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020170258
人民文学出版社自一九五一年成立起,就承担起向中国读者介绍优秀外国文学作品的重任。一九五八年,中宣部指示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筹组编委会,组织朱光潜、冯至、戈宝权、叶水夫等三十余位外国文学权威专家,编选三套丛书——“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丛书”“外国古典文艺理论丛书”“外国古典文学名著丛书”。
人民文学出版社与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根据“一流的原著、一流的译本、一流的译者”的原则进行翻译和出版工作。一九六四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成立,是中国外国文学的研究机构。一九七八年,“外国古典文学名著丛书”更名为“外国文学名著丛书”,至二〇〇〇年完成。这是新中国套系统介绍外国文学作品的大型丛书,是外国文学名著翻译的奠基性工程,其作品之多、质量之精、跨度之大,至今仍是中国外国文学出版史上之,体现了中国外国文学研究界、翻译界和出版界的水平。
历经半个多世纪,“外国文学名著丛书”在中国读者中依然以系统性、权威性与普及性著称,但由于时代久远,许多图书在市场上已难见踪影,甚至成为收藏对象,稀缺品种更是一书难求。
“外国文学名著丛书”的封面为网格图案,因而被藏书者称为“网格本”。“网格本”问世几十年来,收到几代读者的喜爱,为外国文学在中国的传播,增进中外文化交流,做出巨大贡献,堪称对新中国读者影响的外国文学丛书之一。
在中国读者阅读力持续增强的二十一世纪,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空前频繁的新时代,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人民文学出版社决定再度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合作,以“网罗经典、格高意远,本色传承”为出发点,优中选优,推陈出新,出版新版“外国文学名著丛书”。
值此新版“外国文学名著丛书”面世之际,人民文学出版社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谨向为本丛书做出卓越贡献的翻译家们和热爱外国文学名著的广大读者致以崇高敬意!
编委会名单
(以姓氏笔画为序)
1958—1966
卞之琳 戈宝权 叶水夫 包文棣 冯 至 田德望
朱光潜 孙家晋 孙绳武 陈占元 杨季康 杨周翰
杨宪益 李健吾 罗大冈 金克木 郑效洵 季羡林
闻家驷 钱学熙 钱锺书 楼适夷 蒯斯曛 蔡 仪
1978—2001
卞之琳 巴 金 戈宝权 叶水夫 包文棣 卢永福
冯 至 田德望 叶麟鎏 朱光潜 朱 虹 孙家晋
孙绳武 陈占元 张 羽 陈冰夷 杨季康 杨周翰
杨宪益 李健吾 陈 燊 罗大冈 金克木 郑效洵
季羡林 姚 见 骆兆添 闻家驷 赵家璧 秦顺新
钱锺书 绿 原 蒋 路 董衡巽 楼适夷 蒯斯曛
蔡 仪
2019—
王焕生 刘文飞 任吉生 刘 建 许金龙 李永平
陈众议 肖丽媛 吴岳添 陆建德 赵白生 高 兴
秦顺新 聂震宁 臧永清
