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8712086
编辑推荐
中华民俗是炎黄子孙沟通情感的纽带,是彼此认同,是彼此认同的标志,是规范行为的准绳,是维系群体团结的黏合剂,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在民俗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文化创造、民族的真善美。 李吉、王岳红所著的《中国姓氏》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用生动活泼的文字,介绍了中国姓氏,姓氏不仅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人类文明的积淀,是我们认知历史、传承文明的文化瑰宝,也是我们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事事皆用的重要工具和信息体系。因而普及姓氏知识,拓展姓氏研究领域,就成为我们认知历史、传承文明、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内容简介
中国民间文化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其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真、善、美,是中华民族彼此认同的标志,是祖国同胞沟通情感的纽带。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巨大贡献。
李吉、王岳红所著的《中国姓氏》是《中国民俗文化丛书》之一,《中国姓氏》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及其真谛展示给包括农民兄弟在内的广大民众,使他们对中华大地、对祖国同胞、对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淳厚的民俗民风怀有更深刻的眷恋、热爱和崇敬。
李吉、王岳红所著的《中国姓氏》是《中国民俗文化丛书》之一,《中国姓氏》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及其真谛展示给包括农民兄弟在内的广大民众,使他们对中华大地、对祖国同胞、对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淳厚的民俗民风怀有更深刻的眷恋、热爱和崇敬。
目 录
引言:认知历史传承文明
章 解读中华百家姓 赐姓命氏溯渊源
因生赐姓创世纪 中华古姓多母系
文明初曙分尊卑 男子称氏别贵贱
先秦姓氏双轨制 秦汉合一成定制
第二章 展示百姓风采 演绎华夏文明
包罗万象姓源广 纵贯古今源流长
奇僻姓氏多绚丽各有特色蕴情趣
读音特殊罕见姓 音义相近细辨析
第三章 海纳千流无涯岸 民族交融汇大川
夷夏交融促进化 多元一体大中华
兼容并蓄满庭芳 炎黄子孙聚一堂
第四章 自古风云多变幻 树大根深枝叶繁
江山易主寻常事 百姓流迁无已时
神州何处无佳域 落地生根绽新枝
报本思源怀故地 明清移民八祖庭
第五章 姓分等级标郡望族有堂号铭祖德——姓氏的郡望、堂号及其文化内涵
历代豪门称郡望 庶民百姓也时尚
姓氏堂号光门楣 嘉言懿行垂青史
第六章 凝聚血亲的纽带 朝宗谒祖的圣殿
载录谱系的典籍传承文明的纽带
凝聚血亲的基石行使族权的殿堂
维护宗法的典制 修身齐家的准则
第七章 家族文化的表征 世系传承的编码
门榜堂联标家世 读联知姓辨族系
区分班辈讲派语 长幼有序论行第
第八章 古老的文化体系 新兴的研究领域
官有专职掌谱系 代有著述传后世
学海撷英多珍品 提要著录共赏析
底蕴深厚遗产丰 开发拓展新领域
附录一 中华一百大姓堂号表
章 解读中华百家姓 赐姓命氏溯渊源
因生赐姓创世纪 中华古姓多母系
文明初曙分尊卑 男子称氏别贵贱
先秦姓氏双轨制 秦汉合一成定制
第二章 展示百姓风采 演绎华夏文明
包罗万象姓源广 纵贯古今源流长
奇僻姓氏多绚丽各有特色蕴情趣
读音特殊罕见姓 音义相近细辨析
第三章 海纳千流无涯岸 民族交融汇大川
夷夏交融促进化 多元一体大中华
兼容并蓄满庭芳 炎黄子孙聚一堂
第四章 自古风云多变幻 树大根深枝叶繁
江山易主寻常事 百姓流迁无已时
神州何处无佳域 落地生根绽新枝
报本思源怀故地 明清移民八祖庭
第五章 姓分等级标郡望族有堂号铭祖德——姓氏的郡望、堂号及其文化内涵
历代豪门称郡望 庶民百姓也时尚
姓氏堂号光门楣 嘉言懿行垂青史
第六章 凝聚血亲的纽带 朝宗谒祖的圣殿
载录谱系的典籍传承文明的纽带
凝聚血亲的基石行使族权的殿堂
维护宗法的典制 修身齐家的准则
第七章 家族文化的表征 世系传承的编码
门榜堂联标家世 读联知姓辨族系
区分班辈讲派语 长幼有序论行第
第八章 古老的文化体系 新兴的研究领域
官有专职掌谱系 代有著述传后世
学海撷英多珍品 提要著录共赏析
底蕴深厚遗产丰 开发拓展新领域
附录一 中华一百大姓堂号表
前 言
人生活于文化之中,正像人离不开空气一样。《周易》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无论汉语“文化”一词是否由此而来,这段话至少说明,我们的祖先向来对文化的重要性有十分清楚和极其深刻的理解。文化确乎是人之所以成为人、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的根本标志。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创造了人,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人是文化的动物。
