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6823743
- 亲子教养专家黄淑文送给所有父母的一堂教养智慧之书
- 20年亲子时光,观察生命“由小到大”的成长,是父母*重要的功课
- 用妈妈的眼睛,一只照见自己,一只照见孩子,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教养模式
- 三合一“有机教养”观, 十步涂鸦疗愈法,深观焦虑妈妈的内心情绪,找回自己和幸福感。
- 真正的教养,是不经过成人干扰和暗示的本能的“天启”,认识并接纳孩子,是育儿的重要基石
- 重新看到生命的意义,撇去狭隘的教养观,让生命保鲜的“生命养生课”
- 现代社会焦虑妈妈、职场妈妈、全职妈妈、忙碌妈妈,一本从内心、情绪到童年的心理疗愈课,让内心更有力量、精神更丰盈,做会沟通、有方法的新时代乐观妈妈。
这是一本让所有的父母放下焦虑的教养智慧之书。
中国台湾教养专黄淑文淬炼育儿精华,提出“三合一”有机教养新理念,为父母带来耳目一新的“教养法则”;从释放天性、倾听大自然到疗愈当母亲的心,从内而外地让父母拥有教养的智慧和力量。
书中,黄淑文分享了自己陪伴孩子的生活点滴。通过对育儿、家庭的深刻观察、深刻体悟,将“爱”和“包容”融入到生活的各个瞬间,她不仅“深观”而且“深行”,成为“父母学”的绝佳教材和范本,也为父母开解“大惑”,放下内心的焦虑,消除亲子困惑。
对于大部分焦虑的父母来说,本书独有的“十步涂鸦疗愈法”,借由简单的线条,深观内心的情绪,化解曾经的委屈、悲痛、伤感,与童年和解,治愈自己,还原自己,找回生命的内在力量。
育儿是一次生命再次圆满的过程,重新定义生命的意义,给自己一次“重生”,让内心更有力量,家庭更有幸福感,来一次真正保鲜的“生命养生课”
妈妈的开场白
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和母亲心中那个伤痛小孩和解的过程
No1:释放孩子的天性
孩子,比我们想象的懂得更多
不学国字,先用五官跟世界连结
涂鸦是原始鲜活的眼睛看到的世界
孩子的涂鸦给妈妈的讯息
别用世故伤纯真
筑一个秘密基地
从孩子身上发掘梦想的勇气
配合节令,培养孩子的“节气能量”
给孩子诉说的空间,做情绪的深呼吸
父母亲,蹲下身子倾听
不要小看童话的力量
No2:放生孩子回土地的摇篮,倾听大自然
大胆让孩子实践他们的哲学:扫地篇
大胆让孩子实践他们的哲学:飞鸟晾衣篇
云的心,孩子知道
真心说美丽
家有虎头峰
母亲的告白:妈妈怕毛毛虫
当太阳爱上一个小女孩
用“问号”住进孩子心里
孩子天真,却不傻
种子和孩子的相似处
No3:用眼睛看自己,疗愈当母亲的心
一个母亲的忏悔:我真的爱孩子吗
走过属于孩子的心灵幽谷
生命有传承:父母,我,然后是子女
孩子渴望成为自己
小心,别把孩子当成你的复制品
妈妈的创作,孩子的宝盒
你也可以做得到:用涂鸦疗愈自己
【附录】孩子看母亲
看着好友淑文一路陪着孩子,打心底将孩子看成“一切善、一切好的种子”,并用一则则真实而动人的小故事,述说和儿女一起成长的观察、体悟,这些“深观与深行”俨然是*的“父母学”教材,而且亲切得让人想试试看。细细读来,不止能开解不少为人父母者的大惑,更对孩子有益,帮助消弭亲子困扰,甚至连自己的生命境界都提升不少呢!当你觉得孩子不再可爱时,请你翻看这本书,你会发现:原来生命真是这般美好。
——家长团体联盟副理事长 林文虎
带着生命愿力,活出自己生命蓝图的典范
我是个太过努力的焦虑妈妈,但是我觉得自己很幸运。在渴望找回自己活出自己生命的阶段遇到淑文老师。我终于松开太习惯用脑袋的自己,回到心灵深处开展自己。
——读者 黄美蛾
淑文的真诚充满着穿越性
*次看淑文的书,哭得泪流满面、拨泪擦涕、抖肩抽泣,眼睛却无法从文字离开。淑文本人就是一股能量,就像引航员一样,她用热情、真诚、单纯、勇敢,陪同我迈入这趟希望与救赎的旅程,这趟非闯不可的疗愈学习。
——读者 张雅
