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1020208丛书名: 海豚书馆
编辑推荐
《校雠蒙拾》本为大学校勘学教材,用文言骈体写成,作者希望在教授内容之外,让学生多了解这种一般已经不太常用的典雅文体,更可以从中汲取有关音律、对仗等知识。本书对于文字校勘者和版本研究者来说,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专业参考书。《读韩蠡解》则为研究韩愈诗歌提供了更为详实的依据,有助于读者更准确地理解韩愈的诗歌。
内容简介
《校雠蒙拾 读韩蠡解》一书由两部分构成。《校雠蒙拾》是作者任教于上海师范学院历史系时,为古典文献学专业的学生开设校勘学课程而编写的教材。该书从“正名”、“冯依”、“体用”和“辨讹”等四个方面阐述在校勘古籍时所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读韩蠡解》一文是作者校读韩愈诗作的心得札记,主要就韩愈诗中的疑难字词作考证和探讨,此研究成果在学界有一定的影响。
目 录
校雠蒙拾
卷一
正名
冯依第二
卷二
体用第三
辨讹第四
读韩蠡解
睎红
羊腔
酸骨死、醉魂馨
金粟
潼关四扇
临泉窥斗龙
银杯
一日行万里
卷一
正名
冯依第二
卷二
体用第三
辨讹第四
读韩蠡解
睎红
羊腔
酸骨死、醉魂馨
金粟
潼关四扇
临泉窥斗龙
银杯
一日行万里
在线试读
古籍流传,年时绵邈,火烧水转,蟫长芸消。每于传抄锓版之间,一字夺误,丛生舛午。再书而君臣易梦,三读而帝虎成乖,读书之道,不亦难乎?
○宋玉《神女赋》云:“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浦,使玉赋高唐之事。其夜王寝,果与神女遇,其状甚丽。王异之,明日以白玉。玉曰:‘其梦若何?’王曰:‘晡夕之后,精神恍惚,若有所喜。纷纷扰扰,未知何意?月色仿佛,乍若有记。见一妇人,状甚奇异。寐而梦之,寤不自识。罔兮不乐,怅然失志。于是抚心定气,复见所梦。’王曰:‘状何如也?’玉曰:‘茂矣,美矣!诸好备矣。盛矣,丽矣!难测究矣……’王曰:‘若此盛矣,试为寡人赋之。’玉曰:‘唯唯。’”今案:《正字通》云:“下告上曰禀白,同辈述事陈义亦曰白。”今以王白玉,殊失君臣体分。又王记述所梦,而复自问状何如也,于理难通。“王”、“玉”二字,当有互易之讹。如“其夜王寝”一句,应是“其夜玉寝”。其下“王异之,明日以白玉”二句,应是“玉异之,明日以白王”。“玉曰:其梦若何”二句,应是“王曰:其梦若何”。“晡夕之后”一段乃宋玉记述梦中所见,“王曰”应是“玉曰”。于是下接:王问状何如也,玉称茂矣;王命赋之,玉曰唯唯,如此则怡然理顺矣。李商隐《代元城吴令暗为答》诗云:“荆王枕上元无梦,莫枉阳台一片云。”梦与神女遇者,当是宋玉而非楚王,盖“王”、“玉”二字形近而误书也。宋姚宽《西溪丛语》辨之甚审,梁章巨《文选旁证》据而引之。冯浩《玉溪生诗集笺注》则深非之,是不谙雠校之故也。○《抱朴子·遐览》:书三写,鱼成鲁,帝成虎。
昔之硕儒,有鉴于斯。乃网罗旧闻,采摭善本,或比勘其同异,或厘定其是非,或绳正其踳驳,或弥缝其阙失,旁搜远绍,剔垢磨光。遂使学筏能杭,士林称善,于是校雠之学兴焉。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三《经史当得善本》条云:“经史当得善本。今通行南北监及汲古阁本,《仪礼》正文多脱简。《谷梁》《经》、《传》文亦有溷错。《毛诗》往往以释文混入《郑笺》。《周礼》、《仪礼》亦有释文混入注者。《礼记》则《礼器》、《坊记》、《中庸》、《大学》疏,残缺不可读。《孟子》每章有赵氏《章指》,诸本皆阙。《宋史·孝宗纪》阙一叶。《金史·礼志》、《太宗诸子传》,各阕一叶。皆有宋、元椠本,可以校补。