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9657374
- 《山海经》校注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 形式继承与内容创新
- 神话学家袁珂亲自修订
- 更易阅读的简体横排版
- 近三百幅精美插图
- 解读中国上古图腾,进入神话传说的世界
本书为袁珂先生在系统研究《山海经》基础之上,经过校勘、考辨、注释,为读者与研究者提供的一部传统文化典籍经典之作。《山海经校注》自出版以来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并于1984年获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科研一等奖,是研究中国上古图腾社会珍贵史料、领略古代神话传奇的著作。
与一般校注类著作相比,作者以其深厚的神话功底,旁征博引,对《山海经》中相关神话的解读颇有独到之处。注释除引经据典外,还注重《山海经》本身的内证、新近文物出土的学术成果,以及金文和甲骨文等方面的运用,不但解释了中国远古神话的问题,而且对于更加清晰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远意义。随文所配插图,更弥补了古本《山海经》有图,而今已亡佚的缺憾。
为满足不同作者的阅读需求,此次编辑出版简体横排本。
增补修订版前言
序
山经柬释
卷一 南山经(山海经)
卷二 西山经(山海经第二)
卷三 北山经(山海经第三)
卷四 东山经(山海经第四)
卷五 中山经(山海经第五)
海经新释
卷一 海外南经(山海经第六)
卷二 海外西经(山海经第七)
卷三 海外北经(山海经第八)
卷四 海外东经(山海经第九)
卷五 海内南经(山海经第十)
卷六 海内西经(山海经第十一)
卷七 海内北经(山海经第十二)
卷八 海内东经(山海经第十三)
卷九 大荒东经(山海经第十四)
卷十 大荒南经(山海经第十五)
卷十一 大荒西经(山海经第十六)
卷十二 大荒北经(山海经第十七)
卷十三 海内经(山海经第十八)
附录
山海经叙录
所据版本及诸家旧注书目
引用书目
山海经索引
出版后记
前言
增补修订版前言
《山海经校注》于 1980 年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迄今已逾十年,而其草创,则已将近三十年了。出版以后,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举其要者,约有 以下数端。一、1981 年 3 月,日本东京庆应义塾大学伊藤清司教授率领研究生来成都访问,我和他们在锦江宾馆晤见,研究生们人手一册新从上海购到的《山海经校注》,请我题词留念,教授说这是他指定他们的研究中国神话的参考书。二、1984 年 4 月,法国雷米·马蒂厄博士寄赠给我一部煌煌两巨册的他的大著《山海经译注》,内容丰博详赡,诸家俱有征引,寻检书后索引,知博士采用拙著《校注》处,亦有六十余处之多。三、同年 9 月,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科学研究成果首届评奖,本书荣获一等奖。四、台湾和大陆,本是同气相连,虽因政治关系暂处暌隔,台湾文化界对大陆文化却是十分重视,拙著各书在台湾多有翻印,特别是《校注》,据 1991 年 10 月台湾《国文天地》杂志报导:“台北在七十年(1981年)下半年,即有两家出版社相继翻印。”五、“五四”以来(特别是建国以后),古籍整理,蔚然成风,多数经典著作,其校注与翻译,俱不乏重复之本,而惟《山海经》的译注,尚付阙如。本书从神话角度对《山海经》作了初步重新整理,轻装一册,便利学者,故书出以来,颇为史学及神话界学人乐于研究引用。例如以研究《楚辞》与神话名家的萧兵先生,即在他的大著《楚辞与神话》《楚辞新探》《中国文化的精英》《楚辞的文化破译》诸书中,累次引用本书经文及旧注(间亦采纳拙说),但标页码,初注以后不再重注。
由于受到文化学术界的重视,我对于这部草创的谫陋之作,也常惴惴不安,深恐疏漏与失误之处过多,贻误后学。但这种情况总是难于避免的,仔细检点起来,约有二端。一是经文本身,由于校对及工作未精,还偶有脱文、误字和标点失当之处。如原书一四三页,“苦山……其上有木焉,名曰黄棘,黄华而员叶,服之不字”,“员叶”下脱“其实如兰”四字。这是脱文。又如一○三页,“犲山……其兽焉,其状如夸父而彘毛”,“其兽”当为“有兽”; 一三七页,“廆山……其阴有谷焉,名曰雚谷”,“其阴”当作“其西”。这是误字。又如一七四页,“毛用一雄鸡祈,瘗用一珪”,当作“毛用一雄鸡祈瘗,用一珪”。这是标点失当之处。凡此之比,尚能举出若干。二是注文,亦或时有疏误。的使我感到难安者,是本书“柬释”部分,乃后来增出,过于简略,与“新释”分量,畸轻畸重悬殊,极不相称。为弥补这一部分的疏漏,尚须增加一些注释。因又酌采旧注,间附新意,作了适当的补充。再有整个注文,亦或偶有失妥或当充实之处,亦须加以修订。如二五二页“大人国在其北,为人大,坐而削船”,初用郝懿行说:“削读若稍,削船谓操舟也。”后采青年学者曹必文说,以“削船”为“削治其船”,义乃较胜。又如二六三页,“雨师妾在其北”,引郝疏云:“雨师妾盖亦国名,即如《王会篇》有姑妹国矣。”我在按语中除赞同其说外,又加订正语云:“至郝所谓《王会篇》有姑妹国,则当系姑蔑国之讹。”凡此琐屑,亦有多处订补。
诸所发现疏误之处,恒随时以红圆珠笔记在初版《校注》页端或近旁,积久渐多。出版十年期满,收回版权,想出一个增补修订的新的本子,以救此书的阙失。经过我和几家出版社磋商,书稿终于给了就近的巴蜀书社,总算了却近二三年来的一桩心愿。以巴蜀书社的出版条件和一向严谨的工作作风,我相信新出版的此书,在纸张、印刷、校对质量各方面,是会大致不负所望的。本书过去曾经三次印刷,现在第四次又将以新的面貌和读者见面了,希望能取得成功。
袁 珂
1991 年 10 月于成都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