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24240165
收集德国好时光系列是在德国生活多年的华裔女记者洪莉,将在德国的生活和对德国社会的理解认知点滴记录下来,近距离呈现德国人的日常,他们不再是印象中的严谨和刻板,他们生动而鲜活,热情而知足快乐。
作者25年前去到德国,定居至今,嫁了一个德国老公,邻里街坊全都是土生土长的本地德国人,因此有机会跳脱出华人圈子,融入到德国人真正的日常生活中。她积极参与德国当地协会活动,在闲暇时与德国丈夫结伴巡游德国各地古镇村庄,参加各种民俗节庆,与德国邻居友好交往,与德国婆婆闲话家常……而记者的职业身份又使她在采访时有机会接触德国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事、物。这样的经历使得她的眼光和角度完全不同于深度游或短暂的旅居人士,25年的生活,使得她对所居住的小镇产生了浓浓的眷恋之情,熟悉得就像自己的第二故乡。广博的见闻、凡事求甚解的性格、天生的好奇心和敏锐的观察力,以及热爱生活的一颗心,使得她潜移默化地收集起多年的德国美丽时光,把她的观察、她的感悟、她对德国社会及德国人的理解分类梳理成章,和大家分享。
《收集德国好时光——小镇生活风物记》
小镇的民俗节庆、贵族们现如今的生活,德国人对动手干活的热爱和对花园的执念、自助购买土豆的小店、小镇的野生动物观察、德国人的兴趣爱好、他们五花八门的过节方式……作者将德国小镇18年的生活好时光点滴收集,汇集成一本小镇生活风物记,记录了德国小镇的民风民俗、与德国邻居的友好交往、新鲜的日常琐事……
《收集德国好时光——认识德国骨子里的气质》
德国人严谨而理性;具有认真、精细的匠人精神;擅长从全局和长远考量;注重团队精神;尊重规则,注重有效且完整的古老传承精神……他们心灵饱满而充实的生活。在德国生活多年的华裔女记者,从自己多年的采访经历、四处游历和日常观察出发,抽丝剥茧,写下了自己眼中的德国的素质教育、历史教育、精神传承、环保生活、食品医疗、德式思维等德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详细记述了一个德国大家庭的故事。
推荐购买:
★★★★★
《收集德国好时光——小镇生活风物记》
与德国丈夫在风车磨坊里登记结婚;
在森林中采野蘑菇涮火锅,采野蓝莓做果酱;
在周末参与附近小镇的“中世纪节”,看德国人拉弓射箭、在原野上跳舞;
在秋收节集市逛老农庄,在地摊中*;
去贵族的古堡公开日听女主人讲贵族如今的故事;
在家乡博物馆看德国人几百年的生活痕迹;
德国邻居家的男人们有一整个工具库;
他们自己造壁炉,修游泳池,盖房子;
德国邻居家的女人们的厨房一尘不染;
做个土豆煎蛋要用五个锅;
去农庄小木屋买土豆,自己投钱自己拿货;
逛圣诞市场,去圣诞树森林自选圣诞树;
迎接美丽的鹳鸟在小镇定居;
到爬行动物馆看德国幼儿园小朋友欣喜地抚摸小蜥蜴;
看射击协会一年一度的“国王”登基大典;
了解德国的志愿消防队;
……
每一天都过得新鲜有趣,充实快乐。
小镇虽不大,人与人之间却有温暖的情感流动。
定居德国25年﹑在德国小镇生活了18年的华裔女记者,
记述当地的民风民俗、与德国邻居的友好交往及有趣的日常琐事。
《收集德国好时光——认识德国骨子里的气质》
德国幼儿园会参观警察局和牙医诊所,
学习如何报警及乳牙护理;
德国社会上有多个“阅读促进”的网络项目,
鼓励青少年多多读书;
德国各地在街上铺设的铜砖块刻上二战中在该地被杀害的犹太人名字,
用来铭记和反思历史;
德国大学生联盟在魏因海姆一年一度的大聚会已传承150年,
男人们依旧保持着骑士风范;
德国有固定垃圾回收日和各色家庭分类垃圾桶,
垃圾和污水在处理工厂全部变废为宝;
超市里购买的鸡蛋全部有“*”,
严格的食品监督机制可追查到每一个鸡蛋的诞生地;
一生没有工作的婆婆享受全方位医疗保障,
靠家庭紧急自救系统得到及时救治;
马科斯一家人是德国不多见的大家庭,
听他们讲在古城创建餐馆勤劳持家的传奇故事;
……
定居德国25年﹑在德国小镇生活了18年的华裔女记者,
有一双好奇而喜欢观察的眼睛。
德国的素质教育、历史教育、精神传承、环保生活、食品医疗、德式思维等,
与她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也许她的笔下,你会看到德国不为人知的一面。
《收集德国好时光——小镇生活风物记》
One 玫瑰村庄莎蒲森
