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2776917
内容简介
在本书里作者尝试以德汉语对为切入点,尝试重新解读语用顺应论的内涵和进一步挖掘其对翻译活动、翻译研究和翻译教学的指导意义,尝试从理论高度探究顺应论对翻译和翻译教学的启示,从而对自己近几年来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相关思考和研究作一梳理和总结。全书共分五章。
本课题是一个集理论和实证研究为一体的综合性课题,也是涉及语用顺应论、翻译理论与实践、翻译教学等多个领域的跨学科研究课题。
本课题是一个集理论和实证研究为一体的综合性课题,也是涉及语用顺应论、翻译理论与实践、翻译教学等多个领域的跨学科研究课题。
目 录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本书构成
2. 理论基础:语用顺应论与翻译
2.1语用顺应论
2.1.1 顺应现象与顺应行为研究
2.1.2 顺应理论的发展和内涵
2.1.3语用顺应论在中国的引入与应用
2.2语用顺应论与翻译
2.2.1翻译过程梳理
2.2.2语用顺应论对翻译活动的启示
2.2.3语用顺应论对翻译和翻译教学的特殊指导意义
2.3小结
3. 语用顺应论视角下的德汉翻译研究
3.1语用顺应论视角的核心——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3.2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体现
3.2.1 翻译准备:文本类型分析
3.2.2 翻译手段选择:重命名与增译
3.2.3 翻译难点处理:文化因素翻译
3.2.4 翻译中元话语的处理与运用
3.3顺应论视角下的中国文化因素德译研究
3.3.1 中国文化特色词汇的德译——以歌德学院中国网的文化栏目为例
3.3.2中国文化因素德译的翻译模型——以《中国文化常识》(中德对照)为例
3.3.3 外宣翻译策略探讨——以《中国关键词》德译本为例
3.4小结
4. 语用顺应论指导下的德汉MTI翻译教学
4.1 语用顺应论与MTI学生翻译决策能力培养
4.2 语用顺应论指导下的模块型MTI翻译教学
4.3 语用顺应论指导下的MTI翻译教学——译本分析
4.3.1 译文分析的语料及要求
4.3.2 译本分析实例
4.4 语用顺应论指导下的MTI翻译教学——学期论文
4.4.1学期论文板块简介
4.4.2 学生学期论文实例
4.5 语用顺应论指导下的MTI翻译教学——翻译实践
4.5.1 翻译实践环节简介
4.5.2 翻译实践环节实例
4.6小结
5. 回顾与展望
5.1 本书内容回顾
5.2 主要研究成果总结
5.3 语用顺应论指导下的翻译研究和翻译教学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本书构成
2. 理论基础:语用顺应论与翻译
2.1语用顺应论
2.1.1 顺应现象与顺应行为研究
2.1.2 顺应理论的发展和内涵
2.1.3语用顺应论在中国的引入与应用
2.2语用顺应论与翻译
2.2.1翻译过程梳理
2.2.2语用顺应论对翻译活动的启示
2.2.3语用顺应论对翻译和翻译教学的特殊指导意义
2.3小结
3. 语用顺应论视角下的德汉翻译研究
3.1语用顺应论视角的核心——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3.2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体现
3.2.1 翻译准备:文本类型分析
3.2.2 翻译手段选择:重命名与增译
3.2.3 翻译难点处理:文化因素翻译
3.2.4 翻译中元话语的处理与运用
3.3顺应论视角下的中国文化因素德译研究
3.3.1 中国文化特色词汇的德译——以歌德学院中国网的文化栏目为例
