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9818751
★ 不满足于只拥有此时此地的人生,我们阅读×旅行——当代旅行文学大师保罗·索鲁总结之作,一部随身携带的地球漫游指南:索鲁从旅行与书写旅行的文字中采撷故事与箴言、勇气与智慧,集合为一份关于旅行与文学的精彩回忆,将四十年浪游世界的经验心得倾囊相授。
★ 无论身处何地,翻开这本书,你已经在路上:“我是所有我读过的作家、去过的地方、在所有时代遇见和爱过的人”——跟随索鲁去见识人类历史上伟大探险家和旅行家激励人心的故事,在作家们书写的旅途经验中遇见不一样的他们:那时候世界正年轻,地图上的空白等待人们去填满。
★ 典藏级的“旅行文学圣经”和“漫游通行证”,采用旅行手账式无槽线精装,骊帛布面双色烫印,纯手工装订,64页精美主题彩图辑,文澜玉书纸四色印刷。
“在你成为道路之前,你不能走上那条路。”
著名旅行文学家保罗·索鲁总结之作:文学×旅行
我是所有我读过的作家,去过的地方,在所有时代遇见和爱过的人。
《旅行之道》是写给所有文学读者的漫游指南,也是一部随身携带的格言集锦、袖珍书单和回忆录。旅途中包含无数可能,也时刻暗藏陷阱,但你只有亲自出发才会知道。
*好的文学爱好者往往是旅行者,他们拥有相似的好奇心与想象力:翻开书页的那一刻,我们便不由自主地踏上了那条*的道路;出发的一瞬间,我们也不可避免地开始书写自己的人生。
当保罗·索鲁还是个小男孩,无法独自出门远行的时候,文学作品曾是带他游历的“道路”;在全球各地漫游五十余年之后,他将自己读过、写过的有关旅行的哲思、洞见与智慧箴言浓缩在27个主题章节之下,结集为这本“文学爱好者旅行指南”,将一生心得倾囊相授。
书中有诸多伟大的探险家和旅行家激励人心的故事,也有文学大师们书写的旅行经历和见闻。塞缪尔•约翰逊、斯蒂文森、海明威、亨利•詹姆斯、D. H. 劳伦斯、列维—斯特劳斯、纪德、纳博科夫……在去往异国他乡的路上,作家们不断触及广阔幽微的风景与参差多态的人生,他们萃取异域视野下陌生的经验,也由此探索着人类生存与思考的方式。在此处与别处之间,旅行者带回远方的故事,收获丰饶的生命。
序言 别处的意义 / i
1 简谈旅行 / 001
2 世界的肚脐 / 033
3 坐火车的乐趣 / 037
4 墨菲的旅行守则 / 055
5 旅行者谈自己写的书 / 063
6 漫长或短暂的旅程 / 075
7 旅行者的行李 / 103
※ 亨利·菲尔丁谈旅行 / 113
※ 塞缪尔·约翰逊谈旅行 / 121
※ 弗朗西斯·高尔顿爵士谈旅行 / 129
※ 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谈旅行 / 137
8 恐惧、神经质及其他健康状况 / 145
9 从不单独旅行的人 / 155
10 旅行是磨难 / 173
11 英国人谈逃离英国 / 185
12 当你是个陌生人 / 191
13 徒步旅行 / 199
14 旅行的壮举 / 223
15 足不出户 / 239
16 假想的旅行 / 251
17 万物皆可食 / 265
18 罗森布鲁姆的旅行守则 / 289
19 以苦为乐 / 293
20 虚构的民族 / 303
21 作家和他们没去过的地方 / 309
22 旅行者的福祉 / 331
※ 芙瑞雅·斯塔克谈旅行 / 337
※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谈旅行 / 345
※ 伊夫林·沃谈旅行 / 353
※ 保罗·鲍尔斯谈旅行 / 361
23 体现地域感的经典之作 / 369
24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 395
25 危险,快乐,迷人 / 399
26 旅行中的五次顿悟 / 411
27 旅行的基本之道 / 417
致 谢 / 419
作品名对照表 / 421
人名对照表 / 431
“这本书就像一次悠长的火车旅行,一旦坐定,可以从中获得太多乐趣。引人入胜。”——《时代周刊》
“和索鲁一起旅行可能会让人头疼,他足智多谋、勇敢无畏、不知疲倦,与此同时又暴躁、矛盾、固执己见。但听他讲述自己的冒险经历……就是另一回事了。这个人能让你废寝忘食。”——《旧金山纪事报》
“读索鲁的书可能会让你想要退掉机票,待在家里好好看书。”——《娱乐周刊》
“当代的旅行文学*的一个特点,就是我们再也不用写一个地方的环境、风土和文化,你应该后退一步,上升一点,去反省旅行到底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旅行?保罗·索鲁坚持要坐火车去旅行,就是为了贯彻他对旅行的思考。对他而言,旅行往往是非常辛苦的,这么辛苦为的是什么呢?为的是要发现,为的是要知道真相。”——梁文道
