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8177283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创业也成为很多大学生、年轻人的梦想和选择,他们可能拥有极佳的idea,却因缺乏创业常识而无从着手,互联网品牌孵化器的出现解决了这一瓶颈,从本质上改变了互联网创业生态,使得更多优秀互联网企业的出现成为了可能。
★作者在传统孵化器只提供场地、投资和服务基础上,打破一切常规,对互联网品牌孵化器进行颠覆和创新,可以说是业内首创。
★孵化器需要回答的永恒问题只有一个:如何驱动创新?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永远前行,保持思考。
在创业与投资热潮中,作为互联网创业背后*有力的助推者,衔接初创企业和专业投资机构的互联网品牌孵化器已经进入人们的视野。它从本质上改变了互联网行业的创业生态——优秀的孵化器为投资机构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质投资项目,这使更多优秀互联网企业的出现有了可能。
作为*本全角度解析如何在移动互联时代运营孵化器的实战性读物,本书以“打破一切常规”为核心出发点,为读者提供了极具实操性的丰富内容。通过分析孵化器行业的生存现状,鼓励孵化器之间的差异化竞争,解密全球知名孵化器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详述孵化器开业前的规划及装修、开业后的核心招商及孵化器的投资与服务,再到未来孵化器的发展趋势,重新审视做好孵化器的核心要素——如何驱动创新。
推荐序
自序
章 过去与未来:江湖的不定式
简单复制在国内是走不通的
什么是真正的孵化器之劫
如何稳定赚取60倍的收益回报
YC真正的“恐怖”之处
为什么中国版YC还未诞生?
第二章 定位与规划:生来与众不同
一个空间的成败,80%在于定位与规划
空间规划的艺术
灵活的财务规划
投资规划决定命运
品牌,不只是新LOGO
自营还是合营,这是一个问题
没什么别的,只是生来不同
第三章 招商与运营:爬坡期的加速法
线上媒体对招商的作用
线下活动,孵化器中的策展人
口碑、中介与社区
寻找与空间匹配的客户
不同背景空间的运营之道
第四章 投资与服务:传统是可以拿来打破的
早期的投资者,更像艺术家
你不知道的那些明星投资人
新品牌的孵化器都在做播客
早期创业项目应该如何判断与投资
做好行业研究,是投出好项目的基础
孵化服务为什么重要
哪些是核心孵化服务
如何建立孵化服务体系
第五章 创新的智造:智库型孵化器的崛起
为什么几乎所有号称再造“硅谷”的计划都失败了
人类历史上那些驱动创新的机制
驱动创新,就是创造环境
投资早期项目的孵化器,自己也可以被投资
“智库”是一个怎样的组织
未来:智库型孵化器的崛起
后记
章过去与未来:江湖的不定式
2015年可谓是孵化器发展元年,2016年则是众创空间发展元年。而之后,很多不同的声音不断涌现,谈论着国内孵化器热潮的减退。被多数人常提及的问题是:国内孵化器的现状如何,热潮是否真的在减退?
我们先来看看国内市场化孵化器的发展历程、背景与几大参与方的发展情况。
国内孵化器的发展
国内孵化器行业的发展,从1987年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在武汉东湖的一处营房成立之时开始,到如今几乎遍布我国所有一、二线城市,前后经历了30年的风风雨雨。
国内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可以简单分为三个阶段:摸索期、成型期、发展期。在摸索期,孵化器的从业者主要是高等院校以及科研院所,核心目标是帮助院校内的科技成果进行转化;在成型期,国家政府和创投基金开始进场,孵化器被纳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发展期,更多的民营资本、上市公司和成长型企业加入了战队,孵化器成为驱动创新的一种形态,以市场化的方式融入企业发展的实际过程中。
美国在二战之后的科技创新
孵化器这种形态是否适合中国的创业大环境?美国从二战结束之后至今的科技创新发展经历了5个阶段:(1)国家的军工实验室,(2)硅谷的学校实验室,(3)企业内部的研发中心,(4)企业外部的战略投资部,(5)的创业孵化器。
从整体的发展趋势来看,孵化器正在变得越来越市场化和越来越小单位。越来越市场化,是指从国家、学校到企业和完全市场化的孵化器,显示出一种逐渐外化的趋势。越来越小单位,是指从大型的单笔政府研发项目到如今细胞型的小微创业公司的发展趋势。