3.3.2中国文化因素德译的翻译模型——以《中国文化常识》(中德对照)为例
3.3.3 外宣翻译策略探讨——以《中国关键词》德译本为例
3.4小结
4. 语用顺应论指导下的德汉MTI翻译教学
4.1 语用顺应论与MTI学生翻译决策能力培养
4.2 语用顺应论指导下的模块型MTI翻译教学
4.3 语用顺应论指导下的MTI翻译教学——译本分析
4.3.1 译文分析的语料及要求
4.3.2 译本分析实例
4.4 语用顺应论指导下的MTI翻译教学——学期论文
4.4.1学期论文板块简介
4.4.2 学生学期论文实例
4.5 语用顺应论指导下的MTI翻译教学——翻译实践
4.5.1 翻译实践环节简介
4.5.2 翻译实践环节实例
4.6小结
5. 回顾与展望
5.1 本书内容回顾
5.2 主要研究成果总结
5.3 语用顺应论指导下的翻译研究和翻译教学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在线试读
中国学者关于文化因素翻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汉英语对,针对小语种与汉语之间的文化因素翻译研究相对较少。王颖频等(2013)较为详细地归纳了中国文化特色词汇的十种德译方法,包括音译、直译、近义替代、缩减式概括性翻译、扩充式解释性翻译这五种方法,及音译 直译、音译/直译+文外补充式解释、音译/直译+文内嵌入式解释、音译/直译+文内嵌入式解释+文外补充式解释和近义替代+文外补充式解释这五种方法组合,并从顺应论角度对它们的优缺点进行了审视和分析。该分类对方法和方法组合的描述更为具体,其中解释性翻译也进一步细化为缩减式概括性翻译、扩充式解释性翻译、文外补充式解释、文内嵌入式解释等,表述更为全面而精确。
如上所述,学界关于文化因素翻译的探讨及提出的解决方案已经有很多,但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文化因素往往会因其独特性和文化专有性而构成翻译难点,令译者颇为费神。这种困难主要在于,原文特有的文化意涵很难准确、完整地传达到目的语中去。
比如,通过直译和音译或两者的结合运用,既顺应了源语的语言结构和表达习惯,也顺应了译文读者对源语语言及文化的好奇心理,原文的内容、结构和原汁原味的汉语发音可以得到程度的保留,使译文读者能体验到源语文化的特色和异域风格。但这类翻译处理的弱点在于,仅停留在文化因素的语义或语音表层,只传其形/音、不达其意,难以将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表达出来,有时候甚至会对译文读者理解源语文化特色词汇造成困扰甚至误解。比如将臭豆腐译成stinkender Tofu(字面意思:散发着臭味的豆腐),译文读者很可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散发着臭味的豆腐是否能吃呢?再比如,中国人的人名往往不是光读音这么简单,像“建国”、“抗美”这样的名字常与所处的时代有密切关联,从名字可以大致推算这个人的年龄,有的名字能看出主人是男还是女,有的名字则可能蕴含着深层的文化内涵,亦或每个字都可能寄托着长辈的美好祝愿和希望。目前对于汉语人名的德译一般都采用汉语拼音的音译法,这个过程中,虽保留了其读音,却丢失了其中蕴含的深意或独特的文化信息,不能不说是翻译中的一种遗憾。还有其它一些名称(如路名、学校名等)的翻译也有类似情况,有些名称有其特殊含义,是否要传译到外语中、如何传译到外语中,都是见仁见智的问题。比如“南京西路”中的“西”字如何处理?是译成Nanjingxi-Stra?e还是die westliche Nanjing-Stra?e?“浦东”简单音译成Pudong还是解释性地翻译为der ?stliche Teil der Stadt Shanghai?这些都值得探讨和商榷,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例3-8:(莫言,2009)15
