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0084058丛书名: 安徽省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
《中公版·2022安徽省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小学教育综合知识历年真题详解及标准预测试卷(全新升级)》有以下特色:
①紧扣真题,洞悉考情
本试卷在深入研究安徽省近几年真题的基础上,全面总结命题规律,严格依据真题特点编制,帮助考生从整体上把握考试的难度,熟悉安徽教师招聘考试的特点和命题趋势。
②详细解析,理清思路
本试卷所有的题目和答案均经过多次讨论和反复推敲,力求解析详细、透彻,从而引导考生在解题过程中理清解题思路,举一反三,能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让备考更轻松。
③强化考点,科学备考
本试卷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标准预测试卷的难度、考点分布均与真题相契合,帮助考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把握考试脉搏,掌握解题技巧,夯实基础考点。
《中公版·2022安徽省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小学教育综合知识历年真题详解及标准预测试卷(全新升级)》结合安徽省教师招聘考试大纲、命题特点及考试真题,为考生特别编写,帮助考生从整体把握安徽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的考试范围,熟悉题型,未雨绸缪。
本试卷包含8套安徽统考真题、1套安徽亳州真题、7套安徽特岗真题与6套标准预测试卷。试卷对每道真题进行了详细解答,统考真题配有微视频讲解,扫描试题旁的二维码即可实现在线视频学习。标准预测试卷题型全面,题量丰富,题目难易度与真题吻合,参考答案解析详细,帮助夯实基础考点。
本书含有以下真题及标准预测试卷:
真题1 2021年安徽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综合知识
真题2 2020年安徽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综合知识
真题3 2019年安徽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综合知识
真题4 2018年安徽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综合知识
真题5 2017年安徽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综合知识
真题6 2016年安徽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综合知识
真题7 2015年安徽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综合知识
真题8 2014年安徽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综合知识
真题9 2021年4月24日安徽省亳州市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小学)
真题10 2021年安徽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招聘考试综合知识
真题11 2020年安徽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招聘考试综合知识
真题12 2019年安徽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招聘考试综合知识
真题13 2018年安徽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招聘考试综合知识
真题14 2017年安徽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招聘考试综合知识
真题15 2016年安徽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招聘考试综合知识
真题16 2015年安徽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招聘考试综合知识
安徽省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综合知识标准预测试卷(一)~(六)
真题12021年安徽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综合知识
真题22020年安徽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综合知识
真题32019年安徽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综合知识
真题42018年安徽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综合知识
真题52017年安徽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综合知识
真题62016年安徽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综合知识
真题72015年安徽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综合知识
真题82014年安徽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综合知识
真题92021年4月24日安徽省亳州市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小学)
真题102021年安徽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招聘考试综合知识
真题112020年安徽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招聘考试综合知识
真题122019年安徽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招聘考试综合知识
真题132018年安徽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招聘考试综合知识
真题142017年安徽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招聘考试综合知识
真题152016年安徽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招聘考试综合知识
真题162015年安徽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招聘考试综合知识
安徽省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综合知识标准预测试卷(一)~(六)
真题12021年安徽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
小学教育综合知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考点、准考证号、座号。同时在答题卡背面左下角填写姓名和座号,每个书写框只能填写一个阿拉伯数字,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2.请考生认真核对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中姓名、准考证号、座号与本人姓名、准考证号、座号是否一致。
3.答题前,请仔细阅读答题卡上注意事项的要求。答选择题时,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标号。
4.答其他题目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务必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6.本考试为闭卷考试。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注重围绕卫生、劳动习惯养成,让学生做好个人清洁卫生,主动分担家务,适当参加校内外公益劳动,学会与他人合作劳动,体会到劳动光荣。”这一内容要求针对的学段是()。
A.小学低年级 B.小学中高年级
C.初中 D.普通高中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
A.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
B.十年制义务教育制度
C.十一年制义务教育制度
D.十二年制义务教育制度
3.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属于()。
A.教师应当履行的义务
B.教师享有的权利
C.既是教师享有的权利,也是教师应当履行的义务
D.既不是教师享有的权利,也不是教师应当履行的义务
4.《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教师评价的标准是()。
A.师德师风 B.教学实绩
C.论文论著 D.职称文凭
5.依据《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在教师专业能力中,“使用符合小学生特点的语言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属于()。
A.组织与实施能力 B.激励与评价能力
C.沟通与合作能力 D.反思与发展能力
6.夏丏尊说:“爱对于教育,犹如池塘之于水,没有水,便不能成为池塘;没有爱,便不能称其为教育。”这句话反映的是教师职业的()。
A.长期性 B.伦理性
C.复杂性 D.创造性
