雨飘摇中的顾家,岂有不败之理? 田地没了,顾家的饭锅里,稀粥更薄了。奶奶总 是偷偷地从锅底舀一碗干干的稀饭给景舟。而懂事的 景舟又把稀饭舀出些,添给三个总是叫着吃不饱的弟 弟。
其时正值民国江浙战争爆发,江、浙两军在宜兴 、长兴间激战,后浙军攻占宜兴城,遭江苏军队反击 而失利。卢永祥决定放弃长兴、宜兴,皖军王普部占 长兴泗安镇,嗣后江苏军第五混成旅一团三营占长兴 县城,军阀孙传芳率部开进宜兴,大街小巷枪炮隆隆 ,难民四散,物价飞涨。和桥、湖汉、乌溪一带百姓 存粮遭劫。当时,宜兴城里出一种不定期小报,详细 记载着军阀混战的种种景况。
兵荒马乱的年月,壶价一落干丈。上袁村靠抟壶 为生的人家,纷纷外出寻工养命。不断的卖田还债, 让顾家有限的田产只剩下后的几分种子田。全家人 的生计愈显渺茫。无论如何,让顾景舟继续念书,在 顾家来说似乎是断无可能了。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