原文:大奶奶和姑姑被接到解放区,姑姑在那里念抗日小学,大奶奶在被服厂纳鞋底子。
译文:Nachdem beide wieder in die durch die Kommunisten befreiten Gebiete gebracht worden waren, kam meine Tante in die Kangri-Grundschule […]
名称翻译似乎总存在缺憾,很难找到完美的译文选择。本例出自中国当代作家莫言2009年的长篇小说《蛙》 ,由德国译者Martina Hasse(郝慕天)2013年译成德语出版。原文中的“抗日小学”涉及的是富有时代特征和历史文化内涵的学校名称“抗日”,译者没有按其字面意思译成die Anti-Japan-Grundschule或die Grundschule des Anti-Japan-Kriegs,而是音译为Kangri-Grundschule。这个处理隐去了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化历史语境,而将该名称弱化为一个普通的校名。译者的处理不无道理,若要解释或说明抗日小学这个名称所蕴含的特殊含义,势必要添加信息而使译文表达显得冗长,若用文外补充式解释则会影响读者的阅读节奏。对于一般的小说翻译来说,让读者了解到这是解放区的一所小学,那原文信息也基本得到了传达。但是译文读者也因此失去了进一步了解关于抗日小学这个当时中国历史时代背景产物的机会,该名称其实不仅体现了特定的年代背景,也隐含了日本侵华、中国全民抗日的事实。鉴于该名称涉及严肃的历史事实,为了客观反映和传达出原文所蕴含的信息,似乎更宜通过加注加以说明。
第二章我们举例讨论过“化干戈为玉帛”、“亲家”、“旗袍”、“石库门”、“苏小姐”、“举人”、“民国二十六年”等中国文化特色词汇或熟语的翻译,为了让译文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所指,译者在翻译这些词汇的时候需要作一定的变通处理,如近义替代、概括性翻译、文内嵌入式解释、文外补充式解释等,而通过这些变通手段,我们可以看到译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体现。近义替代法是译者顺应目的语读者的语言和文化认知语境而采取的办法,译者选择目的语中的近义词进行替代,是为了通过自然流畅的目的语表达、用目的语文化中的常见事物创造与源语文化特色词汇相似的表达效果,使译文读者能快速感知原文所要表达的意思。
然而正是因为文化特色词汇的文化专有性,通过近义替代法有时候并不一定能准确或全面地传达出原文含义,而如果译者没有准确把握源语文化特色词汇的文化内涵,则会导致错译。(王颖频 等,2014)29例如将中国某些地区从事“喊丧”这种民间职业的人“喊丧的”翻译为Trauerweib ,就是错误的译文选择。“喊丧的”是中国民间主持葬礼的人,与其他主持人的常规主持活动不同,“喊丧的”需要将葬礼的每一个环节大声喊出来,因此担任“喊丧”这一任务的大多是嗓音浑厚的男性。而Trauerweib(直译为“丧礼上的妇女”)根据德国权威词典《杜登:德语大辞典》的解释,虽也是一种与葬礼有关的职业,但其职业内容却与“喊丧的”不尽相同。Trauerweib多是被死者的家属雇佣的妇女,在葬礼过程中大声痛哭以表示人们对死者的依恋与不舍,且从构词与词典解释来看,Trauerweib是女性从事的职业。因此,Trauerweib与中国民间的另一种职业“哭丧的”更为对应。译者没有很好地理解源语文化特色词汇的文化内涵,所以选择了错误的目的语表达来进行近义替代,结果向译文读者传达了错误的信息。
我们再来看下面的例子。
例3-9:(钱钟书,2008)7
原文:“尚望大人垂体下情,善为解铃……”
译文:?Ich hoffe, da? Sie, verehrter Herr Vater, den gordischen Knoten l?sen, … “