孵化器在国内还属于新形态的产物,与其他新形态的技术和商业模式一样,其在国内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这应验了一句老话:“新生儿都是无用且丑陋的。”
但归根到底,孵化器是驱动创新的一种形态。大企业需要持续的财务收入,所以需要创新;小企业需要实现个人价值,所以会去创业。只要这种创新和创业的内生需求还在持续,就需要一种组织形式上的载体去承载这类需求,而孵化器就是这类载体。
VC和孵化器
VC大热是否让早期创业者更容易接触资本?看完纯粹的市场化的孵化器,我们再看看孵化器与VC之间的关系。
由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早期创业者接触VC的过程确实在变得越来越透明,但本质上效率并没有提高。我们看到大部分终成功的投融资案例,还是来自线下对接和朋友推荐。
机构每天收到几十甚至几百份的商业计划书(bussiness plan, BP),即每年收到上万封的BP,目前还没有形成有效的筛选和发现机制,来发现和判断出优秀的项目,形成更高效的对接。目前通过朋友和财务顾问(finance advisor,FA)的推荐,即通过他们的一次筛选,仍然是效的途径。在这个领域,互联网的数据化和计算机的智能化,还没有取代人力。线上对于VC的更多意义是在品牌推广层面,还没有触及实际业务层面。
至于孵化器行业目前所呈现的退烧态势,是正常的,就像大部分创业公司在早期经历媒体报道和宣传之后会形成一波短期退潮一样,是一个自然的去泡沫的过程。
孵化器也是一样,它正在回归本质,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地产商和高校
接下来,我们看看房地产商、高校与孵化器之间的关系。太多的孵化器由地产商和高校主导并不完全是一件好事。套用二分法是一种通过不断排除不可能的情况,终找到所需要的东西的一种方法。的理论,有好有坏。
先谈坏处,地产商带来的更多是空间资源,在创业团队需要的核心产品策略和融资服务上并不能提供很多帮助。而高校背景的孵化器由于自身体制的原因,并非进行市场化运营,所以效率不高。
再谈好处,我们在后文中也会提到:结构上,单一背景的孵化器将逐渐弱化,多方背景的孵化器将逐渐凸显出优势。毕竟,空间、政策和人脉资源对早期创业团队来说仍然有很大的帮助。
政府和大企业
由政府主导和大企业内部支持的孵化器发展得又如何呢?
政府主导的孵化器模式很有趣。现在国内很多地方政府主导的孵化器,也在逐渐变得更加市场化。政府主导主要体现在品牌上,同时政府提供空间、政策和部分前期装修和管理费支持,而实际运营会更多地引入市场化的品牌服务机构。
近两年,企业内部孵化器逐渐增多,这是一个很好的趋势。在美国,我们看到包括谷歌、微软、(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迪士尼、耐克、TMobile等很多企业,都在自建内部孵化器。在国内,腾讯有“腾讯众创空间”,阿里巴巴集团有“阿里巴巴创新中心”,海尔有“海创汇”,联想有“联想之星”,近我们看到很多传统的制造业公司也在筹建企业内部孵化器,希望以此激活企业内部的创新活力。
简单复制在国内是走不通的
2015年对所有孵化器行业从业者来说,都是关键的一年。这一年可以说是孵化器市场化发展的元年。在2015年之前,国内的孵化器行业更多是由政府主导。而在2015年之后,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潮流在国内如火如荼地发展,包括高校、房地产和投资机构在内的市场化力量,逐渐代替了政府,成为孵化器行业的主导力量。
同时,行业内的新玩家也在通过快速地学习国外知名品牌孵化器的模式,来补齐自己对这个行业知识的短板。但造成的后果是,大家都号称要在国内复制国外的×××孵化器,但在具体的产品和玩法上却仍然停留在传统阶段。这样的结果,大部分原因在于,从业者对这行并没有丰富的经验,根本没有形成原创模式。
期待快速学习海外的品牌,然后在国内进行简单的复制,在大部分情况下是不可行的。
差异化的思考方式
市场上多家科技媒体和创投机构所做的有关国内孵化器的生存现状的统计报告,视角大多采用“由上到下”的模式。和大多数创业公司一样,这种模式可以从表面上看到一些信息,但是很难从根本上理解一个行业并终发现其中变革的可能性。所以我们作为孵化器的实际运营人员,决定从反向的视角,“自下而上”地剖析孵化器的行业现状,并对孵化器所提供的服务进行重新思考。
