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9731731
《犯罪学与刑事司法手册》丛书涵盖了当前国际上犯罪学与刑事司法领域内的各类热门议题,包括犯罪学理论、法社会学、帮伙犯罪、青少年越轨行为与青少年司法、毒品与社会、犯罪测量等。丛书之一《犯罪学理论手册》系统的阐述了全新的犯罪学理论,并对各种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总结,对犯罪学科发展和犯罪预防和改造意义重大,有益于我国法治建设。
作者简介
章 绪论:理论与当代犯罪学查尔斯·蒂特尔(Charles R.Tittle)
节 理论科学
第二节 犯罪学领域的其他哲学中的理论
一、问题解决犯罪学
二、理解分析
三、描述犯罪学
四、批判性工作
五、虚无思维
六、改良
第三节 概要
第二章 犯罪的相关因素
马特·德利西(Matt DeLisi)和迈克尔·沃恩(Michael G.Vaughn)
节 概述
第二节 性别
第三节 年龄
第四节 种族
第五节 气质
第六节 人格
第七节 自我控制或者自我调节
第八节 家庭因素或者养育因素
第三章 犯罪学中的理论检验
特拉维斯·C.普拉特(Travis C.Pratt)
节 检验犯罪学理论的指导方针
一、学习一些技能
二、熟悉本领域所用的数据集
三、了解文献
四、提出很好的问题
五、获取准确的数据
六、凭经验回答所提问题
七、排除方法论产物
八、了解自己工作的意义
九、寻求和听取建议
十、选择合适的刊物
十一、做好修改准备
第二节 结论
第四章 威慑托马斯·A.洛克伦(Thomas A.Loughran)、雷·帕特诺斯特(Ray Paternoster)和道格拉斯·B.韦斯(Douglas B.Weiss)
节 概述
第二节 制裁威胁感知对犯罪的影响
第三节 威慑与警察
一、警察力量和警察资源的规模
二、警务策略
第四节 威慑与监禁
一、监禁与再犯
二、成人弃权
第五节 结论
第五章 当代生物社会犯罪学:对2000~2012年文献的系统评论
巴恩斯(J.C.Barnes)、布莱恩·鲍特韦尔(Brian B.Boutwell)
和凯文·比弗(Kevin M.Beaver)
节 什么是生物社会犯罪学?
一、进化犯罪学
二、生物犯罪学
三、行为遗传学
四、分子遗传学
五、神经犯罪学
六、当前的焦点
第二节 文献搜索过程和选入标准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进化犯罪学研究结果
二、生物犯罪学研究结果
三、行为遗传学研究结果
四、分子遗传学研究结果
第四节 讨论
第六章 关于青少年冒险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发展观点
伊丽莎白·考夫曼(Elizabeth Cauffman)、凯特琳·卡瓦纳(Caitlin Cavanagh)、幸子·唐利(Sachiko Donley)和阿普丽尔·贾尔·托马斯(April Gile Thomas)
节 概述
第二节 青少年犯罪是正常的吗?
年龄-犯罪曲线
第三节 青少年为什么进行犯罪?
一、社会情绪系统的激活
二、认知控制系统的激活
三、青少年停止犯罪
第四节 青少年犯罪是否因犯罪而受到不同的对待?
一、少年犯罪人的罪责是否与成年犯罪人相同?
二、法律制度怎样对待青少年犯罪人?
第五节 结论
第七章 社会解组理论的挑战:社会解组社区的结构性
特征与犯罪的连接
查莉丝·库布林(Charis E.Kubrin)和詹姆斯·沃(James C.Wo)
节 社会解组理论
第二节 社会解组理论的挑战
第三节 有前途的理论发展
一、集体效能
二、社会资本
三、社会纽带和邻里网络
第四节 结论
第八章 日常活动、少年犯罪与青少年聚会
乔斯·阿古斯迪纳(Jose R.Agustina)和马库斯·费尔森(Marcus Felson)
节 青少年聚会的重要性分析
第二节 青少年聚集场所稳定吗?
第三节 回顾:从历史背景中看日常活动理论的新颖性
第四节 从强调社会学调查到聚焦情境分析的演进
第五节 剖析:完善犯罪分析三角形模式
第六节 展望: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社会学趋势
第七节 决策者应当优先考虑无监督型环境
第八节 作为少年犯罪通道和转换空间的聚集场所
第九节 提出青少年日常活动的十项原则和八个监督等级标准
第十节 对未来研究的思考
第九章 环境犯罪学
艾登·西德博特姆(Aiden Sidebottom)和理查德·沃特利(Richard Wortley)
节 概述
第二节 环境犯罪学的历史和概念基础
一、犯罪学根源
二、心理学根源
第三节 环境犯罪学的主要观点
一、日常活动观点
二、犯罪模式理论
三、理性选择观点
第四节 理论的实践应用
一、犯罪制图
二、预测型警务
三、问题导向警务
四、情境犯罪预防
五、防控犯罪设计
第五节 批评、争论和未来方向
一、作为犯罪原因的直接环境
二、犯罪人的动机
三、非西方环境中的环境犯罪学
四、整合环境犯罪学与犯罪学
第十章 犯罪和少年犯罪的控制理论
切斯特·布里特(Chester L.Britt)和迈克尔·罗克(Michael Rocque)
节 概述
第二节 什么是犯罪的控制理论?
