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23572799
《冀连梅谈:中国人应该这样用药》
★一本专业药师用良心写就的药学常识书,一本中国人居家的安全用药权威指南。
★中美双重认证职业药剂师以13年资深经验深入阐述亿万国人*关心的用药问题。
★@和睦家药师冀连梅应30万微博粉丝要求,诚意奉上本书,生动讲述国人必须知道的用药常识:抗生素≠消炎药,对滥用输液说不,感冒用药如何规避误区,婴幼儿、孕妇、哺乳期女性如何安全用药,居家非处方药小药箱……
★市场上感冒药和退烧药品种繁多,家长根本不懂如何区分,比如泰诺林和美林的成份,还有小时候退烧常用的安乃近,有什么区别?父母该选哪一种为孩子退烧?使用单一成份退烧药还是复方药?该如何用?这是大家都不清楚的。冀药师举了诸多实例告诉大家*安全的退烧药是什么成分的药、以及它们的商品名,孩子使用*有效、*安全的药量是多少。每每看到这类文字,我都会仔细地阅读并消化,因为这些宝贵信息,我们普通人很难获得,也很难得到如此详尽解释的。 著名演员马伊
★冀连梅还没有出版这本书之前,我就多次和她提过,想把她微博上面的用药常识结成集子,免费发放给来我们医院就诊的人。因为我知道这个以药养医的时代,老百姓多么需要这样一本书,而她能把枯燥的用药常识讲得那么生动、明白。非常幸运,我见证了她从一名普通药剂师走向“微博名药师”的过程。 和睦家医院院长盘仲莹
《虾米妈咪育儿正典》
儿科学泰斗许积德、吴圣楣,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会长朱宗涵等联袂权威推荐
★一本真正符合现代中国新手妈妈心理需求、理解能力、操作能力的实用育儿指南。
★数百万父母心中母婴育儿领域的“业界良心”、**能够和美国育儿专家斯波克(《斯波克育儿经》作者)、日本育儿专家松田道雄(《育儿百科(定本)》作者)并肩的中国育儿专家。
★新浪微博:*受家长信赖的儿科医生妈妈,粉丝123万。搜狐:母婴类行业自媒体人**人。微信公众平台订阅量名列前茅的母婴类微信创办者。
★4年,30多万文字,50多家出版社争相邀约,近1000万网友期盼成书的内容,首次集结精华,呈现给读者。
★针对0~6岁儿童养育问题,从日常护理、营养与喂养、生长发育、行为习惯等几个方面进行详细讲述,中国父母会遇到的育儿难题,绝大多数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答案。
《冀连梅谈:中国人应该这样用药》
专业药师冀连梅凭借自己在中美两国药房的实际工作经验,就当前中国人普遍存在的如滥用抗生素、滥输液等用药误区和国际上*临床用药知识,进行了权威实用、通俗易懂的讲解。说故事,讲知识,全面解析30多种常见疾病和近40种非处方药,为您配备*安全、*有效的家庭小药箱,帮助您走出用药误区,安全用药,合理用药。
【成分】亿万国人*关心的用药问题 国际*临床用药知识 中美两国13年临床实战工作经验
【适应人群】婴幼儿的看护者、孕妇、哺乳期女性以及广大关注健康的国人。
【适应症】感冒、发烧、湿疹、腹泻、便秘、贫血等30多种常见病症用药问题。
【使用方法】每天10分钟,每次读1节,40天读完。1.酌情购买第五章总结的近40种非处方药备用;2.生病时,通读该病用药注意事项及其所属章节用药总原则;3.参照药品说明书用药;4.如手边药物非书中推荐,参照附录查证是否可用。
【注意事项】小病在家调,大病去医院。
【补充说明】本品将不断升级,逐步增加适应人群和适应症,并根据国际*临床用药证据不断修订。暂没列入的问题,请移步微博@和睦家药师冀连梅、微信“冀连梅药师”以及书中推荐的药学专业网站查询。
《虾米妈咪育儿正典》
很多育儿问题其实是家长们“制造”出来的,焦虑往往因为观念错误,恐惧大多源于缺乏常识。
虾米妈咪集合多年临床经验和为数百万微博粉丝进行的医学科普,针对0~6岁儿童养育问题,从新生儿护理、常见皮肤问题、母乳喂养、奶粉喂养、辅食添加、睡眠问题、大小便问题、生理发育、敏感期行为习惯等9个方面进行了讲述,对宝宝的饮食营养搭配、日常生活护理、生长发育问题均给出了详细的指导和建议。讲述简明扼要,方法实用,对于每个具体问题,都遵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特殊情况”的逻辑来成文,重点方法和提示问题用版块标出,便于查找使用,家长询问频率高的问题附在“妈妈问,虾米妈咪答”版块,与读者亲密分享,是一本真正谈中国人该如何育儿的实用指南。