我居住的德国小村庄
在风车磨坊结婚 004
金苹果与八角鹿头之地 007
低调的“金字招牌” 016
德国人怎样过周末
在庆典中享受生活好时光 020
邻里情深的花园街邻居节 023
马可家的十月啤酒节 034
非洲手鼓节之夜 036
秋收节奇遇记
地摊拾趣之乐 040
藏在老农庄里的中国之谜 042
大作家托马斯·曼的写字台 047
贵族们如今这样生活
村外有座私人古堡 050
三分之一的家产 053
贵族也要“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056
古堡人家的生意经 058
真正的贵族精神 060
德国人的故土情深
家乡博物馆:几百年的生活痕迹 062
家乡歌谣﹔爱,不但要意会更要言传 068
Two 德国人都是“动手派”
德国男人的工具库
邻家男人都是能工巧匠 076
自家房子自己造 079
德国女人的持家之道
土豆煎蛋要用五个锅? 082
对卫生间的“洁癖”要求 087
人人都是“园艺师”,家家都有“世博园”
“前花园”和“后花园” 090
悠然慢生活 093
Three 过这村,没这店
农庄土豆小木屋
投钱拿货全自助 104
和农庄主一起收土豆 107
五十年花店 110
路边自选花架和原野自采花田
老花匠的小花架 114
原野花仙子 116
Four 与大自然的生灵比邻而居
小镇飞来“送子鸟”
不速之客 120
定居 122
去而复返 126
莎蒲森小村野生动物观察笔记
住在隔壁划地盘的野鸡夫妇 128
爬行动物馆的儿童活动日:与小蜥蜴亲密接触 131
来家里做客的松鼠宝宝 135
Five 为兴趣爱好奉献终生
德国人的兴趣小组——社团协会
社团协会无处不在 140
车库里打出来的乒乓球协会 141
奉献精神 143
经常“吵架”的理事会议 147
兴趣在协会发扬光大
世界杯冠军的民众基础和团队精神 149
男声合唱协会和家乡花园建设协会 152
射击协会一年一度的“国王”登基大典 153
救火也是兴趣爱好?
德国的独特消防建制 159
莎蒲森志愿消防队 161
Six 一颗永远热爱过节的心
不朽的圣诞情结
圣诞节从逛圣诞市场开始 166
到圣诞树森林去野餐 170
美丽平安夜 172
邻居一起迎元旦 175
传承行善美德的“圣马丁节”
好人马丁的传奇故事 179
马丁精神的传承 181
做一个独一无二的灯笼 186
打造浪漫的银婚花园
共搭幸福门 188
银婚庆典 191
生命不息,庆生不止
逢五逢十的小庆和“半百”大庆 194
跳“天鹅湖”和表演莎士比亚戏剧的庆生会 196
筹办婆婆的85岁生日庆典 200
后记
美好的生活仍在继续 203
致谢 209
《收集德国好时光——认识德国骨子里的气质》
One 德国素质教育篇——举国之力锻造严谨和理性
国家是生养孩子的强大保障
生育无后顾之忧 004
儿童教育福利政策 008
注重培养社会能力的德国学前教育
一个关于德国早期教育的广泛误传 010
正确解读德国宪法条款 011
德国学前班现状 013
幼儿园两日亲身体验 015
德国工程师是怎样炼成的
理念的差异 019
独立从幼儿开始 020
勤动手与拓展兴趣的小学生活 021
注重实践与创造力的中学时代 024
在严格的大学中百炼成钢 026
爱读书的国度
书是好的礼物 027
“陪子阅读” 028
重视阅读的学习方式 030
社会促进青少年阅读的读书项目 031
立在街头的书柜 034
Two 德国历史教育篇——铭记在心才是好的反省
德国人对二战深刻的自我认知
公交车上的插曲 040
维利和威廉 042
反思战争的教育理念 047
街上那块“绊脚石”
街上的铜砖块 053
希特勒的种族灭绝 054
民间艺术家的壮举 055
“绊脚石”铭记邻居 057
Three 德国精神传承篇——德国大学生联盟的百年骑士风范
刚阳气贯双堡城
魏因海姆的守卫城堡 064
“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 066
大学生兵团联盟 069
魏因海姆探秘之旅
谦和低调的优秀品质 072
遵纪守时是必需的素养 074
“啤酒爸爸”和“啤酒儿子” 077
世代承袭的骑士之道
新学生当官 老学生监督 081
伤痕是男人的勋章 083
火把游行 085
Four 德国环保生活篇——全民垃圾分类是环境美好的基础保证
家庭垃圾分类篇
坚实的民众基础 092
各色分类垃圾桶 094
垃圾回收日 096
垃圾污水处理再利用工厂参观记
