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7316153
1.企鹅出版社传奇巨著,花费40余年打造的世界通史经典
《企鹅全球史》是企鹅出版社传奇的世界通史经典,自1976年初版甫一推出就成为国际畅销书,迄今仅英文版就已售出50多万套,并根据世界局势出现的新发展、新动向,不定期进行修订和新的展望。本书概述了人类从诞生之初直至21世纪的历史,以“高屋建瓴的能力和优美的行文”著称于世,早已成为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广受欢迎的长销经典杰作。
2.两代史学大师的接力之作,经历整整6轮精心磨砺
40余年间,本书由两代历史学大师接力,先后进行了整整6轮精心磨砺!
前五版均由J.M.罗伯茨教授完成。J.M.罗伯茨是牛津大学权威历史学家、大英帝国勋章获得者、BBC历史节目资深主讲。他著有数十部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历史学作品,因“在教育与历史领域的贡献”荣获大英帝国勋章,还曾获得意大利荣誉骑士勋章。
J.M.罗伯茨教授去世后,O.A.维斯塔德受企鹅出版社重托,主持了第六版的更全面修订。O.A.维斯塔德是伦敦经济学院杰出教授、班克罗夫特奖得主和《剑桥冷战史》主编。
可以说,40年辛苦不寻常!
3.一部为新世纪写的新全球史:第六版大幅增订
相比前五版的局部修订,第六版在忠实于前五版主旨前提下,根据新的历史知识和解释,对文本进行了前所未有的较大幅重构。
主要修订如下:对卷一进行部分改写,融入*近十年间考古学和人类学对早期人类生活的重大发现。扩展了卷二至卷四当中有关印度和中国的篇幅。在卷四和卷六中加入了关于主要移民模式的新认识,并增订了对欧亚大陆中部、伊斯兰世界早期和拜占庭帝国晚期的讨论。在卷七和卷八中增加了关于科学、技术和经济议题的历史的讨论分量。*后,根据今天新的理解,在合适位置加大了对女性和年轻人的社会、文化作用的呈现。
4.赢得世界学术界盛赞:“当代无可匹敌的世界通史著作”!
本书出版40余年来,早已成为企鹅出版社的长销经典,并赢得各国史学大师的广泛推崇。著名历史学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作者A.J.P.泰勒称其“惊人的成就……当代无可匹敌的世界通史著作……史实丰富,叹为观止,评点精辟,无出其右”。其他盛赞包括“迄今为止*秀的世界通史作品”,“同类作品之*”,“同时代中*的历史思考”,等等。
- 以非专业读者为主要目标群体,写给大众读者的世界通史
作为一部在学术界深受好评的世界通史杰作,本书却是以非专业读者为主要目标群体,旨在唤起一个普通读者去思考历史的厚重感和历史惯性在这个世界中的重要性。它避免罗列烦琐细节,而是从影响到*多数人类的主要历史进程入手,并展示它们之间的对比与相互关系。本书视野广阔,文字优美,对于希望完整理解人类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的大众读者,提供了难得的指引和阅读享受。
6.典雅双封设计,护封特种纸印制,起凸烫金工艺,值得珍藏!
《企鹅全球史》是企鹅出版社传奇的世界通史经典,历经40余年精心磨砺,被誉为“当代无可匹敌的世界通史著作”。本书是其全新修订版。
本书自1976年初版问世以来,广受欢迎,不断重印,并根据世界局势出现的新发展、新动向,不定期进行修订和新的展望。在忠实于前五版主旨的前提下,O.A.维斯塔德在第六版中进行了全局性修订,远不仅是简单的更新,而是根据新的历史研究和发现对文本进行了重构。譬如,吸纳了关于古典时代诸多文明的认知革命,包括对中国历史部分加以大幅充实。结尾章节则展现了亚洲似乎不可阻挡的崛起,以及西方日益彷徨的困局。
本书按时间序列和历史阶段特点,共分八个篇章,概述了人类从诞生之初直至21世纪的历史,突出分析了那些影响着人类发展的重大事件和进程,但强调指出,历史始终是惯性和革新相互作用的结果,唯有从这个角度才能真正把握历史的连贯发展和真切的转折突破。全书视野广阔,文字优美,对于希望完整理解人类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的大众读者,提供了难得的指引和阅读享受。
第六版序言
作者介绍
卷一 史前史
导论
- 人类起源的基础
