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0493618
叶大密得意弟子,濮冰如、金仁霖、蒋锡荣、曹树伟,称为叶家的“一大三小”;
叶大密太极拳功法笔记;
孙存周、田兆麟、徐哲东、马岳梁的亲笔书信。
○金仁霖的功法传授讲义,包括拳谱、拳照、要诀,拳学札记
○太极拳历史、源流、轶闻的严谨考证
○孙存周、田兆麟、徐哲东、马岳梁的亲笔书信
○叶大密老师太极拳功法笔记
编 功法传授
柔克斋太极拳名目
辅助行功式
推手简言
散手行功式
太极剑谱
太极刀谱
武当对剑
杨家太极拳老谱
金仁霖拳学札记
第二编 溯端竟委
源流考
几个有关太极拳历史考证问题的科学探讨
《陈长兴太极拳歌诀、总歌》出自《洪洞通背拳图谱》
宋的武当剑术和李景林的武当对剑法源流不同考
李亦《太极拳小序》写作时间考
校辩记
杨氏太极拳学者修改太极拳经典著作的例证
为《杨式太极是一家》补漏正误
《中国唐代三世七太极拳与剑术》辨伪
《苌氏武技书》重校记
……
拳人史话
闲记杂谈
第三编 见字如面
通信
日记
第四编 叶大密老师太极拳笔记选编
记奇遇李景林将军
语录
跌打损伤验方
太极刀名称歌
太极黏连枪
……
附录 我师慰苍
【前言】
金仁霖与叶氏太极拳大事简记
叶氏太极拳第二代传人,主要有叶氏嫡传“一大三小”,即濮冰如、蒋锡荣、金仁霖、曹树伟。其中金仁霖先生不仅拳艺精湛,推手极其轻灵、精妙,尤其在太极拳理、法、功、技各方面,以科技工作者的严谨态度进行了系统梳理,先后在《武魂》《中国太极拳》《太极》《上海武术》《武林》等刊物上发表多篇文章。这些令人信服的研究成果,足以代表当代太极拳研究的学术水平。
1947 年,金仁霖由同学林镇豪介绍,从武当太极拳社叶敏之老师学练太极拳、剑并推手。
1951 年12 月,金仁霖应王震司令员借调,支援新疆七一棉纺厂建设。1952 年10 月返沪。
1953 年,金仁霖与蒋锡荣、曹树伟同时拜师,列入叶大密老师门墙,悉心研习太极拳、武当对剑,其时上海武术界将他们三人与叶大密老师早年的学生、杨澄甫先生的得意女弟子濮冰如,并称为“叶家的一大三小”。
【书摘】
金仁霖拳学札记
太极小道
太极小道,自非急务,时或留心,见万类皆比拟之,日久未有不技进于道者,所谓行、住、坐、卧,一动一静,无往而非功夫也。所难者,任情恣性然后为之,虽半遍拳架不为少,若急于成事,虽日练万遍,不能佳也。
斜川步
斜川步旧名雁行步,两脚前后距离随各人身材高矮及架式高低而定,总以能使自己进退不勉强为度。两脚掌平行如雁群之飞行,身虽前后参差,翼仍保持平行,故称雁行步。孙禄堂在《八卦掌学》第七章《太极学》节《太极学图解》中所谓“两足形式如斜长方形”,指的就是这种步法。因为它像牌九中的长三六,所以叫它“长三步”。1982 年第4 期《新体育》第40 页黄万祥《八卦掌的特点》中就有“长三步”的说法。牮柱之式
周稔丰《太极拳常识》“步法”说,吴式太极拳做弓步时,两腿前后距离较小,上体前倾(一般耳根不超过前脚脚尖),自顶至后脚跟应成一条斜的直线,眼要向前平视,此即所谓“牮柱之式”(牮柱为预防屋墙倾倒用的斜撑着的直柱)。裴锡荣《河南正宗形意拳》之李英昂序中,在评及宝显庭(名鼎,陕西长安人)的形意拳谓:“从拳式观之,有整劲不失形意真意,然其身法斜倾不正,主张自头至足,如一直杆若牮柱状,疑为宝先生个人心得。盖形意拳身法,以正为贵。早年王芗斋先生传我身法口诀有虚灵挺拔、轻松匀整八字,亦求正也。不正则无法虚灵,更不能轻松。宝先生以斜为正,颇难明其奥妙所在。”
金仁霖先生秉承叶大密师衣钵,夙精拳技,深明学理,知识渊博,著作等身。他的大作《慰苍先生金仁霖太极传心录》问世,对太极拳的正本清源、健康发展,乃至太极拳文化的弘扬,定会做出有益贡献。
