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锁线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71001759
康养福地,大美灵寿
灵山秀水,常来长寿
中国国家地理出品
灵寿是河北省石家庄市的下辖县,自西汉刘邦置县始,至今2000多年没有改过名字。县名出自当地特产木材——灵寿木,西汉时因流行用来做拐杖频获美名,被誉为灵气之木。“灵寿”作为县名,暗指灵山寿水之地。
本书将从地理、历史、自然、风俗、物产等角度,介绍灵寿的地理特点、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灵寿的自然地理十分独特,地形狭长,有“灵寿一条线”之说,从北往南依次划分为山区、丘陵、平原三部分,结构非常清楚。这种层次分明的地貌在全国县域中并不多见。
灵寿县的历史文化尤为精彩,旧属燕赵之地,定都古灵寿县的中山国在战国七雄中间建国、崛起,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历史上这里有四大著名家族,其中傅氏家族修《明史》,至今保存御赐的三世中枢牌楼,韩氏家族出了三个宰相、曹氏家族的祖辈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开国元勋、“出产”皇后,马氏家族出忠臣,群英聚集……
灵寿的山区植被丰富、物产和矿产多样,有独特气候,山泉水丰富;丘陵是红薯产区,拥有正在申报吉尼斯纪录的规模庞大、支洞较多的红薯窖;平原是金针菇等十几种菌类的主产区,曾经广泛供应南方,创造过灵寿的菌类没有到货,南方的金针菇价格就暴涨的市场现象,*多时同时活跃着2000多位“金针菇经纪人”。
灵寿的民间风俗颇有古风,比如流传至今的南托武术是明朝传下来的……
《风物中国志·灵寿》将攫取典型的事物、现象等,科学准确、生动有趣地呈现灵寿
序言 掩映于太行之中的地方
地
山地、丘陵、平原,灵寿美景三阶梯
道
叹为观止,历代多英才
千磨万击还坚劲——山里人的平凡与不朽
抗大二分校在灵寿
风
青铜铸史,灵寿农民的岁月变迁记忆
南托雷氏武术,太行山麓的绚烂晚霞
岁时行乐,太行山下的年味
物
小蘑菇里的大名堂
红薯,记忆深处的香甜
太行山里的茶味
从野生到种植,灵寿丹参的驯化史
腌肉面,源自太行山的乡味
缸炉烧饼,灵寿人的寻常风味
序言 掩映于太行之中的地方
撰文/周晓红
太行山脉是中国非常重要的界山,是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的天然分界,在崇山峻岭的阻隔下,生活在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上的人们,互相影响,气候不同,风俗各异。生活在太行山里的人,享有丰饶的山区物产和开阔的山间美色,自在逍遥,自给自足。
太行山的标志性特点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自然景观普遍秀丽,显著的是集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和七个景区为一身的云台山;另一个是山民韧性十足,不屈服于自然环境的束缚,战天斗地,是历史上愚公移山事件的发生地,也是人为开创的奇景“世界第九奇迹”郭亮村挂壁公路的所在地。太行山里有这样一个不太大的地方,集中了太行山的这两大特点,既有AAAA 景区,也有山民依靠双手创造的奇迹,相当于是太行山的缩影,知道它的人却始终不多。这就是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市的一个下辖县,名叫灵寿。
从大格局上看,对外交通上的太行山并不封闭,著名的“太行八陉”就是太行山里的八条古道——河流切割出来的八条横向山谷,被发展成历史上的国道,是古代晋冀豫三省穿越太行山,相互往来的八条咽喉道路。灵寿在与外界连通的大交通上,古今道路都很畅通,被当代学者严耕望命名为“五台山进香道”的古道,就是途经灵寿的跨省历史要道。灵寿段的太行山上,至今仍保留着多个朝代多个国家修建的残长城,战国时期的中山国更是定都灵寿,各时期的智者看重的都是灵寿近海临平原、衔接京津冀晋,进而通达全国的优越地势与地利。今天四通八达的路网,让灵寿的对外交通更是迅捷。
