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8070876
本书以子安宣邦出版于1996年的《近代知识考古学——国家、战争与知识人》(岩波书店)为基础,选入《日本民族主义解读》中四篇相关论文,新编而成中文版,是“子安宣邦作品集”中较为特殊的一种。其中,“知识考古”能体现作者多年来坚持的批判性视野和话语分析式思想史方法。正如福柯研究历史时注重“知识”“话语”“观念”的产生机制及与权力的关系一样,本书注意在特定的思想史空间中确定某一概念或思想学说出现的“事件”性及其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关联。对于柳田国男“一国民俗学”、战前京都“支那学”、近代与近代化论、“日本民族”概念、人间伦理学和“种的理论”等所做的剖析,均非一般概念学术史的考镜源流,而是解构主义意义上的话语分析和知识考古。作者对“近代”日本的深度反思,贯穿其著作系列的始终,而以此书为发端。
也就是说,《近代知识考古学》的出版在子安宣邦先生的学术生涯中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预示了他此后二十余年的批判视野和思想史方法论路径。对于要全面了解他的研究的中国读者来说,可以视此为一本导论性质的著作。
中文版作者序言
章一国民俗学的确立
第二章近代知识与中国观——“支那学”的确立
第三章“国语”死去,“日本语”就诞生了吗?
第四章日本的近代与近代化论——战争与近代日本知识人
第五章“近代”主义的错误与陷阱——丸山真男的“近代”
第六章在隐蔽与告发之间——战争的记忆与战后意识
第七章被书写者和无法书写者——历史表象与死者的记忆
第八章“日本民族”概念的知识考古——“民族”“日本民族”概念的确立
第九章“民族国家”的伦理学建构(一)——和辻哲郎:从eshics到伦理
第十章“民族国家”的伦理学建构(二)——和辻哲郎:昭和日本的伦理学
第十一章哲学的民族主义表征——“种的逻辑”与国家之本体论
注释
译者后记
作者序言
目前,我的著作正由三联书店以“子安宣邦作品集”的形式陆续翻译出版,以供中国读者阅读。这些著作都是自20世纪末的90年代至新世纪个十年之间写作的。其间,准确地说是2003年,我由大学这一教育研究的场所退休,之后便一直作为普通市民中的一个思想史研究者在市民讲座上以社会人群为对象授课至今。构成“子安宣邦作品集”的几乎所有作品,都是由这些讲座的讲义整理而成。面对市民的讲义,当然要以一般社会人能够理解为前提。不过,这也并没有使我的讲义内容和水准变得怎样通俗易懂。相反,经过不断的讲授,这些讲义更具有了当下的问题意识、历史批判的思想性与方法论意识。因为,讲座直接面对着现实社会的问题。而我的授课,则始终是在与社会人群的听讲者构成的紧张关系中展开的。
这15年以来我与市民讲座中社会人一起所做的,乃是对日本近代政治史、思想史、宗教史和语言史等进行批判性解构与重估的工作。我认为,只有经过这样的批判性重估,我们才能找到21世纪日本的正确发展道路,乃至与中国或韩国建立起真正的邻居关系。有关这个市民讲座我还想再说明一点,即解读《论语》也是在此讲座上进行的。我觉得,这部东亚重要的古典作品,亦只有经过对规定和束缚着我们的“近代”知识进行自我反思的思想批判,才能超越其原初的意义和学派性、民族性而向我们展示出对人类的普遍性意义。《孔子的学问》(三联书店刊行),就是这样成书的。总之,构成这套“子安宣邦作品集”的几乎所有著作,都源自这些市民讲座的讲义。
以上,是我对“作品集”中各部著作的形成所做的回顾。之所以谈这些,是因为其中收录了一部《近代知识考古学》。我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了一系列思想史的研究工作,《近代知识考古学——国家、战争与知识分子》(岩波书店,1996)便是初的成果。而如今这部书的中文版则是在此基础上重编的。我回顾的视线,自然要落在这本书上。那么,该书是怎样开始动笔的呢?