《旅行中的五次顿悟》
旅途中偶有意外发生,从根本上改变那趟旅行的性质,让旅行者心心念念。伯顿抱着儿戏的心态,乔装前往麦加,可当他终走近天房时,这位怀疑论者被深深地打动。有时我觉得,假如旅行包含着一个基本诉求,这个诉求就是寻找意外。发现一件未曾预料的乐事,可能会影响一生。以下是我在旅行中经历的五次顿悟,让我难以忘怀,正因为此,它们一直都在指引着我。
一
我在巴勒莫,用身上仅剩的钱买了张去纽约的“弗雷德丽卡皇后”号的船票。那是1963年9月;我即将加入和平队,受训去非洲任职。启程的当晚,意大利友人为我办了个欢送会,聚会进行了很久,等我们抵达港口时,一支西西里乐队正在演奏《起锚歌》,“弗雷德丽卡皇后”号刚离开码头。那一刻,我的心跌到了谷底。
我的朋友帮我买了一张去那不勒斯的机票,让我可以第二天在那儿赶上那艘船。就在登机前,航空公司的一位职员说我没有交离境税。我告诉他我没钱。我身后一位穿着棕色西装、戴着一顶棕色博尔萨利诺帽的男子说:“给。你是不是需要钱?”说着,递给我二十美元。
问题解决。我说:“我要把钱还给你。”
那位男子耸耸肩。他说:“我们说不定会再见的。这个世界很小。”
二
1970年8月,我连续三天待在“根地咬”号内燃机船上,那是一艘小货轮,从新加坡开往北婆罗洲。我打算去那儿攀登京那巴鲁山。上船后,我看书、打牌,天天是同样的牌局,牌友是一位马来的种植园主和一位带着两个孩子旅行的欧亚混血妇女。那艘船有一块露天的统舱甲板,约有一百名乘客睡在那儿的吊床上。
当时是雨季。我咒骂那雨、炎热的天气,还有滑稽可笑的纸牌戏。一天,那位马来人说:“昨晚,我一名雇工的妻子生了个小孩。”他解释,割胶工坐的是统舱,有些人带着妻子。
我说我想见见那个婴儿。他带我到下层甲板,看到那个新生儿和那对春风满面的父母。这件事扭转了这趟旅程。由于那个婴儿在船上出生,我对一切有了改观,雨、炎热的天气、其他人,甚至那些纸牌戏和我在读的书,都变得意义不同。
三
环绕圣戴维岬角的威尔士海岸有着非常湍急的洋流和说起就起的雾。我们一行四人划着皮划艇,出海去拉姆西岛。回程时,我们不知不觉被浓雾包围,看不见陆地。逆流和漩涡使得我们原地打转。
“哪儿是北?”我问拿着指南针的那个人。
“那边。”他说,轻轻拍拍指南针。接着他又猛敲了一下指南针,说:“那边。”然后继续更用力地击打,后他说:“我不知道,这玩意儿坏了。”
天色渐暗,寒冷的四月天,我们累了,除了圣乔治海峡黑黝黝的海水,我们什么也看不见。
“听,”有人说,“我听见马岩** Horse Rock,一座潮汐岛。
了。”洋流冲打马岩,发出隐约的声音。可他听错了—那是风声。
我们团结一致。恐惧使我们放慢行动,我深以为我们无望在那晚回到岸上,也许永远回不去。寒冷和疲惫仿佛死亡的不祥预兆。我们继续划桨。时间过去很久。我们搜寻四周的迹象;没有人讲话。我心想,这就是走向死亡的感觉。
我极目远眺,看到一点东西,一片高高的云闪过我的眼前,像是一个岬角。我更努力地张望,祈祷那是陆地,果然,那片云凝固成一块颜色暗沉的大礁石。我尖叫,我们如获重生般向岸边划去。
四
在肯尼亚西部,我们开车行驶在非洲辽远的天空下,我的妻子在我旁边,两个儿子坐在后座。当初正是在离此地不远的地方,我遇到了这个漂亮的英国女子,同她结了婚。我们的大儿子出生在坎帕拉,小儿子出生在新加坡。我们依旧过着浪迹天涯的生活,正在开车驶往埃尔多雷特。数年前,即将结婚的我们在那儿度过了一晚。
两个男孩在无所事事地吵嘴、胡闹、大笑,令我分心。我的妻子问:“你确定这条路没错吗?”她曾独自在非洲南部旅行三个月。我们开的是一辆老旧的租来的车。牛群散布在小山坡上,躲在棘刺树下乘凉。我们只是在远方旅行的一家人。
我们正在驶向埃尔多雷特,向着过去;进一步深入非洲,向着未来。我们在一起,阳光斜照着我们的眼睛,世间的一切青翠葱茏,我心想:愿这趟旅程永无尽头。
五
就在1964年尼亚萨兰独立并改名马拉维的前夕,*长马绍库·奇彭贝雷在该国南部我教书的那间学校种下一棵树。时隔不久,他密谋废黜了当时的总理,海斯廷斯·班达博士。但奇彭贝雷本人也被赶下台。
时过境迁,当我听闻奇彭贝雷在洛杉矶(“过着流亡生活”,受美国中央情报局的豢养)去世时,我想到他铲土栽下的那棵小树。离开那间学校二十五年后,我重返马拉维。那个国家有两点令我震惊:大部分树遭砍伐,被当作燃料;不再有人骑自行车。大多数楼房也年久失修。当权的仍是班达博士。
我花了一周时间去我原来教书的学校。那儿比以前大了,但破败不堪,窗户坏损,课桌开裂。学生给人感觉很不友善。校长对我态度粗鲁。图书馆里没有书。那棵树长得郁郁葱葱,高达四十英尺。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