若曰读误书,妄生驳难,其不见笑于大方者鲜矣。”○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一《史汉不同处》条云:“韩信击魏豹,《史记》在汉三年,《汉书》在二年。韩信袭龙且,《史记》在三年,《汉书》在四年。诸侯会垓下,《史记》在四年,《汉书》在五年。项羽使海春侯曹咎守成皋,为汉王所掳,《史记》在刘、项同军广武之后,《汉书》在同军广武之前。徙王韩信于楚,《史记》在汉王即帝位后,《汉书》在杀羽未即位前。萧何造未央宫,《史记》在八年,《汉书》在七年。黥布封九江王后,《史记》谓七年朝陈,八年朝洛阳,《汉书》谓六年朝陈,七年朝洛阳。二书纪年,每差一年。”○钱大昕《潜研堂文集》卷三十五《答王西庄书》云:“订为规过,非以訾毁前人,实以嘉惠后学。但议论须平允,词气须谦和。一事之失,无妨全体之善。不可效宋儒所云,一有差失,则余无足观耳。郑康成以祭公为叶公,不害其为大儒;司马子长以子产为郑公子,不害为良史。言之不足传者,其得失固无足辨;既自命为立言矣,千虑容有一失,后人或因其言而信之,其贻累于古人者不少。去其一非,成其百是,古人可作,当乐有诤友,不乐有佞臣也。且其言而诚误耶,吾虽不言,后必有言之者。虽欲掩之,恶得而掩之。所虑者,古人本不误,而吾从而误驳之,此则无损于古人,而适以成吾之妄。”○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七《南渡诸臣传不备》条云:“《宋史》述南渡七朝事,丛冗无法……盖由史臣迫于期限,草草收局,未及讨论润色之故。如《钱端礼传》末云:‘孙象祖,自有传。’《王安节传》云:‘节度使坚之子。’《吕文信传》云:‘文德之弟。’是钱象祖、王坚、吕文德三人,本拟立传,而今皆无之。可证其潦草塞责,不全不备矣。史弥远握权卅余年,威焰甚于京、桧,且有废立大罪,而不预奸臣之列。郑清之亦预废立之谋,及端平入相,首议出师汴、洛,妄启边衅,遂失四蜀。宋之亡实肇于此,而本传略不一言。至如赵范襄阳偾事;赵葵洛京覆师,传皆讳而不书,何以彰是非褒贬之公乎?王坚守合州,蒙古倾国来攻,宪宗亲临城下,围数月不能克。宋季武臣无出其右者。为贾似道所忌,攻大赏薄,未竟其用。而史家又不为立传,此可为长太息者也!”
稽之史乘,校雠之功,莫若西汉向、歆父子。穷二酉于秘阁,接太乙之神藜。焚膏继晷,矻矻穷年。是故播名简册,固其宜矣。
○刘向字子政,本名更生,汉楚元王交四世孙。博识能文,精研经术。宣帝时为谏大夫,累迁给事中,坐事免,复起,拜郎中,迁光禄大夫。元帝时为中垒校尉。时外戚王氏擅权,向不得重用。所著有《洪范五行传》、《新序》、《说苑》等书。子歆,字子骏,后易名秀,字颖叔。成帝时与向领校秘书。向卒,为中垒校尉。哀帝时,王莽举为侍中太中大夫,迁骑都尉。尝总六艺群书,撰成《七略》,《汉书艺文志》本之,为目录学之嚆矢。王莽篡立,引为国师。后莽杀其三子,潜谋诛莽,事泄,自杀。○《元和郡县志》云:“大酉山有洞名大酉洞;小酉山在酉溪口,山下有石穴,中有书千卷,旧云秦人避地隐学于此。”又曰:“自酉溪北行十余里,与大酉山相连,故曰‘二酉’。二山在今湖南沅陵。”唐陆龟蒙有句云:“二酉搜来秘检疏。”则“二酉”又为图书典籍之代称矣。○汉成帝河平三年,诏刘向、刘歆父子校书天禄阁。《太平御览》引《刘向别传》云:“向校书天禄阁,夜暗,独坐诵书。有老人,黄衣,植青藜,叩阍而入。吹杖烟然,与说开辟以来。向因受《五行洪范》之文,至曙而去。曰:‘我太乙之精。天帝闻卯金之子有博学者,下而观焉。’乃出竹牒、天文、地理之书,悉以授之。”《拾遗记》、《三辅黄图》所载略同。今案:此说颇诞,所谓“卯金之子”,疑刘歆矫为是说以自高之也。
然《别录》所载,覶缕校雠之法,望文生义,未尽尤当。其辞曰:“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为雠。”如此校书,何与学识?
