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软精装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8675275
创造优质教育的法则——在组织中学习
新时代教育者的修炼指南
为教育者,父母提供全新教育能力和创新思维
“学习型组织之父”彼得·圣吉经典著作。
第五项修炼系列典藏版选用丝光棉布艺装帧、丝网印刷,手感舒适,细细品味经典。
不管智能电脑和手机的功能有多眼花缭乱,孩子们都需要有一些安全的学习空间来开展学习,带着好奇心去探索世界,以及适应从家庭生活到成年社会环境的转变。如果一味教导学生服从命令、循规蹈矩,当学生走出校门时就难以应对愈加复杂、日渐相互依赖的世界。因此,教育者和父母的心智模式对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对于人们如何学习的认知不断升级,也带来了诸多教育问题。如果智商测试并不能衡量人的学习能力,那么什么样的评估方式能做到呢?在开发孩子们的能力方面,
哪些创新模式和学习风格值得投入时间和精力?对于成年人的能力开发来说,又该如何?教师的学习风格对于课堂上的沟通障碍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特殊教育需要考虑哪些重要问题?
《第五项修炼:知行学校》(全2册) 为当今教育中的困境和压力提供了应对方法和案例,并经由诸多教育工作者和父母的验证、总结和修订,提出了创造优质教育的法则,让学校和家庭教育充满生机、富有创造力。一个注重学习行动的社会,要将其资源集中投入到对学习者发展过程起塑造作用的各种组织当中,这样的学习型组织是社会持续变革、成长的孵化器。
上册
2017 年第五项修炼系列中文版序 / / V
部分 出发
第1 章 开学指南 / / 003
1. 难忘的一刻 / / 003
2. 何谓知行学校 / / 006
3. 教育愿景驱动学习行动 / / 034
4. 如何阅读本书 / / 039
5. 工业时代的教育系统 / / 043
第2 章 新时代教育者的五项修炼入门 / / 101
1. 创造组织学习和优质教育的环境 / / 101
2. 自我超越 / / 109
3. 共同愿景 / / 124
4. 心智模式 / / 141
5. 团队学习 / / 166
6. 系统思考 / / 178
7. 你是否比温度控制器更聪明? / / 216
第二部分 课堂
第3 章 打开优质课堂的大门 / / 227
1. 设计学习环境 / / 227
2. 创建一个知行课堂 / / 234
3.“ 合法、安全,还是你想要学的东西” / / 243
第4 章 看见学习的人 / / 253
1. 孩子的尊严 / / 254
2. 让学习者显现出来 / / 265
3. 超越荒诞——帮助学生克服残疾和日常生活障碍的“完
整系统”方法 / / 273
4. 从缺陷到天赋,我们一起跳舞 / / 282
5. 你们正在发出什么信号?——我们对孩子使用的语言蕴
含哪些信息? / / 296
第5 章 实践 / / 303
1. 创造过程关键点:结构性张力 / / 303
2. 在课堂上共享愿景 / / 313
3. 作业这个魔兽 / / 315
4. 把评估作为学习的手段 / / 321
5. 教育质量评估与问责 / / 338
6. 智能行为 / / 349
7. 知识与权力:为了社会公平的教育 / / 365
第6 章 富有成效的谈话 / / 378
1. 破冰发言 / / 378
2. 开课天 / / 380
3. 重建家长会的框架 / / 383
4.“ 别吃那块比萨……” / / 387
