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0187497
◎不朽的经典,中世纪文明的百科全书
◎《神曲》全新中文全译本
近20年来汉语世界*《神曲》中文全译本,也是传统诗歌体《神曲》无删节中译本,由年逾八旬的意大利文翻译家肖天佑历时多年从意大利语原文苦心译就,融入肖教授六十载意大利文教学、翻译经验和思考。
◎平实晓畅,简洁准确,为所有读者提供全新名作阅读体验
- 与其他版本不同,商务版《神曲》译者充分考虑到我国读者的阅读习惯,根据意大利原文韵律,灵活运用我国传统诗歌形式,杜绝机械逐字逐句翻译,而在充分理解原文意义的前提下,尽量使用现代日常语言成文,译文更加平实通俗。
- *限度地压缩注释的数量、简化注释的文字,使其注释更加精炼准确。
- 采用脚注。既帮助读者理解《神曲》诗句的确切含义,又不过多地分散读者阅读时的精力。
◎百余幅经典插图
配以古斯塔夫·托雷经典版画,充分展现《神曲》故事魅力
◎百余篇译者细致导读
每曲均由译者亲自撰写导读,全方位了解《神曲》的背景、内容及特色。
◎16开平装大开本设计,排版疏朗,易于阅读。函套包装,便于收藏。
«每套附“纪念2021年但丁逝世700周年”特别版定制金色贴纸一枚
«每套赠送但丁主题特别版定制四色明信片三张
译者的话:
但愿我这个以诗体翻译的版本,能够得到我国读者的青睐,能让我国读者更好地了解《神曲》,在我国掀起一个阅读《神曲》的小小热潮。
——肖天佑
《神曲》分为《地狱》《炼狱》和《天国》三卷,讲述了作者但丁在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陪同下游览地狱与炼狱,又在贝阿特丽切的陪同下游历天国的故事,采用中世纪流行的幻游形式。当时正是整个欧洲由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过渡的时期,但丁借助《神曲》充分揭露、批判了基督教上层贪腐成性的罪恶行径,讴歌了一批为宗教和社会改革而献身的人士,同时还对中世纪的哲学、科学、历史、文学等做了概括性总结,被誉为“中世纪文明的百科全书”。
- 目录:
卷:地狱篇
译者序
曲
……
第三十四曲
《地狱篇》专有名词中外文对照表
第二卷:炼狱篇
译者序
曲
……
第三十三曲
《炼狱篇》专有名词中外文对照表
第三卷:天国篇
译者序
曲
……
第三十三曲
《天国篇》专有名词中外文对照表
译后记
译者序·地狱篇(节选)
早在清末民初,我国文人和作家就已提到但丁的《神曲》,就是说那时《神曲》就已进入我国读者的眼界。早明确提到但丁及其《神曲》的要算钱单士厘女士,她的丈夫曾是清朝政府派驻意大利的公使,与夫携子逗留罗马期间留意那里的政治、文化和艺术等方面的情况,归国后便写了《归潜记》一书(1910年),介绍她在那里的见闻,其中有关但丁《神曲》的记述如下:“义儒檀戴《神剧》(即但丁《神曲》)书中,清净山(即炼狱山)凡九重,下一级,遇婆尼法爵(即卜尼法斯)……”(见田德望版《神曲》译本序)这些记述虽不尽准确,但对我国读者初识但丁已是难能可贵。
清末民初的文艺评论家王国维在其著作《红楼梦评论》第五章余论中,也明确提到了但丁的《神曲》:“唐旦(即但丁)之《天国喜剧》(即《神曲》)。”另外,胡适在其著作《文学刍议》中写道:“欧洲中古时,各国皆有俚语,而以拉丁文为文言,凡著作书籍皆用之,如吾国之以文言著书也。其后意大利有但丁诸文豪,始以其国俚语著作。诸国踵兴,国语亦代起。”他号召大家以但丁为榜样,用白话文写作。至于《神曲》对我国作家写作方面的影响,莫过于老舍的《四世同堂》:但丁的《神曲》分三部100曲,而老舍的《四世同堂》也是三部100段。