○刘向《别录》缕述校书经历,成《叙录》多篇,今尚存《管》、《晏》、《孙卿》、《韩非》、《列子》、《邓析子》及《国策》等篇。其中《列子叙录》,清姚际恒剧论其伪,言之凿凿有据。故知《别录》所载,未必尽可信也。
《易》曰:“何校灭耳。”又曰:“屡校灭趾。”刑人桎梏,校以肥瘠。故称校者,其义申矣。
○《说文·段注》:“何、俗为荷。犹佗之俗作驼,儋之俗作擔也。”“屡”、践履之谓。“校”、《说文》:木囚也,从木作之如墙也。桎梏皆围其手足,情事相似,故得校名。又云:“校者,连木也。《易》曰‘何校灭耳’,此桎也;‘屡校灭趾’,梏也。”二句均见《易·噬嗑》。引申而为比校之校。
然而雠字之说,未免凿枘。《许书》解说,从言雔声。夫短尾之鸟为“隹”,双鸟并棲为“雔”,鸣声相应为“雠”,故犹应也。雠字之义,亦通“酬”、“俦”。同声相应,乐而倡酬,则怨家之说,果安在哉!
○《诗·大雅·抑》:“无言不雠。”《疏》曰:“相对谓之雠。雠者,相与用言语,故以雠为用。”《朱传》云:“雠、答也。”《广雅释诂注》:“雠、犹俦也。”《书·召诰》:“雠民。”《释文》:“雠字或作酬。”校雠之“雠”字,义具多端,非言语雠答所能尽赅。怨家之解,望文皮相,窥管一斑耳。
且夫校雠之际,一字相当,疑冰悉泮。书中迹蹲鸣之笑谈,濠上悟知鱼之乐趣。斟今酌古,而今古相答;得心应手,而心手相应。雠字之义,广矣哉!
○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篇》:“江南有一权贵,读误本《蜀都赋》,注解:‘蹲鸱、芋也。’乃为‘羊’字。人馈羊肉,答书云:‘损惠蹲鸱。’举朝惊骇,不解事义,久后寻迹,方知如此。”○《庄子·秋水篇》云:“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条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是故义之不明,是非莫辨;名之不顺,底蕴焉窥。仲尼有言:“必也正名乎!”述正名。
○《论语·子路》:“子曰:必也正名乎!”又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
○宋玉《神女赋》云:“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浦,使玉赋高唐之事。其夜王寝,果与神女遇,其状甚丽。王异之,明日以白玉。玉曰:‘其梦若何?’王曰:‘晡夕之后,精神恍惚,若有所喜。纷纷扰扰,未知何意?月色仿佛,乍若有记。见一妇人,状甚奇异。寐而梦之,寤不自识。罔兮不乐,怅然失志。于是抚心定气,复见所梦。’王曰:‘状何如也?’玉曰:‘茂矣,美矣!诸好备矣。盛矣,丽矣!难测究矣……’王曰:‘若此盛矣,试为寡人赋之。’玉曰:‘唯唯。’”今案:《正字通》云:“下告上曰禀白,同辈述事陈义亦曰白。”今以王白玉,殊失君臣体分。又王记述所梦,而复自问状何如也,于理难通。“王”、“玉”二字,当有互易之讹。如“其夜王寝”一句,应是“其夜玉寝”。其下“王异之,明日以白玉”二句,应是“玉异之,明日以白王”。“玉曰:其梦若何”二句,应是“王曰:其梦若何”。“晡夕之后”一段乃宋玉记述梦中所见,“王曰”应是“玉曰”。于是下接:王问状何如也,玉称茂矣;王命赋之,玉曰唯唯,如此则怡然理顺矣。李商隐《代元城吴令暗为答》诗云:“荆王枕上元无梦,莫枉阳台一片云。”梦与神女遇者,当是宋玉而非楚王,盖“王”、“玉”二字形近而误书也。宋姚宽《西溪丛语》辨之甚审,梁章巨《文选旁证》据而引之。冯浩《玉溪生诗集笺注》则深非之,是不谙雠校之故也。○《抱朴子·遐览》:书三写,鱼成鲁,帝成虎。