第7 章 课堂上的系统思考 / / 393
1. 为了长远目标的系统思考 / / 394
2. 教学者的系统思考指南 / / 403
3. 环境与参与 / / 428
4. 陷阱与技能 / / 436
5. 学会把“不同的点”连起来 441
下册
第三部分 学校
第8 章 走进学校 / / 003
1. 创建知行学校 / / 003
2. 教书育人作为一种道德追求 / / 018
第9 章 学校的愿景 / / 034
1. 给你们的学校一个共享愿景 / / 034
2. 重塑教育领导力 / / 048
第10 章 学校系统现状 / / 061
1. 预先发生的不确定性 / / 061
2. 一个19 000 美元的问题 / / 075
3. 强者愈强 / / 079
4. 转移负担 / / 084
5. 高中游戏规则 / / 091
6. 青年领袖论坛 / / 104
第11 章 告别“快餐式”教育发展 / / 116
1. 不再需要“快餐式员工发展” / / 116
2. 认知研究小组 / / 128
3. 学习教学 / / 134
第12 章 教育领导力 / / 141
1. 超越“校长做得对”模式的教育领导力 / / 141
2. 同事伙伴 / / 150
3. 从“独行侠”到学习带头人:一位学监的旅程 / / 160
4. 没有“废品”孩子 / / 168
5. 创建核心学习团队 / / 186
6.“ 你不能这样做!” / / 203
第四部分 社区
第13 章 走进社区 / / 209
1. 培育知行社区 / / 209
第14 章 自我认知 / / 219
1. 评价社区里的强弱关系 / / 219
2.“表达是走出压迫的步” / / 225
3. 在谈话中恢复公民意识 / / 234
4. 在全国范围内共享一个愿景 / / 245
第15 章 建立联系 / / 251
1. 家长之间的联系 / / 251
2.“莱茵河上”实习项目 / / 260
3.“系统思考的篮球教练” / / 271
4. 改善商业与教育的伙伴关系 / / 276
第16 章 可持续发展教育 / / 294
1. 造雨者 / / 294
2. 公众参与 / / 304
3. 扩展愿景,面对当下 / / 317
4. 要由一个孩子来带动一个村庄成长 / / 320
5. 公地悲剧 / / 333
6. 孩子们成为领导者 / / 338
7. 你如何知道自己的组织正在学习? / / 351
8. 系统公民 / / 354
第17 章 结 语 / / 385
1. 致 谢 / / 385
译后记 / / 389
2017年第五项修炼系列中文版序
自《第五项修炼》中文版出版至今10 年间,中国内部发生了很大变化,它在世界上的地位亦然。中国不再以追赶西方作为驱动力——在许多方面,中国已经与西方国家并驾齐驱了。尽管中国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社会,但目前已有约4 亿人属于“中产”,物质生活水平以如此惊人的速度提升,这在人类历史上未有。
不过,中国的崛起也带来了自身文化的困惑。拥有如此深厚、绵长,历经5000 多年文化滋养的国家为数甚少。然而,消费主义的理念已经逐步影响了这个社会。鉴于西方的生活方式在中国迅速发展,设想再经过一两代人,中国的传统文化或将仅仅是一个局限于书籍、电视剧等大众媒体的浪漫主题。这很像当今的美国人还可以观看一些有关“老西部”的电影,但他们自己心里清楚,那已经是一个永远逝去的时代。
此类深层文化动荡也可以生成新的机缘。以“中国文化是这个世界上至高无上的文化,并将永远如此”这种简单假设为基础的文化自满言论已经日渐失去影响,取而代之的是超越迷信,超越过去由殖民占领和后来的消费主义塑造而成的种种扭曲观念,进而更深入、真诚地关注中国文化的种种根本。