- 智人
- 文明的可能
卷二 文明
导论
- 早期的文明生活
-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
- 古代埃及
- 闯入者与侵略者
- 南亚文明的开端
- 古代中国
- 古代其他地区
- 变迁
卷三 古典时代
导论
- 古代世界的重构
- 希腊人
- 希腊化世界
- 罗马
- 基督教与西方的转折
- 古典时代的印度
- 古典时代的中国
卷四 传统分化的时代
导论
- 欧亚大陆中部的交汇地
- 伊斯兰教与阿拉伯诸帝国
- 拜占庭及其势力范围
- 新中东与欧洲的形成
- 印度
- 中华帝国
- 日本
- 远方的世界
- 欧洲:变革初现
- 新疆界、新天地
卷五 欧洲时代的形成
导论
- 清代中国与莫卧尔印度
- 新型社会:早期近代欧洲
- 欧洲的当权者及其挑战者们
- 列强争霸的新世界
- 欧洲人涌向世界
- 世界史新篇章
- 新旧理念
卷六 大加速时代
导论
- 长期变化
- 革命时代的政治变迁
- 政治变革:新欧洲
- 政治变革:盎格鲁—撒克逊世界
- 欧洲称霸世界
- 帝国主义和帝国统治
- 亚洲的变形记
卷七 欧洲时代的终结
导论
- 体系内的压力
- 次世界大战时期
- 新亚洲的形成
- 奥斯曼帝国的遗产和西方的伊斯兰地区
- 第二次世界大战
- 非殖民化与冷战
卷八 新纪元
导论
- 科学与观念的变革
- 冷战世界
- 危机与缓和
- 一个时代的终止
- 开篇与终曲
- 整体世界历史
译后记
第六版补译后记
一部杰作……迄今为止*秀的世界通史作品。
——J.H.普鲁姆,剑桥大学知名历史学教授,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
惊人的成就……当代无可匹敌的世界通史著作……史实丰富,叹为观止,评点精辟,无出其右。
——A. J. P. 泰勒,著名历史学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作者
学术视野空前宽广,观点鞭辟入里。同类作品之*。
——乔纳森·萨姆欣爵士,英国著名法官、历史学家
可读性与学术性俱佳。既引人入胜,又挑战性十足。
——克里斯托弗·希伯特,英国传记作家、历史学家
同时代中*的历史思考。
——杰里米·布莱克,英国历史学家,皇家历史学会委员会委员
第六版序言
约翰﹒罗伯茨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历史学家,他撰写的这套世界史,可能是用英语撰写的同类著作中迄今为止秀的。我次阅读这本书时,还是一个在小镇上长大的少年,这本书宽广的视野令我震惊:罗伯茨不仅是在“复述”历史,他是在“讲述”它;他勾勒出了人类发展进程的宏伟,又没有遗失掉驱动它前行的伟大故事。他注意到了那些意想不到的、突然的偏离,因为这些不能很轻易地与之前的轨迹相融,于是更加需要解释一番。他深信人类调整与改变的能力,但又不绝不会让历史流于目的论,从不相信我们的某段历史只能指向一种结果。罗伯茨理解历史的复杂性,但也知道需要简单地加以讲述,这样才能让尽可能多的人们得以据此进行反思:到底是什么创造了我们今天生活的世界。一言以蔽之:他正是我想要成为的那种历史学家。
因此很多年后,当企鹅出版社请我试着全面修订罗伯茨这部经典著作,推出第六版时,我非常荣幸。2007年罗伯茨已经逝世,我对第五版进行了些许修订:事实证明,那是一项非常艰难的工作,因为作者在于2003年逝世前已经开始亲自着手修订,但没能完工,而我的工作就是在他的基础之上做些小的修补。这次经历让我很想做一次更全面的修订,在尽可能忠实作者原来主旨的前提下,将我们的历史知识进一步推进,而这些方向可能是罗伯茨当年还意料不到的。所以现在你们读到的远远不仅是简单的增订,而是根据新的历史知识和解释对文本进行的重构。我希望,这将是为新世纪而写的一本新的世界史。
本书的版是在1976年推出的,罗伯茨的撰写过程则是在20世纪60年代晚期完成的。版在英国和美国都获得了极佳的反响,当时就有一些评论家称之为“经典”和“当代无可匹敌的世界通史著作”。有些人认为本书写得太“学术”,难以赢得更广泛的读者群(有一位评论家觉得这书对他的本科班学生们来说太“艰涩”了)。其他人遵循当时的时代风气,批评该书太过“精英主义”,或太关注西方的兴起。但广大读者却很欣赏罗伯茨高屋建瓴的能力和优美的行文。他的这本全球史甫一推出就成为畅销书,迄今已经售出50多万套。是读者们,而不是评论家们,让它成为今天还在印行的全球史著作中的翘楚。