如前所述,我至今依然在进行的批判性思想工作始于1990年代初。这正是日本的战败即将过去半个世纪的时候。与此同时,也是我们经历了导致冷战结构解体的诸种世界史性事件的时期,我们不得不痛切地思考:与世界的转换一同即将过去的那个世纪到底为何。那时,岩波书店正在策划“当代思想”讲座丛书,而协助编辑工作的我则试图通过对作为近代日本自我及他者认识的知识形态进行批判性检证,来完成这项任务。我认为此刻,作为近代日本的知识而与日本国家一起确立起来的学问形态本身,必须加以追究。同时,“近代”对于日本知识分子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这也是作为思想史学者的我必须追问的课题。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写作了本书中的主要论文,如《一国民俗学的确立》《近代知识与中国观——支那学的确立》及《日本的近代与近代化论——战争与日本知识人》等。
我在这些论文中所阐明的是,以国民为主题确立起来的新的自我认识之学(国学)——柳田民俗学,还有以内藤湖南为指导、根据严格的文献考证方法而建立起来的京都大学支那学其对他者中国的帝国日本支配性的学说,它们何以会成为这样的知识。针对民俗学、支那学,还有国语学和伦理学等这些成立于近代日本的学术话语,我的分析方法一面受到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的强烈刺激,同时也是由日本近代知识必须转变这一意识所促发而自觉意识到的批判性认识方法。
在这个时期里,即战后即将过去半个世纪的90年代初期,我写作了多篇检证“战后50年”的论文。它们是关于丸山真男的问题、日本语的问题、历史认识以及战争记忆问题等。这些有关战后时代话语分析的论述,与刚才提到的有关柳田国男和内藤湖南等近代日本学术知识的话语分析论文合在一起,编成一册《近代知识考古学》。
如今,我想在这部著作基础上再加入《日本民族主义解读》(白泽社,2007)一书中的数篇论文,编成中文版的《近代知识考古学》而奉献给中国读者。《日本民族主义解读》是我在现实社会中的,即市民讲座授课中的初成果。在该书的序言里,我这样写道:“我的日本民族主义解读,将对引导和支撑甚至造就了国家和战争之20世纪帝国日本的话语进行彻底的批判性解构。这是我的历史研究工作。所谓历史认识,乃是要否定历史修正主义者所谓‘战前战后的日本并没有断裂 ’的观点,从而使我们的将来不再遭到荒废而势在必行的认识工作。”
如今,我期望在增加了《日本民族主义解读》中的部分篇章后编成一部新的《近代知识考古学》,以作为“子安宣邦作品集”的方法论序章。幸运的是,这得到了三联书店的赞同,中文版《近代知识考古学》也因此即将面世。
察觉到我的想法而重新编辑了《近代知识考古学》的,是对我的思想史工作多有理解的赵京华先生。他同时也担任了该书的中文版翻译工作。作为“子安宣邦作品集”之重要的一卷,此书终于得以与中国读者见面,这对我来说是莫大的荣誉,也是莫大的喜悦。在此,我要对赵京华先生以及三联书店致以诚挚的谢忱。
译后记
一如子安宣邦先生在“中文版作者序言”中所言,本书是在出版于1996年的《近代知识考古学——国家、战争与知识人》(岩波书店)的基础上,外加一篇发表于1994年的《“近代”主义的错误与陷阱——丸山真男的“近代”》,又从2007年问世的《日本民族主义解读》(白泽社)一书中选取四篇相关论文,而重新编定的一个全新中文版。这在三联书店推出的“子安宣邦作品集”中,是比较特殊的一本。
《“近代“主义的错误与陷阱》一文,实际上发表于岩波版《近代知识考古学》出版之前,原来计划收入该书,但由于内容上有部分重复,故没能实现。作者认为,此文与书中第四章主要讨论战前“日本的近代与近代化论”的内容密切相关,同时作为“丸山真男论”可以独立成章,且能代表战后日本的近代化论的走向,故作为第五章收入目前这个三联中文版。三联版的第八章至第十一章,则选自《日本民族主义解读》一书。三联版的书名依然沿用1996年的岩波版,是因为它能代表子安宣邦先生二十余年来思想史研究的路径和批判的立场。
拙著《日本后现代与知识左翼》曾这样评论此书:
1996年,岩波书店出版了日本思想史学者子安宣邦批判锋芒的著作《近代知识考古学――国家、战争与知识分子》。该书在学术界和社会上产生了相当大的冲击力和不同的反响,清晰地显示了一位学养深厚的研究者深邃的学理思考,和作为一个公共知识分子强烈的政治关怀与批判意识。在个人的学术思想历程中,这部著作作为一个分水岭,标志着子安宣邦从江户儒学研究者向近代日本思想批判者的重心转移。换言之,他是在总体把握了300年江户思想之变动发展的历史脉络后,逐渐将思考的视线转向了近代日本的,并以近世以来四百年间东亚地缘政治变化的长时段视角来逼视问题重重的当下日本和东亚。因此,在1990年代以来传统左翼批判力量日渐衰退的日本知识界,他以思想批判的深刻和尖锐成为广受关注的对象。