然而,真正向我国读者介绍但丁《神曲》的人,要算钱稻孙先生(前面提到的钱单士厘女士之子):1921年他以骚体翻译了《神曲·地狱篇》、二、三曲,以《神曲一脔》为标题在《小说月刊》上发表。可惜他仅仅翻译发表了三曲,就再也没有下文了。1949年前后,有一些译者从英语、法语或日语版翻译出版过《神曲》的片段或单部,直到1949年王维克先生从法语版翻译出版了《神曲》全译本,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62年朱维基先生又从英语版翻译出版了《神曲》全译本,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两个译本算是我国早的《神曲》全译本了,但都不是从意大利语直接翻译过来的。
1990年,北大教授田德望翻译的《神曲·地狱篇》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开创了我国由意大利语直接翻译出版《神曲》的先河。199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又出版了田先生的《神曲·炼狱篇》;2000年田先生抱病终于完成了《神曲·天堂篇》的翻译,于2001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至此我们才得以读到完整的、由意大利语直接翻译的但丁巨著《神曲》。不过田译放弃诗歌体而采用散文体,对于那些强烈爱好诗歌的读者来说,可能稍欠快意。2000年,黄文捷先生采用自由体诗翻译的《神曲》全译本由广州花城出版社出版。这个版本影响较大,后来其他出版社也多次再版。2009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又出版了香港译者黄国彬先生的《神曲》全译本,也是从意大利语直接翻译的,而且采用格律诗的形式,当属一绝,销量也不错。
纵观这些译本,我个人觉得它们有个共同点:过于关注但丁《神曲》的评注,客观上把读者的注意力吸引到这些评注上去了,分散甚至伤害了读者对《神曲》本身的阅读与欣赏。黄国彬在其《译者序》中明确写道:
注释《神曲》,至少有两个目标:,给初涉《神曲》的汉语读者必要的方便,让他们经翻译之门,走进一个前所未见的世界。第二,给学者(尤其是翻译学者、比较文学学者)提供各方面的资料。要达到个目标,困难不大;要达到第二个目标,就得像赫拉克勒斯(Hercules)决意接受12件苦差了。
(但丁:《神曲·地狱篇》,黄国彬译注,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第5—6页)
黄文捷在译完全部《神曲》后也感慨地写道:
读者在读过伟大诗人但丁的这部浩瀚巨著《神曲》之后,必会感到其中的注释何其繁多,有时甚至会繁多到令人生厌的地步,但与此同时,恐怕也会有相反的感觉,即感到这些注释的必要性;感到这些注释对于理解或加深理解诗句,是颇有裨益的,尽管有时,对某一诗句的解释,或对某一典故的考证,有几种诠释同时出现,令人无所适从。
(但丁:《神曲·天堂篇》,黄文捷译,
花城出版社,2000年,第489页)
他们对《神曲》原文版本都照译无误,有时甚至还会参照别的版本的注释加以发挥。这样做的结果是:《神曲》译本中的注释远远超过正文的字数与篇幅。这一方面与译者依据的原版《神曲》有关,另一方面与译者的主观认识也有关系,像前面援引的黄国彬与黄文捷先生的表白。至于意大利文原版《神曲》,如版的Dante Alighieri, La Divina Commedia a cura di Natalino Sapegno(但丁:《神曲》,N. 萨本尼奥编著)中,编者在篇首就声明:“Accogliendo … l’invito dell’editore di compilare un nuovo commento alla Commedia, avevo in mente alcuni criteri metodici generali …”(“接受出版商邀请为《神曲》编写一本新的评注的时候,我脑子里就有了一些有关写作方法的通用标准……”)就是说,他这本但丁《神曲》和其他版本一样,也是一本“评注”,一本新的评注(这有点像我国的金圣叹点评《水浒传》,或脂砚斋点评《红楼梦》),其中评注的数量远远超过但丁《神曲》的原文。译者拿这样的《神曲》来翻译,便不自觉地把大量评注都翻译了过来,造成评注远多于正文的结果。
