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4512960
★畅销书作家、时评人王伟新作,阐述石油战争、海湾之乱、车臣战争、叙利亚战争、战争、石油等话题和观点,帮你看懂已经发生和即将发生的新闻热点。
★用翔实的资料、严密的逻辑、生动的案例,深入浅出地分析和阐述了当今的世界格局,是一本普通人都能看得懂的时政读物。
★用各种图表、地图、图片等直观的方式解析时政热点,使读者能够立体、全面地看透世界政治经济大趋势,看懂大国博弈总逻辑。
★事实上,世界格局往往就是通过一些关键词串联起来的,了解了这些关键词,就能了解世界的格局。
海权、地缘、陆权、石油战争、寡头政治、核大棒、普京、特朗普、中东乱局……这些关键词,你到底了解多少?
石油战争、人口危机、海湾之乱、车臣战争、叙利亚内战、中美贸易战……这些代表性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到底是什么?
所有这些问题,如果只通过新闻报道或媒体评论来寻找答案,显然太过肤浅片面,只有结合地理、历史等知识,从地缘、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多纬度、多平台、多角度的分析,才能更全面地看清问题的本质。
事实上,所有这些问题,背后都有着普通人不了解的故事。
[目录]
章 难以治愈的俄罗斯病——不安与希望并存:普京4.0时代
“石油大棒”与荷兰病/004
刻不容缓的人口危机/009
一个铺垫——曹操的难题/016
想踹开,又离不开——寡头/024
普京未来的基本盘——中产/036
一个长期的隐患——车臣/049
令人看不到希望的未来/054
从未放下的“核大棒”/065
第二章 错综复杂的中东棋局——新月沃地之上的石油战争
先天而来的内战隐患/078
输油管道之战/083
既复杂也简单的叙利亚棋局/089
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私人军事公司参与战争/104
第三章 迷雾重重的海湾之乱——卡塔尔的断交风波
一场狩猎引发的血案/113
不那么“严肃”的外交公关/117
压死骆驼的大部分稻草/121
的赢家是“川普”/130
未来——终还是要“着陆”/134
第四章 难获安宁的中东地区——美国到底想干什么?
必争之地/139
“突破口”/143
效益的选择/147
半岛开战?你想多了/151
第五章 狐狸VS恐龙——关于spaceX
“廉价”是生产力/161
IT公司式的运行逻辑/166
商业逻辑与“集权主义”/178
恐龙没有消失,只是进化成了鸟/184
第六章 刀尖上的航路——海权问题
海权的核心是贸易/188
海权的前提是陆权/200
一条注定不会平坦的道路/210
被看,也是一种战斗力/213
第七章 从“吃”说起——地缘问题
一颗土豆引发的血案/216
国都背后的玄机/224
难以治愈的俄罗斯病——不安与希望并存:普京4.0时代
2017年3月23日,俄罗斯中央选举委员会主席帕姆菲洛娃正式宣布俄总统选举结果:俄现任总统普京以76.69%的得票率获胜。这位现年65岁的政治强人第四次就任俄罗斯总统。
某种程度上说,普京对俄罗斯而言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意义上的政治领导人,在推崇强人政治的文化氛围下,他或许更像是一种符号或者说是象征。而在现有的游戏规则下,这一次可能将是普京作为总统的后一个任期。这意味着俄罗斯即将迎来一个转折期,面对未知和未来,人们通常都会同时充满希望和不安两种情绪。
而俄罗斯的未来存在四个让人不安的因素:石油、人口和“普京后时代”,还有一个则是车臣……
贴士:按照2008年修订后的俄罗斯宪法规定,总统任期为六年,连任不超过两届。普京现年65岁,到2024年任期届满时72岁。如果还像2008年时那样,卸任后担任总理,隔一届之后再参选,那么普京就只能参加2030年的总统大选,届时他已经78岁,这个年龄显然实在是太大了。不过也不能把话说死,生于1946年的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时已经71岁,如果他能够连任的话(特朗普已经声称将谋求连任),届时第二次就职时也已经75岁。以此为参照的话,假如将来普京真的第五次参加总统大选,仅从技术角度说,倒也不算特别夸张。
“石油大棒”与荷兰病
随着全球制造业的不景气以及新能源技术的崛起,石油的变数近期已经愈发显现了出来,虽然能源产品在俄罗斯的出口产品中所占比例并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大(正常情况下,不超过20%),但是它对俄联邦财政的贡献比例,却始终保持在1/3上下。从古到今,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政权的终崩溃,无论其中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但它们的直接“死因”通常都只有一个,那就是财政枯竭——譬如1991年宣告解体的苏联。