我自己对于这种觉醒有切身体会。我有幸成为南怀瑾大师的学生长达十年,近年来,我遇到的许多中国人希望探讨的,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与学习型组织的关系。尽管《第五项修炼》系列和相关书籍显然在西方有其历史成因,但令我感到惊奇的是,这些书籍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已经成为某种门径,开启了他们对于管理和领导力的人本认知,开启了他们对于不同组织针对培育超越效率和利润的福祉做出承诺时,存在何种可能的人本认知。
随着中国以主导者的身份逐步登上全球舞台,对于中国文化自身的认知进行这样的深度探寻尤为重要。中国如何以一个政治主导者的角色呈现自己呢?所有现代工业国家的种种政策都存在同样的局限:以牺牲社会与文化方面的各种进步为代价,执迷于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沉迷于那些在政治上将我们相互隔离的“民族—国家”的人为边界——即便对那些与我们分享共同利益的人们来说也是如此。
多年来,中国一直在采取行动,加速能源结构调整,尽管外界对此几乎一无所知。自2009 年启动的历史性碳减排承诺起,中国就已将自身投入到一条转型的道路:终止并逆转温室气体排放的灾难性增长。不过,这些承诺之前在西方几乎无人知晓。我对此有所了解,是因为在我做过的一些公开演讲中,我会就此向那些在这个领域中博学多闻的听众们提问,但几乎没有人知道中国在2009 年已经做出的这些承诺。
随着历史性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于2015 年在巴黎签订,情况开始变化了。此时,那些与联合国这项议程有密切关系的人们意识到,地缘政治之风已经变换了方向。
他们认识到,无论其他国家做了什么,如果不是中国已经做出了承诺并持续前行,巴黎协定的签订根本不会发生。实际上,当时多数在巴黎参会的人都认为,奥巴马总统做出的承诺不大可能获得国会批准,而特朗普总统在2017 年便戏剧性地宣布退出这项协定。虽然还远不够理想,但两个温室气体排放国家做出的变革承诺对于许多国家来说就是足够的保证:我们在减缓并逐渐逆转全球气候方面正在进入一个全球合作的新时代。
围绕气候变化的全球领导力量转变既具象征意义,又有实际影响。实际上,各个国家都被要求优先考虑长期的未来,而非各种短期的经济措施,各个国家也被要求以评价经济健康同等重要的程度来评价自然环境的健康,同时要认识到这两者是密切相关的。它们还被要求以全球社群的形态合作努力,因为任何单一国家的行动——包括中国的行动在内,都是远远不够的。它们被要求真诚地对待科学,即便这样做会挑战以往那些被奉为神圣的、“一切照常”的信念,比如,只关注GDP增长,而忽视社会和环境健康的指标。
这些都是领导力文化的改变,并非仅是其策略或手段的改变。而且我相信,恰恰就是在这个领域,而非其他领域,中国的觉醒可以产生更大的影响。几百年来,西方模式奉行的道德与伦理的理想,与“一切照常”的实际做法近乎背道而驰。然而,我相信,中国传统智慧的觉醒与对一种新型全球领导力的需求相结合,可以创造出一种新的良性循环。
南怀瑾大师过去几十年的努力,着重于帮助中国人领悟儒学传统的精神基础,以及如何将其与其他学问融会贯通。他以为,在过去500年里,这种领悟大都遗失了,但在今天却迫切需要。比如,他在《原本大学微言》中的诠释中指出,《大学》是一部以“领导力形成发展的七证反思空间”(知、止、静、定、安、虑、得)为根基的领导力培育手册。领导力并非来自企图心或是源自地位的威权,而是来自于一个人一生专注培育自己的深入倾听能力:既倾听当下,又倾听若隐若现的未来,以及将自己的注意力从无论是财富、权力,还是奉承等自我关注或他人的不良影响中释放出来。领导人需要培育孟子所说的“不动心”,继而形成明晰的愿景。他们要有诚信,才能因此而建构服务于更为远大目标的真诚协作。他们要成为罗伯特•格林里夫所说的“仆人领导”,为一个更大的整体的福祉服务。超越“一切如常”的领导力需要智慧,并非只需要情感。我相信,