内容推荐:卡秋莎·玛丝洛娃原是个水晶一般纯洁的姑娘,她天真活泼,聪明伶俐,对生活充满美好的憧憬。她对贵族少爷聂赫留朵夫初的感情是一种少女朦胧的初恋,但这种感情不久就被少爷糟蹋了。她怀孕后被驱逐出贵族之家,历尽人间沧桑,沿着社会的阶梯不断往下滑,后滑进火坑,过了七年非人的生活。但苦难还没有到头,她又被诬告谋财害命,进了监狱,押上审判台。尽管历尽了苦难,饱尝了辛酸,卡秋莎·玛丝洛娃并没有丧失可贵的人性。她始终是那样善良,那样厚道。聂赫留朵夫抛弃了卡秋莎·玛丝洛娃后,精神上一直处于昏睡状态,过着穷奢极侈、荒淫无耻的生活,精神空虚,无所作为。不过,在他的心灵深处潜藏着一颗追求正义的种子,因此心中也时常苦恼。他得知怀孕的卡秋莎被他的姑妈从家里赶出来,感到十分难受。在法庭偶遇卡秋莎之后,聂赫留朵夫在内心展开一场复杂而痛苦的斗争。终他鼓起勇气去监狱探望卡秋莎,从此走上精神复活之路。玛丝洛娃恨聂赫留朵夫毁了她的生活,但发现他确有真诚的悔改之意,还是从心底里饶恕了他,并为聂赫留朵夫日后的生活着想,拒绝了他的求婚,并接受了政治犯西蒙松的求婚,和丈夫一起去西伯利亚服刑。
地狱的折磨与良心的忏悔
部
第二部
第三部
(节选)
托尔斯泰的朋友——法官柯尼,讲给他听一件真实的事:有个上流社会的年轻人,在充当法庭陪审员时,认出一个被控犯盗窃罪的妓女就是他亲戚家的养女。他曾诱奸这个姑娘,使她怀了孕。收养她的女主人知道这事后,把她赶出家门。姑娘生下孩子后把他送给育婴堂,她从此逐渐堕落,后落入下等妓院,当了妓女。于是这个年轻的陪审员找到法官柯尼,告诉他自己想同这个妓女结婚以赎罪。柯尼非常同情这个年轻人,但劝他不要走这一步。年轻人很固执,不肯放弃自己的主意。没想到婚礼前不久,那妓女竟得伤寒症死了。
这故事像一颗种子落入托尔斯泰肥沃的心田里,经过若干年的酝酿,开始萌芽、长大,终于成为一株参天大树。这就是《复活》产生的渊源。
——草婴
读托尔斯泰的《复活》,我感觉他的确了不起。他笔下的妓女玛斯洛娃给人一种圣洁之感,而我们有些小说的所谓“圣洁女性”形象却给人卑琐之感。这就看出大师与普通作家之间的差别了。
——迟子建
《复活》是歌颂人类同情的美的诗,真实的诗。
——【法国】罗曼·罗兰
《复活》不愧是一部史诗,一部十九世纪俄国生活的百科全书。
——草婴
……
“不行,不行,必须摆脱……必须摆脱同柯察金一家人和玛丽雅的虚伪关系,抛弃遗产,抛弃一切不合理的东西……对,要自由自在地生活。到国外去,到罗马去,去学绘画……”他想到他怀疑自己有这种才能,“哦,那也没关系,只要能自由自在地生活就行。先到君士坦丁堡,再到罗马,但必须赶快
辞去陪审员职务。还得同律师商量好这个案件。”
于是他的头脑里突然浮起了那个女犯的异常真切的影子,出现了她那双斜睨的乌黑眼睛。在被告后陈述时,她哭得多么伤心!他匆匆把吸完的香烟在烟灰缸里捻灭。另外点上一支,开始在房间里来回踱步。于是,他同她一起度过的景象一幕又一幕地呈现在眼前。他想起他同她后一次的相逢,想起当时支配他的兽性的欲望,以及欲望满足后的颓丧情绪。他想起了雪白的连衣裙和浅蓝色的腰带,想起了那次晨祷。“唉,我爱她,在那天夜里我对她确实怀着美好而纯洁的爱情,其实在这以前我已经爱上她了,还在我次住到姑妈家里,写我的论文时就深深地爱上她了!”于是他想起了当年他自己是个怎样的人。
他浑身焕发着朝气,充满了青春的活力。想到这里他感到伤心极了。当时的他和现在的他,实在相差太远了。这个差别,比起教堂里的卡秋莎和那个陪商人酗酒而今天上午受审的妓女之间的差别,即使不是更大,至少也一样大。当年他生气蓬勃,自由自在,前途未可限量,如今他却觉得自己落在愚蠢、空虚、苟安、平庸的生活罗网里,看不到任何出路,甚至不想摆脱这样的束缚。他想起当年他以性格直爽为自豪,立誓要永远说实话,并且恪守这个准则,可如今他完全掉进虚伪的泥淖里,掉进那种被他周围一切人认为真理的虚伪透顶的泥淖里。在这样的虚伪泥淖里没有任何出路,至少他看不到任何出路。他深陷在里面,越陷越深,不能自拔,甚至还扬扬自得。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