《冀连梅谈:中国人应该这样用药》
推荐序一药师,其实是专业药物咨询师(盘仲莹)
推荐序二 为爱关注,为爱守护(张羽)
推荐序三 谢谢你一直在这里(马伊)
自序对用药,我永远心存敬畏
章必须知道的用药常识
抗生素是把双刃剑:杀敌一万,自损三千
对输液治感冒说“不”
用药无小事,理念决定疗效
第二章宝宝的健康你做主
感冒不用药,一周也会好
治幼儿急疹和川崎病,退烧消炎药常用
治疗中耳炎可用抗生素
药物不是缓解便秘的选择
及时护理,秋季腹泻可自愈
预防手足口病的五句真经
用心呵护,让宝宝远离尿布疹
湿疹的护理和治疗是一场持久战
去蚊虫,还宝宝宁静
长身体,补钙还是补维生素D
别盲目给宝宝吃增高药
获取维生素D和防晒,不可兼得
环境是好的祛痱药
疫苗是宝宝健康的保护伞
宝宝用药容易犯的7个错误
第三章 备孕怀胎是一门技术活
备孕叶酸,你吃对了吗
别轻易对胎儿宣判死刑
远离3 类药,给宝宝好的保护
高效备孕新主张:排卵试纸 好心情
补铁补钙,食补胜过药补
轻微孕吐调饮食,严重孕吐及时就医
接种流感疫苗,收益大于风险
过敏性鼻炎,冲洗也是一种治疗手段
护理好皮肤,美丽过孕期
切忌服用安眠药
再安全的通便药,也要谨慎使用
孕期安全用药说明
第四章 把质的母乳送给宝宝
你要远离的用药雷区
感冒了,相信身体的自愈力
乳腺炎也可以边吃药边哺乳
所谓安全减肥药都是幌子
可选择使用的三类眼药
得了荨麻疹,大多数抗过敏药都能用
善用信息渠道,规避无心之错
哺乳期安全用药原则
第五章 认识这些常用药,有备无患
自我药疗常识
居家非处方药清单
不同剂型不同用法简介
避开国人8 大常见用药误区
后 记 专业“抓药的”,能给你可靠的用药指导
附录1 上海市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
附录2 世界卫生组织儿童生长标准曲线
附录3 中美疫苗接种计划对比
《虾米妈咪育儿正典》
推荐序一 育儿无小事 许积德
推荐序二 妈妈强则婴童强,婴童强则国家强 吴圣楣
推荐序三 一本温暖、严谨的育儿科普书 朱宗涵
自序 愿每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余高妍
章 当天使降临
次与宝宝见面——新生儿的特殊外貌
次与宝宝亲密接触——新生儿的特殊生理
你该知道, 医生对新生宝宝做了什么
宝宝驾到,准备好了吗
第二章 娇嫩肌肤巧护理
这些疹子不用怕
困扰父母们的常见皮肤问题——湿疹
让宝宝远离“红屁股”
夏日到,防蚊防晒防痱子
第三章 世上好的爱——母乳喂养
母乳喂养是必须捍卫的权利
让宝宝吃得舒服是门技术活
哺乳期妈妈的用药、特殊检查和预防接种
断母乳,有技巧
第四章 小细节,大学问——人工喂养和辅食添加
奶粉罐上没写的秘密
辅食添加全攻略
第五章 安抚哭闹,夜夜安睡不觉晓
听懂哭闹
全家安睡其实很简单
防患于未然——宝宝的睡眠安全问题
节假日,全家也能享有优质睡眠
第六章 解密宝宝的大小便
大便是宝宝健康的晴雨表
宝宝小便中的健康密码
如厕自理——请尊重宝宝自己的时间表
第七章 生长发育的秘密
体格生长——别让标准曲线误导了你
乳牙萌出进行时
智能发育——天才宝宝是这样炼成的
第八章 其实你不懂宝宝的心
请让宝宝尽情黏你
怕生是宝宝成长的必经阶段
这样做,宝宝吃饭香
坏脾气宝宝安抚法
打人、咬人巧引导
吃手有时是个“好习惯”
听懂1 岁宝宝对你说“不”
理解2 岁宝宝的执着与对抗
宽容3 岁宝宝的叛逆和随性
附录一 北上广预防接种计划
附录二 常见食物营养成分表
附录三 哺乳期和妊娠期常见用药安全一览表
附录四 儿童生长参考曲线(CDC 2000)
附录五 发热的家庭护理细节
育儿说难也真难,说不难也真不难,关键在于是否掌握了正确的育儿知识与方法。本书涵盖了几乎95%的育儿问题,科学通俗,可操作性强,既是准妈妈的准教材,又是年轻妈妈的好帮手。