第三节 理论基础:控制理论的假设
第四节 控制的来源
一、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
二、正式控制和非正式控制
第五节 解释的层次:宏观层次、微观层次和多层次的控制理论
一、宏观层次控制理论
二、微观层次控制理论
三、多层次控制理论
第六节 考虑时间因素:生命过程理论和发展理论
第七节 控制理论的挑战和机会
第八节 结论
第十一章 紧张、经济地位与犯罪
罗伯特·阿格纽(Robert Agnew)
节 经济地位与犯罪
第二节 经典紧张理论概述
第三节 一般紧张理论概述
第四节 经济地位对紧张的影响
一、目标阻塞与相对剥夺
二、对经济问题的体验
三、不能通过合法手段获得必需品
四、不能通过合法手段满足成瘾,包括毒瘾、赌瘾和购物瘾
五、经济地位对其他紧张的影响
六、更经常影响较富的人的紧张
七、经济地位与犯罪应对
第五节 结论
第十二章 社会学习理论
罗纳德·艾克斯(Ronald L.Akers)和卫斯理·詹宁斯(Wesley G.Jennings)
节 概述
第二节 理论起源
第三节 核心理论要素
第四节 超级分析视角的经验性支持
第五节 跨文化检验
第六节 社会结构型社会学习:一种跨层次理论模型
第七节 结论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第十三章 文化过程、社会秩序与犯罪学
马克·伯格(Mark T.Berg)、埃里克·塞维尔(Eric A.Sevell)和埃里克·斯图尔特(Eric A.Stewart)
节 引言
一、古典理论家与文化
二、文化解释的兴衰
三、本章的任务
第二节 文化与越轨行为:早期观点
一、文化变迁与社会秩序:早期的芝加哥学派
二、肖和麦凯与文化理论
三、社会制度与失范
四、批评与争论
五、对文化效应的系统解释
第三节 文化过程与越轨行为:近期发展
一、文化过程的理论复兴
二、文化过程的经验性评估
三、当前研究现状和替代性观点
第四节 结论
一、早期观点
二、文化解释在理论中的消失与重现
第十四章 贴标签理论:过去、现在与未来
露丝·特里普利特(Ruth Triplett)和林赛·厄普顿(Lindsey Upton)
节 概述
第二节 贴标签的出现
第三节 兴趣尚存
一、林克(1983、1987、1989):精神疾病的修正型贴标签理论
二、布雷思韦特(1989):《犯罪、羞耻与重整》
三、谢尔曼(1993):对抗理论
四、海默和松枝(1994):不同社会控制
五、桑普森和劳布(1997):不利条件累积型生命过程理论
第四节 现在与未来展望
一、伯恩伯格和同事们(2003,2006):检验标签效应的中介因素
二、施特芬迈尔和厄尔默(2005):《一个垂死的小偷的供述》
三、赫希菲尔德(2008):少年犯罪标签的重要性下降
四、文化犯罪学:文化事业与有争议的意义
第五节 结论
第十五章 女权主义理论
乔安妮·贝尔纳普(Joanne Belknap)
节 概述:女权主义犯罪理论的识别、应用和进展
第二节 女权主义理论的项贡献:认识压迫的交集
第三节 女权主义理论的第二项贡献:女权主义道路理论
第四节 女权主义理论的第三项贡献:男性气质的作用
第五节 结论
第十六章 批判犯罪学
马丁·施瓦茨(Martin D.Schwartz)和亨利·布朗斯坦(Henry H.Brownstein)
节 前言
第二节 理论的角色
第三节 主流犯罪学理论和批判犯罪学理论
第四节 批判犯罪学
一、女权主义犯罪学
二、左派现实主义理论
三、罪犯犯罪学
四、文化犯罪学
五、有权势者的犯罪
六、后现代犯罪学
七、调和犯罪学
八、其他批判犯罪学
第十七章 整合犯罪学理论
马文·克罗恩(Marvin Krohn)和杰弗利·沃德(Jeffrey T.Ward)
节 整合犯罪学理论
第二节 理论整合的类型
第三节 理论整合的争论
一、科学的发展
二、冲突的假设
三、整合理论的复杂性
第四节 犯罪行为整合理论的实例
第五节 理论整合的未来
一、社会遗传观点和其他特质类特征
二、发展和生命过程观点
三、作为发展环境的邻里
四、研究设计和分析工具
第十八章 犯罪的发展与生命过程理论
塔拉·雷纳·麦吉(Tara Renae McGee)和戴维·法林顿(David P.Farrington)
节 发展与生命过程的起源
第二节 相互矛盾的观点
一、稳定性和连续性
二、个人选择
三、犯罪的相关因素
第三节 主要的发展与生命过程理论
