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6824177
※一本给女儿,也给妈妈的母女关系疗愈指南。
※临床心理咨询师黄惠萱,根据真实案例,对母女间的隔阂给出专业解读。38种温暖实用的方式,改变母女关系,让每一位女性都能拥有充满爱的一生。
※当带伤的女人成为母亲,当所有心理困顿在家族里代代相传,身为女儿的你,有机会为彼此的伤痛划上句点。
女儿即使脱离母体,却往往有条无形的“心理脐带”,连结母亲与女儿,让彼此成为联系很深,但又纠葛不已的生命共同体。
黄惠萱心理师在这本谈论母女关系的书里,探讨20种让女儿煎熬、痛苦的母亲类型。与一般谈论此类型的书不同,除了女儿的困境,黄心理师更细腻分析母亲在成长环境中所受的种种贫乏与创伤。母亲不是不爱女儿,但她可能是没有能力;母亲也不是不回应女儿,但她可能身上满是伤……
而当女儿觉察母亲所带来的桎梏与伤害,除了理解母亲当年的困境,并在相处上立下情绪界限外,女儿也需先放下罪恶感,例如“妈妈养我很辛苦,我不是应该多体谅她?”“妈妈是因为爱我才这么做,我怎么可以生她的气呢?”等,而更重要的是,慢慢找寻自我,让自我的碎片回家,让困在痛苦里的每一个你都能被拥抱……
辑一 女儿,这不是你的错
无法进食的女儿──控制型的母亲
哭着对妈妈大吼 / 003
她无法相信自己的感觉与判断 / 004
身体成为抗议的战场 / 005
习惯扮演“被动的受害者” / 006
被许多“好妈妈”的标准所绑架,无法动弹 / 007
你不需要用力地证明自己“好”,也不用一直“赢” / 009
人生有很多辛苦要克服,若你不为自己奋斗,别人就会来逼你 / 011
把母女关系爱回来 / 012
害怕“成功”与耀眼的女儿──嫉妒型的母亲
学会少说话的女儿 / 015
母亲与女儿之间的利剑 / 017
“你是小公主,那我是什么?”——一个母亲痛苦的矛盾 / 019
“比别人好”,不会让你感到幸福 / 020
切断母女间的“连通管”,从母亲的故事中走出来 / 021
把母女关系爱回来 / 022
被父亲性侵的女儿──旁观型的母亲
心里的彻底崩塌 / 025
深埋心中的恨意 / 025
“无法信任”成为的难题 / 028
在那些危机时刻,她不是一个母亲,她只是一个痛苦的受害者 / 030
过早选择原谅,会让被遗忘和压抑的自己回不了家 / 032
接每一个“自我的碎片”回家 / 033
把母女关系爱回来 / 034
总陷入三角关系的女儿──退让型的母亲
她有两个家 / 036
她“渴切”别人为自己争执 / 036
我们长大后的人际模式,在小时候已经有了蓝图 / 038
不健康的“退让”与“心理界限”薄弱有关 / 041
学习从“自己”的角度来认识一个人 / 042
专注于经营“自己”的人际关系 / 043
把母女关系爱回来 / 044
总与人“绝交”的女儿──情绪勒索型的母亲
仍萦绕耳边的谩骂与威胁 / 048
情绪上折磨人的加害者 / 051
生一个完全属于我的小孩,她不会离开我 / 053
学习分辨“情感羁绊”和“情绪勒索”的不同 / 054
永远选择“绕道而行”,是另外一种负向影响 / 055
把母女关系爱回来 / 056
八、练习在关系中说“不”
九、给予适当的信任,让对方有改变的机会
“妈妈,为什么你总是看不到我的好?” ──重男轻女型的母亲
提到母亲,她总是挑剔 / 060
自小缺乏被母亲肯定,所以也看不到自己的好 / 061
女人更容易为难女人 / 063
拥抱你的本心,看见自己的“好” / 065
摘下母亲让你戴上的偏见 / 066
把母女关系爱回来 / 067
为母亲抱不平、力争上游的女儿──懦弱型的母亲
一颗心疼妈妈的心 / 070
对孩子来说,很残酷的事 / 072
女人成为“牺牲的一代” / 074