——著名儿科和儿童保健专家、《小儿内科学》第三版主编许积德
这是一本值得妈妈们一读再读的好书,涵盖新生宝宝的特征、出生*阶段的护理保健、世界上*伟大完美的爱——母乳喂养、辅食添加全攻略、宝宝生长发育等多方面知识,是一本全面的育儿指导书,堪称育儿正典。
——著名儿科和围产医学专家、上海新华医院儿科终身教授吴圣楣
余医生的文字既有儿科医生的科学理性,又有着母亲的温度,每一篇都颇具实用性和操作性。我关注她的微博已久,知道这些文字在几年间被家长们广为推荐、传播,已经在广大家长育儿的过程中得到了应用,我想,这些文字集结成册,一定能让更多家长受益。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会长朱宗涵
《冀连梅谈:中国人应该这样用药》
对用药,我永远心存敬畏(冀连梅)
4年前,我刚回国那会儿,经常有亲朋好友问我:“去哪个公立的大医院工作了?”我对他们说:“没去公立的,在私立医院呢。”他们听后总是会很吃惊,他们会习惯性地把私立医院和公交车上做不孕不育广告的民营医院联系起来,然后就会不解地问:“你一个协和毕业的研究生,又有在美国工作的经验,为什么要去这样的医院呢?”我就和他们解释,私立医院也有高端和低端之分,我在高端私立医院能做的事都有哪些。很费力地解释一通后,他们仍然很难想象我的工作状态,毕竟高端私立医院离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还有点远。
我庆幸自己生活在微博时代。差不多两年前,我开始在微博上普及安全用药的知识。我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知识和临床经验分享出来,不仅收获了普通网友的认可和信任,同时也为身边亲朋好友了解我的工作打开了一扇窗。
如果你是一位从未关注过我微博的读者,不清楚这本书能为你提供什么帮助,不妨借助我在微博上打开的这扇窗,先来了解我在微博上是如何帮助网友们的。我在微博上担负了以下四种角色:
其一,一个靠谱的药师。人们在网络上转发传播我的科普文章时,用得多的评语是“靠谱的文章”“实用技术帖”和“涨知识”等字眼。这样的评价源于我严谨理性的科普态度,这态度也会一直贯穿在这本书中。在网络上,我要求自己只编写药学领域内自己擅长的科普知识,不传播专业外的知识。在微博上撰写140字节的内容时,我常常要反复推敲,确认不会引起误解才向外发布。对于用一条微博不容易讲清的内容,我往往采用编写长微博的方式,把我所掌握的知识全面地写出后再传播出去。我相信这样的文章才更有实用价值和指导意义,例如我写的有关湿疹护理和治疗的内容,在微博里被转发了4万多次,现在仍然被持续地转发着。对于专业内自己一知半解的知识,我会花时间和精力去检索文献,查找科学依据,将知识弄懂后再传播出来。例如,有不少网友向我请教美国顺势疗法产品的疗效和安全性,因为我日常工作中很少用到这类产品,对这类产品只是一知半解,于是我广泛地去查找文献,甚至特意打电话请教我在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工作的同学。厘清这类产品的起源以及主流医学对它的看法后,客观地把这些内容写成科普文章发表出来,还附上我所参考的资料来源,让网友做到有据可查,取得了很好的科普效果。
其二,一个用药领域的“国际刑警”。网络上经常会有各种传言,今天说这个药在澳洲禁用了,明天说那个药在美国被查出有毒了之类的。很多时候这些信息只是媒体为了吸引眼球而断章取义的噱头,而这些信息常常会引发网友的恐慌。遇到这种情况,我就要充当起“国际刑警”的角色。我会到国外权威网站去查找原文出处,搞清楚事件的来龙去脉后,再到微博上新闻本来的面目。例如,前段时间网络上传播着这样一条微博:“对乙酰氨基酚也不安全。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宣布,含对乙酰氨基酚(也叫扑热息痛)的止疼药可能引发严重皮疹,或致人死亡。”这么短短的两行字,让不少网友恐慌,打算回家立马把对乙酰氨基酚扔进垃圾桶。为了解事情真相,我特意登录美国FDA的官方网站去查找信息来源。原来,FDA是按照国际惯例通报药品不良反应,通报的是对乙酰氨基酚的一种非常罕见的严重不良反应,过去43年的时间内有107个这样的病例。事实上,这个药在美国药店随处可见,普通人有个头疼脑热自己就会买来吃,因此这107个病例是用了43年的时间从千百万人中收集到的,这其实是非常小概率的不良反应,发生的几率比走在大街上被雷击中的几率还低,咱能因为怕被雷击就不上街了吗?显然不能。FDA通报不良反应的目的也不是让大家看到药物有不良反应就不吃这个药,而是提醒大家万一出现这样的不良反应要能识别。经过我这样一番解释,网友也就不再恐慌了。
