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0121347丛书名: 名家读书
《风雨故人来:钱理群谈读书/名家读书》为钱理群先生近年来在各地讲演之“读书”类主题的汇编,分为四辑:辑一•读书三讲;辑二•青少年与读书;辑三•漫说读书人;辑四•杂谈读书。
★阅读之所以能够起到对人的提升作用,就在于它能帮助人超出自身生活、眼界、知识、思想……的局限,进入一个未知的,却又是人所向往的,更为自由的天地。正是这样的自由感,给我们带来了沉迷其中的无限愉悦。
读书的过程,就是一个物我的回响交流的过程,一方面用自己的胸襟和眼光去发现古人:另一方面,又通过这种发现进一步肯定自己,扩大、丰富自己,建立起支撑自我的精神柱石,有如佛家所说的“千灯相照”。
我们读书、学习、做研究,都要问一个问题:和自己的生命成长有什么关系?和自己生命无关的读书,那是死读书:和自己生命无关的研究,那是毫无活力的研究。
我们是把自我生命的成长和祖国、世界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这就形成了一个强大的读书动力,为寻求民族、国家以至世界发展之路而读书,为寻求自身精神发展之路而读书,一句话,为寻求真理而读书。
——钱理群
读书,为了坚守内心的光明,为了保持精神的独立,为了建立终生的信仰,为了追求生命的诗意与尊严。知名学者钱理群教授,结合自己多年的读书治学经验,畅论读书之要义,提倡为寻求真理而读书。本书时而对青年学子谆谆相告,时而带我们走进鲁迅、周作人等文化大家的读书生活,以期给读者一把获取知识和智慧的钥匙。他提倡具有精神深度的个性化阅读,提出要沉潜到历史的深处、文明的深处、生活的深处、人性的深处,从而获得生命之重。他建议“读书、思考、写作、实践”相结合,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
辑一 读书三讲
我们为何读书,如何读书?
大学之大,大在能够自由读书
读书,为了健康地、快乐地、有意义地活着
辑二 青少年与读书
用文学经典滋养下一代——《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名作中学生导读本》
序言
怀着欢度盛大节日的心情去阅读经典——《约会名著》序
《高中生眼中的“经典”》点评
中学生课外读物的编写——《新语文读本》手记
让诗歌伴随一生——《诗歌读本》总序
和理科学生谈读书——“大一国文”开场白
沉潜十年——和研究生谈读书
辑三 漫说读书人
风雨故人来——周作人的读书生活
鲁迅的读书经验
鲁迅三读
鲁迅与胡适——2014年一份始终没有发表的讲稿
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
医学也是人学——漫谈鲁迅与医学
民国那些读书人
那些年的读书小故事
地地道道的读书人——读商友敬先生的三本书
辑四 杂谈读书
谨防上当
岁末谈读书(二章)
推荐两套书
阅读的危机和如何应对——郝明义《越读者》大陆版序
后记
《风雨故人来:钱理群谈读书/名家读书》:
我想从学生生活的特点说起。人其实有两种生活,首先是现实的物质生活,它是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的,同学们有时会觉得每天过着“从宿舍到教室、图书馆到食堂”的三点一线的生活,非常枯燥,就是感受到这样的时空的限制。但你们还有另一种生活,即当你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坐在图书馆里翻读一本又一本的书,你就打破了时间、空间的界限,和千年之远、万里之遥的古人、外国人,进行精神的交流:这就是你的精神生活。学生生活的特点,就是他生活的现实空间是相对狭窄的,而他的精神生活的空间却是无限广阔的。其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而读书,如我们这里所说,就是和古今中外的没有见过面的朋友进行心灵的对话、精神的交流。而神妙之处,就在于这些书上的朋友,是你可以自由挑选的,而且可以“招之即来,挥之即去”。那么,这里就有一个如何“择友”,即读什么书的问题。我们提倡阅读经典,就是因为这样你就可以和真正的思想、文化、科学、文学的大师对话,从他们那里直接吸取人类文明的精华,使自己在人生起点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占据精神的制高点。这样,你就为自己的理想、信仰的建立,吸收广泛的精神资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理想、信念、信仰,不能产生于个人的苦思冥想中,而必须建立在深厚的知识学养和人类文明的精神继承的基础上。
这里,还要说到大学生的另一个特点。我在很多场合,都谈到“大学是美好的人生阶段”,因为你既享有公民的权利,又基本上没有公民的义务。这是什么意思呢?在中学阶段,你还不是公民,是“未成年人”,你基本上没有独立自主权,你的一切基本上都是家长、老师决定的,你的读书更是受到高考的制约;而现在,你成了公民,又没有高考的压力,你就可以独立地设计自己未来的发展道路,自主地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但另一方面,你又还处在人生的准备阶段,社会并不要求你服务,基本上没有什么义务,这样你就处在一个相对的可以自由、自主地支配自己的时间,集中自己精力的人生阶段。这十分难得,因而必须珍惜。
在我看来,这是一个自由读书的大好时机,大学、研究生期间,应该把精力集中在读书上,特别在阅读经典原著上好好下功夫。而阅读又应该是广泛的:不仅读古代经典,也读现代经典;不仅读中国经典,也读外国经典;不仅读自己专业的经典,也读专业以外的经典;不仅读经典,也读其他著作。这就是所谓“开卷有益”。为什么要强调广泛,不主张过早地把读书的范围集中在一两个经典作家、经典著作上?因为那会限制你的视野,使你缺乏必要的比较、选择,是不利于自己的独立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的。我们要有这样的气魄与胸襟:将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尽收眼底,将尽可能广泛的精神资源吸纳于心。有了丰厚深广的精神底气,你才可能有真正独立的选择和创造,从而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理想,建立起自己的信仰。
这就是说,我们提倡与强调在大学、研究生阶段要自由、自主地广泛读书,不仅是为了增长知识、获得谋生的手段(当然我们也不必回避这方面的目的),更是为了自身的精神成长,是为了解决自己的人生观问题、建立自己的终生信仰而读书,是为了“立人”而读书。我们读书、学习、做研究,都要问一个问题:和自己的生命成长有什么关系?和自己生命无关的读书,那是死读书;和自己生命无关的研究,那是毫无活力的研究。
这里,我想讲一点个人的,也是我们这一代的一段经历和经验。那是在“文革”后期,客观现实的种种,都使我们感到的失望,我们自己也陷入了极度的迷茫。怎么办呢?于是,一群朋友悄悄集合起来组织读书小组。我们读书的目的是十分明确的,就是要通过读书,解决“自己向何处去”的问题。但我们又都是“身无半文,心忧天下”的理想主义者,因此,在我们看来,“自己向何处去”是和“中国向何处去,世界向何处去”这样一些更广阔、更根本的问题连接在一起的。也就是说,我们是把自我生命的成长和祖国、世界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这就形成了一个强大的读书动力:为寻求民族、国家以至世界发展之路而读书,为寻求自身精神发展之路而读书,一句话,为寻求真理而读书。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