我粗略做了个统计:原文版但丁《神曲》,如萨本尼奥这本,有时注释能占到页面的八分之七。而我们那三个从意大利语直接翻译过来的译本,注释也不少:但丁《神曲·地狱篇》曲有136个诗句,田译有41个注释,从版面来说,译文近3页,注释就有6页;黄文捷的译本,有38个注释,译文近5页,注释近5页;黄国彬的译本,有47个注释,译文近5页,注释近10页。这些注释对译者理解原文的意思非常重要,但在读者阅读的过程中却可能起到相反的作用。总之,这些译本注释的数量与诗句的比例平均为一比三,从理论上讲,这就意味着读者每读三句诗就要停顿下来去看一个注释。这势必会打断读者的阅读节奏,打断他理解《神曲》的节奏,从而有可能破坏他的阅读兴趣,破坏他在阅读中的快感和享受。顺便说一句:原文中的那些注释对我们准确理解原文的意思非常重要;但是作为译者,我们在准确理解了原文的意思后,还有必要把这些帮助我们理解的注释翻译过来,让读者再重复经历一番我们的理解过程吗?至于那些带考证性质的注释,它们除对研究者和学者有一定参考价值外,对普通读者有什么益处呢?
所以,我个人觉得,翻译《神曲》有两种思路:1.主要从读者的角度考虑,紧紧把握但丁《神曲》的内容,译成一本简练易读的版本,让普通读者,包括高中和大学在读的学生、不懂外语的作家和一切想涉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作品却不懂意大利语的人读懂这部难解的巨著,并从阅读中享受到他应该得到的乐趣。具体做法就是,除使用现代汉语通用的字词和句子结构外,尽量减少注释的数量,尽量让读者在阅读时少停下来看注释,不破坏读者阅读的兴致。2.为学者和研究者考虑,言辞不避古今,注释力求详尽。而我的这个译本要追求的却是种。
我的目的达到了吗?现在我只能说:谢谢作为读者的你选择了这个译本,诚恳欢迎你读过之后提出你的评论、批评与建议。
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纪的*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初一位诗人。
——恩格斯
我认为文学及一切书籍的*就是《神曲》。《神曲》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读的。不读这本书就是剥夺了我们享用文学所能给予我们的*礼物的权利。
——博尔赫斯
地狱篇·曲(节选)
但丁设想的地狱位于耶路撒冷附近,入口则开在一片森林之中。1300年但丁偶然迷途陷入这处密林。密林景象恐怖、阴森,让但丁觉得身陷绝境;加之又有三只猛兽拦路(它们是一只花豹,象征肉欲;一只雄狮,象征骄傲;一只母狼,象征贪婪。简而言之,它们代表了基督教教义列举的人类的主要罪行),更让但丁丧失了前行寻求正路的勇气。正当但丁面对一座山丘进退维谷之时,维吉尔[1]的灵魂显现。维吉尔是但丁崇拜的古罗马诗人;但丁曾怀着爱与敬,反复读维吉尔的诗,研习维吉尔的诗韵,所以对维吉尔说:“你是我权威, / 你是我老师, / 荣誉与技艺, / 全都归于你。”
维吉尔答应帮但丁另辟路径,翻越面前那座阳光笼罩的山丘,前去游历地狱与炼狱,然后再把他交给贝阿特丽切[2]的灵魂,由她带领但丁游历天国。有维吉尔的承诺与帮助,但丁满怀信心地接受维吉尔的建议,跟随着他开始了那艰难而光荣的冥界之旅。据注释家们推算,但丁构思的冥界之旅始于1300年4月8日清晨。