其三,对错误信息“拨乱反正”的专家。网络上的用药信息常常鱼龙混杂,网友们雾里看花难辨真伪。帮助他们拨开迷雾也是我在微博上常做的事。用药信息毕竟与八卦信息不同,八卦信息读读也就罢了,但用药信息是会被实际用到身体上的,一旦网友将错误的用药方法用到自己身上,就会对身体造成伤害。例如网络上经常会出现类似“90后妈妈的爱心小药箱”之类的帖子,这些常常是一些不具有专业背景的热心妈妈,以爱的名义传播的信息,里面的内容错误百出,却有很多人追捧,这很可怕。针对这些错误信息,我常常要逐条进行“拨乱反正”,并且不断提醒网友,药品是专业性非常强的产品,如果不具有专业知识,只有热心,是不应该给别人提供用药建议的。专业的事情应该由专业的人员来做,老百姓获取信息也应该尽量从专业人员那里获取。也就是说,想获得用药常识,需要找药师;想获取育儿知识,去找儿童教育专家。妈妈们个人的用药经验,大部分时候是不具备专业参考价值的,适合她宝宝的病症不一定适合你宝宝的病症。经过我在网络上不断呼吁,关注我的网友慢慢就有了理性的思维,不会轻易相信各种不靠谱的用药信息了。
其四,紧急情况下的“救火队员”。“药师,某某药该怎么吃?急!”“药师,我哪里不舒服,该吃什么药?在线等!”“药师,我的宝宝误服了某某药,该怎么处理?”我的微博上,每天都有很多类似的求助留言。这个时候,我担负的角色便是“救火队员”,浇灭他们的焦虑之火。能直接指导用药的便直接给出意见,对于不适合指导病人自己处理的疾病,便会及时建议病人去看医生。
我相信,这本书能同样担负起上述四种角色,在读者遇到用药问题时,请记得拿出这本书寻求帮助。
冀连梅
2013年10月于北京
发烧38.5℃以下,首先物理降温
感冒还有个重要症状是发烧。宝宝发烧,很多家长反应就是赶紧吃药,其实这是错误的。下面我就重点谈谈宝宝发烧的问题。
在儿科,经常出现医生护士被打事件。在这些暴力事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因为宝宝的烧没有及时被退下来,家长着急,将宝宝没退烧归咎于医生无能,才跟医生护士起冲突的。家长紧张宝宝,担心发烧烧坏宝宝,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要求医生一味地给宝宝退烧,真的好吗?别忘了,有些医生为了避免与家长起冲突,可能会使用地塞米松针或者含氨基比林的退热针强行给宝宝退烧,这真的好吗?
这里再强调一次,发烧是人体的自我保护机制之一,是人体在调动免疫系统来对抗感染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症状。体温的高低与疾病的严重程度不成正比,个人的体质不同,体温调节的敏感度也会不同。有的人轻微感冒就能发烧烧很高,有的人即使身上有严重感染也不见得有很高的体温。绝大多数情况下,发烧是由于感冒、耳部感染或者支气管感染等引起的。这里说的“感染”可能是病毒感染,也可能是细菌等其它病原体感染。
使用退烧药只是缓解发烧的症状,不能清除引起发烧的感染,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治标不治本”,即退烧并不意味着是疾病好转。比如,是普通病毒性感冒引起的发烧,吃退烧药就能退烧,但几小时后体温可能会再次升高,这是正常现象,反复高热3~5天很常见。退烧药并不能杀死引起感冒的病毒。引起感冒的病毒在人体内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一般5~7天。身体会自主将病毒清除,不需要药物去治疗。事实上,也没有特效的抗病毒药物。如果宝宝身体出现了细菌等病原体引起的感染,则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合理选择抗生素等药物进行“治本”治疗。若只是用退烧药给宝宝退烧,就只能缓解他发烧的症状,而不能将他的并治好。