污水净化处理 101
垃圾焚烧处理 105
全智能(机械)自动化环保事业 108
Five 德国食品医疗篇——严格的监督、完善的救助
鸡蛋壳上的密码解读 114
婆婆全方位的医疗保障
“富人帮助穷人”的医保体系 119
家庭紧急自救系统 121
Six 德国日常琐事篇——有趣的德式思维
用爱心和责任铸就高质量的生活
德国人很爱“管闲事” 128
见人摔倒众人相助 131
温情“搭车椅” 133
与政府官员较真是你的权利
倒霉房东和赖皮房客 136
抗辩市政府罚款单 137
超速罚款的胜与败 139
市长选举
权力属于人民 142
市长的八条竞选纲领 144
翻译僵化“惹的祸” 148
Seven 德国普通家庭缩影——勤劳善良的马科斯一家
德国小伙马科斯和双胞胎姐妹
入乡随俗的大男孩 154
双胞胎姐妹花 156
中国之行 158
爷爷的家乡情怀
传奇半生 160
与老城的渊源 163
“红公牛”餐馆 166
“世界的儿媳妇”
六个孩子的母亲 172
后院的啤酒花园 175
莎拉和玛丽娅的王子花园 180
快乐的大家庭
全家共进早餐 188
因书结缘 191
后记
写在后面 193
致谢 201
村外有座私人古堡 三分之一的家产 贵族也要“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古堡人家的生意经 真正的贵族精神 德国人的故土情深 家乡博物馆:几百年的生活痕迹 家乡歌谣:爱不但要意会,更要言传 德国人都是“动手派” 德国男人的工具库 邻家男人都是能工巧匠 自家房子自己造 德国女人的持家之道 土豆煎蛋要用五个锅? 对卫生间的“洁癖”要求 人人郁是“园艺师”,家家都有“世博园” “前花园”和“后花园” 悠然慢生活 过这村,没这店 农庄土豆小木屋 投钱拿货全自助 和农庄主一起收土豆 五十年花店 路边自选花店和原野自采花田 老花匠的小花架 原野花仙子 与大自然的生灵比邻而居 小镇飞来的“送子鸟” 不速之客 定居 去而复返 莎蒲森小村野生动物观察笔记 住在隔壁划地盘的野鸡夫妇 爬行动物馆的儿童活动日:与小蜥蜴亲密接触 来家里做客的松鼠宝宝 为兴趣爱好奉献终身 德国人的兴趣小组——社团协会 社团协会无处不在 车库里打出来的乒乓球协会 奉献精神 经常“吵架”的理事会议 兴趣在协会发扬光大 世界杯冠军的民众基础和团队精神 男声合唱协会和家乡花园建设协会 射击协会一年一度的“国王”登基大典 救火也是兴趣爱好 德国的独特消防建制 莎蒲森志愿消防队 一颗永远热爱过节的心 不朽的圣诞情结 圣诞节从逛圣诞市场开始 到圣诞树森林去野餐 美丽平安夜 邻居一起迎元旦 传承行善美德的“圣马丁节” 好人马丁的传奇故事 马丁精神的传承 做一个独一无二的灯笼 打造浪滠的银婚花园 共搭幸福门 银婚庆典 生命不息,庆生不止 逢五逢十的小庆和“半百”大庆 跳“天鹅湖”和表演莎士比亚戏剧的庆生会 筹办婆婆的85岁生日庆典 后记 美好的生活仍在继续 致谢
来自德国市长的问候
亲爱的读者:
在这本书里,洪莉女士描写了她在德国的生活经历。洪女士来自于一个不同于德国文化的国度。在德国,在这个初对她来讲完全陌生的国家、陌生的文化和陌生的人群中,她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还学会了去发现新故乡的可爱和新生活的美好。
洪女士长期定居在德国的小城镇,与德国人朝夕相处。这里的人们有着完全不同的文化和风俗习惯,人与人之间交往密切。
文化是一个民族宝贵的财富。而一个民族所特有的习俗、礼仪和传统,既是连接本民族的纽带,也是将其与其他人群联系在一起的纽带。
文化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澄清价值观和前景观的空间。从文化中,人们汲取力量,获得归属感,找到生命之源,从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换句话说,文化是人类劳作的结果。
而这样的“劳作”是从一件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情开始的,发生在小范围内部,比如邻里之间或协会成员之间。如果你学会了如何与身边的人和睦友好地相处,那么走遍整个德国都应该不成问题。
我诚挚推荐各位品读此书,并且盛情邀请大家来德国观光旅游,从北海游到阿尔卑斯山。希望各位和洪女士一样,也能够发现德国的“美好”。
致以真挚的问候!
