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5340364
一本优秀家庭教育原创作品,由高中老师谷卓将多年教育经验转化为实用的家庭教养指南,帮助千万家庭抓住孩子0-6岁的成长关键期,用同理心养育、成就孩子。
本书记录了作者分享的多元的教育理念,分享了50多个实际生活的片段,作者以过来人的同理心情,陪家长一起走出育儿挫折感;分享如何透视自我对话,审视反思之外,更能给家长勇气和鼓励。
很值得一读的家庭教育著作,亲子的相遇,是爱的相互成全。一本有勇气、有思想、有智慧的书,让你培养出不委屈、自信、乐观、拥有责任感、亲和力和同理心的孩子。
本书是一本暖心同理教养反思集。本书分享了作者谷卓作为一名妈妈的点滴故事,里面记录了超过50个实际生活的片段,帮助家长解决孩子学习习惯、情绪、沟通等问题,倡导用同理心对待孩子,便能成就孩子。这本书不仅是当下年轻家长的心灵鸡汤,更能帮助父母找到抚慰心灵、安顿自己、教养孩子的实用方法和力量。
本书能教会家长如何做到用孩子的高度看世界,从而解决孩子遇到的学习、情绪、沟通等问题。同理心的温柔力量,比想象中还要强大。同理心非天生养成,而是靠后天慢慢培养,作者提醒家长要关注孩子0-6岁关键期。
蹲下来,让教养更全面
蹲下来,更能触及孩子的内心,亲子关系更紧密
蹲下来,听听心里的声音,跟自我对话,找回有力量的自己
作者以过来人的同理心,陪你一起走出育儿挫折感;分享如何透视自我对话,审视反思之外,更能给自己勇气和鼓励,为自己重新注入满满爱的能量。
★ 自序——亲子的相遇,是爱的相互成全
章学习——生活教育,让孩子能自律有自信
“i 1”鼓励法:如果孩子知道自己可以做到,又怎会想让你失望
犯错了,还有比“对不起,我错了”和“惩罚”更重要的事
你可以不喜欢我,但你没有权利伤害我
教孩子明白:等待,事为了更完整地被满足
孩子能定,心便静——让专注变成习惯,重复造就卓越
慎尔出话:爱惜自己的羽毛,做一个有成就感的人
生涯不确定的年代,大人能保证孩子什么样的未来
今日的“游戏力”,明日的“能力”:“你很会玩”是一种高度的赞美
第二章情绪——比智商更重要的事
别让教养过程中上火的脾气,抹杀孩子内建的“快乐”机制
拥抱刺猬:孩子发脾气时不强碰,引导孩子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在孩子面前吵架,坏示范
当情绪凌驾于理智,请先向内唤醒一颗真诚的心
没经历过,哪来超越?化恐惧为成长的力量
打出亲子间的场场好球:先同理,后讲理,理智不断线
不被原谅时要问心无愧,原谅他人时要放下愤怒
幸福的关键、温柔的竞争力:培养同理心
第三章说话小贴士——让亲子关系更亲近、更紧密
转期待为信念:“你怎么没有”——“我相信你可以”
孩子的自我价值流失在你一句句的“不可以”
自尊心有多重要?你说话的立场决定孩子如何看待自己
孩子在外面模仿了不良言词顶嘴,请提醒他做独一无二的自己
经常不自觉地用条件句恐吓孩子吗
不小心成为“假民主”的大人?教养停看听:善用陈述句,孩子不作对
以延续对话和爱的互动为首务,开启孩子无限的想象
无条件的爱养出执行力的孩子:具体称赞,肯定历程
第四章家有小暖男——暖心孩子养成术
之一:要给外公的杜鹃花
之二:小小哲学家
之三:一次到位
之四:我知道是我的错
之五:我没有也没关系的
之六:你的辛苦由我守护
之七:给得起的爱,不睡
之八:手很拙,但心很暖
之九:无声的眼泪
之十:让我来照顾你
之十一:不打扰的温柔
第五章妈妈心情手札——找回爱的力量
敬:升级版的自己!是“选择”而非“牺牲”,让牵绊成为你专属的幸福
抉择:勇敢选择当全职妈妈
那一刻
与自己来场约会吧
不被领情的爱让你好受伤
娘家是坚实的后盾
不着急
回归职场后的内心拉扯