通常情况下,腋下温度超过37.2°C,耳温超过37.8℃,口腔温度超过37.5℃,肛门温度超过38℃定义为发烧。腋温37.3℃~38℃为低热,38℃~39℃属于中度发热,39℃~40℃属于高热,40℃以上为超高热。绝大多数发烧是不需要打针退烧的,即便是高热和超高热也是如此。对于绝大多数3个月以上的宝宝而言,发烧本身并不危险,也不会烧坏脑袋。因此,只要他们腋下温度38.5℃以下,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好,玩耍等活动不受影响的话,就没有必要使用药物退烧,可以先为宝宝物理降温试试。
物理降温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洗温水澡,通过洗澡的方式达到全身散热的目的。给宝宝洗澡时,建议使用的水温是35℃~37℃。还要注意调整好浴室和室内的温度,不要使水温和室温有太大的差别。如果室内温度低于浴室温度很多,给宝宝洗完澡后,要给他擦干再抱出浴室。另一种方法是用温湿的毛巾给宝宝擦身体。毛巾的温度好控制在37℃左右。用温湿毛巾擦拭宝宝的额头、颈部、腋下和四肢等。毛巾擦身体降温的原理是用温湿的毛巾给宝宝擦身体,能让宝宝的皮肤血管扩张,让他体内产生的热量及时散发出去,而且温湿毛巾擦拭身体时,沾在身上的水蒸发,也会带走一部分热量。
另外,宝宝发烧的时候要记得多给宝宝喂水,少量多次地喂,不要一次喂太多,会增加肾脏的负担。水分排泄的过程可以加速宝宝体内热量的排出。有过宝宝的人可能都会有同感,给宝宝喂白开水太难了。每个家庭的生活习惯不一样,有些宝宝过早地接触到了糖、蜂蜜这类东西,所以就不愿意喝白开水。因为人在接触了有味道的东西后,会本能地倾向于有味道的东西,所以,为了让宝宝养成喝白开水的习惯,要尽量避免让他们过早地接触糖水和果汁。宝宝发烧时,会浑身无力,情绪也不好,胃口也不好,就更不想喝水了。这时,家长就要想办法。对非常小的宝宝,家长可以使用药用滴管,像喂药一样去喂水,把滴管插到宝宝嘴里,往里面挤水,少量多次地喂,虽然家长辛苦点,但能保证把水及时喂给宝宝喝。鼓励大一点的宝宝多喝水,可以和他们一边玩游戏一边喝水,可以跟他玩干杯的游戏,或者跟他玩谁喝得多谁赢的游戏。宝宝在趣味游戏中是很容易接受你的建议的。我们要做智慧的家长,想一些办法来帮助宝宝不那么抗拒地把水喝下去,把体温降下来。
实惠安全的退烧药: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
如果物理降温没有效果,对于腋下温度超过38.5℃的宝宝,还是要结合使用退烧药。使用退烧药的目的主要有两点:其一是为了缓解发烧给宝宝带来的不适,以便宝宝能正常饮食和睡觉,为对抗疾病补充足够的能量和保持体力;其二是为了预防宝宝可能因为高烧引起的高热惊厥。提示一点:有过一两次高热惊厥通常不会对宝宝大脑发育造成影响,家长们不必过于担心。但反复高热惊厥对宝宝大脑多少会造成一些损伤,一部分会转变为复杂型高热惊厥或者癫痫,应该尽量避免。因此有过高热惊厥史的宝宝在体温达到38℃时就可以考虑药物降温。另外,降温是为了避免引发高热惊厥的危险,因此使用退烧药降温的目的不是要把体温降到平时的正常温度,而是降低到38.5℃以下就达到目的了。
世界各国广泛使用的、经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老少皆宜、经济实惠、使用安全性高的退烧药是两种经典口服老药: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
附录4 常见感冒药所含有效成分分析
《虾米妈咪育儿正典》
夏日到,防蚊防晒防痱子
防蚊、防晒、防痱是让宝宝安然度过夏天的3大要事,件件都马虎不得,但要防得安全到位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防蚊:安全有效是首要标准