从文化本身来说,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的传统文化可以粗略地、也是相对地划分为两大分流,即所谓上层文化(或称高层文化、雅文化、精致文化……)和下层文化(或称基层文化、底层文化、低层文化、民间文化)。 民间文化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古老的文化,因为它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发展的初始阶段;民间文化同时也是年轻的文化,因为它仍然活生生地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口碑之中。民间文化还是整个社会文化的基础,并且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上层文化往往是对民间文化选择、改造和精致化的结果。
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是民间文化中富色彩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人类创造的一切艺术中,生命活跃,涉及广泛。它以古朴纯真的艺术手段,反映着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理想和追求。它的无数珍品,是当之无愧的美的典范。没有了它,人类将失去多少童真的回忆;没有了它,人类的爱祖国、爱家乡将会缺少多少实际可感的具体内容;没有了它,人类的欢乐、悲伤也将变得干枯而平淡;没有了它,人类将会失掉多少生活的甘美和幽默…… 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和万家社区读书活动,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战略举措。我们作为受到农民兄弟哺育和培养的知识界、文化界,有义务用学来的知识回报衣我食我的广大农村的父老乡亲,这不仅是我们的社会责任,也是我们的荣耀。
中国民俗学会在这项重要活动中,承担有关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约50 种图书的撰写工作。我们组织了学养很高的包括大批教授、研究员在内的专家队伍,来完成此项写作任务。他们在相关领域里,学有所长,业有专攻,所有作者都以光荣志愿者的精神,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用生动活泼的文字,把相关的准确而丰富的知识,呈献给农民兄弟和城镇社区的读者。
完成这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写作编书任务,是我们人生当中一件值得骄傲、值得自豪的事情。
中国民间文化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其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真、善、美,是中华民族彼此认同的标志,是祖国同胞沟通情感的纽带。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巨大贡献。急遽变化的时代在淘洗着传统的民间文化。在当今时代,我们尤其有必要对我们丰富淳厚、历史悠远的民俗传统立此存照,将其中的优秀部分及其真谛展示给包括农民兄弟在内的广大民众,使他们对中华大地、对祖国同胞、对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淳厚的民俗民风怀有更深刻的眷恋、热爱和崇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创造的非常丰富而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的幸事,也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我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民间文化之花越开越鲜艳,为我们祖国、为我们中华民族赢得一个永恒的春天。
从文化本身来说,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的传统文化可以粗略地、也是相对地划分为两大分流,即所谓上层文化(或称高层文化、雅文化、精致文化……)和下层文化(或称基层文化、底层文化、低层文化、民间文化)。 民间文化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古老的文化,因为它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发展的初始阶段;民间文化同时也是年轻的文化,因为它仍然活生生地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口碑之中。民间文化还是整个社会文化的基础,并且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上层文化往往是对民间文化选择、改造和精致化的结果。
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是民间文化中富色彩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人类创造的一切艺术中,生命活跃,涉及广泛。它以古朴纯真的艺术手段,反映着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理想和追求。它的无数珍品,是当之无愧的美的典范。没有了它,人类将失去多少童真的回忆;没有了它,人类的爱祖国、爱家乡将会缺少多少实际可感的具体内容;没有了它,人类的欢乐、悲伤也将变得干枯而平淡;没有了它,人类将会失掉多少生活的甘美和幽默…… 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和万家社区读书活动,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战略举措。我们作为受到农民兄弟哺育和培养的知识界、文化界,有义务用学来的知识回报衣我食我的广大农村的父老乡亲,这不仅是我们的社会责任,也是我们的荣耀。
