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020132881
《萨特文集》汇集了萨特创作的全部小说、戏剧、书信及重要文论,基本上可以展示出文学家萨特的全貌。萨特善于运用小说、戏剧等艺术手段形象化地图解其思想、学说,使之更加清晰易懂,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萨特文学作品的*特色是直接介入当代社会生活,展示人们共同的生活处境,将人们面临的选择提到哲理高度来启发人们深思。特别是他的戏剧,往往将极限状态下的人生选择置于戏剧冲突的中心,具有很高的挑战意义和强烈的艺术效果。
总序艾珉
卷小说卷〔Ⅰ〕
小说卷导言沈志明
恶心(La nausée,1940)桂裕芳译
墙(Le mur,1939)王庭荣译
墙(Le mur)
卧室(La chambre)
厄罗斯忒拉特(Erostrate)
床笫秘事(Intimité)
一个企业主的童年(L’enfance d’un chef)
第二卷小说卷〔Ⅱ〕
自由之路(部)(Les chemins de la libertéⅠ)丁世中译
不惑之年(L’âge de raison,1945)
第三卷小说卷〔Ⅲ〕
自由之路(第二部)(Les chemins de la libertéⅡ)丁世中译
缓期执行(Le sursis,1945)
第四卷小说卷〔Ⅳ〕
自由之路(第三部)(Les chemins de la libertéⅢ)沈志明译
痛心疾首(La mort dans l’âme,1949)
第五卷戏剧卷〔Ⅰ〕
戏剧卷导言沈志明
苍蝇(Les mouches,1943)袁树仁译
隔离审讯(Huisclos,1945)李恒基译
死无葬身之地(Morts sans sépulture,1946)沈志明译
恭顺的妓女(La putain respectueuse,1946)罗大冈译
脏手(Les mains sales,1948)林秀清译
魔鬼与上帝(Le Diable et le bon Dieu,1951)罗嘉美译
第六卷戏剧卷〔Ⅱ〕
涅克拉索夫(Nekrassov,1956)郭安定译
阿尔托纳的隐居者(Les séquestrés d’Altona,1960)沈志明译
凯恩(Kean,1953)郭安定译
附录
萨特谈“萨特戏剧”
(Entretiens de Sartre sur le théâtre)沈志明选译
第七卷作家散论卷
作家散论卷导言沈志明
文字生涯(Les mots,1964)沈志明译
波德莱尔(Baudelaire,1946)施康强译
马拉美(Mallarmé,1979)沈志明译
第八卷文论卷〔Ⅰ〕
文论卷〔Ⅰ〕导言施康强
福克纳的《萨托里斯》(Sartoris)
关于多斯·帕索斯和《一九一九年》(A propos de John Dos Passos)
弗朗索瓦·莫里亚克先生与自由(François Mauriac et la liberté)
德尼·德·鲁日蒙的《爱情与西方》
(Denis de Rougemont: L’amour et L’Occident)
关于《喧哗与骚动》·福克纳小说中的时间
(A propos de Le bruit et la fureur,la temporalité
chez Faulkner)
《局外人》的诠释(Explication de L’étranger)
被捆绑的人(L’homme ligoté)
什么是文学?(Qu’est-ce que la littérature?)
《一个陌生人的肖像》序(Portrait d’un inconnu)
《艺术家和他的良心》序(L’artiste et sa conscience)
纪德活着(Gide vivant)
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
关于《家中的低能儿》(Sur L’Idiot de la famille)
七十述怀(Entretiens sur moi-même)
提倡一种处境剧(Pour un théâtre de situations)
铸造神话(Forger des mythes)
布莱希特与古典主义戏剧家(Brecht et les classiques)
作者,作品与公众(L’auteur,l’oeuvre et le public)
第九卷文论卷〔Ⅱ〕
文论卷〔Ⅱ〕导言沈志明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L’existentialisme est un humanisme)
反思犹太人问题(Réflexions sur la question juive)
答复阿尔贝·加缪(Réponse Albert Camus)
威尼斯的幽禁者(Le séquestré de Venise)
圣乔治与毒龙(Saint Georges et le Dragon)
贾珂梅蒂的绘画(Les peintures de Giacometti)
之探求(La recherches de l’absolu)
没有特权的画家(Le peintre sans priviléges)
马松(Masson)
萨特评说萨特(Sartre par Sartre)