蚊虫寻找和定位目标主要是根据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机体释放的热量,皮肤和汗液释放的乳酸、丙酮、辛烯醇等物质,目前还没有可靠证据证明某种血型对蚊虫更有吸引力。通常,新陈代谢较快的人体(孕、婴、童),大量出汗的人体,更受蚊虫的青睐。因此,洗澡和适当使用安全有效的驱蚊或灭蚊产品是远离蚊虫的不错办法。
我是个特招蚊虫的人,每到夏天都要和蚊虫斗智斗勇。有了孩子后,与所有妈妈一样,研究市面上的驱蚊、灭蚊产品是夏季生活中的重点课题。
驱蚊产品的常用成分详解
市面上常见的防蚊产品有两种:驱蚊产品和灭蚊产品。驱蚊,顾名思义,只是驱赶蚊虫并不是杀灭蚊虫;灭蚊,是指杀灭蚊虫。特别说明,本文讨论的都是驱蚊产品。
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DC)推荐的常用驱蚊成分有:避蚊胺(DEET)、驱蚊酯(BAAPE/IR3535)、埃卡瑞丁(派卡瑞丁,Picaridin/Icaridin),柠檬桉叶油(Oiloflemoneucalyptus)。
避蚊胺(DEET):1946年由美国农业部开发研制的广谱驱避剂,1957年在美国环保局(USEPA)登记注册开始民用,至今已60余年。避蚊胺是被研究得多、应用得久的驱蚊成分,它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一直是其他产品的“参考标准”。避蚊胺外用比较常见的不良反应是皮肤过敏。
驱蚊酯(BAAPE/IR3535):被认为是较避蚊胺更加安全低毒的广谱驱避剂。美国环保局(USEPA)认为,驱蚊酯在消化道摄入、呼吸道吸入和皮肤使用时都没有明显毒性,仅在接触眼睛时可能产生刺激,而且它对环境也没有明显的危害。不少研究表明,10%?20%的浓度之间,同浓度的驱蚊酯和避蚊胺的驱蚊效果不相上下。
埃卡瑞丁(派卡瑞丁,Picaridin/Icaridin):1998年由德国拜耳药厂研发的广谱驱避剂,也被认为较避蚊胺更加安全低毒。避蚊胺外用于皮肤常有过敏等不良反应,而埃卡瑞丁与皮肤的相容性则非常好。
柠檬桉叶油(Oiloflemoneucalyptus):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推荐的驱蚊成分中一种天然植物成分。在驱蚊这件事情上,“天然”可真不是“有效”的代名词,尽管如天竺葵(驱蚊草)、香茅草、丁香、薄荷等植物油都可能具有一定的驱蚊效果,但因为挥发性高,保护时间通常都很短,需要反复涂抹才行。
驱蚊产品的选购使用建议
一般家庭都是用驱蚊液/花露水来驱蚊。驱蚊液/花露水是“农药”,有农药批准文号,在美国归环保局监管,在中国归农业部监管。大家不用为此感到惊慌,前面说到的驱蚊成分避蚊胺、驱蚊酯、埃卡瑞丁天生就是“农药”,但在合理剂量内使用它们都是安全有效的。
我们市面上常见的驱蚊液/花露水,其中的主要成分不是避蚊胺就是驱蚊酯(所谓“不含避蚊胺”通常可能是含驱蚊酯),当然也有号称以柠檬桉叶油或香茅草等天然植物油为主要成分的驱蚊液。如果确实是以天然植物(油)为主要成分,如前文所解释的,因为易挥发所以驱蚊效果不见得会很好。
如果是在蚊虫不多的环境中短时间(2小时以内)防蚊,可以尝试购买天然植物(油)为主要成分的驱蚊产品。
如果使用后觉得防蚊效果不错,就不必考虑购买其他的驱蚊产品;如果使用后觉得防蚊效果不佳,或是需要在蚊虫较多的环境中较长时间(4小时以上)防蚊,则考虑购买避蚊胺或驱蚊酯含量10%以下的驱蚊产品。
需要提醒的是,购买时应选择无酒精成分的产品。
美国儿科学会(AAP)建议,2月龄以上的婴儿可以使用避蚊胺(DEET)含量30%以下或埃卡瑞丁含量5%~10%的驱蚊产品;加拿大卫生部(HealthCanada)禁止市面上销售避蚊胺含量30%以上的产品,建议6月龄以内的婴儿不使用此类产品,并建议2~12岁儿童使用避蚊胺含量10%以下的产品,且2岁以下儿童1天使用不宜超过1次,2岁以上儿童1天使用不宜超过3次。
TIPS:给宝宝使用驱蚊液的注意事项
1.必须在成人的帮助下使用,避免宝宝自己使用驱蚊液。