德国霍尔特市市长
克劳斯•克莱恩库恩
(翻译:杨悦)
《收集德国好时光——小镇生活风物记》
Three 过这村,没这店
农庄土豆小木屋
投钱拿货全自助
德国不产大米,麦子为主要农作物,面包养活了祖祖辈辈的德国人。除了面包还有一种食物对于德国人来说必不可少,那就是土豆。德国人大多酷爱吃土豆,就以我先生沃夫冈为例,他是两天不吃难受,三天不吃烦躁,四天不吃就不管什么山珍海味一概不碰,一定得煮一锅土豆才心满意足。
他给我讲过德国土豆史。土豆是16世纪时欧洲人从南美带回来的。起初他们以为土豆开花后结出的小西红柿状青果可以吃,结果尝过的人全部中毒,上吐下泻,于是一气之下他们把土豆植物全拔掉,这才发现了根部结的土豆茎块。土豆种植简单,储藏方便,又好吃,营养又丰富,因而很快得以普及,到17世纪时已成为欧洲人的重要粮食作物。1840年,欧洲爆发了马铃薯疫病灾难,造成土豆大面积歉收,饥饿席卷欧洲,加之政治动荡,引发了以英国人和德国人为主的大量欧洲农民背井离乡,迁移美国定居。这批欧洲移民被称为土豆移民。
几百年的时光里,德国人早已把土豆当成干粮,种植出了不同口感和用于不同做法的各个品种。任何超市都有土豆卖,且非常便宜。德国人偏爱国产土豆,因为德国农作物不上化肥不打农药。我家老沃更挑剔,只买农庄土豆。我们小镇的哈曼斯(Hammans)家族农庄产的土豆是他的爱,他对这个农庄产的土豆味道赞不绝口。
哈曼斯农庄在镇外原野中,后院是农庄人自己居住的花园别墅,四周围着大片大片的土豆田,一派悠然田园风光。农庄景色大都如此,倒也没什么稀奇,但他们家卖土豆的方式特别新奇。
农庄老式山墙下有个小红木房子,里面木架上摆着装满土豆的牛皮纸袋,小黑板上写着价钱﹕2.5公斤袋/2欧元(合人民币约15元),5公斤袋/3.5欧元。另一侧的台子上放着农庄人家自家养的鸡下的蛋,墙上贴着价格:1个/0.2欧元,10个/2欧元。这些价格在德国本地就是一个小冰淇淋球的价钱,可这些都是质量上乘的纯有机食物。让我感慨的是墙上挂着一个小铁匣子,上方写着“食物拎走,钱扔进去”。是的,你没看错,东西任你拿走,钱随你投入,无人看管,外面也没人监控。
在现代商品社会,有这样一个真实的田园小木屋,随意放着农家土产,随你挑选,随你自觉。如此被人信赖的感觉真是妙不可言。
这个小木屋里,没有人不投钱入匣,就连闪过一丝贪念,都会为自己的龌龊思想倍感羞愧。不仅如此,还会情不自禁地为享受到陌生人如此坦荡的真诚信赖而想表达些什么,比如多丢进几个零钱,或在墙上贴上抒发情感的字条。
哈曼斯农庄的土豆确实好吃。他们选择优良品种,施农家肥,凭着几代人的敬业精神精耕细作。收获的土豆不经历水洗工序,而是将泥土震动掉。老沃水煮土豆历来带皮煮,因为土豆皮中的维生素含量丰富。他拿手的土豆料理,是将土豆洗净后带皮竖切四瓣,用橄榄油和孜盐粒小火煎黄。他的这道带皮煎土豆风靡了我们的中国朋友圈,顺便也把中国朋友们“培养”成了农庄土豆的粉丝,以至于哈曼斯农庄的小木屋墙上不但出现了汉语赞言,还有中华美女与土豆的合影。这是老沃的“杰作”,他将我们四个买土豆时的即兴合影打印出来,配上“中国美女购买享誉中国的莎蒲森地下苹果”的注释,贴在木屋墙上十分醒目。这幅有趣的“广告画”让农庄主人和其他客人惊奇不已。
和农庄主一起收土豆
我们每个月都去小木屋买土豆,但几乎未曾遇见过主人。直到今年初夏的一天,庄主父子俩正在仓库里忙着给机车加水加油,准备收获早土豆,我们才得缘见面。庄主哈曼斯先生和老沃是小学同学,他们同年入镇小学同班读书。如今,哈曼斯经营着自家的偌大农庄,老沃在州府一家冶金厂当机械制造工程师,他们依然共同生活在家乡小镇,工作都是操纵大型机械。德国农业早已全面实现机械化,所有农活都是操作机器来完成。
当听说他们要去收获田地里的土豆,我立刻心血来潮要求加盟,他们很痛快就答应了,我便有了一次难得的德国农业劳动体验。
哈曼斯先生驾驶着拖着起土豆机车的拖拉机,沿土豆垄慢慢行驶。哈曼斯夫人和长子在机车上面分拣齿轮传送带上的土豆,打包机自动装袋自动封口,刚刚还长在地里的新鲜土豆很快就成袋成袋摞叠好了。因那天刚下过雨,土地潮湿,不时有泥块混上来,我的工作就是将传送带上的泥块挑出去。机车的机械手全封闭,我没看明白它怎么能只把土豆从土里挑出来,而把秧子和泥土都留在地里。
我手不停嘴也不停,问出许多疑惑不解和感兴趣的问题,从哈曼斯夫妇那里获得了好多知识。他们种植的土豆主要供给固定的大型收购商,小木屋的零售袋只是方便小镇及附近居民吃到出自家乡沃土的新鲜土豆。小木屋不需要管理经营,既无运输费用也无人工成本,所以价格便宜。这台机车是他们自家使用的一排道传送带起土豆机,用于小批量收获土豆。到采购公司大量收购的日子,他们就预租农业机械公司四排道传送带的大型机车和操作工人,收获好的土豆直接打包运走。他们也和其他行业一样,早早制订出工作计划,甚至提前一年定好日期,然后每天按部就班地工作,不会随意改变。