作家其人其事(Les écrivains en personne)
作家及其语言(L’écrivain et sa langue)
人类中心论(又译:人类学)(L’anthropologie)
第十卷书信卷
书信卷导言沈志明
寄语海狸(Lettres au Castor)
写在前面西蒙娜·德·波伏瓦作沈志明译
一九二六年沈志明译
一九二七年沈志明译
一九二八年(夏天)沈志明译
一九二九年沈志明译
一九三年沈志明译
一九三一年沈志明译
一九三四年沈志明译
一九三五年沈志明译
一九三六年沈志明译
一九三七年沈志明译
一九三八年沈志明译
一九三九年(7月—11月13日)袁莉译
(11月14日—12月31日)罗新璋译
一九四年施康强译
一九四一年施康强译
一九四三年施康强译
一九四四年施康强译
一九四五年施康强译
一九四六年施康强译
一九四七年施康强译
一九四八年施康强译
一九五九年施康强译
一九六三年施康强译
附录
萨特生平、创作年表罗新璋编译
总 序
一九八年四月十九日,载着萨特灵柩的柩车向蒙巴那斯公墓徐徐行进,后面随着望不到尽头的巨大人流。柩车到达时,公墓内外早已人山人海,致使柩车长时间难以通过。据悉约有六万(也有一说是十万)群众自发参加了这次葬礼,其中不少人甚至是千里迢迢从外省赶到巴黎来的。此后很长一段时间,萨特的坟头每天都有不知名姓者奉献的鲜花……一个作家,在为自己的一生画上句号时出现如此动人的场景,至少说明他曾与千千万万民众息息相通,他已刻入人们的记忆,并将在历史上占有一席不容忽视的位置。
让-保尔·萨特(JeanPaul Sartre,1905—1980)无疑是二十世纪法国思想文化界引人注目的人物。作为哲学家、思想家,他是战后风靡整个西方世界的存在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作为文学家,他针对“为艺术而艺术”的倾向提出了“介入文学”理论,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介入了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作为社会活动家,他勇敢地站在受奴役、受压迫的人民一边,不倦不怠地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种族歧视及专制暴政。他是战后法国知识界的一面旗帜,对整整一代甚至数代青年都产生过深刻影响。
萨特于一九五年出生在巴黎一个海军军官的家庭。他两岁丧父,童年时代一直随母亲和外祖父母一起生活。外祖父夏尔·施韦泽是位语言教师,家中藏书甚丰,萨特从小生活在书的世界,四岁即能阅读,八岁开始尝试写作,被全家视为神童。一九二四年,萨特考入法国学府——高等师范学院,一九二九年获哲学教师学衔会考名,成为一名深受学生爱戴的中学哲学教师。一九三三年,萨特作为官费留学生赴柏林进修,受业于德国著名哲学教授胡塞尔胡塞尔(1859—1938),德国哲学家,“现象学”的创始人,他以现象还原的新方法探讨分析深层意识及事物本质,并提倡道德自主权。门下,研究克尔凯郭尔克尔凯郭尔(1813—1855),丹麦基督教哲学家,以对理性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的批判闻名,他认为历来哲学只关心客体世界,忽视了作为世界主体的“人”,从而主张以“人的存在”作为哲学研究的基础。、海德格尔海德格尔(1889—1976),德国哲学家,著名的“本体论”者,主张人类有自我选择的自由。、雅斯贝斯雅斯贝斯(1883—1969),德国哲学家,他将人的主观世界视为现实的核心,并为人的自由呼吁。等人关于“存在”的学说及胡塞尔的现象学,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一九三四年,萨特学成归国,仍在中学任教,同时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一九三六年,他的部哲学著作《想象》出版,一九三八至一九三九年又先后出版了长篇小说《恶心》和中短篇小说集《墙》,其思想及艺术的新颖独特,立即为文坛及读书界所瞩目。萨特在战前的这段生活,正如他在传记小说《文字生涯》中所描述的,以“读书”“写作”四字便可概括:“我的生活从书本开始,大约也要在书本中结束。”这一点是萨特其人的重要特征。
第二次世界大战打破了萨特的平静,迫使他走出书斋。一九三九年他应征入伍,次年六月被俘,在战俘营生活了十个月后获释,仍回中学教书。战争成为他的生活和思想的转折点,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从纯粹的个人转向社会”。他意识到个人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参加了地下抗敌活动,为抵抗运动组织的地下刊物撰稿。一九四三年,他的部剧作《苍蝇》首演成功,此剧借古喻今,以暗示手法召唤人们奋起反抗法西斯的统治,在敌占区引起强烈反响。同年,萨特又出版了已酝酿十年之久的哲学专著《存在与虚无》,系统阐述了他的无神论存在主义学说,且强调了在被奴役情况下,完全有权选择反抗的道路。放弃选择,也就是放弃自由。此书显示了反对消极无为、妥协投降思想的挑战态度,被誉为“反附敌思想的宣言书”,当时在知识界产生了很大影响。一九四四年,萨特辞去教职,和梅洛-庞蒂、雷蒙·阿隆等人一起创办《现代》杂志,从此专事著书立说,直至去世。