2.将驱蚊液涂抹在成人的手上,用手在宝宝的皮肤上薄薄地抹一层,能覆盖外露的皮肤就可以,千万不要过量使用。
3.避开眼睛、耳朵、口腔等部位,避免涂抹在宝宝手上,防止经手入口。
4.避免涂抹在伤口上,防止经破溃的皮肤被人体吸收。
5.从室外返回室内后要彻底清洗掉皮肤上的驱蚊液。
6.如果发生皮肤过敏应立即彻底清洗并停止使用。
注意:含有避蚊胺(DEET)的驱蚊产品和含有二苯酮(Qcybenzone)的防晒产品,不要同时使用,因为同时使用后,两者透皮吸收会协同增加,都将在体内代谢为一系列具有毒性的产物。
此外,洗澡,穿着长袖、长裤,安装纱窗、纱门、蚊帐等传统驱蚊方法也值得一试。
不推荐给宝宝使用的驱蚊方法
1.驱蚊香囊、驱蚊手链和驱蚊贴
这3种驱蚊产品通常号称含有天然植物精油。应该说,柠檬草、驱蚊草、香茅草、丁香、薄荷等天然植物及其精油,确实具有一定的驱避昆虫的作用,但如果真的含有天然精油,理论上价格应该比较高。因此,市面上几元钱的产品几乎不可能是天然的。劣质的化学合成精油,对人体通常还是有害的,而且容易发生过敏等现象。此外,即使是天然植物精油,除非气味足够浓烈,不然蚊虫也只是不会停留在香囊和手链上而已。而且,有些驱蚊手链和驱蚊贴的气味过于刺鼻,还容易引起呼吸道疾病。
2.电子驱蚊器
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证据可以证明电子驱蚊器对害虫或鼠类有驱避的效果。假使这些产品有效,那从驱蚊原理来说,就必须能够发出超声波,但长时间超大剂量的超声波或可能影响人体健康。我出于好奇曾经也买过几大品牌的电子驱蚊器,驱蚊效果实在不敢恭维,有的甚至还会发出“嗡嗡”声,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这“嗡嗡”声简直让人无法入眠。长期处于“嗡嗡”的噪音中,不仅会让人情绪烦躁,还可能产生其他生理不适。
3.维生素B1喷洒全身
众多研究结果表明,维生素B1并没有神奇的驱蚊效果。当然,维生素B1是水溶性维生素,涂抹或喷洒在皮肤上,对皮肤也不至于造成什么大的伤害。
4.穿着浅色衣物
深色衣服招蚊虫的说法有一定道理。蚊虫的视觉系统在昏暗环境中较为活跃,但只有当蚊虫接近目标后,视觉才开始起到作用。蚊虫寻找和定位目标主要还是根据人体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新陈代谢较快的人(孕、婴、童),大量出汗的人,企图以穿着浅色衣物在蚊虫面前蒙混过关,恐怕也太小瞧蚊虫了。
其他坊间流传的用八角茴香泡澡和大量吃大蒜等一些方法,我想应该没有哪个父母会愿意给自己的宝宝尝试。这两种掩盖人体体味的方法没什么科学依据,大人也好别用,到时候蚊虫没赶跑,却把周围的人都熏跑了。
妈妈问,虾米妈咪答
Q:宝宝在家怎么防蚊虫?
A:可以安装纱窗、纱门,将蚊虫拒之“户”外;将所有可能存水的地方都清理干净,让蚊虫无处滋生;在客厅养猪笼草、丁香花、茉莉花、薄荷等驱蚊植物,宝宝在卧室入睡后,还可以在客厅开一盏灭蚊灯;在保证通风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孕婴专用的蚊香,但不建议在室内喷洒杀虫剂;蚊帐是夏日宝宝金质睡眠的保证,可在蚊帐内沿床边围一圈高度约30厘米的薄被单,以免宝宝的小胳膊、小腿、小脸挨着蚊帐时被帐外的蚊虫咬到。
Q:宝宝外出时怎么防蚊虫?
A:尽量避免在黄昏、黎明蚊虫活跃的时间段外出,尽量避免去草地、洼地等蚊虫较多的地方,给婴儿车装上防蚊帐,好能给宝宝穿上长袖长裤,再给宝宝(至少2月龄以上)喷上一层薄薄的婴幼儿专用驱蚊液。记住不要擦在宝宝的手上,以免被宝宝吮吸到嘴里或抹到眼睛里。回到家中就要马上把驱蚊液洗掉。另外,家长随身带一把扇子,既可以扇风,又能驱赶蚊虫。
Q:宝宝被蚊虫叮了如何护理?
A:被蚊虫叮咬后立即用苏打水或碱性肥皂水清洗局部可预防起包,持续冷敷可以消肿止痒,炉甘石洗剂也有一定止痒效果。不要给小宝宝用清凉油和风油精,因为它们对皮肤的刺激性较大。要给宝宝勤剪指甲,避免抓挠。
吃手有时是个“好习惯”
有些妈妈告诉我,自己的宝宝爱吃手,一睡觉就要吃手,不给吃就一直哭,把手指都被吮烂了,问我,怎样才能让宝宝戒掉吮吸手指的习惯呢?