我在网上读到一篇关于中国农业部的消息,2015年中国已经启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推进把马铃薯加工成馒头、面条、米粉等主食。预计到2020年,一半以上的马铃薯将作为主粮供应食品市场。很有意思,在我写这篇土豆小木屋时,德国《莱茵邮报》转登了中国农业部的这条消息和一幅“别拿土豆不当干粮”的有趣漫画。或许将来有一天,哈曼斯农庄的优质土豆也会被引进中国也说不定。小木屋的经营方式也许将来也会被中国所借鉴,也许会让人们消除彼此之间相互戒备的冷漠,重拾崇高的信任感。
贵族们如今这样生活
贵族也要“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几百年时代变迁,工业商业日益发展,越来越兴旺,而传统的农林业却日益衰落。“开放日”活动听了古堡女主人一通抱怨般的介绍才知道,令人羡慕的古堡贵族家族原来也有一本难念的经。
她说:“现在农产品越来越难经营。就说我们的果园吧,政府不允许打强农药施化肥,只能实施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没有影响的举措,这确实有利于空气、土壤和健康,但成本很高,需要很多的资金投入。还有那些鸟类,成群结队地飞来啄食果子,按说它们也吃不了多少,可恶的是它们偏偏在这个果子上啄一口,又到另一个果子上啄一口,被啄破的果子就会钻进虫子烂掉。早年间插上个稻草人还管用,可现在的鸟简直比人还精,根本不理会稻草人。天上的要防,地上的也要防,那些野兔子总来啃果树干磨牙,我们得把树干下部刷上石灰再用麻绳缠牢。以前掉在地上的果子我们都雇人收起来削干净,用来做果酱。现在人工费太贵,不拣了,就留给鸟儿和动物们吃吧。
“农业靠天吃饭,不下雨就得人工灌溉。现在地下水位不断下降,不得不打更深的井,用更大马力的抽水泵。这些新型农业设备都需要投入足够的资金。当初我们的爷爷就因为喜欢土地而继承了农庄园,结果现在属我们辛苦。经营农业需要劳力,可我们家几代男丁都不兴旺,到了我们这代,我们只有四个女孩,没有男孩
,而且四个女儿没有一个对农业有兴趣。两个大女儿在国外读大学,两个小女儿也说长大了就离开古堡做别的事情。没人愿意继承古堡,所以古堡今后会怎么样我们也不知道,说不定哪一天就交给国家了。”
此家族在森林旁有幢古老的小猎宫,一直破旧不堪地孤立着。前几年听说被两个男子租了去,修缮了一番当了居所。其实,我一直暗中喜欢着那栋古朴灰暗的小小的猎宫,喜欢它那沧桑破旧却仍然遮挡不住的庄重气质,欣赏它那份久经岁月风霜磨砺的淡定从容。每次路过都情不自禁地幻想着,我要是有钱就把它买下来。
在外人看来庄重气派的古堡,原来还有这么多的麻烦呢,现在我明白了这个古堡女主人为什么会看起来像个“农妇”。她实在是生不逢时,没赶上贵族阶层奢侈的时代。
古堡贵族人家的四口人我算全见过了,和普通的村里人没有什么区别。不同的只是,小村人住在自家的房子里,他们住在自家的城堡宫殿里,大家都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不过,比起普通人来,他们依然是家大业大气派大。
古堡人家的生意经
古堡自己有水果加工厂,果园里收获的草莓、樱桃、苹果、梨等在加工厂被分出大小等级,包装成箱,发运往各地,同时还生产制作果酱、果汁、果干、蜂蜜等。在果园边上他们自己也有个小店,专门卖自家出产的时令水果及果制品,又好吃又便宜,远近闻名,周边的居民经常去买他们家的各季水果。冬天,古堡森林里还卖烧壁炉用的劈柴及成材的木头。
圣诞节前开放的森林圣诞树自选市场,也是古堡人家开办的,且早已成为了本地的传统项目之一。我们家每年都要去森林里挑选圣诞树,尽情享受那份独特的迎接节日的快乐。
古堡人家还保持和延续着古堡的一个古老传统:每两年在古堡内举办一次历时三天的圣诞市场。摆摊卖货的都是附近的农庄主们或手工业者,他们卖自家出产的农副产品或手工制品。我们小街的一位邻居每次都在这里卖自家农庄制作的香肠和火腿,其风味比较独特,虽然价格比超市贵,但买的人依然很多,去晚了根本就买不到。古堡的水果加工厂这时候也对外开放,供人参观。厂房不大却非常现代化,有工作人员在流水线旁讲解并操作,演示苹果是怎样清洗分类的。从这里参观一圈出来你就会明白,为什么商店卖的苹果大小都像孪生兄弟。古堡圣诞市场开市的这三天里,政府会安排公交车开往不同的方向,免费接送来逛圣诞市场的游人。