聚焦局部,在灵寿山区,在被河流冲击形成的一道道宽深沟壑中自给自足的村庄里,同样普遍存在路不好走、没有路可走,世代被困的局面,挺身而出、移山修路的新愚公不止一位。20 世纪90 年代,南营乡油盆村的七位农民自费修路,拼上身家性命,终于修成一条突破群山围合和山崖隔阻的乡村土路,世代被迫隔离的山村人终于告别沿溪而行,七位修路农民被敬称为“太行七贤”。
近20 年以后,新愚公的“愚”更加让人钦佩。年少出山,通过多年奋斗终于过上优越生活的陈春芳,不忍心看着乡亲们继续在大山深处受苦。当上晋察冀革命老区重点村车谷砣村村支书的陈春芳不仅抵押房产自垫资金,带领全村人投身于修路大计,还别出心裁地修建人工景致高山湖泊,有步骤地发展住宿、采摘、游玩等为一体的综合旅游。他的观念非常领先,为了全村人的生存大计运筹帷幄,有些项目甚至提前几年就悄悄开始了,他的宏远愿景正在紧锣密鼓地实现之中。尽管陈春芳当村支书还没有几年,就已经让车谷砣这一条深山沟壑里的几个山村同时初步受益了,他带领全村人用行动诠释着当代灵寿人思路崭新的奋斗故事。2018 年10 月,陈春芳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全国获此殊荣的一共25 位。有这样一位不寻常的“新愚公”,车谷砣的远景规划蓝图可期。“太行七贤”、陈春芳还有早些年的老县长高山桂等人,都是灵寿山里人的代表,这样让人肃然起敬的一位位毅力十足、决不向大山妥协的灵寿人还有很多。
灵寿北面的五岳寨是AAAA景区,相距不远的漫山村和太行山里的其他山村,都是流淌着矿泉水、风景秀美的地方,满山是宝,贵重的有优质黄金和大型云母等,从满足生活之需的丹参、穿地龙、黑柴胡、黄芪等药材,到香味十足的山蘑、板栗和柿子、杏、猕猴桃等各种野果,应有尽有。冬暖夏凉、多雨湿润的山区气候、没有雾霾的清新空气、富含微量元素的山泉水,让灵寿成为宜居之地。
在没被外界认识之前,被迫“宅”居的灵寿山里人,用吃食和民俗让日子同样有滋有味。缸炉烧饼香脆可口易于保存,腌肉面劲道醇厚,尤其在物资相对匮乏的冬春季节,是犒赏肠胃的“一等功臣”。太行山厚爱灵寿,丰富的钾长石风化成富含钾元素的营养土,让灵寿产的红薯格外香甜,丘陵地区家家都能“漏制”出风味十足的红薯粉条。太行山地区的村庄普遍种植丹参,但没有钾长石土,那里产的丹参品质都远逊于灵寿。
慈峪镇衔接山区和平原,是灵寿的中心地带,过去民间商贸十分繁荣,也是信息交流之地,山区里和平原上的各种精彩民俗活动都在这个中心地带集中呈现、精华荟萃,保留下来的都是深受民众喜爱的。尤其是春节期间,各种民俗活动集中上演,连续三天的春社集会吸引上万各地来客涌入小镇,观赏原汁原味的民俗活动。大家喜欢的除了常见的秧歌戏、抬阁、跑竹马、跑驴、跑旱船、踩高跷、耍狮子等,还有在太行山区以外很少见到的传统曲艺项目莲花落和什不闲。莲花落没有固定唱词,见景生情,现场编词,充满智慧,在民间十分流行。
在人口集中的平原上,灵寿毗邻京城、京畿之地,重视人才的特点得以凸显:自明朝永乐年间朱棣定都北京开始,一些南京来的儒士英才定居灵寿,与本地大儒和将相栋梁齐聚:三代中枢、耕读传家的南京移民傅氏家族,名人辈出,著名的十世傅维鳞,用全新的方法自撰《明书》,为后世了解和研究明史做出很大贡献;从北宋开国将领曹彬开始,直到南宋仍有朝臣的本地望族曹氏,家风纯正,即便是在曹彬孙女成为宋仁宗的皇后并执掌后宫的四十多年间,曹家为官主动避嫌,避免“后党”干政;祖孙八进士、父子四宰相的韩氏家族,平民出身,深切体察民情,为京官者众,占朝臣近半,被称为“韩半朝”;英勇抗击清军入侵,战败后宁死不投降,父子多人自尽报国、绝不做清朝官的马氏家族,满门英烈,可歌可泣。他们共同在灵寿上演大量真实感人的历史故事,留下多段值得传颂的历史佳话。
灵寿历代知县和官员均重视教育,致力于办学,纷纷解囊助学,修建文庙、松阳书院等各级学校,从上至下身体力行有教无类,灵寿人代代无白丁,户户有学子,虽深居太行一隅,但胸怀家国,眼界开阔,学识丰富,灵寿古代教育之普及之兴盛,令人赞叹。
灵寿自公元前204 年建县以来,2200多年间,是神秘中山国的历史舞台,是战国名将乐羊的封地,是宋朝战神曹玮的故里……后世记住的都是灵寿这块土地的“贡献”,很少有人记得住灵寿,甚至对灵寿这个地名非常陌生。前些年在市场需求下应运而生的灵寿石材和灵寿菌类经纪人,曾让灵寿县一度闻名各地,而后又逐渐归于平淡。
在气候、物产、美景、愚公精神、风俗等多方面,灵寿和太行山的相似度太高了,以至于一直掩映于太行怀抱中。如今是灵寿登台的时间了。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