目前认为,在宝宝恒牙萌出(6岁)之前,只要没有影响到宝宝的健康和发育,吮吸手指是完全可以被接受的。
宝宝还是胎儿的时候,在妈妈的子宫里就开始学习吮吸自己的手指了。大约90%的宝宝在3月龄左右开始吮吸手指,大部分宝宝在1岁后吮吸手指的现象会逐渐减少,5%?10%的宝宝在4岁后还会继续吮吸手指。
恭喜你,你的宝宝会吮吸手指了
1.吮吸是宝宝与生俱来的反射和需求
新生儿对身体其他部分的控制需要学习,但是吮吸能力却是与生俱来的。宝宝们都有吮吸的需求,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有些宝宝喜欢吮吸手指,有些宝宝喜欢吮吸衣服,也有的宝宝喜欢吮吸被子等。吮吸手指、衣服或者被子等与因为饥饿吮吸母乳在本质上是不同的需求,宝宝即使吃饱了,还是有吮吸的需求。
2.吮吸手指是宝宝智能发展的飞跃
小宝宝吮吸手指可以促进大脑皮层的生长,可以在吮吸手指的过程中发展动作、认识身体、探索外部世界。吮吸手指,看似是很简单的行为,却包含了手眼协调、手指分化等一系列能力发展。在吃手的过程中,宝宝会慢慢意识到“手”是“我”身体的一部分,逐渐把自己的身体和外界区分开来。
3.吮吸手指可以满足宝宝的安全感
宝宝在困倦饥饿、寂寞无聊、焦虑不安、身体不适(如萌牙、疾病)的时候,会希望通过吸吮手指来获得安慰。一些研究认为,强行制止小宝宝吮吸手指可能会导致宝宝成年后发生一系列的心理行为问题。
4.吮吸手指是宝宝走向独立的标志
宝宝通过吮吸手指来安慰自己,让自己获得平静舒适,而不再是缠着大人放声大哭,实际上是向着独立迈出了巨大一步。
帮宝宝顺利度过吮吸手指的时光
宝宝吮吸手指常常是因为困了累了,那就试着让他去休息一下;
宝宝吮吸手指也常可能是因为饥饿,那就赶紧给他补充点能量;
宝宝吮吸手指有时是因为情绪紧张,那就多给他一些安抚放松;
宝宝吮吸手指有时是因为缺乏关注,那就多花一些时间陪伴他;
宝宝吮吸手指有时是因为无聊烦闷,那就让他做些有趣的活动;
宝宝吮吸手指有时是因为习惯动作,那就给他手中抱一个玩具;
总有对策能把宝宝的小手从嘴巴里“解放”出来。
一般来说,宝宝进入并适应集体生活后,吮吸手指的行为会逐渐消失。如果3、4岁的宝宝在白天还偶尔有吮吸手指的行为,也完全可以忽略之,因为强行制止还可能有强化行为的副作用。
一些研究认为,6岁后继续吮吸手指的宝宝与不再吮吸手指的宝宝相比,前者的父母大都有强迫他们早期戒掉吮吸手指习惯的经历。因此,与其早期强行制止宝宝吮吸手指,还不如就让宝宝按着自己的规律发展。
妈妈问,虾米妈咪答
Q:宝宝总吮吸手指,会影响长牙和说话吗?
A:只要不是一天24小时频繁、连续地吮吸手指,即使宝宝一天都在陆陆续续地吮吸手指,也不会对牙齿和语言发育造成明显的不良影响。
Q:宝宝总吃手,会不会吃下很多病菌?
A:小宝宝拿到任何东西都喜欢往嘴里塞,比起玩具、毛巾等物品,吮吸手指能吃下的病毒细菌真的微乎其微。父母只要尽可能保持宝宝的小手和口周皮肤清洁干爽,就足够了,不必担忧。
Q:宝宝太迷恋吃手,怎么办?
A:小宝宝如果吮吸手指的情况非常严重,可以给他寻找合适的替代安抚物,比如安抚奶嘴、小被子、小玩具等。安抚奶嘴是目前常使用的替代安抚物,但一些研究认为吮吸手指的宝宝较吮吸安抚奶嘴的宝宝睡得更安稳,而且安抚奶嘴可能会延长宝宝吮吸的时间。所以,是否给宝宝用安抚奶嘴需要家长权衡考虑。
大宝宝如果吮吸手指的情况非常严重,尽量让他多参加活动,让他没有时间吮吸手指。还可以让他制定一个戒掉吮吸手指的阶段目标,只要有进步就要表扬,利用适当的赞美和奖励,让宝宝逐渐戒掉吮吸手指的习惯。
宝宝6岁后,如果还是非常迷恋吮吸手指,可能需要找心理医生帮助寻找深层次的原因。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