《收集德国好时光——认识德国骨子里的气质》
One 德国素质教育篇——举国之力锻造严谨和理性
注重培养社会能力的德国学前教育
幼儿园两日亲身体验
为能亲自了解德国幼儿园早期教育情况,经过联系,我到居住地的幼儿园观摩体验了两天。这所幼儿园有40名2~5岁的儿童,分为两个年龄混合组,每个组由两位老师负责。通常小孩子会害怕陌生人尤其陌生的外国面孔,但我初的担心很快就被孩子们驱散了,他们毫不胆怯,主动拉着才见面几分钟的我一起做游戏,玩拼图或涂鸦游戏时甚至爬到我腿上,问我叫什么名字,多少岁了,中国在哪里。据老师介绍,幼儿园的四位老师不固定带某个组,每周轮换,让孩子们有机会与每位老师接触交往,减少依赖性。孩子们和老师互相直呼名字,互为朋友,没有身份地位概念。
这里的上课只能称为活动,大大小小的孩子们及老师一起拉圈圈唱儿歌,一起做游戏。老师告诉我,幼儿园不可以用正规上课的形式教小孩子数数,而是要让他们在游戏玩耍中学习。小孩子爱模仿,两三岁的小娃娃随四五岁的孩子一起玩,语言能力、行为能力会进步飞快,同时大孩子也要学会关照小孩子。这是混合班的一个优势。
大小孩子也会进行分开的活动。我看到幼儿园一周活动安排表中有学龄前儿童乘公交车去参观牙医诊所,有学习紧急救助,甚至有请牙医来幼儿园讲解乳牙护理知识。我体验了一次孩子们“乘火车旅行”的活动。堂课,孩子们扮成旅客,搭着肩膀串成一列火车,呜呜地穿山越岭去旅行。第二堂课,轻快的音乐响起,老师让孩子们躺在体操垫子上安静闭目,随着老师绘声绘色地讲述火车穿过高山森林、原野农庄、河流湖泊,孩子们进行大脑的自由想象。老师不时在一旁提示:看见草地上的野花了吗?看见森林里的小房子了吗?小河里有没有鱼?旁边有两位自愿协助课程的家长帮忙记录着每个孩子的表现。
后来老师告诉我,这是针对4~5岁的儿童进行的思维想象课,以游戏的方式引导孩子们安静思考、丰富联想。每次课须记录孩子能否安静下来进入想象、语言描述如何等等。每个孩子的记录还要交给家长,以便家长熟知自己孩子的身心发育情况并配合家庭教育。这些课程是按照“全德国儿童联盟”专为加强4~5岁儿童个性发展而制定的系列教育方案进行的。
德国有个“全德国儿童联盟”,这是个专门为0~6岁的幼儿建立的跨学科的全国性非营利性民间协会,成立于1977年,由包括科学研究学会、儿科医生协会、心理学家协会、家庭和青少年帮助机构和众多服务性俱乐部等超过250个成员组织所组成。目的是致力于儿童早期发展影响因素的科学研究,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政治和社会条件的改善,并在立法措施上产生积极影响。科学研究发现,幼儿期是孩子大脑发育重要的时期。除了遗传因素,初几个月和几年的生长环境对儿童心理和情绪影响很大。孩子被关注或被忽视的经历都会对他未来的人格产生影响。据此科学理念,联盟设计推出幼儿园教育方案,通过九个模块的不同游戏方式,培养4~5岁学龄前儿童在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个人基本能力:自我与外界感知;理解、同情别人;自我情绪调节和适应;解决冲突与和解;建立朋友关系;培养自尊。这些才是德国学前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目标,也是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应该开始学习的。
反观中国大多急功近利式的早期教育,以孩子会背乘法口诀表,会背唐诗三百首、英语单词而沾沾自喜,恰恰忽视了让孩子终身受益的个人修养和基本能力的培养。令人欣喜的是,这种违背儿童发育规律的教育弊端已经引起了中国社会各界的重视,符合儿童心理健康发育的学习方式正在被教育界及家长们关注和探索。
Five 德国食品医疗篇——严格的监督、完善的救助
鸡蛋壳上的密码解读
德国人对产品的品质和质量有着极高的要求,尤其对于食品质量监督﹑食品安全检查,更是严格严谨,我们从出售鸡蛋的细节上即可略见一斑。
德国超市出售的鸡蛋大都是6个或10个蛋一盒的再生纸盒装,货柜的价格标签上除标有不同的价格﹑数量及产地外,还注明了鸡蛋质量标准,比如“Bio”(绿色生物鸡蛋)、“Freilandhaltung”(散养鸡蛋)、“Bodenhaltung”(圈养鸡蛋)。这指的是生蛋母鸡的饲养方式。打开鸡蛋盒你会看到,每个鸡蛋上都印有一串红色代码。这是鸡蛋的身份证,每个字母和数字都有特定的含义,记录着每个蛋宝宝的来历。