而相对于这个隐忧而言,围绕着石油,另一个问题则更显得迫在眉睫,那就是俄罗斯的产业结构转型始终流于纸面,能源产业在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显得过于庞大,进而对其他产业产生了“挤压”效应,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荷兰病”。
按常理来说,俄罗斯的科研基础承袭于苏联,即便在发达国家中,它的科研实力也应该算居于前列,特别是他们拥有深厚的数学功底,这正是如今如火如荼的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技术关键所在。可是俄罗斯的高技术产业却始终发展不起来,究其根源,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能源产业给俄罗斯制造了一个资本的“黑洞”——技术创新本质上就是一种风险投资,如果旁边一直存在一个几乎“稳赚不赔”而又利润丰厚的产业,谁会傻乎乎地去投资搞创新呢?这就导致俄罗斯时不时会爆出一些“黑科技”,但是却鲜有能够形成产业、品牌的例子。
而另一方面,起码从客观上说,俄政府自己其实也对本国的“荷兰病”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能源产业对俄罗斯政府而言具有双重意义,它既是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也是对外战略中强大的“外交武器”——在俄联邦政府公布的《俄罗斯2020年前能源战略》中对此的表述是:俄罗斯拥有巨大的能源储量和实力强大的燃料动力综合体,这是俄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推行内外政策的工具。一个国家在国际能源市场上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该国的地缘政治影响力。
贴士:从车臣、格鲁吉亚、乌克兰、克里米亚、叙利亚等已经发生的案例来看,俄罗斯关于能源战略的表述,绝不是简单说说而已。这些事件无一例外,都和俄罗斯的对外石油贸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众多西方国家也正是由于对俄罗斯油气资源的依赖,在和与俄罗斯的种种冲突中始终不敢太过分——欧盟国家30%的天然气和35%的石油依赖从俄罗斯进口,这意味着你或许不能因为他们在外交上找自己的麻烦就丢导弹过去,但在入冬以后临时检修一下燃气管道确实是做得到的——翻翻历年的新闻,我们会发现,一年的冬季往往是俄欧关系相对“融洽”的时候。
如此一来,俄罗斯就始终面临着一个悖论:要想让俄罗斯拥抱美好的未来,首先必须先保住它的现在,就必须要保证政府财政收入稳定,要握好“石油大棒”,以随时应对来自西方国家的各种挑战,而这使得俄政府必须进一步强化石油工业,并且要通过国有化,将其牢牢地掌握在国家手中。然而这样一来,就会加剧俄罗斯的荷兰病,吞噬掉它的“未来”——产业多元化、高技术化。
贴士:相对于真正意义上的制造业,包括能源在内,资源型产业的问题在于产业链太短,开采-加工-运输,仅此而已。这意味着它无法吸纳太多的人就业,而且从技术角度来说,它的入门门槛并不高,更多时候取决于你所拥有的社会资源和权力资源。因此,过于依赖能源产业,会造成财富分配不公,中产阶层萎缩,知识“贬值”等一系列问题。
2003年开始的国际油价大涨,使得当时俄罗斯国内上上下下在石油红利的滋养下都开始趋于委顿。这种情况下,就算高层有心搞产业转型,中层和底层也未必会接招。这其实也说不上什么对错,人性如此——“未雨绸缪”对多数人而言仅仅存在于理想之中,“临渴掘井”往往才是人的常态。
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油价随之下跌,照理说这应该是产业转型的契机,但俄罗斯的外部问题也随之而来:2008年与格鲁吉亚的矛盾升温,终爆发俄格战争;2013年亚努科维奇被迫下台,乌克兰危机随之爆发;2011年,叙利亚危机爆发……这些是地缘安全层面的“大问题”,其他诸如驱逐外交官、马航客机被击落事件、俄罗斯运动员“兴奋剂事件”等“不算太大的问题”,更是频频袭来。
这一系列的外部压力,迫使俄罗斯高层无论在经济层面还是政治层面,都只能进一步倚重自己的石油工业,而产业转型自然就成了眼下无法顾及的问题。可以说,这些零打碎敲式的外交冲突,客观上构成了对俄罗斯产业转型的阻击战。而反过来想,西欧国家在这一系列的外交冲突中,其实也没落着什么好处。这究竟是巧合还是另有深意,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刻不容缓的人口危机
人口危机在俄罗斯基本已经算是老生常谈,但是到目前为止,也实在找不到真正有效的解决之道。按照近的数据显示,俄罗斯人口数量已经减少到1.443亿,人口密度更是仅有每平方公里约8.8人(美国的人口密度是35.3人/平方公里)——是世界平均值的1/4,考虑到多数俄罗斯人都集中于少数大城市,这意味着这个面积堪比冥王星的国家(1709.82万平方公里),大部分国土很可能处于无人居住的状态。无论从国土安全还是从经济发展角度来说,这种状态都不是一件好事。
