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20开纸 张: 铜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5062888
有幸看到这本书的大人——无论你是不是准备将它读给孩子听——也许都应该先找一个安静的角落,轻轻地念给自己听,然后想一想,再想一想,我们有没有得到过“千年莲花的种子”?有,当然有。好像我们日夜都在马不停蹄地追逐一些“珍贵”的东西,仿佛所有的人都希望以*快的速度达到各种各样的目的。这时候,大自然的规律往往被撇在一边,我们甚至不会思考冬天是不是可以种花,只一味想着“我要*个种出来”“怎样才能种出来呢”。生活的主题仿佛只是追逐,我们不知道有多久没有去散步了。
在这急功近利的社会中,安的那份平和的心境,宛如一潭清澈平静的水,是那么难得。一天天长大的孩子啊,你总有一天也会得到“千年莲花的种子”,会为了各种“珍贵”的东西夜以继日、马不停蹄。可是,无论如何,希望你记得安——这个你小时候听过的故事里的小和尚,记得他感激地把种子装进小布袋里,挂在胸前;记得他从容地去买东西、扫雪、做斋饭、挑水;记得他悠悠然散步的样子。他告诉你,要怀着希望、有所追求,但一定要淡定、顺其自然;同时,享受生活的过程,享受那些平凡琐碎的小事,享受等待。
祝福所有看到这个故事的大人和孩子,祝你们在某个盛夏的清晨,也看到千年莲花的盛开。
种下一颗千年种子
王早早
当时,我有一位朋友,给她4岁的小妮报了英语、绘画、舞蹈、陶艺、全语言、逻辑思维、心算等兴趣班。孩子每天清晨送去上幼儿园,晚上、周末上兴趣班。周六早晨,别的孩子可以睡个饱觉,小妮不行,她得早早起来去上舞蹈课;下午还有绘画课;晚上回到家里,还要压腿练功。
小妮很乖很懂事,知道父母挣钱不容易,把钱都花在给她上课上,是为她好。她很自觉,很努力,从来不说一句“我不想去”。
五一假期,别人都在休息,可是小妮的舞蹈课直到晚上八点多才结束。
夜里两点钟,小妮做噩梦,尖叫着哭醒。头很烫,体温达到39.6℃。送到医院,医生说,孩子太累了!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有个大好前途,急着给孩子报兴趣班、补习班、幼升小衔接班……孩子们很小很小就被逼着学这学那,不堪重负。小小年纪就变得老气横秋,失去了孩子应有的那份天真。
这样做,真的对孩子有好处吗?这个,是不是在拔苗助长呢?我们的家长,为什么都这么急躁呢?在什么年龄做什么年龄的事,谁都明白。可是,我们为什么不能给这些幼小的生命一个正常的、宽松的成长空间呢?我们为什么不能尊重更深层次、更自然的生命成长规律呢?
在故事里,我写了急于求成的本,和静待春天的安。
希望那些望子成龙的父母们能看看这本书。希望人们能放慢“向外”寻找的脚步,转而“向内”看看。希望人们能问问自己,我们这么疯狂地追逐着一切,可是,什么,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
褪去那些浮躁的、外在的东西,才会靠近内心深处的意愿。就如那小小的安,安然享受着生活中的点滴:做饭、挑水、买菜、散步、看月亮……内心清澈而明净,淡然而幸福。
……晚课后,和小狗一起仰头遐思,沉浸在水一样清爽的安宁里……那个时候,安体会到的幸福,是渗透心灵的,永恒深刻的,和天地一体的。真希望人们能理解那种幸福。
内心平静,则外在安然。
所以,我把那个种成莲花的小和尚叫“安”。这个浮躁疯狂的时代,多么需要一本简单安宁的书。
我想把这颗小小的千年莲花种子,轻轻地,种在人们心里。
我愿是小和尚安 ——《安的种子》创作后记
黄丽
《安的种子》是王早早写的一篇非常好的故事。它的图画完成于2007年和2008年。在这两年中,我从没有觉得自己是在为别人的故事来配图,一直都认为我在画自己的故事:我是在画我经历过的事情,画我的心情,画我的生活态度。我觉得自己有时是故事里那个急躁的本,有时是患得患失的静;而我更愿意自己是那个小和尚安,他是我的理想。
书中那座古老的寺庙,取材于西安南郊的兴教寺,我多次去那里采风。
2008年初下了场大雪,我想去兴教寺拍一些雪景作为图画的参考。兴教寺建在少陵塬的半山腰上,上山的路约有一公里,很陡。那天,雪下得很大,一路上我都在担心,如何开车上山,心里盘算着,如果路太滑,那就走上去吧。到了山脚下,我惊喜地发现,通往兴教寺路上的雪都被扫干净了。走进寺院,却发现寺院里的积雪还未来得及清扫。我很好奇,于是向寺院里的老和尚询问缘由。老和尚淡淡地说,为了方便香客上山,所以先打扫了庙门外路上的雪。那天离开兴教寺的时候,僧人们开始清扫寺院里的积雪。雪依然在下,在庙门外下山的路上,还有僧人在扫雪。这次“遇见”,就成为《安的种子》中那段“扫雪”的由来。
2011年新年的第二天,西安又下起了大雪,我再次去了兴教寺。寺庙有了一些变化:那位92岁的住持去年圆寂了,听说接任的住持很年轻。古老的大殿和禅房后面正在建一些新的庙舍。而在我们上山的时候,发现庙门外道路上的积雪依然被扫得干干净净。
无论世事如何变迁,重游旧地,那些人仍旧令我感动。我在心里仿佛又遇见了《安的种子》中那个叫“安”的小和尚,他的状态仍是我的理想。
这种真实的感受一定就是我们常说的“艺术的真实”吧!因为真实,所以读者才会认同。
《安的种子》能够得到读者的认同和喜爱,作为一名创作者,我的幸福莫过于此。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