如前述例子所示,我们所需要的智慧须来自于重振全球各地的智慧传统,来自于展示这些智慧与我们今天所处困局的相关和相适。虽然这一行动超出了中国自身的范围,但如果不是中国带动这个进程,我看不出谁还会有这个力量。
南怀瑾大师在他生前的一批著述中指出,自黄帝起,教化——教以成化,就是中国文化的根基。能够在今天全球化商业中有效竞争并成长的企业,要拥抱一种对于学习的真实承诺——通过培育人去培育一家企业。工作场所的人本价值观不应只是口号,还须植根于培育个人、培育包容性团队文化的不息进程之中。相比之下,基于家长控制的碎片式工作文化的衰败,在政府和社会领域及商业中比比皆是,因为这些组织没有能力持续学习,没有能力适应今天变幻无常的世界。组织中各个层级对于学习的这种深层次、全身心的承诺,一直以来就是各种学习型组织的标志特征,恰如持续评估我们共同为更大整体做出贡献的状态是系统思考的核心。
因此,在中国这个转折的时刻,《第五项修炼》系列再版,我希望通过汲取往昔的智慧,为应对今天种种罕见难题尽微薄之力。张载(1020—1077)在经典著作《西铭》中的文字就描述了一个全球领导力世界:“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彼得•圣吉
2017 年7 月28 日
《第五项修炼》引发了一场世界范围内创建学习型组织的管理浪潮。管理学专家、企业家、媒体人、终身学习倡导者力荐:
流行的管理体系很摧残人,教育界、工商界和政府机构的管理层的任务,应该是使系统*化……彼得•圣吉的著作《第五项修炼》是帮助开始这项工作的好书,他让我学到了许多东西。
——爱德华•戴明 (Edwards Deming)博士 全面质量管理运动的先驱
在诸多阅读过的管理学书籍中,我对彼得•圣吉提出的“学习型组织”情有独钟。真正的学习型组织并非一劳永逸,而是永远在路上。
——宋志平 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
只有领导者先“系统思考”,像坐“直升机”那样,飞到更高的层面去看整体、看全局、看未来,才能建立共同的愿景,有效提升组织协同,更好地激发人才的潜能和团队的活力,打造学习型组织。20多年过去了,《第五项修炼》系列对当下企业如何面对不确定的时代,如何获取可持续能力,仍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重温经典,相信读者会有新的启发、新的收获。
—— 李惠森 李锦记健康产品集团主席兼首席“无形”官、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思利及人的力量》《自动波领导模式》《“爽工程”:共创更快乐的世界》作者
彼得·圣吉提出的系统思考模式旨在为人类打开一个新局面,活出生命的意义。学习型组织的很多观点对于我们如何能够回到整体、回到根本、回到真心有很大的启发。希望这本书能够对我们每个人的工作、生活和学习都有所帮助。
——秦朔 著名媒体人、畅销书作家
企业家应该如何学习并打造学习型组织?当代*杰出的管理大师之一彼得•圣吉正好解决了这个难题:”从长远来看,你的组织*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就是具有比对手更好更快的学习能力。”如果你和你的组织想保持竞争优势,这本书不可不读!
