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9975082
“教育家”:词源与词义…………………………………………………………孙孔懿
教育的终极价值与教师的良知……………………………………………………金生鈜
尼采的“教育家”镜像及其价值 ………………………………………王兆璟 李晶晶
论“伟大教育家”……………………【英】 罗伯特·R.拉斯克、詹姆斯·斯科特兰
流的教育家……………………………………………………………………陶行知
教育家必先具教育精神……………………………………………………………刘庆昌
以教育为志业:教育家的精神实质………………………………………………金生鈜
“领袖的责任”:教育家之天职…………………………………………… 【美】杜威
中国教育之前途与教育家之自觉…………………………………………………梁启超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育家的自家田地……………………………………梁启超
儒家哲学是教育家的哲学…………………………………………………………张岱年
教育家的风度、风格、风骨………………………………………………………成尚荣
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节选)……………………………【德国】弗里德里希·尼采
什么样的教育家才是真正的教育家——杜威对我们的启示……………………黄宇红
童心母爱:永不熄灭的教育精神——纪念斯霞诞辰100周年…………………朱小蔓
教育家什么模样?——李杰吉林的启示…………………………………………李庆明
论中国历史上的教育家……………………………………………………………胡德海
中国教育家的世界(节选)………………………………………………………杜 钢
中国近代教育家群体特征综论……………………………………………田正平、肖朗
民国时期教育家群体特征论析……………………………………………………林良夫
中国近代大学校长成为教育家的当代意义………………………………………程斯辉
呼唤新时代著名的教育家…………………………………………………………刘道玉
当代教育家的社会责任……………………………………………………………杨九俊
新时期教育家的成长之路…………………………………………………………顾明远
“名师”是歧路,“良师”是正途 ………………………………………………储朝晖
实现“中国梦”:期待教育家群体履行时代使命 ………………………………潘 涌
观点荟萃
教育家应该信仰教育为的事业…………………………………… [美]杜 威
只有教育改革家才感到需要教育哲学………………………………… [美]杜 威
所有的哲学家自然都会是教育家……………………… [法]加布里埃尔·孔佩雷
教育家必须于懂得教育之外同时明白社会问题……………………………舒新城
相信孩子的教师才不愧为真正的教育家…………………… [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教育家能使那些落后的孩子享受到高尚人的快乐 …………[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教育先驱者:富于幻想和奉献精神……………… [爱尔兰]弗兰克·M.弗拉纳根
教育家是追求教育真理、突破体制障碍的勇者……………………………孙光友
教育家首先是思想家…………………………………………………………孟祥杰
教育家要“我行我素”………………………………………………………龚 放
选编后记………………………………………………………………………… 孙孔懿
“教育家”:词源与词义
何谓“教育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见仁见智,各持其理。与任何一项研究一样,教育家研究需要解放思想,需要限度地拓展发散性思维空间,同时也需要辐合性思维,以便搭建对话与交流的平台。在人类认识进程中,求异与求同,分化与综合,不可或缺亦不可偏颇;相互协同,交叉并进,庶可使研究不断深入。本文拟在求异与求同两条思路中取后一思路,试图从词源和词义的视角对“教育家”做一番探讨,以求正本清源,增进共识。
一、“教育家”一词可能源于梁启超等学者直接取自日文
古代有“儒家”、“墨家”、“法家”、“兵家”乃至“小说家”等词,没有“教育家”一词,人们称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朱熹等多为“人师”、“良师”、“严师”、“国师”乃至“至圣先师”。我国早何时出现“教育家”一词的呢?孔子他们从何时起被称为“教育家”的呢?
在笔者视野中,早在著作中使用“教育家”一词的是梁启超。1898年9月26日,梁启超因戊戌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同年12月在旅日华商资助下创办旬刊《清议报》,亲任主笔。1901年12月21日,他在《清议报》第100期上发表《南海康先生传》一文,其第五章为《教育家之康南海》,乃笔者见到的早出现“教育家”一词的文献。笔者进而猜想,“教育家”一词似非梁氏本人生造,可能是他直接取自日文。从背景看,当年急速“脱亚入欧”的日本对中国新文化、特别是新词汇方面的影响甚大,一定程度上成了中国人接触西方文明的窗口。中国的先进分子接受近代西方启蒙思想甚至马克思主义,多是通过日本学者译介开始的。据考证,中国近代使用的作为学科名称的“教育”一词,就可能源于日本学者采用的汉字译名。就具体情境而言,早在19世纪末,日本就已出现了“教育家”、“教育改良家”等词,并且出现了一批被称为“教育家”的学者。梁启超逃亡日本后,仅以半年时间就基本掌握了日语,遂“广搜日本书而读之,若行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脑质为之改易,思想言论与前者若出两人。”在此情境中将日语中的“教育家”一词顺手拿来,极为自然。笔者还注意到,这一期间中国其他学者使用“教育家”一词,也多与日本有关。例如1902年9月由上海广智书局印行的中国军事教育家蒋百里的《教育家言》一书,就是根据日本学者苏峰生的《教育小言》的部分编译而成的,其论及“教育家之资格”时提出:教育家必须深切了解世界大势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浅言之即所谓识时务者是矣”;“教育家而不识时务也,则不知国家之所需者何,而其结果也,则有骨骸而无精气”。又如张之洞,从1898年起就数次派员赴日本考察,1902年10月,他在《筹定学堂规模次第兴办摺》中提出有关普通教育主张时,亦以“日本教育家苦口详言皆以普通学为文武百事之基”为例。可见这一时期中国学者使用“教育家”一词,多在与日本学者接触之后。此外,鉴于当时中日共用的文字甚多,故一些不通日语的中国教育家(如吴汝纶)访问日本时,除以译员为中介外,还以“笔谈”方式与日本教育家直接交流。这也是日文“教育家”直接进入中国的一条可能的通道。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