比如今天我们家买回两盒6个装鸡蛋,一盒鸡蛋上印着“0-DE-0357451”,意思是﹕0——绿色生物鸡蛋﹔DE——德国生产(Deutschland)﹔03——下萨克森州,后面的数字是具体养鸡场及鸡舍的编号。另一盒鸡蛋上印着“2-DE-0523341”,意为﹕2——圈养鸡蛋﹔DE——德国生产(Deutschland)﹔05——北威州。
如果你不懂代码的意思,没关系,每个鸡蛋盒盒盖内侧都印有对代码的详细注解,还写明本盒鸡蛋的“性质”。比如0号为绿色生物鸡蛋,它们的鸡妈妈没有固定的鸡舍,任性地生活在天地之间的大自然中,自由自在地捉虫觅食,饲料里没有化学添加剂。这些幸福指数的鸡妈妈们生的蛋宝宝上印有特别的生物蛋绿色专用标志。1号为散养鸡蛋,鸡妈妈们住固定的鸡舍,可在偌大的露天饲养场内自由奔跑,除了自由觅食外还吃人工添加的饲料,并定期打预防针。2号为圈养鸡蛋,这些鸡妈妈们生活较拘谨,在固定鸡舍里,吃人工饲料,定期打预防针,但住房还算宽敞明亮,可以脚踏实地地集体散步。以前还有3号蛋,就是母鸡被集体禁锢在成排的鸡笼子里,前面吃食后面产蛋。因这种所谓的现代化流水线式养鸡法太不人道,又难避免传染病,近年在德国已被禁止。所以德国已没有3号不幸蛋宝宝。
除此之外,鸡蛋盒盒盖上还印有各种信息,比如有效食用日期、产地、鸡蛋个头等级、营养值含量、生物蛋绿叶标签、无转基因饲料标志等等。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鸡蛋的知识,可查阅鸡蛋盒上印出的德国家禽饲养监督机构协会(e.V.KAT)的专业网站www.was-steht-auf-dem-ei.de。该协会始建于1995年,是对德国和周边欧盟国家的养鸡企业的饲养方式和鸡蛋产地予以保证及追溯的监督机构,其会员企业来自瑞士和欧盟几乎所有国家。该协会以欧盟及德鸡饲养规定和动物保护条例为基准,推动跨国遵守KAT制定的鸡蛋代码严格标准,检查饲养场的养鸡方式,监测每个鸡蛋从饲养地一直到消费者手中的从生产到包装﹑运输的整个物流过程是否符合标准。一旦发现鸡蛋有问题,根据代码立刻能查出它的来龙去脉,一追到底。
鸡蛋是大多数人喜欢的营养食物,吃着自带“身份证”的鸡蛋,你是不是感觉特放心特美味呢?
Seven 德国普通家庭缩影——勤劳善良的马科斯一家
爷爷的家乡情怀
传奇半生
2015年5月的一个周末,我和先生驱车五百多公里来到了坐落在上弗兰肯地区葱郁原野中的古镇塞斯拉赫(Seßlach)——马科斯的家。马科斯父母经营着在当地很有名气的“红公牛”餐馆,餐馆上面一层作为客房对游客出租,我们就在其中一间安顿下来。以度假为名的采访体验,就从在当晚预订好的餐桌上享用当地的传统美食开始,没想到个和我长聊的是他家78岁的爷爷。
客人就餐高峰过去了,老爷子放下手里的杂务,端着一大杯啤酒来到我桌前坐下,拉开了话匣子﹕“我是个农民,我熟悉土地,熟悉森林,熟知农作物还有各种植物。我没读过大学,但我什么都会做,自己酿酒,做果酱,灌香肠,连农具坏了也都是自己修理。不过现在的大型农机我修不了啦,那得需要掌握新技术,我希望我家的后代们去学习新的农业技术。对于我的孙辈们,有两种特别的感觉总是缠绕在我的心头,一是他们个个健康活泼﹑聪明漂亮,让我很骄傲自豪﹔二是他们中竟没有人肯研究和继承农业,让我感到很难过。等我这个小的孙子上大学,我希望他去学农业,因为农业是个很重要的行业,在任何时候任何年代,人都得吃饭吧,所以人类怎么能离开农业呢?”提起大孙子马科斯的职业选择,老爷子的表情颇有些忿忿然:“马科斯那么好的孩子,大学毕业不回家,居然去了杜塞尔多夫银行?!”在他看来,杜塞尔多夫那样繁华喧闹的大城市不宜居住,银行工作更不是个正经职业,有个储蓄所能存钱取钱就够了,其他都没用。老爷子对金融行业不屑一顾的神情和语气不由得把我逗乐了,可怜那些衣冠楚楚﹑自我感觉超好的银行家们,在老爷子眼里不过都是些无用的会忽悠的家伙。
谈起他的人生阅历,老爷子的眼神渐渐朦胧,飘向远方﹕“我这一生经历过很多事情,在二战中度过童年,成长在战后重建的艰难时期,一生都在辛勤劳动,靠自己的一双手,成家立业,养育儿女,不断创造更好的生活。”老爷子说,他经历过12次事故,一次劳动时他的后腰不慎受了伤,他忍着剧痛开车把自己送到了医生诊所。经检查他的脊椎骨断裂,整个后背不能动,当医生得知他是自己开车来的,无比惊讶地说:“有些人被针扎破了手指都要叫医生出诊,你脊椎严重骨折居然还能开车上门?”