培养真正的自信与安全感 / 076
强悍引来强悍,敌意招致敌意 / 076
把母女关系爱回来 / 077
辑二 请从理解妈妈的生命困境开始
总“假装”自己需要帮助的女儿
──残忍型的母亲
“被帮助”,才能让自己感到安全 / 083
对自己的出生感到抱歉 / 085
深的痛楚──母亲的心里没有我 / 087
她是“很可怜”,还是“很可恨”? / 089
“自我怀疑”让你无法自保 / 090
把母女关系爱回来 / 091
从小就扛起照顾母亲责任的女儿──忧郁型的母亲
为妈妈多长一颗心 / 094
“亲职小孩”常面临“无法求助及被照顾”的困境 / 096
忧郁的人往往是受害者,也是加害者 / 098
忧郁的人,主因往往是更久以前的伤痕 / 099
别让你的付出超过关系的界限,那是“害”,不是“爱” / 100
照顾自己,是一生中重要的事 / 101
把母女关系爱回来 / 103
在穿着、言语上,不断吸引他人注意的女儿──疏离型的母亲
想让自己成为所有人都“想要的对象” / 106
她脑海里的计划和考虑,从来没有别人在里面 / 110
“母女的疏离”是影响女儿的真正关键 / 110
戒除快速亲密的瘾 / 112
培养关照内外在真实的能力 / 113
把母女关系爱回来 / 114
时刻保持警戒的女儿──威胁型的母亲
不惜伤人,逼对方就范 / 118
长出符合母亲期望的面具 / 119
找出活在你心里“严厉的内在父母” / 122
接受真实世界里“不完美”却仍然珍贵的爱 / 123
把母女关系爱回来 / 125
只渴望轰轰烈烈,无法接受平淡日子的女儿──善变型的母亲
平淡等于变心前兆? / 128
必须不断寻求让自己安心的“证据” / 129
跟谁在一起,就成为对方的影子 / 132
了解自己,整合你的生命故事 / 133
学习从客观的角度,好好认识别人 / 134
把母女关系爱回来 / 135
老觉得自己是受害者的女儿──敌意型的母亲
她觉得自己不是妈妈的小孩 / 138
被指责,不全然是因为“你不好” / 140
对他人的敌意,其实是自己无法接纳自己的部分 / 141
困在“想象中”的敌意与害怕里 / 143
别人对你的情绪,不代表你真实的状态,反之亦然 / 144
你小心防备别人的恶意,其实是你对自己的敌意 / 146
把母女关系爱回来 / 148
她常爱上会骂她、凶她的男人──严苛型的母亲
寻觅着可以督促自己的对象 / 150
受虐的孩子,长大后很容易陷入同样困境 / 153
学习消化挫折,养出从失败中爬起的复原力 / 155
如何面对让自己不断受伤的关系 / 157
把母女关系爱回来 / 158
辑三 你可以当自己心里的好妈妈
在每个爱她的人身上寻找妈妈味道的女儿──缺席型的母亲
从“好妈妈与坏妈妈都是我的妈妈”的良好体认,了解真实人生 / 165
“母亲”是个需要大量付出的角色 / 167
接受生命中的遗憾 / 168
珍惜“真实”存在的关系 / 170
把母女关系爱回来 / 171
严以律己、不断求好的女儿──完美主义型的母亲
继承妈妈的完美主义与孤单 / 174
陷在烦琐的细节中,无法自拔 / 175
原来“我觉得越不被照顾的时候,就是我更努力追求完美的时候” / 177
“不得不”坚强、独立 / 179
别用资料、数据和效率来和他人保持距离 / 180
找出自己被琐事淹没的情绪 / 181
把母女关系爱回来 / 182
以物质弥补空虚的女儿──匮乏型的母亲
“拥有想要的东西”是很奢侈的梦 / 185
通过不立即“满足”需求,帮助孩子学习忍受“挫折” / 187
母亲如何在为孩子牺牲与自我实现之间,取得平衡 / 189
母亲的各式资源与支持 / 190
开发“匮乏”以外的人生动力 / 191
把母女关系爱回来 / 192
因为太痛,只能遗忘的女儿──施虐型的母亲