我们没有复杂、冗余而无用的数据,只有丰富的经验和深度的思考,所以可以用简单、精准而又清晰的逻辑,告诉你孵化器到底在做一件怎样的事情。国内孵化器的传统运营模式目前国内的孵化器品牌,在操作模式上大都非常相似:在规划上,对于孵化器的定位和差异没有明确的意识;在运营过程中,期待做大而全的综合性孵化器,包含场地、服务和投资。但终会发现没有差异化,很难做出特色。只有遵循市场化的操作,在垂直细分领域提供服务,这样的孵化器才能体现出优势。
国外孵化器的差异化运营
Y Combinator:它以自己实际的经验,证明了场地和投资不是孵化器的核心。YC的核心在于强大的校友会资源以及连接投资项目和导师资源的有效机制——Office Hour。
500Startups:孵化器的创始人背景、经验和知识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孵化器终的投资风格。500Startups创始人戴夫·麦克卢尔(Dave McClure)的营销背景,决定了500Startups偏向于投资所谓“商业,离钱近”的项目。YC创始人保罗·格雷厄姆(Paul Graham)的工程师背景,决定了YC偏向于投资偏“技术、黑科技”的项目。
Plug and Play:孵化器的扩张方式有两种,场地扩张和服务扩张。场地扩张包括在全国不同城市以及全球多地开办实体店;服务扩张包括与大众汽车、比特币(Bitcoin)、零售商、学校等合作孵化计划。
Rocket Internet:利用地域和时间差这两个因素,快速复制在美国本土已经经过验证的产品和商业模式。
上市公司:未来的可能性
之前已上市(或尝试上市)的孵化器,都是以打包被投企业资产的方式。区别只是投资资金的来源,是来自政府(例如Maayan Ventures)还是来自市场化基金(如Idealab和RocketSpace)。
重新思考场地、投资与服务
重新思考场地:在孵化器的日常服务中,场地将是首先被弱化的服务。为创业团队提供稳定、安全、合适的办公场地仍然是非常有必要的。但在未来,场地将只是孵化器的基础服务之一。
重新思考投资:在孵化器的日常服务中,投资将是第二被弱化的服务。与十年前不同,随着更多风险投资基金进入市场,我们进入了一个反向的创业项目挑选投资人的时代。强大的品牌背书和实际有效的投后服务是所有VC在这个所谓的投资泡沫时代体现差异化的方法。
重新思考服务:在孵化器的日常服务中,服务将逐渐引起重视。创业项目缺的是真正及时和有效的服务。无法被量化的东西往往容易被低估,孵化服务就是其中之一。但是这并不能掩盖优秀孵化服务的价值。
重新思考瓶颈:孵化器的瓶颈不在于场地和投资,而在于服务。服务的背后是人,优秀的人事是很难复制的,这导致了提供的优秀服务也很难快速扩张。
重新思考做孵化器的目的
我们看了国内孵化器的传统运营模式,也借鉴了国外孵化器差异化的做法,并且评估了孵化器在未来上市的可能性。但是,单纯抄袭国外的模式,在国内是很难行得通的。
无论是学校、政府、VC、地产或传统公司,都有自己独有的优势,都希望通过吸引和投资优质项目,达到各自的目的(政绩、税收、科技地产差异化、品牌影响力、后轮融资锁定、传统产业转型等)。
单纯抄袭在国内是行不通的,大家在上游都拥有场地、投资、导师、政策和品牌资源,希望在下游获取影响力、财务回报、土地资源、政府政策和案源锁定,但是在中间缺失的是一支有经验并且愿意把孵化器当作创业项目来运营的团队。孵化器本质上也是一家创业公司,所以一切也取决于团队、时机、资本、经验、运营、环境、方法、节奏和运气。孵化器缺失的是:有经验的团队,在早期的整体规划以及在过程中以正确的方法和合适的节奏去运营孵化器。
在未来,单一实体背景的孵化器将会受限于自己单方面的资源。能够同时获取VC、地产、政府和大公司资源的孵化器将会更加具有优势。
孵化器未来的发展趋势
趋势一:结构上,单一背景的孵化器将逐渐弱化,多方背景的孵化器将逐渐凸显出优势。
趋势二:经历了早期荒蛮和中期的泡沫,现在的孵化器进入了差异化的时代,如何体现差异化是今后的重点,所以以专注细分领域为标签的孵化器将更有优势。
趋势三:孵化器将越来越向创业公司靠拢,更加市场化的孵化器才能吸引更加优秀的人才,运营效率才会更高效。孵化器发展的市场化势不可挡。
孵化器本质上是地产、投资和咨询的结合体,它追求以更高效的方法为创业团队提供及时和有效的服务。孵化器如何做成上市公司,虽然在国外业界有先例,但是在国内还没有答案,也尚不存在“银弹”没有标准答案,充满了不确定性,是创业和投资之所以艰难而又好玩的原因。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