7.“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句教育名言的提出者是()。
A.蔡元培 B.陈鹤琴
C.陶行知 D.晏阳初
8.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组织学生到一定的场所,通过对实际的事物进行观察、询问以获取知识。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是()。
A.作业 B.参观
C.讲座 D.辅导
9.下列关于人力资本理论的表述,错误的是()。
A.人力资本是体现在社会产品生产和消费上的成本总和
B.人力资本是对生产者进行教育、培训等支出及其接受教育的机会成本等的总和
C.人力资本收益测算法是由西奥多·舒尔茨提出来的
D.人力资本理论强调教育及教育投资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
10.下列关于不同时期教育发展特征的表述,正确的是()。
A.原始社会的教育具有阶级性
B.奴隶社会的教育具有普及性
C.封建社会的教育具有全民性
D.现代社会的教育具有生产性
11.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A.杜威的教育无目的的学说
B.迪尔凯姆的社会本位价值学说
C.卢梭的个人本位价值学说
D.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2.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下列关于美育的表述,错误的是()。
A.美育是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
B.美育专指学校音乐、美术、书法教育
C.美育是丰富想象力的教育
D.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
13.诸葛亮的《诫子书》、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以及曾国藩的家书都是()。
A.制度教化名作 B.学校教化名著
C.家庭教化名作 D.知识教化名篇
14.教师在校内应注重自身的形象,其穿着打扮、言行举止都属于()。
A.显性课程 B.隐性课程
C.学科课程 D.校本课程
15.下列小学课程中,属于综合课程的是()。
A.语文 B.数学
C.科学 D.美术
16.持有课程创生取向的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角色往往是()。
A.课程消费者 B.课程开发者
C.课程采用者 D.课程执行者
17.《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包括六大素养,分别
是()。
①人文底蕴,科学精神
②学会学习,健康生活
③责任担当,实践创新
④国际视野,爱国情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8.张老师要求学生在一个星期内读完《城南旧事》,列出自己印象深的三件事,并说明理由。这一课程目标属于()。
A.情感目标 B.行为性目标
C.生成性目标 D.表现性目标
19.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一种情感和认知相互促进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愉快的教学气氛中,有效地获得知识、丰富情感。这种教学模式称为()。
A.尝试教学模式 B.目标教学模式
C.问题探究模式 D.情境陶冶模式
20.小明获得的期末评价等级是中等,老师颁发给他“进步奖”,因为他的总体表现相比之前明显有进步。这一评价属于()。
A.相对评价 B.常模参照评价
C.评价 D.个体内差异评价
21.问卷调查是常用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之一,该研究方法的个步骤是()。
A.确定研究目标 B.选择调查对象
C.设计问卷 D.发放问卷
22.在埃里克森看来,学龄期(6~12岁)儿童心理发展困难,容易导致其产生()。
A.孤独感 B.羞耻感
C.自卑感 D.内疚感
23.小杰上课主动回答问题受到老师的表扬后,逐步养成积极回答问题的习惯。引起这种变化的机制是()。
A.经典条件反射 B.联结反应
C.操作条件反射 D.应激反应
24.教师通过突然提高音量强调某个重点内容,以提醒学生注意这个内容。这种注意属
于()。
A.有意后注意 B.无意注意
C.有意注意 D.随意注意
25.教师在板书时,用红色粉笔书写重点内容,以提醒学生注意。这利用了刺激物
的()。
A.强度 B.对比
C.运动 D.新颖性
26.学生看书时,喜欢用荧光笔划出优美的语句,以便于下次欣赏品读。这利用了知觉
的()。
A.理解性 B.整体性
C.恒常性 D.选择性
27.小敏很想提高学习成绩,但害怕吃苦。这种动机冲突属于()。
A.双趋冲突 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多重趋避冲突
28.看到天上的白云,根据它的变幻,人们不由自主地想象为一群羊、一堆棉花……这种想象是()。
A.无意想象 B.有意想象
C.再造想象 D.幻想
29.学过的汉语拼音对初学的英语有干扰作用,这种影响属于()。
A.负迁移 B.正迁移
C.逆向迁移 D.动作迁移
30.受面粉放入发酵剂后烤制的面包多孔、变得松软的启发,人们制造出泡沫橡胶。这种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属于()。
A.抽象思维 B.功能固着
C.原型启发 D.思维定势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给的四个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31.教师应承担的角色包括()。
A.学生发展的引导者
B.知识体系的组织者
C.共生关系的对话者
D.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2.个体社会化和个体个性化的统一主要表现为()。
A.它们是人的发展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
B.这二者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实现统一
C.人类社会发展的终目的是实现社会要求和个性发展的完美统一
D.个体社会化代表社会利益,个体个性化代表“所有”个人的利益
33.下列对教育的文化功能的理解,正确的是()。
A.教育促使文化在时间上传承和延续
B.教育促使文化在空间上扩散和流动
C.教育主动对文化进行选择和净化
D.教育创新文化并推动其发展
34.微课在中小学教学中应用广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微课选题一般以教学重点、难点为主
B.可以用手机制作微课
C.每节课只需要制作一个微课
D.微课只在课前使用
35.下列属于道德感的是()。
A.理智感 B.责任感
C.自豪感 D.美感
三、辨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36.义务教育属于公益性事业。
37.课程计划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
38.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仅表现为学习问题。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39.《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要求教师具备哪些通识性知识?
40.教育的人口功能有哪些?
41.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42.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有哪些?
五、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4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礼行天下,德留心中
璧山是重庆西部的一座美丽小城,这里有巴渝地区保存很完好的孔庙,孔子“不学礼,无以立”的教诲浸润着这座小城。
璧山区秉持“绿色教育,儒雅璧山”的办学理念,以立德树人为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干,以礼仪课程为基础,以实际问题为起点,在农村中小学开展礼仪教育的实践探索,形成了德育新常态。
一是课程内容本土化。科学规划教育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构建了区域“共性礼仪课程”和学校“特需礼仪课程”。二是实施策略一体化。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开展项目实践,在“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系统推进实施。三是运行模式常态化。关注学生成长变化,加强督导评价,学校、家庭、社会多方协同,形成合力。有效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管理变革,实现了三大转变:满意度从“常投诉”到“零投诉” 的转变,关注度从“礼仪领头雁”到“教育先锋队”的转变,参与度从“被动旁观”到“主动深耕”的转变。获评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中小学德育工作优秀案例”“《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典型经验”“首批‘一校一案’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典型案例”,重庆市首批2个“德育品牌”以及重庆市2个“德育特色基地”等多项荣誉。
问题:
(1)结合材料谈谈德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