小时候母亲拿烟头烫的伤痕,烧灼感似乎还在 / 195
“爸爸是谁”是母女之间的禁忌话题 / 196
“遗忘”从来就不是通往痊愈的快捷方式 / 197
当母亲以倒霉的受害者自居 / 199
面对痛苦,才能疗伤与成长 / 200
原谅自己,放下自责 / 201
专注当下,培养与痛苦共存的能力 / 202
学习自我照顾,真正对自己好 / 203
把母女关系爱回来 / 204
三十三、直视痛苦,接受如其所是
三十四、学着视自己若珍宝
习惯“保持一点距离”的女儿──没安全感型的母亲
总是非常忙碌的母亲 / 207
“人生就这样子了吗?” / 207
以“我需要自己的空间”,来拉开关系中的距离 / 209
扛起母亲情绪责任的,往往是女儿 / 211
试着不去背负别人的情绪责任 / 212
放开心胸,去感受关系中的“相互影响” / 213
把母女关系爱回来 / 214
抱持“找个好男人嫁重要”的公主病女儿──无自信型的母亲
“公主病”女孩 / 218
有公主病的女孩,其双亲不一定对她特别宠爱 / 219
请记得灌溉你的爱情,滋养你的伴侣 / 223
找回角色之下属于你的轴心 / 224
把母女关系爱回来 / 225
致谢
【推荐序一】
如果早20年看到这本书,
妈妈就可以没有遗憾地离开……
陈安仪(资深媒体人)
每一对母女,或多或少都有一世的爱恨纠葛,这好像是一个避免不了的宿命──因为这世界上,再没有一种关系,比母女之间更加亲密幽微、复杂难解,且又影响深远。偏偏,因为中国人一句源远流长的“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让很多女人一辈子煎熬其中,找不到出口。
我的外婆和母亲,就是一对典型的例子。大约十年前,我在博客上写了一篇《亲密仇敌》,描述的就是她们之间互相折磨,至死方休的故事。令人大感惊讶的是,文章发布之后,点阅率极高。这十年来,不断有女性读者写信给我,感谢我的文章让她们获得了力量,让她们知道自己并不孤单;原来纠缠了一辈子的痛苦、罪恶和疑惑,并非自己罪有应得。七十四则一字一泪的留言中,我看到了许多从小受虐的“女儿”,长大之后成了伤痕累累的“女人”。如果她们不曾疗愈自己,不曾学习医治自己心灵的方法,那么,这些曾经痛苦悲惨的女儿,将来仍然可能变成严重失职的母亲,一代代传承这如同天谴的“母女枷锁”。
自我有记忆以来,母亲和外婆就一直处于敌对的状态。母亲说,外婆一直不喜欢她,不论她做得再多:煮饭,烧菜,洗衣,一手带大小她十四岁的妹妹……但外婆从来不曾称赞过她。妈妈从小不停地受到外婆各种恶毒的咒骂:“看看你这个下贱的样子!”“一副下女样!”让人不敢相信,这些话出自亲生母亲之口。
此外,种种光怪陆离的遭遇,包括小时候,外婆一发脾气就勒住她的脖子,威胁要把她掐死;嫌弃她不会读书,长得胖,不好看;永远不给她合身的衣服穿,甚至在与父亲相亲那天,母亲还得在厨房里生煤球炉,搞得一脸黑漆漆,然后,外婆竟还坐在客厅里,跟次见面的爸爸告状,说她不学好,半夜偷溜出去跟男人跳舞……令人匪夷所思。
外婆除了用动不动就晕倒、寻死寻活,惹得外公发怒、全家鸡犬不宁,作为达成目的的要挟手段之外,还有强烈的金钱控制欲与嫉妒心。外婆要求管控所有孩子的金钱,即使孩子婚后也不例外。总而言之,在母亲的口中,外婆简直就是个现代后母,既心机深,又会演戏,甚至心理变态地嫉妒女儿嫁得比她好……但是,奇怪的是,外婆始终对我很好。虽然,在母亲的口中,那只是“做样子”,但童年记忆中的外婆,对我始终言笑晏晏,和蔼可亲。
随着我长大,母亲和外婆的战争愈演愈烈,而我,更成了双方角力的对象。我听母亲抱怨外婆、外婆数落母亲,三十年来已经麻木了,双方的台词,我都能倒背如流。刚开始,我还试图拉拢、解释,帮双方说好话,但结果总是碰一鼻子灰。母亲觉得我站在外婆那一边,不了解真相;外婆也怪我是母亲的女儿,只会帮母亲来气她。因此,我慢慢学会,不去提这些敏感话题,也不再试图为双方和解,只是做我应当做的,为人女、孙的陪伴。
