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8918602
- 为何读?
影像“无处不在”,它们渗透进我们的学术工作和日常生活,成为民族志学者工作中不可分割的元素。当代的民族志研究已然卷入了视觉技术、影像、隐喻和观看方式等的旋涡中。本书是一次邀请,它希望引起大家对民族志研究过程中的影像、技术以及观看和体验方式的关注。
- 如何读?
“方法是为研究服务的,而非研究为方法服务。”本书不是一个提供方法的文本,而是一本方法论的书籍:它旨在提出方法上的建议,邀请读者参与到这种方法中,对其进行评估,看是否能以及如何运用到他们的课题中,如果读者愿意的话也可以对这种方法进行调试和改造。
近年来,视觉研究和民族志相融合的趋势日益显现。本书是这两者融合而产生的一本里程碑意义的著作,它历经3版,足以看出它在这一领域的经典性。
本书分为三大部分共10章:
- 第1章将视觉民族志置于广阔的历史和学科背景中,将为后面的章节所讨论的视觉民族志方法提供历史和学科的描述。
- 第2章概括了一种方法,它将视觉影像和技术与反身性民族志相关联,聚焦于主观性、创造性和自我意识。它将社会个体的人类学思想与视觉理论及对消费和物质文化的探索相结合,意在思考视觉影像和技术是怎样与两种文化交织在一起的:一种是民族志学者研究的文化,另一种是学者们置身其中的学术文化。
- 第3章延续了第2章的讨论,关注视觉田野调查准备工作的实践。在此,作者通过田野调查中的性别关系的例子,反思了项目设计、伦理考量和身份认同等问题。
- 由4-7章组成的第二部分通过聚焦在实践中一直被使用的各种视觉和数字技术来考察视觉民族志方法论和方法。第4章集中探讨摄影在民族志研究实践中的使用。植根于视觉社会学和人类学的摄影还能以各种方式被运用于众多领域。
- 第5章将讨论视频在视觉民族志研究中的运用。在此,作者将不再以统治了视觉人类学实践和文献的民族志电影为中心,而是考虑了不同的方式,其中视频录像可以成为民族志情境中的一种。
- 第6章是专为第3版而写的,作者将重点讨论网络媒体在视觉民族志中的应用,探讨融入这一情境中的新的视觉民族志研究实践如何显现。
- 第7章继续前面三章的话题,着重探讨在民族志进程中对视觉材料的组织和阐释。
- 本书的*后一部分致力于分析作为民族志学者如何利用数字和视觉影像传播我们的研究。第8章和第9章讨论不同类型文本的产生,视觉的、书面的和其他材料怎样在不同的表征中结合并互联,尤其是摄影和视频。
- 数字媒体已经为视觉影像的使用打开了新的令人激动的可能性。然而,这些可能性也带来了一系列表征、 阐释和知识产权等问题,第10章将就此进行探讨。
总 序
致 谢
绪 论
第1部分 从历史、理论和实践角度思考视觉民族志
1 跨学科的视觉民族志
2 观看、认识和展示的方式
3 视觉民族志的计划与实践
第2部分 生产知识
4 民族志摄影
5 民族志视频
6 网络视觉民族志
7 视觉民族志中的意义生成
第3部分 表征视觉民族志
8 摄影与民族志写作
9 民族志表征中的视频
10 视觉民族志的在线/数字化出版
参考文献
索 引
影像 “无处不在”。它们渗透进我们的学术工作和日常生活。它们进驻并激发我们的想象力、技术、文本和对话。随着手机媒体的普遍化,影像嵌入周围的数字建筑中,而我们每天都在这些数字建筑中穿行。视觉影像因此不可避免地与我们的个人身份、叙述、 生活方式、 文化和社会编织在一起, 同时也与历史、时间、空间、 现实和真理的定义相关。民族志研究同样卷入了视觉技术、影像、 隐喻和观看方式等的旋涡中。当民族志学者在创作照片或视频时,这些影像,包括生产它们并讨论它们的经验都成为民族志知识的一部分。因此,影像是我们经验、学习和认识方式的一部分,也是我们交流和再现知识方式的一部分。在研究的情境中,影像可以激发对话,对话可以调用影像;为实现对话和行为的视觉化,可以通过文字描述和参考文献将缺席的印制影像或数字影像引入叙述中。影像可以激发某种具体化的情感经验,同样地,经验也可以产生影像。因此,影像是我们生活和研究的经验环境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本书是一次邀请,它希望引起大家对民族志研究过程中的影像、技术以及观看和体验方式的关注。
我们为何需要视觉民族志
摄影、 视频和网络媒体日益成为民族志学者工作中不可分割的元素。 事实上, 作为一个当代民族志学者, 如果不与这些媒体形式和媒体环境以及相关的实践打交道的话, 也许很难说得过去。我们使用(日渐数字化的)媒体来进行民族志研究, 我们致力于对其他人生活的影像、 视觉和媒体实践达成一种意义和经验上的理解, 我们的田野调查地点也覆盖了线上和线下环境。 在这些角色中, 视觉和数字媒体成为我们构建民族志知识的方式的一部分,同时, 它们也被用来创作民族志知识的表征。 就其本身而论, 视觉民族志的媒体和材料给我们提供了形式的连续性, 既包括专业的田野调查, 也包括应用研究情境, 而这些是其他媒体所不能提供的。 作为民族志学者, 在我们的研究和学术实践中, 我们几乎必然地会遭遇并受惠于数字视觉技术和影像。 因此, 我们需要理解它们如何在生产和传播中联系在一起, 这也是民族志进程中的一部分。
随着视觉方法和媒体在民族志实践中变得越来越普遍, 这也成为我们学习成为民族志学者的某种路径。 举例来说, 视觉方法在大学课程的分支学科中作为专题被讲授,如视觉人类学和视觉社会学,同样地,这些课程也在高级研究训练研习会中被讲授。此外,视觉方法的会议和论坛正在全球加速发展。然而,如果视觉民族志可能脱胎于人类学和社会学,那么现在它已经不再受制于二者。在其他学科中,以视觉为导向的民族志方法的益处已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包括地理学和一些交叉学科领域,如消费研究、健康研究、教育研究、 媒体研究、组织研究、设计研究和建筑研究等,在艺术学院也同样如此。在写作本书第3版时,我发现我正处于一个视觉方法文献极为丰富的情境中,其中有些元素我会在后面的章节中进行讨论。这些文献以一系列方法论手段为依据,在专业学科领域广为传播。此情境与 1990 年代我着手本书第1版的写作时已大相径庭。当时我还认为视觉民族志是一个新兴领域,需要有人将它带入大众视野。 我也完全没有想到今天我要做的工作正在成为这一不断生长的、动态的、具有国际性并处于交叉学科领域的实践的一部分。
本书主要面向希望将视听媒体纳入其研究实践的 “民族志”学科和跨学科领域的研究人员。我在此不宜列出这些实践所适用的学科范围,但我会将上文所涉及的多学科的研究者纳入其中。对于那些试图更深入地了解民族志对其工作的影响的视觉媒体从业者来说,本书也同样适合。这既包括摄影师、视频制作者和数字艺术家,也包括以视觉为工作中心的学者和从业者,比如艺术治疗和照片疗法等领域的人士。我对这些领域内的学者和从业者的兴趣不单单是基于他们有可能受惠于视觉民族志的方法,而是自从我开始写作视觉民族志时,这些学科的研究和实践就让我受益匪浅。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