淑文老师踏实的“实践力”,具有奇特的疗愈力量
跟着淑文老师老师一起,以诚实勇敢面对自己内心的伤,承认内心的痛,哪怕是自己的缺点、错误,皆能以看见它、接纳它、处理它(修复)、*后自然释怀放下
亲爱的淑文老师,感谢您!由衷无比感恩与您的相遇。
——读者 妈咪
试读一:
我的实验有两个方向:一是不让儿子读幼儿园;二是上小学前不教儿子写汉字。
不让儿子读幼儿园,并不是排斥幼儿园的学习方法,而是当时全职照顾,可以带儿子到处旅行或探险,儿子在自我探索时也可以全心投入,想玩多久就玩多久,比较不会被上 课的节数切割。这样的自由和幸福,恐怕只有上小学之前才能拥有。
至于故意不教儿子写汉字,主要是希望他减少直接从书上获得既有的知识,而能多用耳朵听,用眼睛观察,多用他的心灵阅读这个世界。
记得有一回,带儿子去图书馆,儿子竟指着书上的螳螂说,螳螂的眼睛会变色。我定睛一看,发现儿子的说法和书上写的一模一样。儿子当时根本不识字,也没有听过或看过类似的录音带或录像带,何来这样的观点?经过追问,才知道是儿子饲养螳螂时,观察它的生活习性自己发现的。
由于儿子不识字,早期的字不是写的,而是画的。正因为是画的,反而可以天南地北,无限想象,用自己的笔触写信给小鸟、昆虫,甚至写信给土地公。也许在他心里根本没有会写或不会写的障碍,情感的流露反而通畅无阻。
在这个实验过程中,我讶异地发现,学龄前的孩子需要的并不是脑子里的知识,而是他对这个世界的感情。这个情感的根芽,是从孩子的心里自然而然冒出来的,扎根于生命的纯真,并伴随着他不断成长。如果大人能聆听孩子的想法,相互对话,正好可以梳理孩子内在情感的枝叶,并与外界取得流畅的联结。有些人担心孩子没读幼儿园,上了小学之后会不知如何与同学相处。但儿子上了小学之后,并没有人际关系的困扰,反而拥有好人缘。因为他每天在大自然里东奔西跑,和昆虫小鸟做朋友,并和我一起上菜市场、逛书店,融入人群,他的心是向着这个世界打开的。
虽然儿子直到上小学才开始学写汉字,个月比较吃力,但后来的学业成绩并没有受影响,从小学一年级到小学五年级都名列前茅。孩子即使没学汉字,上小学之后,只要多下一些功夫或父母多花一些时间从旁教导,也能迎头赶上。学识的多寡和成绩的提升,是可以慢慢积累的,只要努力便大有可为。但孩子的童年就这么一次,年幼时,是否拥有美好的记忆,并对这个世界怀抱热情,对孩子将来长成大人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试读二:
陪伴孩子就像照顾种子长大一样,你必须做的,其实只是适时浇水,施予养分,观察种子的需要(而不是用你自己的期望揠苗助长)。大部分的时光里,我们并不知道亲手照顾的种子是一颗怎样的种子?会开出怎样的花朵?(恐怕要种子一边成长、一边探索,后由它自己来决定,自己要长成什么样子。)身为种子的守护者,我们只能不离不弃地等待和观察,倾听种子发出的各种信息,必要时给予各种协助。
大部分的孩子需要的其实只是父母的陪伴和倾听,不管孩子多大,都需要有人倾听他内在的声音,分享他的笑、他的泪。如果你的孩子不愿意对你掏心,也许你必须先回过头来想想,自己是不是真的放下大人的权威?还是暗地里,仍然以为自己一定懂得比孩子多,不知不觉,便流露出”孩子样样不如我,我非要出面指导不可”的姿态。
“太多的教导,有时不是助力,反而是一种阻力。”儿童教育博士蒙台梭利曾经一再坦言,”每一个孩子都有一种内在的冲动,特定的敏感期里,指引他去做一些重要的动作。”也就是说,孩子依从本身的意志(创造力),不需大人太多的教导干预,便可独立地学习如何动手、动脑、说话和思考。孩子的人格是自然形成的,”在小小的生命里,已经具备发展成为一个人的一切潜能”。
也许,我们大人真正该做的,反而是先把自己放空,给出自由流动的情感空间,孩子才会自然地走进你心里,自在地展现自己。