——吴文瀚
慰苍先生兼祧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明,他以金石鉴赏的眼光与科技工作者的智慧,系统地梳理了太极拳理、太极拳史、太极拳技、太极拳教学法,承上启下,其功厥伟。
——二水居士
金仁霖拳学札记
太极小道
太极小道,自非急务,时或留心,见万类皆比拟之,日久未有不技进于道者,所谓行、住、坐、卧,一动一静,无往而非功夫也。所难者,任情恣性然后为之,虽半遍拳架不为少,若急于成事,虽日练万遍,不能佳也。
斜川步
斜川步旧名雁行步,两脚前后距离随各人身材高矮及架式高低而定,总以能使自己进退不勉强为度。两脚掌平行如雁群之飞行,身虽前后参差,翼仍保持平行,故称雁行步。孙禄堂在《八卦掌学》第七章《太极学》节《太极学图解》中所谓“两足形式如斜长方形”,指的就是这种步法。因为它像牌九中的长三六,所以叫它“长三步”。1982 年第4 期《新体育》第40 页黄万祥《八卦掌的特点》中就有“长三步”的说法。
牮柱之式
周稔丰《太极拳常识》“步法”说,吴式太极拳做弓步时,两腿前后距离较小,上体前倾(一般耳根不超过前脚脚尖),自顶至后脚跟应成一条斜的直线,眼要向前平视,此即所谓“牮柱之式”(牮柱为预防屋墙倾倒用的斜撑着的直柱)。裴锡荣《河南正宗形意拳》之李英昂序中,在评及宝显庭(名鼎,陕西长安人)的形意拳谓:“从拳式观之,有整劲不失形意真意,然其身法斜倾不正,主张自头至足,如一直杆若牮柱状,疑为宝先生个人心得。盖形意拳身法,以正为贵。早年王芗斋先生传我身法口诀有虚灵挺拔、轻松匀整八字,亦求正也。不正则无法虚灵,更不能轻松。宝先生以斜为正,颇难明其奥妙所在。”
平肩和仄肩
杨澄甫《太极拳使用法》解释武禹襄拳论“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时说:“所谓意气的换法,犹如半瓶水,左侧则左荡,右侧则右荡,能如是不但得圆活之趣,更有手舞足蹈之乐。至此境地,若人阻我练拳,恐欲罢不能也。”叶大密老师教拳时,把半瓶水演绎为“如半管水银”“如荷叶承露”,形容太极拳之轻灵,有倾即泻。因此他主张在练拳进退转换时,要“身沉、胯松、腰转,以虚侧肩合实侧脚”。这与清代苌乃周《苌氏武技书》“仄肩”节提出的“一肩高兮一肩低,高高低低不等齐,低昂递换多变化,七搒十势亦出奇”不谋而合。孙派拳学则将此称作“卸肩”。
肩的高低一方面与身体的正仄有关。双手(臂)齐出的正身式势,多用平肩。单手左右呼应的仄身式势,多后高前低,也有前高后低。《苌氏武技书》卷二“论手足”一节中所谓“出手脱肩里合肘,左右扶助如水流,击动首尾一线起,打法何须掤攀勾”。同书卷五“二十四字偏势退华山看果”一节有云“一肩高,一肩低,一胯擎,一胯落”,可见肩的高低还与左右腿(足)的进退转换有关。拳势之中,无须拘泥于“两肩切忌一高一低”之论。
化劲、运劲、发劲
化劲要虚空粉碎,运劲要连绵贯穿,发劲要沉着松净。虚空粉碎则自身各部分彼此不相牵制,没有这里动那里摇的相互影响,从而才能把对方的来劲消化干净;连绵贯穿则源源不绝,有缝就渗,钻得进,提得起;沉着松净则安舒稳妥,完整不偏,清脆利落,脱得开,放得远。
1958 年,我在淮海公园与田兆麟老师推手,田老师说:“推手打人,要打得你脚跟咚咚响,甚至发痛,而身上却不觉得痛才对。老三先生(指杨健侯)打人就是这样的。”这样的功夫,总归还在于练习时的用意放松,不持力气。这几句话说来容易,做到却难。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