有一年冬天,老爷子在森林里伐木时失足滚落山坡,摔断了腿并全身多处受伤出血,倒在茂密的森林深处一动不能动。躺在寂静的冰天雪地时他想,这次恐怕活不过去了。因为他经常一整天出没在森林里,到晚上才回家,家人早已习以为常,所以他以为没人会想到他受伤,不会来森林找他的。五个小时后,他的哥哥突然奇迹般地出现了,找到了奄奄一息的他,把他抬出森林送进了医院。医生马上要给他做手术,可他的体温只有32度,无法手术,他跟医生说,给我一瓶白酒,体温马上就会升上去。提起这段往事,老爷子还在不住感慨,哥哥这是次来森林里找他,拣回了他的一条命。我想,一定是森林之神暗中保护着他这个森林之子。
老爷子一生养育了四个儿女,但他只给我讲了他的小女儿。他的小女儿17岁时被一种可怕的野生吸血蜱(Zeche)叮咬了,头痛﹑发高烧﹑昏睡,可是医生没能发现病因,误诊为感冒,贻误了治疗时机,后小女儿中毒身亡。他难过地说:“医生只要翻开她的眼皮看看,就会明白是被Zeche叮咬了,可是他却没有。”小女儿的不幸夭折,是老爷子心中一生无法痊愈的伤痛,挺过了各种磨难的铁汉子却一直挺不过丧女的悲伤。中国父母德国父母的惜子深情都一样,可怜天下父母心。
与老城的渊源
德国行政区的划分一直沿用中世纪的建制,这个于1335年用厚厚的城墙和高高的三座城楼紧密围起来的古城虽然很小,如今却依然延续着当时的“城市”封号——塞斯拉赫市。老爷子是地道的本地人,祖祖辈辈在这块森林环绕的绿洲上繁衍生息,代代为故乡竭心尽力。1886年他的曾祖父担任过本地市长,1972~1986年他的父亲又出任市长。二战结束后,战败的德国人开始在废墟瓦砾上重建家园,同时还承担着巨大的战争经济赔偿,他们真可谓忍辱负重,努力顽强。老爷子的父亲当市长时,正值德国工业发展处于高峰期,但他没有拆掉旧城,开发建设新型现代化城市,而是对家乡破旧的古城进行保护维修。小地方没有大工业,缺乏资金,市长四处化缘,到处游说,努力争取援助,亲自带领居民在古城墙外面规划新区建设,而在古城内一砖一瓦地修复了古屋古街原貌,使这座中世纪古城焕发生机,完美地保留了下来,成为人们旅游度假﹑领略传统民风民俗的好去处。对于父亲,老爷子充满敬意:“我父亲保护了老城,还在城外新区建立了一所新学校,使家乡的孩子们能够就近入学受教育。”
德国的政府官员没什么特别地位更没有特权,有的只是使命和责任。担任市长14年间,老爷子的父亲为家乡做了许多好事,至今还被人称赞,但作为市长的儿子,他依然在家乡从事农业。聊起自己的家乡,老爷子的豪情溢于言表:“我喜欢周围大片大片的森林树木,我还是个很不错的猎人,有狩猎证,喜欢打猎,但我现在只是去森林里巡视。我们在森林里架设了好多瞭望架,观察和保护小动物,冬天要在森林里挂很多小鸟木屋,为它们投食,以便帮鸟类和小动物们安全过冬。森林是我们的恩人,馈赠给人类财富,人们应该像爱护自己一样爱护森林,爱护大自然。”
老爷子说:“我在家乡度过了一生,熟悉这里的每一条街道﹑每一栋房子、每一个窗户,认识窗内的每个家庭和他们的祖先,我知道这里的每个故事。我觉得,哪里都没有我的家乡好啊。”说着说着,他竟然用很好听的男声深沉地唱起了家乡民谣:“我在这里出生,在这里长大,将来也要埋在这里,我还要看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这里的田野,还要听熟悉的乡音……”一瞬间,我心底那柔软的地方被深深触动,眼角一下子湿润了,原来拥有深厚家乡情感的人,是那么幸福﹑满足﹑踏实。
在这个看重历史文化﹑珍爱传统民俗的西方国度里生活了小半生,我已将所居住的田园小镇当成了第二个故乡,越来越喜欢这里安详宁静的生活。只是遗憾,这里不是我的故土,没有我的童年,缺少在渴望童话的年纪里听妈妈描述祖籍故居时的那种亲情憧憬。每个人都渴望寻求自身的源远流长,可在我的家乡城市,出生长大的苏式红楼早被推倒了,长满花木的小学校园被拆掉了,采过蘑菇的山林被削平了,抓过小鱼的河溪干枯了,众口皆碑的老字号饭店成了俗气的豪华大酒店,喜欢光顾的新华书店,被遗落在喧闹繁华的商业大街的角落里寂寞了几年之后,终于也销声匿迹在美容中心的霓虹大招牌下。家乡,已失落在千篇一律的陌生的高楼和水泥森林里,失落在满目满眼的朦胧中……我放下记录的笔,悄悄擦拭了一下眼角,带着羡慕和敬重之心和老爷子干了一杯他家乡的自酿啤酒。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