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5776204
★ *好的通俗中医公开课!
★ 人人都能读懂的当代精华版《本草纲目》!
★ 1958年至今累计销售超过400万册
★
编写团队力量强大、水平高深,编撰态度严谨:参编者都是当时赫赫有名的临床大师,既熟读中医典籍,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悬壶济世多年,临床经验颇丰。参编者不计个人名利,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对中医典籍的独到理解和毕生积累的临床经验毫无保留写就出来,与大家分享。
★
书中内容精炼:收载临床*常用的中药210味,每味药按照【主要产地】【入药部分】【炮制】【性味】【归经】【功用】【主治】【配伍】【用量】【禁忌】作概要介绍。
★ 书中文字浅显易懂,观点独到,经验独特
★王永炎 朱良春 陈可冀 李振华 李济仁 张学文 周仲瑛 徐景藩 联袂推荐
想要全景式了解中药,请读《中药学概论》!
想要系统地学好中药,请读《中药学概论》!
本书分上、下两编。上篇总论,介绍了我国药物的起源和沿革,并重点说明了有关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一般知识;下编各论,是各种药物的介绍。收载药物210种。按照药物的功用,予以分类,如解表药、涌吐药等。在每类药物之前,冠以概说,说明本类药物在功用上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在各种药物之下,列有主要产地、入药部分、形态、炮制、性味、归经、功用、主治等项,均以中医的理论体系来说明各该药物的临证应用问题。在每类药物之后,又列有功用归纳简表,以帮助读者了解该类药物的主要内容。所列药名旁括号内的小字,如“本经”、“纲目”等字样,即表示该药的原出处。本书适合中医药初学者和对中医药感兴趣的普通读者阅读。
上篇 总论
章 中药发展概况
节 中药的起源
第二节 历代本草简介
第二章 中药的一般知识
节 命名
第二节 分类
第三节 采集
第四节 贮藏
第三章 中医基本理论概念
节 阴阳五行
一、阴阳
二、五行
第二节 脏象
一、脏腑
二、经络
三、营卫气血
第三节 诊法
一、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二、八纲四诊
第四章 中药运用的基本规律
节 性能
一、四气五味
二、升降浮沉
三、补泻
第二节 归经
第三节 配伍
第五章 中药的炮制
节 炮制的目的
第二节 炮制的方法
第六章 制剂和剂量
节 制剂
第二节 剂量
第七章 禁忌和服药法
节 禁忌
第二节 服药法
下篇 各论
章 解表药
节 发散风寒药
第二节 发散风热药
第二章 涌吐药
第三章 泻下药
第四章 渗湿逐水药
第五章 祛风湿药
第六章 祛寒药
第七章 祛暑药
第八章 清热药
第九章 止咳化痰药
第十章 理气药
第十一章 理血药
第十二章 补养药
第十三章 芳香开窍药
第十四章 安神镇惊药
第十五章 固涩药
第十六章 消化药
第十七章 驱虫药
第十八章 外科药
★《中药学概论》是新中国成立后部系统中药教材,畅销半个多世纪,累计销量超过400万册!
★《中药学概论》是当代精华版《本草纲目》,是好的中医药普及入门读物,五代中医药人读着“她”走进了中医药殿堂!
章 解表药
凡能发散表邪,解除表证的药物,都叫做解表药。外邪侵袭人体,每先从肌表而入,当邪在肌表的时候,便会产生恶寒、发热、头痛等表证。此时,便应及时使用解表药以解散表邪。因解表的一类药物,具有辛散轻扬的特性,有发汗解肌的功用,能使表邪通过发汗而仍从肌表外解。这样,便能控制疾病的传变,达到早期治愈的目的。解表药虽具有发散的通性,但因其性质有温热和寒凉的不同,在功用上又可分为发散风寒与发散风热两大类。发散风寒药适用于发热轻、恶寒重、头痛身疼、口不渴之风寒表证;发散风热药适用于发热重、恶寒轻、头痛目赤、口渴之风热表证。故解表药的运用,与辨别表证的属寒、属热,实有重要的关系。使用解表药,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凡属阳虚恶寒,阴虚发热,以及素有自汗、盗汗、失血之患者,此类药物均在禁忌之例。若体虚气血不足者,又因外感而必须使用时,须以扶正祛邪的方法,适当配合补养药,以免发生流弊。(2)解表药不能过量使用,中病即止,若用药过量而发汗太多,则耗液伤津,可能造成亡阳之变。如果亡阳又须急用回阳敛汗等药,以为补救之法。(3)春夏气候温暖,腠理疏松,汗液易泄,故用量宜轻;秋冬气候寒凉,腠理致密,汗液不易外泄,故用量宜重。
节 发散风寒药
麻黄《本经》
【主要产地】山西、河南、河北、内蒙等地均产,以山西大同产者。
【入药部分】本品为多年生草本,入药用其干燥之茎(根亦供药用,见固涩项下)。干燥茎,下部木质化,棕黄色,木质茎之,丛生草质茎,呈灰绿色或黄绿色,有节,节间长约8、9分至1寸半,节上常分枝对生,并有棕红色鳞叶,常二片对生,基部多吻合。叶片钻形,长约1、2分,茎上有细纵线纹,质坚而脆,易折断。中心具髓部,棕红色,折断时常有少量髓质粉末散出。
【炮制】原药去净根节,切成小段。生用、蜜炙用,先煎去沫。
【性味】辛、苦,温。
【归经】入肺、膀胱二经。
【功用】开腠发汗,平喘咳,利水。
【主治】伤寒表实,无汗,恶寒,身疼,骨节疼痛,咳嗽,气喘,水肿。
【配伍】配桂枝、杏仁、甘草(麻黄汤),治伤寒表实无汗;配杏仁、石膏、甘草(麻杏石甘汤),治肺热喘咳;配细辛、干姜、半夏、五味子等(如小青龙汤),治水饮喘咳;配石膏、甘草、生姜、大枣(越婢汤),治风水恶风,一身悉肿。
【用量】5分~3钱(15~9克)。
【禁忌】表虚汗多及肺虚喘咳者忌用。
桂枝《本经》
【主要产地】广东、广西、四川、福建、云南等地。
【入药部分】本品为常绿乔木桂树之干燥嫩枝,多截成长约数寸或尺许的段落,较粗者,呈圆柱形,顶梢细,细枝呈扁方四棱形,常有分叉及叶柄脱落的痕迹。外表栓皮赤褐色或灰褐色,有微细的纵条纹,剥去树皮后,露出里面黄白色的木质部,质坚而脆,折断面不平坦。气芳香,入药以尖梢细枝为佳,称“桂枝尖”。
【炮制】把桂枝湿润后,以蒲包捆扎,时时淋水,以中心部润透为度,切片阴干,生用或蜜炙。
【性味】辛、甘,温。
【归经】入肺、心、膀胱三经。
【功用】发汗解肌,温经通络,通阳祛瘀。
【主治】外感表证,肩臂肢节酸痛,经闭,腹痛,停饮等症。
【配伍】配芍药、甘草、枣、姜(桂枝汤),治风寒在表头痛发热,有汗不解恶风;配芍药、麻黄、附子、防风、白术、知母等(如桂枝芍药知母汤),治历节风,肢节疼痛,脚重如脱,头眩短气等症;配茯苓、白术、甘草(苓桂术甘汤),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配丹皮、桃仁、茯苓、芍药(桂枝茯苓丸),治妇人月经不调,瘀阻腹痛等症。
【用量】5分~3钱(15~9克)。
【禁忌】阴虚火炽,喉症,血症忌用。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