本句的难点在于汉语原文中的“解铃”两字,这两个字出自“解铃还须系铃人”,比喻解决纠纷、困难,暗含了方鸿渐的婚约原本是父亲所定,也应由父亲出面解除这层意思。译者使用了近义替代法,借用了den gordischen Knoten l?sen 这个德语成语,似乎表达出了“解开结”的意思。然而再仔细分析的话就能发现其问题。表面上这个表达也表示解开结、解决问题,好像与“解铃”差不多,但事实上与原文是有偏差的。译文den gordischen Knoten其实是个德语成语,讲的是这样一个故事:戈尔迪是小亚细亚弗利基亚的国王,他用山茱萸的皮打了一个极其复杂的结,将其轭缚在牛车上,置于丘比特的神庙中,并预言,谁能解开此结,谁就能统治亚洲,公元前334年,马其顿亚历山大远征东方,经过此地时,用利剑将此结斩断。(贾慧蝶,2006)123所以这个成语是表示快刀斩乱麻,断然处理棘手的事情,与原文并不一致,而且原文中方鸿渐想请父亲出面解决问题的意愿在译文中并没有表达出来。
从例3-9我们同样可以体会到,文化因素的翻译绝非易事,以为在目的语中找到了与源语词汇相类似的替代表达,结果却是一个似是而非的表达,传达了错误的意思。与其找了错词,表达了错误的意思,那就不如对原文直接作意译处理了。翻译的目的关键还在于将原文含义表达出来,因而不能随意找近义替代,以免弄巧成拙。
例3-10:(钱钟书,2008)8
原文:“方鸿渐到了欧洲,既不钞敦煌卷子,又不访《永乐大典》……”
译文:?In Europa forschte Fang Hongjian nicht nach den Sch?tzen chinesischer Gelehrsamkeit, die in europ?ischen Bibliotheken vergraben sind, kopierte nicht die Manuskripte aus den Dunhuang-H?hlen, konsultierte nicht die ?Yongle-Sammlung? der Ming-Zeit …“
例3-10原文中敦煌卷子、《永乐大典》的翻译会使译者处于两难境地,因为一方面可以想象,对中国文化普遍比较陌生的大多数德国读者对这两个词的文化内涵基本是不了解的,即使对这两项中国文化典籍有所了解,也可能不太知道中国人为什么要到欧洲来“钞”和“访”这些内容,所以翻译的时候有必要对此及其历史背景进行介绍和解释;但另一方面,如果要详细解释什么是敦煌卷子、什么是《永乐大典》、历史背景如何,势必会化很多的篇幅,影响到读者对译文的阅读节奏。从译例可以看出,译者做了如下处理:首先在句首就针对敦煌卷子、《永乐大典》等中国文化典籍做了简单的介绍:Sch?tzen chinesischer Gelehrsamkeit, die in europ?ischen Bibliotheken vergraben sind(字面意思:藏在欧洲各大图书馆的中国典籍瑰宝),这种内嵌式的解释极其巧妙,既指出了是中国文化瑰宝,也隐性交代了被八国联军劫掠的历史;然后在后面提到敦煌卷子、《永乐大典》时也添加了相应的解释,如Manuskripte aus den Dunhuang-H?hlen(字面意思:敦煌石窟中的手稿), die ?Yongle-Sammlung? der Ming-Zeit(字面意思:明朝时期的永乐总集)。我们且不去管永乐大典译成永乐总集是否恰当,但从整段的处理来看,我们明显能感受到译者的存在,也似乎能看到译者的用心和努力。译者的努力目标是,既能比较巧妙地对这些文化词汇进行简单的解释,以扩大了译文读者的文化认知,同时解释性添加的篇幅也不能太长,要使译文言简意赅,且符合目的语德语的语言结构。
例3-11:(http://www.goethe.de/ins/cn/lp/kul/mag/que/de5679024.htm,20130330)
原文:……更不可能出现所谓的“钓鱼执法”。
译文:… und so etwas wie ?Lockvogel-Praktiken“ seitens der Ordnungshüter w?re ganz und gar undenkbar.