昔之硕儒,有鉴于斯。乃网罗旧闻,采摭善本,或比勘其同异,或厘定其是非,或绳正其踳驳,或弥缝其阙失,旁搜远绍,剔垢磨光。遂使学筏能杭,士林称善,于是校雠之学兴焉。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三《经史当得善本》条云:“经史当得善本。今通行南北监及汲古阁本,《仪礼》正文多脱简。《谷梁》《经》、《传》文亦有溷错。《毛诗》往往以释文混入《郑笺》。《周礼》、《仪礼》亦有释文混入注者。《礼记》则《礼器》、《坊记》、《中庸》、《大学》疏,残缺不可读。《孟子》每章有赵氏《章指》,诸本皆阙。《宋史·孝宗纪》阙一叶。《金史·礼志》、《太宗诸子传》,各阕一叶。皆有宋、元椠本,可以校补。若曰读误书,妄生驳难,其不见笑于大方者鲜矣。”○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一《史汉不同处》条云:“韩信击魏豹,《史记》在汉三年,《汉书》在二年。韩信袭龙且,《史记》在三年,《汉书》在四年。诸侯会垓下,《史记》在四年,《汉书》在五年。项羽使海春侯曹咎守成皋,为汉王所掳,《史记》在刘、项同军广武之后,《汉书》在同军广武之前。徙王韩信于楚,《史记》在汉王即帝位后,《汉书》在杀羽未即位前。萧何造未央宫,《史记》在八年,《汉书》在七年。黥布封九江王后,《史记》谓七年朝陈,八年朝洛阳,《汉书》谓六年朝陈,七年朝洛阳。二书纪年,每差一年。”○钱大昕《潜研堂文集》卷三十五《答王西庄书》云:“订为规过,非以訾毁前人,实以嘉惠后学。但议论须平允,词气须谦和。一事之失,无妨全体之善。不可效宋儒所云,一有差失,则余无足观耳。郑康成以祭公为叶公,不害其为大儒;司马子长以子产为郑公子,不害为良史。言之不足传者,其得失固无足辨;既自命为立言矣,千虑容有一失,后人或因其言而信之,其贻累于古人者不少。去其一非,成其百是,古人可作,当乐有诤友,不乐有佞臣也。且其言而诚误耶,吾虽不言,后必有言之者。虽欲掩之,恶得而掩之。所虑者,古人本不误,而吾从而误驳之,此则无损于古人,而适以成吾之妄。”○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七《南渡诸臣传不备》条云:“《宋史》述南渡七朝事,丛冗无法……盖由史臣迫于期限,草草收局,未及讨论润色之故。如《钱端礼传》末云:‘孙象祖,自有传。’《王安节传》云:‘节度使坚之子。’《吕文信传》云:‘文德之弟。’是钱象祖、王坚、吕文德三人,本拟立传,而今皆无之。可证其潦草塞责,不全不备矣。史弥远握权卅余年,威焰甚于京、桧,且有废立大罪,而不预奸臣之列。郑清之亦预废立之谋,及端平入相,首议出师汴、洛,妄启边衅,遂失四蜀。宋之亡实肇于此,而本传略不一言。至如赵范襄阳偾事;赵葵洛京覆师,传皆讳而不书,何以彰是非褒贬之公乎?王坚守合州,蒙古倾国来攻,宪宗亲临城下,围数月不能克。宋季武臣无出其右者。为贾似道所忌,攻大赏薄,未竟其用。而史家又不为立传,此可为长太息者也!”