恐怖、阴森的密林在这里有着三重象征意义:一是象征但丁失去贝阿特丽切这个精神上的向导之后,陷入迷惘和错误之中不能自拔;二是象征基督教世界,尤其是意大利,由于教皇同时掌握世俗和宗教双重权力,主教僧侣贪婪成风,买卖圣职,教会日益腐败;三是神圣罗马皇帝放弃自己职责,封建割据势力纷争不已,国家陷入混乱状态。但丁作为个人,迷途知返,愿意悔过自新;作为人类代表则揭露现实生活的黑暗,唤醒人心进行改革,让自己和社会都能得救。这就是但丁创作《神曲》的宗旨。
密林
人生半征程,
迷路陷密林。
歧路已远离,
正道难寻觅。
密林暗且阴,
浓密又荒僻,
言语难表述,
内心存余悸。
犹如面对临终,
悲痛难以说清。
先表三只猛禽,
再说维氏[3]福星。
阳光照耀下的山丘
何以入密林,
我也说不清,
只觉昏沉沉,
误入歧路行;
战战穿谷走,
小丘拦去路,
仰面向上看,
阳光满山巅。
太阳啊上帝,
教人善行积,
驱尽邪与魔,
澄清我心湖。
黑暗已远离,
恐惧稍平息,
回首看密林,
犹如落海人:
登岸望波涛,
喘息伴余悸。
我心亦如此,
恐惧仍难避,
不禁想提问:
恶林啊幽谷,
有无活灵魂
你可曾放过?
稍事休息后,
沿坡向上攀:
一足踏在地,
一足半空悬。
三只猛兽
山路渐陡峭,
卧伏一花豹:[4]
灵便且轻巧,
斑斑花皮毛,
不左也不右,
拦住我去路;
前行既不能,
几度思回头。
此时天刚亮,
太阳居白羊;
上帝造物时,
令其白羊始。[5]
旭日壮我胆,
春风暖心田,
上帝同我在,
何惧豹作怪。
另有雄狮一头,[6]
昂首迎面走来;
饿狮若一声吼,
空气也会战抖。
还有一只母狼, [7]
消瘦而且贪婪
(众多罪犯获刑
首因就是贪婪),
母狼凶残相,
令我心惶惶;
登顶的信心
因它而尽丧。
犹如一赌徒,
欢喜下赌注,
轮到输钱时,
悲哀满心思。
母狼缓缓行,
步步逼我近;
我心已慌乱,
欲退回幽林。
注释:
【1】维吉尔(Publio Virgilio Marone,公元前70—前19年),古罗马诗人。他的主要作品为长篇史诗《埃涅阿斯纪》,讲述特洛亚英雄埃涅阿斯(现代意大利文为Enea,译为埃涅阿)在特洛亚城被希腊人攻陷后,逃亡到意大利建立新的邦国的故事。古罗马传说称,建立罗马城的英雄罗穆洛和雷莫兄弟,就是埃涅阿斯的后裔,所以古罗马人以自己源于特洛亚这一古老而文明的民族而自豪,古罗马皇帝也乐意把自己与埃涅阿斯家族联系起来。可见《埃涅阿斯纪》深受罗马人热爱。但丁非常崇拜维吉尔,认为他是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齐名的哲人,不仅尊称其为自己的老师,还选择他(的灵魂)作为自己幻游地狱与炼狱的向导。
【2】贝阿特丽切(Beatrice Portinari,1266—1290年),是但丁童年时的偶像,24岁就英年早逝,但丁始终未能向她表达爱慕之情。在但丁的观念中,贝阿特丽切象征信仰和神学,维吉尔象征理性和哲学,而在中世纪信仰和神学高于理性和哲学,人要靠信仰和神学洗涤罪恶,求得灵魂重生进入天堂。所以但丁要把贝阿特丽切安排为他游历天国的向导。
【3】维氏指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因诗句节奏需要,这里简化为“维氏”,我觉得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
【4】豹象征肉欲。
【5】按照基督教的说法,上帝造物始于春季,造出太阳后就将其放在白羊座中,并让它从那里开始一年的运行。白羊即白羊座。
【6】狮子象征骄傲。
【7】母狼象征贪婪,包括贪财、贪色、贪做官。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