直到母亲得了癌症。从发病至临终,外婆一次都没有来探望过母亲,甚至连一通电话也没有。母亲嘴上说“看开了”,但背地里总是暗自流泪。我知道,母亲心里渴望的是她从来没有拥有过的母亲的赞美、肯定、拥抱和爱。我知道母亲这辈子遗憾的,就是她虽然拥有忠贞的伴侣、争气的儿女、成功的家庭,但她的内心深处,始终欠缺了一角──母女间亲密的亲情。
这一点,我真的很幸运。从来没享受过母爱的母亲,虽然刚开始也不太懂得传达她的爱给我,但是,她一再地告诉我,她绝不会像外婆对待她一样地对待我,也努力地调整她自己的言行。因此,在经历过我狂狷不羁的青春年少、叛逆冲突之后,天性的母爱还是胜过一切──母亲展开双臂迎接我的回归。因此我们之间,有了完美的结局。
多年来,我一直很好奇:到底外婆与母亲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天底下竟然会有伤害自己子女的母亲?为什么这么多女儿“想爱妈妈,竟然这么难?”终于,这本《爱妈妈,为什么这么难?──38种暖方式,把母女关系爱回来》解开了我多年的疑惑。心理师黄惠萱利用个案的故事,让我有拨云见日之感。看完了本书中二十种让女儿痛苦、煎熬的母亲类型,我除了忐忑不安地检视自己之外,也终于明白,我的外婆,正是那个“残忍的母亲”,而母亲竭力一生,不想当个“分裂的女儿”。
只可惜,我母亲早走了二十年,我来不及带着这本书里的“疗心练习”去教导亲爱的母亲:“要相信自己的直觉”,“以自信取代怀疑”,“以客观事实破除对方的操弄”,要以“拒绝”和“中断”去面对外婆的心理缺陷。重要的,是要“身心健康地活着”,因为我们三个孩子和爸爸的爱,就是你的美好人生……
但是,我相信许许多多、受困于母女关系的女孩和女人,皆将因这本书而自我疗愈。“当带伤的女人成为母亲”,书中三十八个疗心练习,将陪伴在痛苦中的每一个你,让你摆脱心灵困境,享受美满人生。
【推荐序二】
母女为何纠葛?
陈鸿彬(咨商心理师)
每个孩子从逐渐懂事的年纪起,都在寻求正向的成人典范。而与孩子靠近的父母,自然成为大多数孩子的个典范。
就像父亲之于男孩、母亲之于女孩,孩子总在父母的身上,学习扮演社会建构下的男性与女性角色。即使女孩自小由父亲担任主要照顾者,并且获得足够的亲密感,依旧免不了会频繁把眼光望向母亲,观察母亲如何在家庭中、在婚姻中展演自己。
令人遗憾的是:并非所有的成人典范,皆属“正向”。
也许是因为孩子仓促之间降临,母亲心里毫无预期;或是伴侣彼此间的亲密关系出现危机,而天真地以为孩子的到来可以留住对方,不致仳离。甚至,当女孩遭逢家内性侵,原应提供保护的母亲却默许一切反复发生,无视女儿的呼喊与求助。
在咨商室里,我更常看见的是:在小女孩逐渐长大之际,感受到母亲的压力与焦虑后,孩子会提早长大,反过来照顾妈妈的情绪,成为亲职化的小孩。
我想起了一张令人心疼的熟悉面孔。
- 代替父亲照顾母亲的女孩·
遇见她,是因为她大量迟到、请假、旷课,多到可能毕不了业,所以被导师转介而来。导师还补充道:“孩子的妈很防卫、很强悍,不好沟通。”
大概已因此事被指责多次,所以女孩索性放弃抗辩,只是静默。
但当我翻开她的缺旷课纪录时,我发现了一个非常特别的现象:她的每次请假、旷课,都是连续多日。这引起了我的好奇。
“我发现你跟大多数请假过多的同学不太一样。你的请假与旷课都是不请则已,一请都是连续好几天,甚至一整个礼拜。你自己有注意到吗?”她点点头。
“我猜想,在这些日子里,势必有什么重要的事发生,而且是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发生一次。不知道我有猜对吗?”