仅莫斯科的人口就超过1400万,已经占了全俄的1/10,第二大城市圣彼得堡人口540万,换而言之,仅这两座城市就容纳了俄罗斯全国1/7的人口,而目前俄罗斯人口过百万的城市有15座,全俄罗斯约1/4的人口集中于那里。
目前俄罗斯的人口出生率只有1.14——日本天天喊“少子化”“老龄化”,出生率都还有1.32。低出生率带来的后果是俄罗斯连续20多年人口负增长,甚至有人悲观预计,到2050年俄罗斯人口将跌破一亿大关。
人口减少带来的直接问题,首先就是中小城市迅速衰落,无论是生产还是消费,首先都必须有人,人太少,经济循环就维持不下去了——不要幻想电影里的那种田园牧歌,如果十几公里之外没有小镇,百公里之外没有大中型城市,“田园牧歌”估计直接就是“荒野求生”了。
而且人口太少会导致很多公共服务没法保障,老百姓按市价支付水、电、网费用,可能根本不够日常维护成本(我国偏远地区的各种设施,基本都是国家不计成本赔钱经营,但并不是谁都有这个能力)。经济不行,生活不便,于是大伙儿自然就会选择去大城市发展,于是中小城市的人口进一步减少,导致经济更差,更多的人选择离开……终,大批中小城镇走向衰亡,很多行政建制干脆被撤并。
而相应的,由于外来人口不断迁入,莫斯科市的人口平均密度达到了7700人/平方公里,市中心更是高达29000人/平方公里,他们的房价基本和巴黎、柏林、赫尔辛基以及巴塞罗那持平——这还是在俄官方一直抑制地产市场的前提之下。你会发现,随着人口减少,事实上大家的生活成本反倒更高了。
由于俄罗斯国土辽阔,各大城市之间距离都比较远,城际之间的物流成本没准儿都赶上别人跨国了。随着中小行政建制的消亡,自然也就无法建立经济带,只能大城市单打独斗。高人口密度让生活成本降不下来,这一方面拉高了制造业的成本(俄罗斯的日常民用产品,质量一般,但价格却不便宜,因此很难形成竞争力),另一方面也进一步抑制了年轻人生孩子的意愿,从而加剧了人口危机。
实事求是地说,笔者至今也没想明白这个问题该如何有效解决,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不解决,未来的俄罗斯将要面临一场大麻烦,而假如把话题的范围从俄罗斯缩小到远东地区的话,那么这个“未来”恐怕距离现在不会太远。
俄罗斯远东地区的面积达到617万平方公里,占俄罗斯总面积的36%,这里是俄罗斯潜力的资源“储备库”:目前俄罗斯一共有26872个矿产地,其中11927个分布在远东地区;全俄罗斯煤炭储量的30%、石油天然气储量的20%、木材的25%、木矿的90%、水资源的1/3全部分布在远东地区。除此以外,在远东的地下现在至少还有2300万吨铜、200万吨锡、6500万吨黄金和50万吨天然铀……各类资源的总价值可能超过25万亿美元。形象点说,如果俄罗斯有朝一日失去远东,那没准儿俄罗斯真可以加入欧盟,因为在西欧各国看来,失去了远东的俄罗斯将会变得“人畜无害”——在此之前,俄罗斯想要加入欧盟完全就是“大象进澡盆”。
当然,俄罗斯人再傻也不至于通过自我肢解来换得一个欧盟成员国席位,这里要说的是远东地区对俄罗斯意味着什么——有它没它,你的国际地位将截然不同。
然而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前夕,俄罗斯在远东地区的人口也就900多万,相当于2016年北京市人口的40%多一些。二十年之后,即2011年,远东地区的人口只剩下620万——相当于现在1.6个朝阳区的人口。
根据目前笔者能查到的资料,俄罗斯对远东地区人口的统计似乎只到2011年,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或许因为数据实在太难看,所以干脆不再公布。不过,在2016年的时候,俄官方曾宣布当年“远东地区人口流失规模减少了一半”,“从每年流失4万人降到每年2万人”。这里头的潜台词是:起码到2016年为止,这里的人口还处于净流出状态,而且即便以官方数据为准,五年当中也流失了20万人。
按照2011年后的统计数据来看,远东地区现在的人口主要集中于几个“大城市”: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80万人,居第二的伯力70万人,排第三的雅库茨克15万人——2016年,大连市下辖的普兰店区常住人口91.6万。仅看数字,其实我们也不难明白这意味着什么。
贴士:早在北宋时代,司马光就在《资治通鉴》中分析过人口问题。在他看来,国家给全体国民提供的公共服务,并不会按照人口的比例无限度增加下去。比如国防,如果地理要素不变,这个国家有100万人口还是1000万乃至1亿人口,所需要投入的军事力量都不会有太大改变。而如水利、交通、通讯等众多基础设施的投入,也不会因为人口的增加而投入更多。所以,随着人口的增加,社会运行成本必然会被不断摊薄,人越多,平摊到每个个体,他们所承受的税负就会越少。可以说,“人丁兴旺”与“轻徭薄赋”是两个相互促进的概念,而反过来说,未来欧洲乃至整个西方世界恐怕都不会很乐观,即便不考虑大量不事生产又出生率极高的外来移民涌入,仅就人口趋势而言,中产乃至富人阶层税负越来越高也将是难以逆转的趋势,而高税负终又必将导致中产阶层走向衰败,终导致社会活力被透支一空。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