中国民俗学会在这项重要活动中,承担有关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约50 种图书的撰写工作。我们组织了学养很高的包括大批教授、研究员在内的专家队伍,来完成此项写作任务。他们在相关领域里,学有所长,业有专攻,所有作者都以光荣志愿者的精神,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用生动活泼的文字,把相关的准确而丰富的知识,呈献给农民兄弟和城镇社区的读者。
完成这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写作编书任务,是我们人生当中一件值得骄傲、值得自豪的事情。
中国民间文化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其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真、善、美,是中华民族彼此认同的标志,是祖国同胞沟通情感的纽带。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巨大贡献。急遽变化的时代在淘洗着传统的民间文化。在当今时代,我们尤其有必要对我们丰富淳厚、历史悠远的民俗传统立此存照,将其中的优秀部分及其真谛展示给包括农民兄弟在内的广大民众,使他们对中华大地、对祖国同胞、对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淳厚的民俗民风怀有更深刻的眷恋、热爱和崇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创造的非常丰富而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的幸事,也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我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民间文化之花越开越鲜艳,为我们祖国、为我们中华民族赢得一个永恒的春天。
在线试读
文明初曙分尊卑 男子称氏别贵贱 在先秦时期,标志部族、宗族的徽号,除姓之外,还有氏的称谓。氏是姓所衍生的产物,即姓的分支。《通鉴外纪》对此有非常明确的论述: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也就是说,姓表示宗族的起源、出处,是原有的大宗的称号;氏是后起的、分支的、小宗的族号。而氏字的文字结构,在殷商甲骨文中解释为:“木本”之意,即植物之根,故后世多用“寻根”二字表述某一姓氏认祖寻根、追源溯流的文化情结。
父权确立尊者为氏 氏出现较姓晚,产生于父系氏族社会时期。在母系氏族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口的繁衍,氏族活动的范围不断扩展,氏族组织中不断分出一些小的群体,迁徙到新的地区。为了区分这些新生的、小的社会群体,并维系与原有的氏族组织的联系,于是便产生了“氏”这一社会组织名称。所以我国古代学者在解释“氏”字时,说氏的本义应该作“是” ,表示存在的意思,表明其某某分支生活、聚居于某一地区,把地域概念引入了血缘群体的组织之内,用以表示分布于不同地区的、同一姓族组织的分支、衍派,这就是“氏”。《说文解字》中对“氏”的解释则说:“ 氏,巴蜀山名,岸胁之旁著欲落堕者日氏”,段玉裁注曰:“小阜之旁(傍 )著于山岸胁,而状欲落堕者日氏;其字亦作坻。”《诗经·秦风·蒹葭》中“宛在水中坻”的“坻”字,即指由岸旁山崖主体崩裂,落堕的小丘,是分裂、析出的一片土地,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坻”(即氏)的来历,也正是“氏”字的本义。
有的文献典籍中,把这种从氏族组织中分裂而出的新群体称作“族” ,也有的文献典籍“氏”、“族”相提并用。在有关夏、商、周三代历史的记载中,夏代多称氏,如“有扈氏”、“有莘氏”、“有穷氏”、“有仍氏”、“斟□氏”……而商代则多称族,如“王族”、“子族”、“三族”、“五族”;周代则氏、族并称,如周初在大量封国命氏的同时,又赐予有功大臣“殷民六族”、“殷民七族”……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氏”、“族”都是从大的氏族组织中分离、产生的新的社会群体,是姓的分支、衍派;“氏”、“族”形成的基本原因和主要特征就是地域的区分,即“胙土命氏”,“氏”就成为占有土地、区分地域的重要标志,也是氏的原始的基本功能。这也正是周代“胙土命氏”的历史渊源。
“氏”的产生除“因土命氏”(胙土命氏)之外,另一重要来源是由于社会分工,不同阶层的人因所从事职业、技艺、身份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社会集团,获得了各种“氏”的称号。在母系社会末期、父系氏族社会初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的积累,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形成了不同的社会阶层和社会集团。在社会分工日益明确,职业技艺日益专业的情况下,男子的优势也日趋明显,于是父系社会逐渐取代了母系社会,父系大家族的杰出人物,成为社会主流的支配力量和各行业、各部门的权力象征。其中既有执掌统治大权的首领阶层(氏族首领、部落酋长等),也有分管山林水泽、农牧渔猎、天文历法、军事刑法、礼仪教化、仓廪财物的各种机构和官员,还有从事“百工技艺”的专业人才。