稽之史乘,校雠之功,莫若西汉向、歆父子。穷二酉于秘阁,接太乙之神藜。焚膏继晷,矻矻穷年。是故播名简册,固其宜矣。
○刘向字子政,本名更生,汉楚元王交四世孙。博识能文,精研经术。宣帝时为谏大夫,累迁给事中,坐事免,复起,拜郎中,迁光禄大夫。元帝时为中垒校尉。时外戚王氏擅权,向不得重用。所著有《洪范五行传》、《新序》、《说苑》等书。子歆,字子骏,后易名秀,字颖叔。成帝时与向领校秘书。向卒,为中垒校尉。哀帝时,王莽举为侍中太中大夫,迁骑都尉。尝总六艺群书,撰成《七略》,《汉书艺文志》本之,为目录学之嚆矢。王莽篡立,引为国师。后莽杀其三子,潜谋诛莽,事泄,自杀。○《元和郡县志》云:“大酉山有洞名大酉洞;小酉山在酉溪口,山下有石穴,中有书千卷,旧云秦人避地隐学于此。”又曰:“自酉溪北行十余里,与大酉山相连,故曰‘二酉’。二山在今湖南沅陵。”唐陆龟蒙有句云:“二酉搜来秘检疏。”则“二酉”又为图书典籍之代称矣。○汉成帝河平三年,诏刘向、刘歆父子校书天禄阁。《太平御览》引《刘向别传》云:“向校书天禄阁,夜暗,独坐诵书。有老人,黄衣,植青藜,叩阍而入。吹杖烟然,与说开辟以来。向因受《五行洪范》之文,至曙而去。曰:‘我太乙之精。天帝闻卯金之子有博学者,下而观焉。’乃出竹牒、天文、地理之书,悉以授之。”《拾遗记》、《三辅黄图》所载略同。今案:此说颇诞,所谓“卯金之子”,疑刘歆矫为是说以自高之也。
然《别录》所载,覶缕校雠之法,望文生义,未尽尤当。其辞曰:“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为雠。”如此校书,何与学识?
○刘向《别录》缕述校书经历,成《叙录》多篇,今尚存《管》、《晏》、《孙卿》、《韩非》、《列子》、《邓析子》及《国策》等篇。其中《列子叙录》,清姚际恒剧论其伪,言之凿凿有据。故知《别录》所载,未必尽可信也。
《易》曰:“何校灭耳。”又曰:“屡校灭趾。”刑人桎梏,校以肥瘠。故称校者,其义申矣。
○《说文·段注》:“何、俗为荷。犹佗之俗作驼,儋之俗作擔也。”“屡”、践履之谓。“校”、《说文》:木囚也,从木作之如墙也。桎梏皆围其手足,情事相似,故得校名。又云:“校者,连木也。《易》曰‘何校灭耳’,此桎也;‘屡校灭趾’,梏也。”二句均见《易·噬嗑》。引申而为比校之校。
然而雠字之说,未免凿枘。《许书》解说,从言雔声。夫短尾之鸟为“隹”,双鸟并棲为“雔”,鸣声相应为“雠”,故犹应也。雠字之义,亦通“酬”、“俦”。同声相应,乐而倡酬,则怨家之说,果安在哉!
○《诗·大雅·抑》:“无言不雠。”《疏》曰:“相对谓之雠。雠者,相与用言语,故以雠为用。”《朱传》云:“雠、答也。”《广雅释诂注》:“雠、犹俦也。”《书·召诰》:“雠民。”《释文》:“雠字或作酬。”校雠之“雠”字,义具多端,非言语雠答所能尽赅。怨家之解,望文皮相,窥管一斑耳。
且夫校雠之际,一字相当,疑冰悉泮。书中迹蹲鸣之笑谈,濠上悟知鱼之乐趣。斟今酌古,而今古相答;得心应手,而心手相应。雠字之义,广矣哉!
○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篇》:“江南有一权贵,读误本《蜀都赋》,注解:‘蹲鸱、芋也。’乃为‘羊’字。人馈羊肉,答书云:‘损惠蹲鸱。’举朝惊骇,不解事义,久后寻迹,方知如此。”○《庄子·秋水篇》云:“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条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是故义之不明,是非莫辨;名之不顺,底蕴焉窥。仲尼有言:“必也正名乎!”述正名。
○《论语·子路》:“子曰:必也正名乎!”又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