战后十年,是萨特的极盛时期,其声誉之高,连他本人都颇感惊异。青年们纷纷以阅读《现代》杂志为时髦,他的戏剧上演时场场爆满;甚至他经常光顾的咖啡馆也染上了史诗般的传奇色彩。萨特及其学说之所以能形成一股强大的冲击波,首先在于他准确地把握住了战争创伤和战后的冷战局面给人们造成的焦虑彷徨心理,并试图以自己的学说给人们指出一条精神上的出路。特别是对那些既不满意现存秩序又不能认同共产党的知识分子,萨特的学说由于标志着一种忠于个人信念的独立不羁精神而具有格外强烈的吸引力。另一方面,萨特既是哲学家,又是文学家,他出色地运用了小说、戏剧等文学形式,使存在主义这种抽象晦涩的哲学变得通俗易懂了。对大多数人来说,哲学是哲学家们的事情,只有生活才值得自己关心。萨特把存在主义解释为“生活与行动的哲学”,“一种怎样使人们的生活过得去的哲学”,他在小说、戏剧中展示人们共同的生活处境,揭露现实的荒谬,将人们面临的选择提到哲理高度来启发人们深思,这样他的文学作品便与同时代人建立了密切的精神联系,他的哲学也就跳出了玄奥之塔而贴近了人们的生活,变得深入浅出、平易近人了。
事实上萨特的学说的确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哲学,而是有关思想、生活和行动的一种哲理。萨特自己也曾说,存在主义不是真正的哲学,而只是一种“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体系源于克尔凯郭尔、海德格尔、雅斯贝斯关于“存在”的学说和胡塞尔的现象学。就其产生的土壤而言,原是社会矛盾深化、乐观主义丧失的产物:无情的生存竞争、尖锐的阶级冲突、经济危机、通货膨胀、失业、破产、贫困、人与人之间的冷漠,特别是战争的残酷、死亡的恐怖……将人们抛入焦虑不安的困惑之中,人们感到自己置身于一个荒诞、异己、动荡不宁和令人绝望的世界,个人孤立无援,人丧失了人的价值,变成了物的奴隶;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思想家们所称颂的高大、尊严的“人”,如今却渺小、软弱,完全不能左右自己的命运……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存在主义哲学家们提出要从新的角度研究人、关注人,重新探索人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
和前辈存在主义哲学家一样,“存在先于本质”和“自我选择”论是萨特学说的基本命题。即人首先存在,然后按自己的意志造就自身;生活本是一片虚无,全靠自己赋予生活以意义。萨特认为存在先于本质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对于物来说,是本质先于存在,物在被制造出来以前,其性能功用早已设计好了;人却只能通过自我选择来创造自己的本质,确立自己的价值:“人生不是别的,乃是自我设计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萨特当然不会停留于重复或阐释前辈哲学家的论点。如果他的学说毫无新意可言,我们就无法解释为何萨特的影响能大大超过他的前辈,而被西方尊为“本世纪伟大的哲人”和“半个世纪的精神导师”。
萨特超越前人的地方,首先是完全剔除了存在主义自我选择论中的宗教神秘色彩,把人类自身的意志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克尔凯郭尔曾将人类可选择的生活分为三类:美学阶段、道德阶段和宗教阶段。在人生境界的宗教阶段,人的精神世界才与上帝的意志达到和谐统一。萨特不承认上帝,他说“上帝死了”。意思是人不需要任何神示来指导自己的行动,每个人应自己进行选择,且以行动来体现自己的选择。于是自由选择、重在行动便成为萨特的无神论存在主义的特色。萨特拒绝上帝,同时也拒绝一切社会定见和习俗,他蔑视社会的评判,不承认既定的伦理道德和是非标准,主张按自己的独立判断采取行动,自己对自己负责。总之,萨特认为人必须从一切禁锢中解放出来,冲破神灵或社会强加于自己的观念,敢于自己做出判断,自己承担一切,哪怕遭到失败、牺牲,毕竟作为一个自由的人生活过、行动过。
萨特强调存在主义是一种“关于自由的学说”,自由是这一学说的核心,但他所谓的自由,并不是随心所欲、为所欲为的自由,而是思想的自由,选择的自由。这里,自由是一个哲学概念,它所体现的是人格的尊严和独立的思考。这一概念中包含了两个重要的思想因素:一是对现存秩序和传统观念的否定;二是在意识到人的异化和贬值的情况下,力图恢复人的尊严与价值的努力。萨特认为,无论人的处境多么恶劣,意识总是自由的,思想总是由自己支配的,人毕竟可以按自己的意志选择行为走向。你被敌人俘虏,失去人身自由,但你是成为宁死不屈的英雄,还是卑怯可耻的叛徒,全凭自己决断。一个残疾人,受到生理的局限,他可以怨天尤人,也可以发掘自己的潜能,找到自救的途径,全看自己作何选择。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