如:“别婚姻,正姓氏”的太昊伏羲氏、“尝百草,艺五谷”的炎帝神农氏、“明人伦、定刑律”的黄帝轩辕氏、“掌历法,辨四时”的少吴金天氏等古代帝王(部落联盟酋长),以及专管山林水泽的“有虞氏”,负责陶器制作的“有陶氏” ,司职“火正”的祝融氏、重黎氏,主管刑法的“大理氏”等百官。而百官的技艺往往由家族世袭,代代相承。因此,社会分工、职业世袭,就为 “氏”的产生形成另一重要途径。由于社会分工不同,职位、技艺高低不同,“氏”也就成为表明社会地位、身世贵贱的重要标志,也是“氏明贵贱”的历史渊源及其基本功能。“氏”成为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重要产物和时代的标志。所以说:“尊者为氏”。郑樵在其《通志·氏族略》序中对此有一段精辟的论述:“三代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也就是说,先秦时期,氏不仅是部族、宗支的徽号,也是社会地位尊卑、贵贱的标志。初,氏是同姓部落的名称,后来则逐渐演变为专指部落首领相沿世袭的尊号。传说中父系社会英雄人物的称号,均加“ 氏”以尊称,如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太昊伏羲氏、少昊金天氏等,即是例证。
这种以“氏”别贵贱的风尚,在从父系氏族社会到先秦时期这一历史阶段,相当盛行,形成“同姓异氏,一姓多氏”的社会格局。
P8-10
父权确立尊者为氏 氏出现较姓晚,产生于父系氏族社会时期。在母系氏族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口的繁衍,氏族活动的范围不断扩展,氏族组织中不断分出一些小的群体,迁徙到新的地区。为了区分这些新生的、小的社会群体,并维系与原有的氏族组织的联系,于是便产生了“氏”这一社会组织名称。所以我国古代学者在解释“氏”字时,说氏的本义应该作“是” ,表示存在的意思,表明其某某分支生活、聚居于某一地区,把地域概念引入了血缘群体的组织之内,用以表示分布于不同地区的、同一姓族组织的分支、衍派,这就是“氏”。《说文解字》中对“氏”的解释则说:“ 氏,巴蜀山名,岸胁之旁著欲落堕者日氏”,段玉裁注曰:“小阜之旁(傍 )著于山岸胁,而状欲落堕者日氏;其字亦作坻。”《诗经·秦风·蒹葭》中“宛在水中坻”的“坻”字,即指由岸旁山崖主体崩裂,落堕的小丘,是分裂、析出的一片土地,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坻”(即氏)的来历,也正是“氏”字的本义。
有的文献典籍中,把这种从氏族组织中分裂而出的新群体称作“族” ,也有的文献典籍“氏”、“族”相提并用。在有关夏、商、周三代历史的记载中,夏代多称氏,如“有扈氏”、“有莘氏”、“有穷氏”、“有仍氏”、“斟□氏”……而商代则多称族,如“王族”、“子族”、“三族”、“五族”;周代则氏、族并称,如周初在大量封国命氏的同时,又赐予有功大臣“殷民六族”、“殷民七族”……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氏”、“族”都是从大的氏族组织中分离、产生的新的社会群体,是姓的分支、衍派;“氏”、“族”形成的基本原因和主要特征就是地域的区分,即“胙土命氏”,“氏”就成为占有土地、区分地域的重要标志,也是氏的原始的基本功能。这也正是周代“胙土命氏”的历史渊源。
“氏”的产生除“因土命氏”(胙土命氏)之外,另一重要来源是由于社会分工,不同阶层的人因所从事职业、技艺、身份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社会集团,获得了各种“氏”的称号。在母系社会末期、父系氏族社会初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的积累,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形成了不同的社会阶层和社会集团。在社会分工日益明确,职业技艺日益专业的情况下,男子的优势也日趋明显,于是父系社会逐渐取代了母系社会,父系大家族的杰出人物,成为社会主流的支配力量和各行业、各部门的权力象征。其中既有执掌统治大权的首领阶层(氏族首领、部落酋长等),也有分管山林水泽、农牧渔猎、天文历法、军事刑法、礼仪教化、仓廪财物的各种机构和官员,还有从事“百工技艺”的专业人才。如:“别婚姻,正姓氏”的太昊伏羲氏、“尝百草,艺五谷”的炎帝神农氏、“明人伦、定刑律”的黄帝轩辕氏、“掌历法,辨四时”的少吴金天氏等古代帝王(部落联盟酋长),以及专管山林水泽的“有虞氏”,负责陶器制作的“有陶氏” ,司职“火正”的祝融氏、重黎氏,主管刑法的“大理氏”等百官。而百官的技艺往往由家族世袭,代代相承。因此,社会分工、职业世袭,就为 “氏”的产生形成另一重要途径。由于社会分工不同,职位、技艺高低不同,“氏”也就成为表明社会地位、身世贵贱的重要标志,也是“氏明贵贱”的历史渊源及其基本功能。“氏”成为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重要产物和时代的标志。所以说:“尊者为氏”。郑樵在其《通志·氏族略》序中对此有一段精辟的论述:“三代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也就是说,先秦时期,氏不仅是部族、宗支的徽号,也是社会地位尊卑、贵贱的标志。初,氏是同姓部落的名称,后来则逐渐演变为专指部落首领相沿世袭的尊号。传说中父系社会英雄人物的称号,均加“ 氏”以尊称,如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太昊伏羲氏、少昊金天氏等,即是例证。
这种以“氏”别贵贱的风尚,在从父系氏族社会到先秦时期这一历史阶段,相当盛行,形成“同姓异氏,一姓多氏”的社会格局。
P8-10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