——郑毓煌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营创学院院长
面对当下时代的变革和转型,想要建立个人和组织不断适应变化的能力,彼得•圣吉提出的系统思考尤为重要。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学习型组织的微妙之处:个人看待自己和世界的新方法,由此认清我们的行动如何导致了所面对的问题。这个时代需要第五项修炼,我们也一直在努力建设、推广学习型组织,不断发现自己如何创造现实,以及自己如何改变现实。
——雷文涛 有书创始人
培养人的认知习惯是需要时间的,但如果知道一些训练的方法,就能事半功倍,加速提升认知能力,《第五项修炼》系列便为我们提供了方法和工具。
——成甲 《好好学习》作者、“得到”APP说书人、北京京都风景生态旅游规划设计院常务副院长
《第五项修炼》被誉为是21世纪的管理圣经,它的成功和卓越之处不仅在于理论,而在于它的可操作性和对实践的有效指导。它可以帮助个人和企业提高自我认知能力、提升系统思考、掌握未来的能力。
——总裁读书会
孩子的尊严
安娜读三年级。像所有8 岁的孩子一样,她浑身上下充满活力。这天一早,她蹦蹦跳跳地跑到校车站,和要好的朋友一路欢笑来到学校。但从她走进校门开始,事情就不对劲了。件事,就是她昨晚已经完成的数学作业,不在书包里。当她报告老师,说她找不到数学作业的时候,老师双手叉着腰说:“你又忘带作业了?你简直太没条理了。”
上午晚些时候,安娜的班级去大礼堂参加集会。在回教室的路上,两个女孩把安娜往墙上一推,她绊了一跤,随后就摔倒了。“你简直太没条理了”,两个女孩模仿老师的口吻嘲弄安娜。这时,两个男孩则在一边指指点点,乐不可支。当老师要他们安静下来的时候,他们却瞪着安娜,仿佛他们挨训全都是她的错。回到班里,当其他同学都在讨论数学作业的时候,安娜低下头,盯着自己的手看。坐在她旁边的那个女孩,用所有人都可以听到的声音对她说:“难怪你这么笨。”正在上课的老师决定对此不闻不问,继续上课。午餐的时候,安娜没有吃多少,因为她觉得胃疼。一整天,就这样过去了。坐在回家的校车上,安娜一声不响,闷闷不乐,对自己周围的一切毫无察觉。有时候,我会在学校的集会上讲安娜的故事。我会先举起一大张白纸,上面写着:“我是有尊严的人。”我请所有学生和老师,把这张纸当作安娜的尊严—是她看到的自己。讲到故事中发生的每一个事件的时候,我都会从白纸上撕下一块,让大家都可以看到,这张纸每次都会变小一点儿,到后只剩下很小的一部分。我会说:“每一次你们把安娜的尊严拿走一块的时候,她就会相信,自己比实际的安娜少了一点儿。你们能够修复这样的伤害吗?在你们说过了那些话之后,真的还能收回来吗?”
我们都听说过与安娜的经历类似的故事。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自己曾经就是那个安娜。如果我们度过了小学,自己的尊严还基本毫发未损的话,那么在青春期、高中、大学,总会有这样的经历在等着我们,突然间落到我们的头上。一名教授这样告诉一位学设计的大学生:“下次再画图的时候,要试试用自己的手。”一位学校管理人员要求一组六年级学生从他们喜欢的课上转走,他说因为“他们不具备掌握这门课的能力”。一位教师轻率地这样说:“没人能帮得上你的忙。”在所有这些情况下,以及在不胜枚举的类似情况下,我们都是在被告知,自己没有多大用处。我们或许终花了一生的时间,都在实现这个预言。对于自尊遭到打击的种种细节,我们在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里,恐怕都难以忘怀。请孩子们写一写他们被人嘲弄、欺负的经历,你就会收到栩栩如生的各种细节。
学校里以大欺小的现象一直以来都是举国上下所担忧的。近年来,随着网络暴力的盛行以及媒体的跟踪报道,以大欺小的现象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然而,我们大家却很难听到教育工作者,或者是其他人,对于他们所教的孩子进行公开反思。他们谈论的往往是课程规划、授课方法, 有时候也会说说发展阶段或者多种学习方式方面的研究。但是, 他们要多久才会说一说: 每个孩子都很重要, 都应该受到尊重呢? 他们要多久才会谈一谈: 学生对于自己获得他人尊重的感受、学生对于他们自身价值的感受,都与学习紧密相关呢?他们要多久才会以自尊的视角,看待自己面前的孩子们?