也就是说,《近代知识考古学》的出版在子安宣邦先生的学术生涯中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预示了他此后二十余年的批判视野和思想史方法论路径。而对于要全面了解他的著作的中国读者来说,我们可以视此为一本导论性质的著作。说到批判视野和思想史方法论路径,可以认为子安宣邦先生作为日本后现代时期的学者是在不断与丸山真男的思想史研究进行对话和挑战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他的丸山真男批判,同时也是自身立场与方法论的表明。我理解,这也正是子安宣邦先生坚持将《“近代”主义的错误与陷阱》一文收入三联版的原因所在。因此,特别希望中国读者加以留意。
在此文中,针对丸山真男的代表作《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1952。三联书店曾于2000年翻译出版,并将于近期经译者全面校订后再版),子安宣邦先生将其与同时期的霍克海姆、阿多诺的《启蒙辩证法》相比较,发现丸山真男的近代主义“话语”确实具有他自己一再强调的批判战争期间“近代的超克”论的一面;但是,丸山真男并没有像《启蒙辩证法》那样从根源上去反思“超克”论所讲的那个“近代”,而是把对“近代”的怀疑置换成了“近代性思维”在日本是否成熟的问题来讨论,从而在战后日本构筑起了“近代主义”的知识话语。子安宣邦先生强调:问题就在于近代主义本来就不具有质疑和指控“近代”本身的视野。因此,这个与“近代的超克”之历史哲学话语相抗争的“近代主义”,也就未能建立起对发动帝国主义战争的日本国家所依据的“近代”理念进行彻底批判的视角。
如果说,丸山真男的思想史方法论以及明治维新以来的日本知识话语体系可以称之为“在近代思维中思考近代”,那么,子安宣邦先生的则为“在近代视角之外思考思想史”问题,其核心在于跳出“近代思维”的框架,去反省和解构“近代”本身及围绕于此所形成的日本知识制度。而在具体方法上,子安宣邦先生则主要受到福柯“知识考古学”的启发。,把思想史上的某个学说或理论论争视为话语“事件”,以颠覆后人的学术叙事对之进行的历史本质论的重构。《近代知识考古学》就是要从“话语分析”和知识谱系学的视角,来揭示近代日本自我同一性话语建构的秘密,颠覆以往从近代主义视角建立起来的思想史叙述。第二,要进行这样的解构式阅读和思想史研究,需要改变丸山真男那种“在近代思维中思考近代”的方式,“必须认真地将我们自己的视角设定在近代话语机制之外”,因为近代话语机制总是在内部不断地再生出关于“日本”“日本人”之民族国家同一性的神话。第三,为了挑战“本质性意义论”而提出了“话语性意义论”的策略。
我们知道,米歇尔·福柯是法兰西学院的思想史教授,他思想史的研究与以往建立在客观性科学实证基础上的历史学不同,他用“考古学”的方法考察现代人普遍接受的知识、思想和信仰被建构起来的过程。在他看来,历史都是人为建构起来的话语体系,而作为话语被建构起来的知识与权力息息相关。思想史研究就是要用“考古学”的方法和“系谱学”的相关知识一层层地挖掘出知识、思想、信仰被建构起来的历史,以揭露权力操纵和支配知识话语的秘密。不如此,就无法摆脱启蒙知识对人类身体和思想的压迫,就不能实现人的真正解放。这样的方法无疑是对近代历史学乃至近代主义观念的根本性颠覆。ienngg正如福柯研究历史注重的不是“客观事实”,而是“观念”“知识”“话语”的产生机制以及与权力的关系,不是去发现人文科学中的“客观真理”,而是注重对“理性话语”操纵知识和真理这一隐蔽的事实加以批判一样,子安宣邦先生的《近代知识考古学》注意在特定的思想史话语空间中,确定某一个概念或者思想学说出现的“事件”性,即这个思想学说是针对什么而发的,何以这样言说,与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构成怎样一种关联,后人又是怎样解读和重构这个思想学说的。与此同时,这种不断被重构的知识话语一旦体系化,便会成为压迫、遮蔽其他思想学说的权力桎梏而束缚人们的思考视野。对近代日本的“知识考古”,就是要颠覆“近代主义”话语一直以来的霸权。
我想,书中对柳田国男“一国民俗学”、战前京都“支那学”、“二战”前后“国语与日本语”之争、近代化与近代性论述、战争记忆叙事,乃至“日本民族”概念、人间伦理学与“种的理论”之民族主义本质的分析,都不是一般概念史、学术史意义上的整理研究,而是解构主义批判意义上的话语分析和知识考古。其中深藏的近代反思,尤其值得我们留意。
以上,是我多年来阅读和翻译子安宣邦先生著作过程中的一点体会,期待着能与广大读者共享。
后我想表示,在子安宣邦先生二十余部系列著作中,我喜欢的是《近代知识考古学》和《近代日本的亚洲观》两种,而此次三联书店推出他的“作品集”,能够让我来担任两书的翻译,实在是非常幸运的事情。虽然,这一本远比《近代日本的亚洲观》要晦涩难译,我还是勉力而为,尽可能求“信”求“达”,而为了终达到“雅”的境界,殷切期待着方家对拙译提出批评指正!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