悬浮框显示:Ende 2009 hatte sich die chinesische ?ffentlichkeit über die in China übliche ?Lockvogel“-Praxis seitens der Polizei emp?rt, die zur Entlarvung illegaler Taxifahrer angewendet wird; auch zahlreiche unschuldige Autofahrer wurden hierbei mit Bu?geldern bestraft, da diese aus reiner Hilfsbereitschaft sogenannte ?Lockv?gel“ (von der Polizei eingesetzte, die am Stra?enrand stehen, um von Autofahrern mitgenommen zu werden) transportiert hatten.(中文意思:2009年底,警方“钓鱼执法”的执法行为引起了中国国内的公愤,“钓鱼执法”是诱捕黑车司机时运用的,但同时,很多无辜的汽车司机也由于乐于助人或动了恻隐之心运载了路边的“诱饵”,即执法人员假扮的想打车、搭车的乘客,而被抓捕。本文作者加译。)
例3-11源于歌德学院网站的文化栏目,其中的“钓鱼执法”虽然只有四个字,却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如何翻译确是难题。“钓鱼执法”其实是个隐喻,喻指城管人员设“饵”,诱骗好心的司机“上钩”,进而对其加以处罚。对照原文和译文,我们可以观察到译者的处理方法。首先译者在译文中用?Lockvogel- Praktiken“ seitens der Ordnungshüter(字面意思:城管人员的“诱鸟诈骗”行为)进行了近义替代。目的语表达Lockvogel-Praktiken与源语表达一样,也是一个隐喻,用“鸟”这个喻体替代了原文中的“鱼”,但喻指跟“钓鱼执法”同样的诱骗行为。由此可见译者的巧妙用心和努力,不仅找到了意义相近的目的语词汇,表达方式也极为相似。此处译者还seitens der Ordnungshüter明确点出了“城管人员”这一“诱骗行为”的行为主体,明示了源语表达隐藏的信息,使目的语表达更加明确、更有逻辑。另外,由于是网络文本,译者还利用网络的优势,通过文外悬浮文本框的形式对“钓鱼执法”事件的来龙去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叙述,一旦译文读者需要便可点击浏览,但又不影响、打扰那些没有进一步阅读需求的读者,可谓充分考虑和顺应了不同目的语读者的不同文化认知。
从上面实例中文化因素的翻译处理和译文所展示的特别之处,我们可以看到译者努力的点点滴滴,正因为文化因素包含太多目的语读者所不熟悉的信息和内涵,译者不能简单地用直译、音译进行传达,也不能随意地使用近义替代或添加解释,而需要译者用心寻找到既能传达相应的内涵意义、又符合目的语表达习惯、又顺应译文读者文化认知的比较恰当的译文表达方法。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首先需要顺应源语文化对原文中的文化因素进行准确的理解和把握,然后要在翻译表达时顺应目的语文化中与源语文化相区别的文化语境和译文读者的认知水平,以作出恰当的译文选择。译者对文化因素的翻译处理清楚地体现了其主体性的发挥,没有这种主体性的参与,文化因素的翻译便是一句空话。
……
如上所述,学界关于文化因素翻译的探讨及提出的解决方案已经有很多,但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文化因素往往会因其独特性和文化专有性而构成翻译难点,令译者颇为费神。这种困难主要在于,原文特有的文化意涵很难准确、完整地传达到目的语中去。
