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9625236
★全国中小学语文教材总顾问倾力打造。梁衡作为全国中小学语文教材总顾问,有六十多篇文章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包括《晋祠》《把栏杆拍遍》《夏感》《青山不老》等,并有多篇文章选作近年中考语文考试题目。
★紧跟教育部语文教材改革趋势教育部对语文教材进行大幅度改革后,新教材经典文章比例大幅增加。梁衡老师曾坦言:“学语文就是在学经典。”因此,他在本书中着重讲述了中学生怎样从经典作品入手,有效提高阅读与写作成绩。
★用简单实用的方法学好语文。梁衡老师在书中示范了很多实用的写作方法,如文章五诀、如何使用词汇等。书中还包含对入选语文教材作品的解析以及大量经典作品。梁衡老师对于语文学习的独到见解,能够帮助中学生以简单有效的方法学好语文。
《中学生怎样阅读写作》是全国中小学语文教材总顾问、多篇文章入选语文课本的作家梁衡为中学生打造的阅读与写作之书。*部分“中学生怎样阅读写作”旨在分享阅读经验,示范多种实用的写作方法与技巧。第二部分“入选中小学语文课本作品解读”深度剖析写作心理与背后的故事。第三部分“新作与经典”提供多篇美文范例,拓展阅读面。梁衡老师通过本书,生动示范了如何通过阅读经典有效提高写作水平,帮助中学生轻松提高语文成绩。
第一部分
中学生怎样阅读写作
中学生不可缺少的四种素质 ·003
我的阅读经历 ·006
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 ·037
说经典 ·039
好书耐抽读 ·042
书籍改变世界 读书改变人生 ·046
文章为思想而写 ·053
文章三层美 ·056
文章五诀 ·058
为文第一要激动 ·061
文章要当钻石磨 ·064
词汇的力量 ·066
第二部分
入选中小学语文课本作品解读
晋 祠 ·081
美文解读 我写《晋祠》 ·084
觅渡,觅渡,渡何处? ·089
《觅渡》自注十六条 ·095
美文解读 我写《觅渡》 ·099
参考资料 瞿秋白女儿给作者的一封信 ·105
跨越百年的美丽 ·106
美文解读 我写《跨越百年的美丽》 ·111
相关资料 《数理化通俗演义》节选 ·113
把栏杆拍遍 ·119
美文解读 《现代散文鉴赏辞典》
对《把栏杆拍遍》的讲解 ·126
夏 感 ·130
美文解读 我写《夏感》 ·132
相关资料 六百六十六字凝成的精美镜头 ·133
青山不老 ·138
美文解读 我写《青山不老》 ·140
壶口瀑布 ·141
美文解读 我写《壶口瀑布》 ·144
教材的力量 ·145
第三部分
新作与经典
秋风桐槐说项羽 ·153
左公柳,西北天际的一抹绿云 ·159
沈公榕,眺望大海一百五十年 ·170
华表之木老银杏 ·188
中华版图柏 ·202
百年震柳 ·209
树殇、树香与树缘 ·214
霸王岭上听猿啼 ·220
这最后一片原始林 ·228
中国枣王 ·234
铁锅槐 ·240
难忘沙枣 ·243
何处是乡愁 ·247
万鞋墙 ·252
南潭泉记 ·255
梁思成落户大同 ·257
春到黄河边 ·263
江南的春天 ·266
徽饶古道坚强树 ·269
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
语文学习的方法固然很多,但我以为最基本的也是最简便的办法之一就是背书。
一切知识都是以记忆为基础的,语文学习更是如此。要达到一般的阅读、书写水平,你总得记住几千个汉字;要进一步使文字自然、流畅、华丽、优美, 你就得记住许多精词妙句;如要再进一步使文章严谨、生动、清晰、新奇,你就得记住许多体式、结构。正像跳舞要掌握基本舞步一样,只有肚子里滚瓜烂熟地装上几十篇范文,才能循规为圆,依矩成方,进而方圆自如,为其所用。至于文章内容的深浅,风格的高下,那是其他方面的修养,又当别论。
当然,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便于记忆,所以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时要尽量讲清字、词、文章的含义。但遗憾的是人脑的生理规律正好相反,年轻时长于记忆, 稍长时长于理解,如果一切等理解之后再记便会“失之东隅”。因此有必要少时先背诵记忆一些优秀诗文,以后再慢慢加深理解。