婚姻里,女人不做理所当然的仙杜瑞拉
做你想要的模样
自序
亲子的相遇,是爱的相互成全
自序啊,整本书都写完之后,敲了上万字的我,竟然卡在不知道该怎么介绍我的著作,很真实,书里的每一字句都是身为妈妈与老师每日与孩子相处的现场,有眼泪也有笑声;很不真实,书真的要印了,从小不敢奢望却偷偷有过那么点期待的写书梦想。
我想我拿到成品的那一刻,可能会害羞、担忧,赤裸裸地被检视,怕自己再怎么努力仍不够好,就像当妈妈后,更感到自己要学的还很多,而内在的状态距离坚定的温柔还有差距。可是就是这样啊!每记录一篇,就静下心来思考一次,然后就能再往前进一点,所以,我想我也会喜极而泣,谢谢那位认真的自己没有走失,把这几年“进化”后所散落在脑海中的思绪厘清,同时,回溯自身成长的历程,用笔尖真诚的温度,带着袒露的心,无所畏惧的牵起孩子,相互陪伴地成长。
一本书,不只是一本书的重量。
当老师,是我从小的志向,从师范体系到一线教育现场,本来憧憬的美好蓝图,真的踏进体制内后,却被满满的无力感占据,我是那样的渺小,连安顿自己的位置都抱持怀疑,我迷茫问:“难道我没有其他选择了吗?”
“你真的很适合当老师。”他们都这么回答我,只有我自己不知道为什么。
直到Jivan来到我的生命中,虽然疲倦,却让我找到了安身立命的力量,好像重新归零学习一样,既踏实又充满挑战。一方面是发现当妈的一言一行处处影响着孩子的样态,尤其是在看过许多中学生后进班的“后遗症”后,觉得家庭教育实在太重要了;另一方面则来自于异国文化的老公和自身教育的背景,种种大小不一的冲击,使我开始反思:如果是我呢?我希望自己如何被对待?我的心里有没有过不去的伤痕?我要怎么避免把这样的阴影不自觉地压在孩子身上?我在孩子眼中,是怎么样的妈妈和老师?
我是幸运的,在有所觉察之后,每次遇到棘手的状况,我都会练习提醒自己,要跳脱既有的框架,把眼前找麻烦的孩子看成是自己,思考这个孩子到底想传递给我什么信息,他在天马行空想些什么,唯有先放下大人的局限,才能更靠近、读懂孩子,而“越了解孩子,心就越柔软”,这是我这几年身为母亲,又持续面对无数青少年深的体悟,诚如才刚和出版社的编辑们达成共识的书名——《蹲下来,用孩子的高度看世界》,我们会看见什么?看见洪流折腾里的静好岁月,看见熙熙攘攘中的幸福。
我毫不在意从此以后会有越来越多人喊我“Jivan妈”,那个身份是“我”的重生,原来,我的生命也会转弯,我可以有所不一样。美丽的生命注入后,零碎、沉睡的教育观得以实践,进而生活化、明朗化,让我调整观看孩子的角度、应对的姿态、情绪的处理,甚至重新虚心检视自己,重返内心对爱单纯的渴望。奇妙的是,这样的改变,让我与母亲的关系不再有棱棱角角。
成就孩子,完整自我。
亲子的相遇,是爱的相互成全,但也一定会受挫,总是不按常理出牌,孩子总是不懂这是为他好,然而,也一定会有所反馈的。孩子是个独立的个体,父母终究不能操控孩子的人生,但可以用支持和信任来引导,坚实孩子的内在,灌入闯荡的勇气,在望着孩子离去的背影的那天,我们会感到,无比的感动和放心。
教育是场远征,无论身为母亲还是老师,所有看不到终点的一切,都会经由时间发酵,身教、精神、态度,亦是如此。没有尽善尽美,只求回顾生命的时候,我没有愧对那些相信我的人。
祝福每位选择成为父母的你,日子别将就,找到安顿自己、教养孩子的力量。
这本书,献给我亲爱的家人,没有你们,我不会这么喜欢现在的我。
谷卓
这书提醒我不要忘记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世界,看他看到的世界。这书让我试着用他的角度去理解事情,很多问题迎刃而解。作为家长,就是缺乏这份同理心,也缺乏耐心。孩子小时候,家长要有耐心解答孩子的一万个为什么;青春期,家长要重新换个位置思考,解答孩子的问题,这真是一本适合任何年龄孩子家长、值得一读的好书!