比如,通过直译和音译或两者的结合运用,既顺应了源语的语言结构和表达习惯,也顺应了译文读者对源语语言及文化的好奇心理,原文的内容、结构和原汁原味的汉语发音可以得到程度的保留,使译文读者能体验到源语文化的特色和异域风格。但这类翻译处理的弱点在于,仅停留在文化因素的语义或语音表层,只传其形/音、不达其意,难以将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表达出来,有时候甚至会对译文读者理解源语文化特色词汇造成困扰甚至误解。比如将臭豆腐译成stinkender Tofu(字面意思:散发着臭味的豆腐),译文读者很可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散发着臭味的豆腐是否能吃呢?再比如,中国人的人名往往不是光读音这么简单,像“建国”、“抗美”这样的名字常与所处的时代有密切关联,从名字可以大致推算这个人的年龄,有的名字能看出主人是男还是女,有的名字则可能蕴含着深层的文化内涵,亦或每个字都可能寄托着长辈的美好祝愿和希望。目前对于汉语人名的德译一般都采用汉语拼音的音译法,这个过程中,虽保留了其读音,却丢失了其中蕴含的深意或独特的文化信息,不能不说是翻译中的一种遗憾。还有其它一些名称(如路名、学校名等)的翻译也有类似情况,有些名称有其特殊含义,是否要传译到外语中、如何传译到外语中,都是见仁见智的问题。比如“南京西路”中的“西”字如何处理?是译成Nanjingxi-Stra?e还是die westliche Nanjing-Stra?e?“浦东”简单音译成Pudong还是解释性地翻译为der ?stliche Teil der Stadt Shanghai?这些都值得探讨和商榷,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例3-8:(莫言,2009)15
原文:大奶奶和姑姑被接到解放区,姑姑在那里念抗日小学,大奶奶在被服厂纳鞋底子。
译文:Nachdem beide wieder in die durch die Kommunisten befreiten Gebiete gebracht worden waren, kam meine Tante in die Kangri-Grundschule […]
名称翻译似乎总存在缺憾,很难找到完美的译文选择。本例出自中国当代作家莫言2009年的长篇小说《蛙》 ,由德国译者Martina Hasse(郝慕天)2013年译成德语出版。原文中的“抗日小学”涉及的是富有时代特征和历史文化内涵的学校名称“抗日”,译者没有按其字面意思译成die Anti-Japan-Grundschule或die Grundschule des Anti-Japan-Kriegs,而是音译为Kangri-Grundschule。这个处理隐去了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化历史语境,而将该名称弱化为一个普通的校名。译者的处理不无道理,若要解释或说明抗日小学这个名称所蕴含的特殊含义,势必要添加信息而使译文表达显得冗长,若用文外补充式解释则会影响读者的阅读节奏。对于一般的小说翻译来说,让读者了解到这是解放区的一所小学,那原文信息也基本得到了传达。但是译文读者也因此失去了进一步了解关于抗日小学这个当时中国历史时代背景产物的机会,该名称其实不仅体现了特定的年代背景,也隐含了日本侵华、中国全民抗日的事实。鉴于该名称涉及严肃的历史事实,为了客观反映和传达出原文所蕴含的信息,似乎更宜通过加注加以说明。
第二章我们举例讨论过“化干戈为玉帛”、“亲家”、“旗袍”、“石库门”、“苏小姐”、“举人”、“民国二十六年”等中国文化特色词汇或熟语的翻译,为了让译文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所指,译者在翻译这些词汇的时候需要作一定的变通处理,如近义替代、概括性翻译、文内嵌入式解释、文外补充式解释等,而通过这些变通手段,我们可以看到译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体现。近义替代法是译者顺应目的语读者的语言和文化认知语境而采取的办法,译者选择目的语中的近义词进行替代,是为了通过自然流畅的目的语表达、用目的语文化中的常见事物创造与源语文化特色词汇相似的表达效果,使译文读者能快速感知原文所要表达的意思。
然而正是因为文化特色词汇的文化专有性,通过近义替代法有时候并不一定能准确或全面地传达出原文含义,而如果译者没有准确把握源语文化特色词汇的文化内涵,则会导致错译。(王颖频 等,2014)29例如将中国某些地区从事“喊丧”这种民间职业的人“喊丧的”翻译为Trauerweib ,就是错误的译文选择。“喊丧的”是中国民间主持葬礼的人,与其他主持人的常规主持活动不同,“喊丧的”需要将葬礼的每一个环节大声喊出来,因此担任“喊丧”这一任务的大多是嗓音浑厚的男性。而Trauerweib(直译为“丧礼上的妇女”)根据德国权威词典《杜登:德语大辞典》的解释,虽也是一种与葬礼有关的职业,但其职业内容却与“喊丧的”不尽相同。Trauerweib多是被死者的家属雇佣的妇女,在葬礼过程中大声痛哭以表示人们对死者的依恋与不舍,且从构词与词典解释来看,Trauerweib是女性从事的职业。因此,Trauerweib与中国民间的另一种职业“哭丧的”更为对应。译者没有很好地理解源语文化特色词汇的文化内涵,所以选择了错误的目的语表达来进行近义替代,结果向译文读者传达了错误的信息。