我国古代的幼儿语文教学多用此法,现在国外教育也很注意这点。苏联在小学低年级教材中就加进普希金的诗歌,让学生背诵。这种知识的积累方法, 好比先贮存上许多干柴,以后一有火种,自然会着。
前不久,我在娘子关看瀑布,那飞泉后的半壁山上长满青苔葛藤,密密麻麻,随风摆动。我观察良久,总难对眼前景物加以描绘。猛然想起柳宗元《小石潭记》里“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描写,何其传神!当初对柳文只是记住了,理解得并不深,现在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印证,便立即融会贯通。这有点像老牛吃草,先吃后嚼,慢慢吸收。但是假如牛事先不吃进草去,它闲时卧在树下, 就是把自己的胃囊全翻出来,也是不会反刍出新养分。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文章之“炊”,就是由字、词、句之“米”组成的。要使自己的语言准确、生动,便要有足够的后备词句来供选择,这就要记要背。
比如那鸟的动作吧,小时作文只须一个“飞”字,就全部解决。后来背的诗多了,脑子里记下许多:燕剪春风、鹰击长空、雁横烟渚、莺穿柳带等, 以后再遇到写鸟时,就很少以一“飞”字搪塞了。可现在也常遇到这种情况, 那笔握在手里,却晃来晃去,半晌落不下去,好像笔干得流不出墨一样,其实是脑子里干得想不出恰当的词,这时就更恨当初记得少了。
强调背和记,决不是限制创造,文学是继承性很强的,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可能进一步创新。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名句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作。宋代词人秦观的“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就是从那个暴君隋炀帝杨广“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的诗中化来;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则脱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就是毛主席诗词中也有不少如“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取于古人的句子。
试想王勃肚子里如果不装有前人的那么多佳词丽句,决不可能即席挥就那篇《滕王阁序》。高明的文章家在熟读前人文章的基础上,不但能向前人措词、借句,还能借气、借势,翻出新意。文章相因,从司马迁到韩愈、柳宗元,再而苏武、欧阳修,总是在不断地学习、创造、再学习、再创造。你看,人们现在不是多记住了秦、王等后人的名篇佳句,倒忘了杨、庾等前人的旧作吗?这正说明文学在继承中前进。我们应该多记多背些最新最美的诗文,好去提高语文水平,到时也会压倒秦观、王勃的。
说经典
什么是经典?常念为经,常说为典。经典就是经得起重复,常被人想起, 不会忘记。
常言道“话说三遍淡如水”,一般的话多说几遍人就要烦。但经典的话人们一遍遍地说,一代代地说;经典的书,人们一遍遍地读,一代代地读。不但文字的经典是这样,就是音乐、绘画等一切艺术品都是这样。
一首好歌,人们会不厌其烦地唱;一首好曲子会不厌其烦地听;一幅好字画挂在墙上,天天看不够。甚至像唐太宗那样,喜欢王羲之的字,一生看不够, 临死又陪葬到棺材里。
许多人都在梦想自己的作品、事业成为经典,政治的、文学的、艺术的、工程的等等,好让自己被历史记住,实现永恒。但这永恒之梦,总是让可怕的重复之手轻轻一拍就碎,它太轻太薄,不耐用,甚至经不起念叨第二遍。倒是许多不经意之说、之作,无心插柳柳成荫,一不经意间成了经典。
说到“柳”,想起至今生长在河西走廊上的“左公柳”。一百多年前,左宗棠带着湘军去平定叛乱,收复新疆。他一路边行军边栽柳,现在这些合抱之木成了历史的见证,成了活的经典,凡游人没有不去凭吊的。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是中国共产党打天下的经典,一九三九年陕北公学的一批学生毕业要上前线,毛泽东去讲话说:“《封神演义》里姜子牙下山,元始天尊送他三样法宝:打神鞭、杏黄旗、四不像。今天我也送你们三件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经典就这样产生了。