我们这些关心学校的人,都需要退后一步,想想孩子的尊严的含义。许多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似乎认为这个原则是不言自明的,尤其是在许多学校里提出“彰显自尊”的概念。不幸的是,实际情况并非
如此。如果孩子尊严的重要性如此显而易见,那么我们就应该更多地从孩子们自我认知的视角去看待他们。贴到孩子们头上的标签,诸如“危险的”“难对付的”“需要个别对待的”以及“精神有问题的”,就应该比现在少得多。
以孩子的自尊接触他们意识到这种理念,是在我做科学课教师的第二年。我知道我正在与孩子们接近,但是,我不明白为什么不能接近更多的孩子。我非常幸运,与一位名叫特鲁迪•克里德(Trudy Creede)的女教师在同一座教学楼中教课。特鲁迪是一位杰出的教师和导师。她是一位弱不禁风、上了年纪的妇女。她教授阅读课,采用的方式是摄影;对象是一批12~14 岁的孩子—大多数老师都会给这些孩子贴上“危险的”或“有问题”的标签。这段经历发生在20 世纪70 年代中期,大约是美国教育处于动荡中的年代。我们所在的初中有1 200 名孩子,而校舍的设计能力只能容纳600 名学生,因此我们要和另一所同样人满为患的高中共用教室。在这所学校里,学生抽大麻的现象相当普遍,于是当地警察不得不经常造访这所学校。对于有些学生洗手间里抽烟的现象,学校里都没人知道该如何应对,更别说毒品问题了。
我和其他八九位年轻教师同属一个小团体,大家都有点儿不守常规。当时我们都还没有结婚,有着狂放不羁的劲头,似乎并没有比我们教的孩子好多少。我们留着长发,骑摩托车或自行车上班,往往采用不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孩子们沟通交流。其他教师有时候就会因此而抱怨。(有一次我带着上科学课的全班同学,到教室外面去收集土壤样本。另一位科学课老师就抱怨说:“你不应该带你班上的孩子到教室外面去。我班上的孩子看到窗外你班上的孩子,就会觉得你教的课比我教的更有意思。这不公平!”)
每月一次,特鲁迪都会邀请我们所有人与她和她的丈夫一起吃晚饭。我们会花很长的时间,讨论她在教育“难以教化”的孩子方面取得的成功。特鲁迪引导孩子们进入学习状态,是通过拍照片、在暗室里洗照片、用文字描述照片以及阅读各自照片上的故事等方式来实现的。从她的班上毕业的孩子,通常会在一生的“长跑”中获得成功。
“你究竟是怎么做到的?”我总是会这样问她。“蒂姆,这只和他们的自尊有关系。”她告诉我。她一直都很明白,她的学生处在面对极大挑战的发展阶段,很容易就会回到青春期前的思维方式上去。但是在对待每一个孩子的时候,她都会对自己说:“在这个孩子的内心中就有自尊。它已经在那里了,我们不必再花力气把自尊放进去。我们的任务是承认它的存在,并与它相处。”对于特鲁迪来说,这些孩子不是一个个的“病例”,而是丰富得令人无法想象的生物体,很多事情都在他们身上发生。她天生就可以做到退后一步,把这些孩子当作完美的人看待—看到他们做功课的方式、活动的方式、谈话的方式,看到他们掌握的信息。而且,她也从未失去过对孩子们的敬畏,从未失去过对他们的尊重。正像她对我们解释时所说的:尽管她可能也会想要随随便便地去对待一个孩子,但是她没有这么选择。“我做不到,因为孩子就在那里,那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认识到一个孩子的尊严并不困难。比如,当你看到幼儿园的八个孩子手拉手的时候—走在街上,或者是在郊游。然而,同样是这八个孩子,到了九年级之后,在你看来可能就是一个“团伙”,尤其是如果他们的家庭背景“比较糟糕”。每个孩子到了15 岁的时候,时不时就像是在到处捣乱、惹是生非,对于他们所处的发展阶段来说,这都是自然现象。特鲁迪教导我说,世上没有“好孩子”与“坏孩子”之分,只有“孩子”。这位弱不禁风的女性使她的班级融合为一个整体,是因为她懂得尊严,也懂得把尊严交还给自己的学生。你没法靠讲课教会人们如何这样去做,你必须要身体力行地让他们看到。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