我们再来看下面的例子。
例3-9:(钱钟书,2008)7
原文:“尚望大人垂体下情,善为解铃……”
译文:?Ich hoffe, da? Sie, verehrter Herr Vater, den gordischen Knoten l?sen, … “
本句的难点在于汉语原文中的“解铃”两字,这两个字出自“解铃还须系铃人”,比喻解决纠纷、困难,暗含了方鸿渐的婚约原本是父亲所定,也应由父亲出面解除这层意思。译者使用了近义替代法,借用了den gordischen Knoten l?sen 这个德语成语,似乎表达出了“解开结”的意思。然而再仔细分析的话就能发现其问题。表面上这个表达也表示解开结、解决问题,好像与“解铃”差不多,但事实上与原文是有偏差的。译文den gordischen Knoten其实是个德语成语,讲的是这样一个故事:戈尔迪是小亚细亚弗利基亚的国王,他用山茱萸的皮打了一个极其复杂的结,将其轭缚在牛车上,置于丘比特的神庙中,并预言,谁能解开此结,谁就能统治亚洲,公元前334年,马其顿亚历山大远征东方,经过此地时,用利剑将此结斩断。(贾慧蝶,2006)123所以这个成语是表示快刀斩乱麻,断然处理棘手的事情,与原文并不一致,而且原文中方鸿渐想请父亲出面解决问题的意愿在译文中并没有表达出来。
从例3-9我们同样可以体会到,文化因素的翻译绝非易事,以为在目的语中找到了与源语词汇相类似的替代表达,结果却是一个似是而非的表达,传达了错误的意思。与其找了错词,表达了错误的意思,那就不如对原文直接作意译处理了。翻译的目的关键还在于将原文含义表达出来,因而不能随意找近义替代,以免弄巧成拙。
例3-10:(钱钟书,2008)8
原文:“方鸿渐到了欧洲,既不钞敦煌卷子,又不访《永乐大典》……”
译文:?In Europa forschte Fang Hongjian nicht nach den Sch?tzen chinesischer Gelehrsamkeit, die in europ?ischen Bibliotheken vergraben sind, kopierte nicht die Manuskripte aus den Dunhuang-H?hlen, konsultierte nicht die ?Yongle-Sammlung? der Ming-Zeit …“
例3-10原文中敦煌卷子、《永乐大典》的翻译会使译者处于两难境地,因为一方面可以想象,对中国文化普遍比较陌生的大多数德国读者对这两个词的文化内涵基本是不了解的,即使对这两项中国文化典籍有所了解,也可能不太知道中国人为什么要到欧洲来“钞”和“访”这些内容,所以翻译的时候有必要对此及其历史背景进行介绍和解释;但另一方面,如果要详细解释什么是敦煌卷子、什么是《永乐大典》、历史背景如何,势必会化很多的篇幅,影响到读者对译文的阅读节奏。从译例可以看出,译者做了如下处理:首先在句首就针对敦煌卷子、《永乐大典》等中国文化典籍做了简单的介绍:Sch?tzen chinesischer Gelehrsamkeit, die in europ?ischen Bibliotheken vergraben sind(字面意思:藏在欧洲各大图书馆的中国典籍瑰宝),这种内嵌式的解释极其巧妙,既指出了是中国文化瑰宝,也隐性交代了被八国联军劫掠的历史;然后在后面提到敦煌卷子、《永乐大典》时也添加了相应的解释,如Manuskripte aus den Dunhuang-H?hlen(字面意思:敦煌石窟中的手稿), die ?Yongle-Sammlung? der Ming-Zeit(字面意思:明朝时期的永乐总集)。我们且不去管永乐大典译成永乐总集是否恰当,但从整段的处理来看,我们明显能感受到译者的存在,也似乎能看到译者的用心和努力。译者的努力目标是,既能比较巧妙地对这些文化词汇进行简单的解释,以扩大了译文读者的文化认知,同时解释性添加的篇幅也不能太长,要使译文言简意赅,且符合目的语德语的语言结构。
例3-11:(http://www.goethe.de/ins/cn/lp/kul/mag/que/de5679024.htm,20130330)
原文:……更不可能出现所谓的“钓鱼执法”。
译文:… und so etwas wie ?Lockvogel-Praktiken“ seitens der Ordnungshüter w?re ganz und gar undenkbar.