——Helen Hsieh(优秀学生家长)
这是一本非常有智慧的书,生活中的50多个场景都一一列举了,读这本书时,教学生涯中难熬的一幕幕又展现在眼前,如果早期读到,很多孩子都有可能被成就。独到的同理心教育观,让人受益。
——乐语(学校幼儿老师)
“i 1”鼓励法:如果孩子知道自己可以做到,又怎会想让你失望
荷兰籍老公Ra常说:“我们相信,海是有疗愈效果的!”所以,感冒要下海,有皮肤问题要下海,头痛下海也说会好。总之,爱海的老公在Jivan16个月时,就迫不及待要带儿子下海,巴不得与“子”共游。但事情总不如想象的美好,儿子一见偌大的白浪滔滔,又被爸爸强迫式地抱进海中,就吓得哭着叫喊“妈妈”,又拍拍胸表示“怕怕”!怎么样都不愿意放开扒在爸爸身上的手脚,眼神在慌张中搜寻妈妈。“妈妈”=help?
“i+1”:有把握之外,再多一点点就好。
在语言学习中有个著名的“i+1”理论,“i”是学习者当下的程度与经验,“1”则是略高于学习者的学习内容。这个概念适用范围其实很广泛,除了能鼓励孩子,也提醒我们:在孩子能力可及的范围再往上加一点点的难度,只要“ 1”就好,别贪心要他马上冲向“10”,甚至百分百达标。因为“Magic 0ne”,孩子至少有九成把握自己能做到(i),并且用这九成的信心,愿意尝试多于舒适圈外一点点的挑战( 1)。
透过这样的方式,会发现孩子能 i+1、( i+1)+1、 (i+1+1)+1……上去,一步一步地搭建信心,不断进步。孩子的“意愿”很重要,那自己确保能做到的“大部分”,让他们“相信”自己能再“多尝试一点”看看。
在荷兰,食物都是分好在个人盘子里的,婆婆跟我分享过,老公兄妹还小的时候,不敢吃餐盘里的某样食物怎么办?她的方法正好与“i+1”的概念雷同。盘子里敢吃的都吃完(孩子能做到的i),不敢吃的至少吃一口(+1)。下次再遇到不敢吃的东西,就从吃一口(i),进阶到吃掉一个(+1),透过慢慢地鼓励,逐渐克服到“不喜欢吃但还是能吃下肚”。反观我自己成长的经验,都是被威吓,“吃完!吃完才能离开座位。”我就是不敢吃,根本不可能一次到位吃光啊!于是我更加排斥,在被恐吓中耍犟,在逼迫中遁逃,印象中,常常是只要那一餐出现我不敢吃的东西,我就可以连拖带耗一两个小时,后可怜的还是被浪费掉的食物。我想,当时我的母亲一定也很挫败吧!