“妈妈去找爸爸。”她看着我说。
后来我才知道:原来,爸爸在内地工作,妈妈自己一个人独自带三个孩子在台湾生活,所以不得不强悍。这女孩是长女,家中还有一个念小学的妹妹,以及一个学龄前、有身心障碍的弟弟。
那一刻,我在这女孩的身上,仿佛看见一个母亲的形象:“长姐如母”的使命感,迫使她得提早长大,肩负起照顾弟妹的责任。甚至,有时候她还得像个父亲,陪伴那看似独立强悍,实际上却孤单不已的母亲,照顾母亲的情绪。
于是我决定会一会这对父母,约定在父亲返台期间,夫妻一起来谈。
约定见面的当日,母亲与孩子的父亲一起走进来时,那个姿态摆明就是要来吵架的。全副武装,为孩子出征,我知道那是一种“为人母的强悍”,目的是要告诉我们:她爱孩子,为了克尽母职,不惜一切!
父亲紧跟其后,踏进办公室时,礼貌性地点头示意了一下。
那一刻,我心里不自觉浮现了这样的图像:一个“表面上防卫且炮火十足,实则高度焦虑”的母亲,以及一个“长期缺席”的父亲。“只是……为什么母亲会如此焦虑?”这是我心里的困惑。
- 焦虑的母亲、缺席的父亲与疏离的婚姻关系·
“因为孩子的事,常常接到学校电话,应该让你很烦躁,很有压力吧?而且我听孩子说,你还独力带三个小孩。”一进咨商室里,我不等母亲开口,随口问了一句。
这句话,不只是说给母亲听的。
“对啊!真的很累。”那一刻,我看到妈妈原本僵硬的脸部线条、紧绷的肩颈,明显松了,开始细数三个孩子,尤其这个老大的学习状况让她多操心、多头疼。
我静静地听着,感受她话语里的无力、担忧,与隐含的焦虑。
突然,我听到原本静默的父亲开口了:“我跟你说过多少次,叫你不用专程飞过来找我,你偏不听!你自己看看,每次你一过来,孩子就出状况,或是不上学!我又不是不回台湾,真不知道你究竟在急什么。”
我望向一旁的妈妈,面对先生连珠炮似的指责,从头到尾只是尴尬赔笑,没有任何反驳。刹那间,我仿佛看到这对父母平常对话的姿态:习惯指责的父亲,以及生怕丈夫生气,所以选择讨好的母亲。
我问父亲:“你知道太太为什么这么急着去找你吗?”他困惑地摇摇头。
“因为带孩子的辛苦,除你之外,生活中,她没人可依靠。但真正令她焦虑的,是孩子频繁出状况时,她这个全职带孩子的妈妈会被指责为‘不称职的母亲’,或是被你说‘已经让你专心照顾小孩就好,还照顾成这样’!”
我用眼角的余光,瞥见一旁母亲的脸上,已挂着两行泪,以及看到太太落泪,一时之间手足无措,不知道该怎么靠近与安慰的丈夫。
- 好的婚姻关系,是父母送给孩子棒的礼物·
很多人会困惑:为什么我们常听到“母女纠葛”,却鲜少听到“父子纠葛”?那是因为:在我们的文化里,父子之间的关系困境,更常见的是“疏离”,遇到冲突情境时,大多采取指责或逃离的策略来因应。
但同为女性,在母女之间,会有大量亲密与情感流动的需求,因此情绪界线容易模糊。尤其在父母的婚姻出状况时,女孩比男孩更常以拯救者的姿态,企图去照顾母亲的孤单,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成长、独立与健康,来守护家庭的完整,成为“留守家庭的孩子”。
好的婚姻关系,是父母能够送给孩子棒的礼物!因为孩子可以安心、独立去飞,毋须在自己的生命中往前走时,还得频频回首望向孤单母亲的身影,并且在自己长大、自组家庭以后,不自觉继续复制母亲的身影。
这是在看完黄惠萱心理师的著作后,深刻的感触。特此推荐予您!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