一、反社会行为的发展进程——杰拉德·帕特森
二、发展道路——罗尔夫·洛伯
三、社会发展模式——戴维·霍金斯和理查德·卡塔拉诺
四、非正式社会控制型随年龄变化理论——罗伯特·桑普
森和约翰·劳布
五、相互作用理论——特伦斯·索恩伯里和马文·克罗恩
六、情境行动理论——珀-奥洛夫·威克斯特龙
七、长期持续型反社会行为与青少年期型反社会行为
——特里尔·莫菲特
八、整合型多层次控制理论——马克·勒布朗
九、整合认知反社会潜能理论——戴维·法林顿
第四节 发展与生命过程犯罪学研究的未来方向
第五节 总结
第十九章 反社会行为和犯罪行为的生物社会基础
陈瑞云(Frances R.Chen)、高瑜(Yu Gao)、安德烈阿·格伦(Andrea L.Glenn)、莎伦·尼弗(Sharon Niv)、吉尔·波特诺伊(Jill Portnoy)、罗伯特·舒格(Robert Schug)、杨雅玲(Yaling Yang)和艾德里安·雷恩(Adrian Raine)
节 前言
第二节 遗传学
一、主要研究结果
二、生物社会相互作用
第三节 大脑的结构与功能
一、主要研究结果
二、生物社会相互作用
第四节 神经心理学
一、主要研究结果
二、生物社会相互作用
第五节 心理生理学-自主神经系统
一、主要研究结果
二、生物社会相互作用
第六节 激素
一、主要研究结果
二、生物社会相互作用
第七节 结论
第二十章 从理论到政策再回到理论
斯科特·德克尔(Scott H.Decker)
节 从理论到政策
第二节 理论的具体应用
帮伙理论、帮伙研究与帮伙实践
第三节 关于犯罪学中政策与理论的未来的结论
第二十一章 犯罪学家如何解读对犯罪的统计解释?
——对已发表研究中定量建模的述评
戴维·韦斯伯德(David Weisburd)、布里安娜·凯夫(Breanne Cave)和亚力克斯·R.皮盖惹(Alex R.Piquero)
节 引言
第二节 可解释变异及其对评估多变量建模的重要性
一、可解释变异和正确的模型设定
二、作为解释程度及遗漏变量偏差的指标的R2的局限性
第三节 研究
确定和编码论文的方法
第四节 结果:犯罪学家如何使用R2?
第五节 讨论和结论
第二十二章 情境理论:互动与行动机制在犯罪解释中的重要性
珀-奥洛夫·威克斯特龙(Per-Olof H.Wikstrm)和凯勒·特雷波(Kyle Treiber)
节 模糊的情境概念:将直接环境与情境混为一谈
第二节 日常活动理论:错失了机会吗?
一、互动模式
二、忽视个别差异
第三节 理性选择理论:是一种很好的理论吗?
一、科尼什和克拉克的理性选择理论的应用
二、主要假设
三、适当的行动机制
四、情境模式
五、机会理论:日常活动与理性选择理论的结合
第四节 情境行动理论:是一种更好的选择吗?
一、情境与情境机制的概念
二、情境模式:个人倾向-接触环境-特定行动假设
三、犯罪原因中行动过程的关键成分与步骤
四、比较情境行动理论与机会理论(日常活动理论和理性选择理论)
五、可检验性
第五节 结论
第二十三章 宏观层次理论:犯罪学研究的关键组成部分
埃里克·鲍默(Eric P.Baumer)和阿什丽·阿尔尼奥(Ashley N.Arnio)
节 引言
第二节 共同之处和不同特点
第三节 整理和评价宏观层次犯罪理论
一、总的考虑
二、宏观层次理论的相对因果关系重点
三、宏观层次理论的理论适当性和经验适当性
第四节 结论性思考
第二十四章 关于犯罪学理论的国际化研究告诉了我们什么
奥莱纳·安东纳斯奥(Olena Antonaccio)和叶卡捷琳娜·包切科瓦(Ekaterina V.Botchkovar)
节 紧张理论
一般紧张理论
第二节 控制理论
一、社会控制理论
二、犯罪的一般理论
第三节 社会学习理论
第四节 其他理论
第五节 结论:跨国研究和犯罪学理论进展
第二十五章 定性犯罪学对理论的贡献
安迪·霍克斯特勒(Andy Hochstetler)和海斯·科佩斯(Heith Copes)
节 什么是定性犯罪学?
第二节 定性犯罪学的遗产
第三节 定性方法的发展
一、方法论的发展
二、混合方法与三角互证
第四节 理论的发展与趋势
一、从事实到语言
二、关注文化和性别
第五节 定性犯罪学的主要研究结果
一、街头生活与身份
二、选择与犯罪人的思考
三、通过谈话理解行动
四、作为文化的心态
第六节 结论
索引
译后记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