当老公这么想分享大海游泳的美好经验,儿子却哭喊着叫妈妈。我哪有什么魔力,让儿子一秒爱上海而和爸爸跳下去悠游?我有的是“了解”。了解儿子会排斥,会怕这片波涛汹涌的大浪,所以我接受他“不愿意去做”的哭喊,马上止住爸爸急于分享爱的海的那颗雀跃的心,先安抚孩子要“被”放到海里那受惊吓的心,温和地告诉孩子:“海好大一片哦!妈妈知道你会害怕。”
先同理,连结旧经验,再鼓励。
Jivan是平静下来了,但,总不能因为儿子害怕,就默许他全盘拒绝尝试!这时不该说的就是“好了好了,没有没有”,而是要先给予安全感,再根据孩子的经验+1再+1,鼓励孩子张开羽翼,让他了解到“其实我是可以的”。老公一颗炙热的心正失落着,该如何实现与子下海的“心愿”呢?儿子情绪稳定后,本来连沙都不敢碰,到下海玩水的+1、+1……的过程是这样:
→一开始连沙子的触感都怕,想被抱着,那铺着毛巾,坐在沙上的毛巾就好。(隔着毛巾坐i、坐沙上+1。)
→避免大面积肌肤接触到沙,那我准备工具给你,只要稍微碰到一点点就能玩沙喽。(游戏经验i、用工具玩沙的过程中沾黏到细沙+1。)
→不敢自己迈出步伐走在沙上,妈妈牵你踩稳一步步走。(有妈妈牵着的安全感一起走i、踩在沙上+1。)
→害怕靠近海,那妈妈蹲下陪你近近“看”。(妈妈在i、近距离视听大海+1。)
→海浪好可怕,那你先看浪来了,打在妈妈脚上的样子。(妈妈陪伴在身边一起视听大海i、接受信任的人被自己害怕的东西触碰+1。)
→不愿意下水,岸边等浪或踢水都很好。(看过妈妈被海浪打到脚i、自己身体的一小部分碰到海水+1。)
→当海浪打到全身,即连结旧经验,增添新感受,帮助辨别相似与不同。(洗澡从头冲的感受i、海水打湿全身与脸+1。)
i+1的“鼓励”,不只能一步步引导孩子前进,同时也能让抽象的“你可以”具体化,孩子当然就因那些可掌控、有方向的步骤,在执行之中亦培养出信心。
我与儿子花了一个多小时,他已经全身湿答答的,期待一波又一波的浪潮往身上喷溅的感受。倘若次见到海,就马上抱着他,在半“逼””半“强迫”下要求他马上达标,换来的可能是再也不愿意下海的阴影,甚至是对大人的不信任。现在的“一小步、一小步、慢慢来”是一小时,却能成功邀请一颗本来排斥的心,从拒绝到喜欢,是终生真心的喜欢大海,与强迫之中可能久留在心中的阴影比起来,不是真的很快吗!
我们的焦点不应该放在孩子距离“自己的期望”有多远,而是孩子已经往前跨进了多少。
现在的Jivan,常常嚷着要去海边玩,我和老公也开始教孩子如何判断水性、岩石、水的浮力与阻力、下水时机等,这在大部分国土都低于海平面的荷兰而言,是极重要的生存技能与常识,并把“游泳”视为国家运动,而海岛地区的台湾省,是否也能抱持这样的态度呢?透过游泳练习,深谙水性,掌握在水中身体的控制与自救,要享受便需要深入了解,才不至于过于兴奋鲁莽而忘了安全。
请相信,孩子如果可以做到,那他就会好好做,孩子比任何人都希望自己能做好,这自然是一个人建立“自身价值感”的过程。他会拒绝,大多时候是出于对新事物的不了解、被赋予太多期望,或是知道只要示弱一次,他就可以赖着大人帮他做好,才渐渐养出温室花朵的性格。
我们当然都希望孩子进步,但引导还需有方,这通常是建立在教养者对孩子该年龄阶段本有能力的了解,才能有效运用“i+1”鼓励法,给予适切的任务,并坚定地相信孩子可以做到那“i+1”的挑战,逐步引领孩子往前迈进与独立。
可别硬是推孩子前进,不但累了自己,还可能因为失望等情绪,脱口而出一些落井下石的话,造成亲子之间的冲突与误解;另外,若忽略了平常的练习,保护过度,连本有能力的巩固都忘了,某天突然期待孩子一步登天,那就好比一块千斤鼎压在孩子身上,更不要说飞了,要他走都难,后遍体鳞伤的还是孩子。譬如: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我若是要求他读懂课文全部的内容,那便是不切实际的做法,反而很可能造成孩子的自我放弃,若使用“i+1”鼓励法,从学生看完文章后,先圈出能掌握的几个字开始,常见的“的、我、你、了、还”等字,就是平日阅读中的“i”,然后再具体给予学生任务,今天回家以前,记起来文章中的五个新字或生词就是“ 1”,放学时再验收他今日的挑战,这样的鼓励,对于识字像无字天书的学生而言,更能有效给予他信心,让他知道他的努力是可以看见成果的。
当孩子拒绝大人的邀请去行动,不妨先找出让孩子有自信踏出步的尝试,给予他先觉得这+1“不算太难,或许我可以试试”。那么每一次做到的反馈,便会再给他更多信心,继续再多加一点点的挑战,发挥 i+1、( i+1)+1、 (i+1+1)+1……无限大的潜力。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