此后,在约翰﹒罗伯茨生活和工作的英国,历史学发展经历了数个不同的阶段,他也一直持续修订这本著作。尽管他对文本的修订每一步都清晰可辨,但他的基本观点并没有发生大的改变。欧洲之外的历史对他来说变得越来越重要,现代早期的历史也是如此(尤其是16世纪)。年岁渐长的罗伯茨或许已经不那么关注文化差异了,也以比年轻时更加开放的心态看待历史发展的结果。但这些都不是根本的改变,文本的主体在版和第五版之间始终没有大动。
想要对自己非常赞赏的文字进行修订,就需要经常(也令人愉悦地)与作者进行对话互动。罗伯茨和我在对待历史的立场上大体相同:总体来说,有主有次比事无巨细更加重要;影响着我们今日发展的历史进程,比没有这种作用的进程(即使它们在当时也非常重要)更为重要。罗伯茨在第五版序言中对此有极好的说明:
我从一开始就抱定想法,要争取在能够辨识出那些有着普遍影响力的因素的地方,直接指出这些因素。它们的影响范围为深远。我不想仅仅再次去收集传统意义上的重要主题。我希望避免罗列细节,而是要从影响到多数人类的主要历史进程(它们给后世留下了大量遗产)入手,并展示它们之间的对比与相互关系。我没有试图去撰写所有主要国家或人类活动所有领域的连贯历史,我相信,若要事无巨细地记录过去的史实,就应该去编一本百科全书……
……我力图强调那些看起来重要的事,而不是我们大家为熟知的事。因此,不论路易十四在法国和欧洲历史上是多么杰出的人物,他都可能被一笔带过,写得比像中国的辛亥革命等事件更为简略。
普遍的、主要的、本质的,这些是罗伯茨这部世界史的关键,我希望它们对我来说仍然与对他一样至关重要。
当我们有分歧时(往往是由我们在历史理解上的新突破激发的),对话就会产生观点上的差异,这时我常常赢得胜利(尽管有时候他靠固执己见也会占上风)。比如,我们都相信,在16世纪到20世纪这个时段里,世界史是由西方的兴起所主导的。不过,我们对这场“大加速”的根源有不同看法:罗伯茨认为,其中的重要因素可溯源到古典时代;而我发现,它们的主体更加浅近,就在公元1500年前后那段时间。不过,这种分歧对本版修订的影响不大:不论我是否认为欧洲社会在19世纪的优势地位源于古典时代的发展势头,这都不会影响到我对罗伯茨论希腊和罗马部分的修订。
我对第六版的修订主要如下:我对卷一进行了部分改写,融入了近十年间考古学和人类学对地球上早期人类生活的重大发现。我扩展了卷二至卷四当中有关印度和中国的篇幅。我在卷四和卷六中加入了关于主要移民模式的一些新认识,并增订了对欧亚大陆中部、伊斯兰世界早期和拜占庭帝国晚期的讨论。我还在卷七和卷八中增加了关于科学、科技和经济史的讨论的分量。后,根据我们今天新的理解,我在合适的地方加大了对女性和年轻人的社会、文化作用的呈现。我当然意识到,关于历史的新解释和新认识会不断增加,或许在今天的增速还远远快于过去(人们常说,历史已经不再是过去的历史了)。但很多常量却始终留存,比如将人类历史联结为一体的那些因素。比如,罗伯茨和我一致认为,人类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始终比它们之间的对抗更为重要,而这种模式在未来还可能持续。在这里我要再次引用罗伯茨在第五版序言中的话:
我们总能获得对事件意义的新解释。例如,我们近总能听到许多关于文明冲突的讨论,据称它们正在进行或将要发生。显然,近几十年里,人们又重新认识到了伊斯兰世界的独特性,以及它制造出的新热点,这些都大大影响到了这种断言。我已……给出了拒绝这种观点的理由……认为这些言论的论据不够充分,而且过于悲观。但显然没人能够否认,在被我们泛泛称作“西方”的地区和许多伊斯兰国家之间,确实累积了不少紧张态势。在近的几个世纪里,既是存心又是无意,有时甚至出于偶然,来自西方的干扰因素已经打搅和困扰了许多文化传统,伊斯兰只不过是其中之一(对于全球化概念绝不能仅仅从近几年的视角来加以看待)。
约翰﹒罗伯茨试图让他这本史书成为这样一种渠道:理解族群之间及个体之间如何互动,以及这样的互动又如何变成总是带来多重结果的意义和重要性之网。我希望我修订的版本也能服务于这样的主旨。如果要让历史研究对于尽可能多的人富有意义,那么就有必要强调长时段而非短时段,并理解人类无穷的变化潜能。
O.A.维斯塔德教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