十年来,我记录了两个孩子对各种事情的看法。也许对未经世事磨炼的孩子而言,他们只是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我从不设定孩子懂不懂,说得好不好?而是真心真意地聆听他们的想法。每次我抛出一个问号,就像抛出一个生命的鱼饵,不晓得会从孩子身上钓到什么生命宝藏。这其中有期待、有惊喜,也享有心灵难以言喻的丰厚和富足。而我所做的,仅仅只是蹲下身子,倾听。
试读三:
“只要活着,便要好好善待自己的身体。因为你欠身体的,无论心理或生理上,总有一天,都要付出代价。”我的生活,从正视生命这个”痛”,开始产生转变。
我发现自己给自己太多压力,太过紧绷,加上先生白天上班,公婆又不在身边,娘家又离得太远,无法找到帮手让自己喘口气,成天猛盯着两个孩子,对自己和小孩都不是很健康。有个声音跳出来告诉我:”自己本来就是个大而化之的人,应该顺着自己的本性,掌握大方向教养小孩,而不是一天到晚盯着小孩,用错误的方式爱孩子,让自己和孩子都无法呼吸。”
经过自己不断的调整,并和另一半沟通,渐渐地,我摸索出一些具体的做法。譬如:
1.安排小孩的作息,建立生活的秩序
孩子有固定的作息,身心与情绪会比较稳定。尽量让孩子对自己一天的生活,何时该做什么事,有一个明显的概念和轮廓。譬如吃完早点就出去散步,散步回来就画画,听故事;接下来可看三十分钟DVD??吃完午餐,一小时午睡??时间可视情况伸缩调整,等孩子大一点之后,自然就会自己安排作息,为自己负责。
2.爱,不是让对方揣测你的心思,而是向对方表达你的需要
即使孩子还小,我也会向他们明确表达我的需要。譬如:妈妈也需要休息、看书,他必须学会等待和体谅妈妈,否则妈妈会难过,也会生气。
这种表达有益于妈妈身心健康。到现在两个孩子都知道妈妈的需要,包括妈妈喜欢吃什么,有什么优缺点,需要哪些协助等。
3.孩子专心看书或自得其乐地玩耍时,就把握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
孩子其实很需要专注,我发现有些妈妈很喜欢在旁边给意见,反而干扰孩子的思考。也有些妈妈忙着帮孩子拍照写成长记录,把自己搞得疲惫不堪,甚至觉得自己没有半点”成果”,产生无谓的罪恶感。其实不管是全职妈妈还是职业女性,照顾孩子的心理压力都很大,应把握时间休息或做想做的事。记录孩子的成长,应是油然而生的喜悦,而不是妈妈的家庭作业。
4.和孩子一起录故事,制作故事绘本
孩子喜欢重复,好笑的故事听一百遍也不厌倦。所以我常用录音笔,把故事书或他们自己讲的故事录下来,一方面减轻自己经常要说故事的负担,一方面也记录孩子童年的想法和声音。有时候白天太忙碌,累积很多的想法。我也会趁孩子睡觉时,把自己心里想说的话录下来,隔天放给他们听。或者把孩子的图画编成故事,进行二次创作。
5.善用公共资源
图书馆有各种图书和影音的DVD,其实可以加以善用。我们一 家四口总共有四张借书证,可以借四十本书。我总是带孩子去图书馆,借自己想看以及期待孩子看的书,加上孩子自己比较喜欢的书,三者加以混合一起借回家。非常自然地,就把好书介绍给孩子。
另外,善用城市中的美术馆、科学馆、天文馆等主题馆和各式展览,也一样可以帮助孩子多样化地伸出生活的触角。
6.在家里设计各式学习的角落
把家里布置成足够满足孩子学习欲望的角落,可以避免孩子无事可做,或老是想看电视和卡通片。
有的角落是孩子的秘密基地;有的角落适合孩子听故事;墙壁的一隅,是涂鸦墙,孩子可以自由作画,画满了再重新刷上油漆;阳台不怕脏,是实验区。孩子喜欢做实验,我总是到图书馆借阅各种科学实验的相关书籍,回家后孩子就会观察家里有哪些实验的器具,材料不足的部分就用笔画下来,拿着手中的画去杂货店购买。每次做实验,孩子总是期待实验的结果。次先带着他们一起做,接下来孩子就记下实验的步骤自己操作,在游戏中思考探索。
7.妈妈也需要成长,才不至于和外界脱节
妈妈脑海里所思所想都只是小孩和家庭琐事,日子久了很容易和外界脱节。因此一星期中,我总会找一个晚上”休假”,出去透透气,听演讲。每次从外面回到家里,都仿佛重新充电一般,又充满活力,觉得孩子特别可爱。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