悬浮框显示:Ende 2009 hatte sich die chinesische ?ffentlichkeit über die in China übliche ?Lockvogel“-Praxis seitens der Polizei emp?rt, die zur Entlarvung illegaler Taxifahrer angewendet wird; auch zahlreiche unschuldige Autofahrer wurden hierbei mit Bu?geldern bestraft, da diese aus reiner Hilfsbereitschaft sogenannte ?Lockv?gel“ (von der Polizei eingesetzte, die am Stra?enrand stehen, um von Autofahrern mitgenommen zu werden) transportiert hatten.(中文意思:2009年底,警方“钓鱼执法”的执法行为引起了中国国内的公愤,“钓鱼执法”是诱捕黑车司机时运用的,但同时,很多无辜的汽车司机也由于乐于助人或动了恻隐之心运载了路边的“诱饵”,即执法人员假扮的想打车、搭车的乘客,而被抓捕。本文作者加译。)
例3-11源于歌德学院网站的文化栏目,其中的“钓鱼执法”虽然只有四个字,却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如何翻译确是难题。“钓鱼执法”其实是个隐喻,喻指城管人员设“饵”,诱骗好心的司机“上钩”,进而对其加以处罚。对照原文和译文,我们可以观察到译者的处理方法。首先译者在译文中用?Lockvogel- Praktiken“ seitens der Ordnungshüter(字面意思:城管人员的“诱鸟诈骗”行为)进行了近义替代。目的语表达Lockvogel-Praktiken与源语表达一样,也是一个隐喻,用“鸟”这个喻体替代了原文中的“鱼”,但喻指跟“钓鱼执法”同样的诱骗行为。由此可见译者的巧妙用心和努力,不仅找到了意义相近的目的语词汇,表达方式也极为相似。此处译者还seitens der Ordnungshüter明确点出了“城管人员”这一“诱骗行为”的行为主体,明示了源语表达隐藏的信息,使目的语表达更加明确、更有逻辑。另外,由于是网络文本,译者还利用网络的优势,通过文外悬浮文本框的形式对“钓鱼执法”事件的来龙去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叙述,一旦译文读者需要便可点击浏览,但又不影响、打扰那些没有进一步阅读需求的读者,可谓充分考虑和顺应了不同目的语读者的不同文化认知。
从上面实例中文化因素的翻译处理和译文所展示的特别之处,我们可以看到译者努力的点点滴滴,正因为文化因素包含太多目的语读者所不熟悉的信息和内涵,译者不能简单地用直译、音译进行传达,也不能随意地使用近义替代或添加解释,而需要译者用心寻找到既能传达相应的内涵意义、又符合目的语表达习惯、又顺应译文读者文化认知的比较恰当的译文表达方法。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首先需要顺应源语文化对原文中的文化因素进行准确的理解和把握,然后要在翻译表达时顺应目的语文化中与源语文化相区别的文化语境和译文读者的认知水平,以作出恰当的译文选择。译者对文化因素的翻译处理清楚地体现了其主体性的发挥,没有这种主体性的参与,文化因素的翻译便是一句空话。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