莎士比亚有许多话,简直就是大白话,比如“是生还是死,这是一个问题”。还有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的开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些话被人千百次地模仿。就是《兰亭序》也是在一次普通的文人聚会上,王羲之一挥而就。当然,经典也有呕心沥血、积久而成的。像米开朗琪罗的壁画《末日的宣判》,一画就是八年。
不管是妙手偶成还是苦修所得,总之,它达到了那个水平,后人承认它, 就常想起它,提起它,借用它。它如铜镜愈磨愈亮,要是一只纸糊灯笼呢?用三五次就破了。
经典所以为经典,原因有三:一是达到了空前绝后的高度;二是上升到了理性,有长远的指导意义;三是经得起重复。
经典不怕后人重复,但重复前人却造不成经典。
文化的发展总是一层一层,积累而成。在这个积累过程中要有个性,能占一席之地必得有新的创造。比如教师一遍一遍讲数理化常识,如果他只教书而不从事科研,一生也不会造就数学或物理科学方面的经典。因为只有像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像伽利略发现了重力加速度,像爱因斯坦发现了相对论等,才算是科学发展史上的经典。马克思创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毛泽东创立了农村包围城市理论,邓小平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这都是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的经典。
它是创新,不是先前理论的重复。唐诗、宋词、元曲,书法上的欧、颜、柳、赵,王羲之的行书、宋徽宗的瘦金书,都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的经典。因为在这之前没有过,实现了“空前”,有里程碑的效果。我们回望历史,就会看到这些高峰,它们是一个永远的参照点。
经典又是绝后的,你可以重复它、超越它,但不能复制它。
后人时时地想起、品味、研究经典的目的是为了吸收借鉴它,以便去创造
自己新的经典。就像爱因斯坦超越牛顿,爱翁和牛顿都不失为经典。齐白石谈到别人学他的画说:“学我者生,像我者死。”因为每一个经典都有它那个时代、环境及创造者的个性烙印。哲学家讲,人的一生不能两次跨过同一条河流。比如我们现在写古诗词,无论如何也不会有李白、李商隐、李清照的神韵,岂止唐宋,就是郭小川、贺敬之也无法克隆。时势异也,条件不再。你只能创造你自己的高峰,唯其这种“绝后”性,才使它高标青史,成为永远的经典。
我们对经典的重复不只是表面的阅读,更是一次新的挖掘。
经典所以总能让人重复、不忘,总要提起,是因为它对后人有启示和指导价值。“绣出鸳鸯凭君看,莫把金针度与人”,经典不只是一双锦绣鸳鸯,还是一根闪闪的金针。凡经典都超出了当时实践的范围而有了理性的意义,有观点、立场、方法、思想、哲理的内涵,唯理性才可以指导以后的实践。理性之树常绿。只有理性的东西才经得起一遍一遍地挖掘、印证,而它又总能在新的条件下释放出新的能量。如天然放射性铀矿一样,有释放不完的能量。
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邓小平说:“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这都是永远的经典,早超出了当时的具体所指而有了哲理的永恒。就是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朱自清《背影》中父亲饱经风霜的背影, 小提琴曲《梁祝》中爱的旋律,还有毕加索油画中的哲理,张旭狂草中的张力, 也都远远超出自身的艺术价值而有了生命的启示。
总之,经典所以经得起重复是因为它丰富的内涵,人们每重复它一次都能从中开发出有用的东西,像一块糖,因为有甜味人才会去嚼。同样,一篇文章、一幅画或一个理论,能经得起人反复咀嚼而味终不淡,这就是经典与平凡的区别。一块黄土,风一吹雨一打就碎;而一颗钻石,岁月的打磨只能使它愈见光亮。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