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2516439丛书名: 英语专业博雅教育课程系列教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该教材属于翻译入门教材,讲解通俗易懂,实践操作力强。
内容简介
本书在对英汉进行对比的基础上,重点对所涉及的翻译方法和规律进行了探索,注重
英汉对比分析对翻译实践的重要指导作用,译例丰富且涉及主题广泛,包括生活、财经、
新闻、文学等。此外,本书以任务型教学及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为导向,增加了对译例版
本对比的环节。本书作为翻译入门教材,对翻译相关专业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用参
考价值。
本书参考答案在ftp://ftp.tup.tsinghua.edu.cn/上下载。
英汉对比分析对翻译实践的重要指导作用,译例丰富且涉及主题广泛,包括生活、财经、
新闻、文学等。此外,本书以任务型教学及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为导向,增加了对译例版
本对比的环节。本书作为翻译入门教材,对翻译相关专业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用参
考价值。
本书参考答案在ftp://ftp.tup.tsinghua.edu.cn/上下载。
目 录
CONTENTS 目录
章 绪论 …………………………………………………………. 1
节 语言的本质与语言对比研究的根本目的 ………………….. 1
第二节 翻译的定义、过程与分类……………………………………. 3
第三节 翻译的基本方法 ………………………………………………. 5
第二章 英汉词汇对比与翻译 ……………………………………… 9
节 英汉词性对比与翻译 …………………………………………. 9
第二节 英汉词义对比与翻译 ……………………………………….. 16
第三章 英汉句法对比与翻译 ……………………………………. 23
节 英语的“形合”及汉语的“意合”与翻译 ……………… 23
第二节 英汉句子重心的差异与翻译 ……………………………… 32
第三节 英汉语态差异与翻译中的语态转换 ………………………. 36
第四节 英汉否定视角的差异与翻译策略 …………………………. 49
第四章 长句的翻译 ……………………………………………….. 59
节 英语长句与翻译 …………………………………………….. 59
第二节 汉语长句与翻译 …………………………………………….. 67
iv
英汉语言对比与互译
第五章 英汉语篇对比与翻译 ……………………………………. 71
节 英汉语篇拓展模式的差异与翻译 …………………………. 71
第二节 英汉语篇衔接方式的对比与翻译 …………………………. 75
第六章 英汉习语、动物内涵对比与翻译 ……………………… 85
节 英汉习语对比与翻译 ……………………………………….. 85
第二节 英汉动物内涵对比与翻译………………………………….. 95
参考文献 ……………………………………………………………. 102
章 绪论 …………………………………………………………. 1
节 语言的本质与语言对比研究的根本目的 ………………….. 1
第二节 翻译的定义、过程与分类……………………………………. 3
第三节 翻译的基本方法 ………………………………………………. 5
第二章 英汉词汇对比与翻译 ……………………………………… 9
节 英汉词性对比与翻译 …………………………………………. 9
第二节 英汉词义对比与翻译 ……………………………………….. 16
第三章 英汉句法对比与翻译 ……………………………………. 23
节 英语的“形合”及汉语的“意合”与翻译 ……………… 23
第二节 英汉句子重心的差异与翻译 ……………………………… 32
第三节 英汉语态差异与翻译中的语态转换 ………………………. 36
第四节 英汉否定视角的差异与翻译策略 …………………………. 49
第四章 长句的翻译 ……………………………………………….. 59
节 英语长句与翻译 …………………………………………….. 59
第二节 汉语长句与翻译 …………………………………………….. 67
iv
英汉语言对比与互译
第五章 英汉语篇对比与翻译 ……………………………………. 71
节 英汉语篇拓展模式的差异与翻译 …………………………. 71
第二节 英汉语篇衔接方式的对比与翻译 …………………………. 75
第六章 英汉习语、动物内涵对比与翻译 ……………………… 85
节 英汉习语对比与翻译 ……………………………………….. 85
第二节 英汉动物内涵对比与翻译………………………………….. 95
参考文献 ……………………………………………………………. 102
前 言
英语和汉语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汉语属于
汉藏语系,因此存在诸多差异。翻译是两种语言间信息的转换,也是两种
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流。对英汉两种语言与文化进行对比分析,是翻译过
程中不可或缺的步骤。发现了共同点,便知道两者可以互译;而找出不同点,
才清楚哪些地方需要方法与技巧,从而进行灵活处理。由此可见,英汉对
比对英汉翻译实践活动的意义重大,翻译的方法与技巧是以英汉两种语言
与文化异同的比较为基础的。尤其对英语、翻译及相关专业的学生,一本
通俗易懂的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教材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英汉两种语
言及文化的异同,并使这种异同在翻译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鉴于此,基
于作者的教学实践,我们精心策划并编写了《英汉语言对比与互译》这一
教材。本教材的突出特点在于注重英汉对比分析对翻译实践的重要指导作
用,在对比英汉两种语言与文化异同的基础上,对所涉及的翻译方法和规
律进行探索,并加入大量的英汉、汉英互译的译例,涉及生活、财经、新闻、
文学等方面,每一个精心挑选的译例都有详细的讲评,每一章结尾处对本
章的小结都可以使学生清晰地回顾各章的内容。此外,每一章都设有引导
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思考。每一节中所设的回译练习部分也是
本教材的亮点之一,可以使学生将自己的译文与讲评中的参考译文进行比
较,巩固每部分所学的知识要点及翻译技能。
本教材具有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实用性强的特点,主要作为英语、
翻译等专业低年级的入门教材,也可以作为大学英语拓展类课程教材使用。
本教材共分六章。章绪论对语言的本质及语言对比研究的根本目
的进行了探究,并对翻译及其过程进行了介绍。此外,本章对直译、意译、
归化、异化及增减译等基本翻译方法进行了归纳,以便学生能对基本的翻
前言
ii
译方法有全观性的了解。第二章英汉词汇对比与翻译从词性和词义两个方面对
英汉两种语言进行了对比分析,旨在说明两种语言在不同词性使用频率上的差
异及语境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在翻译中的意识,使其在翻译实践中使用更地道、
更恰当的词汇。第三、第四章英汉句法对比与翻译及长句的翻译从句子层面详
细探讨了英汉语言的异同,同时介绍了翻译的方法与规律。第五章从语篇层面
讨论了英汉语言的异同,旨在说明各自语篇拓展及衔接的特点。第六章英汉习语、
动物内涵对比与翻译跳出了语言层面,以习语为切入口讨论了英汉文化的差异,
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相关的翻译策略。本教材的六章使学生从不同方面了解
英汉语言及文化的异同,希望提高学生对两种语言异同的敏感度,并切实提高
学生的翻译水平。相信本教材作为翻译入门教材会对英语及翻译相关专业的学
生具有很强的理论和实用参考价值。
在本教材的编写过程中,作者参阅了大量与英汉语言对比及翻译相关的文
献与资料,同时借鉴了很多专家与学者的观点。本教材在选择译例时也借鉴了
很多相关教材,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由于时间仓促,作者水平有限,教材中难免会有纰漏,在译文打磨及讲评
上难免存在欠缺之处,特恳请众多专家、学者、读者批评指正。
张润晗
2018 年2 月
汉藏语系,因此存在诸多差异。翻译是两种语言间信息的转换,也是两种
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流。对英汉两种语言与文化进行对比分析,是翻译过
程中不可或缺的步骤。发现了共同点,便知道两者可以互译;而找出不同点,
才清楚哪些地方需要方法与技巧,从而进行灵活处理。由此可见,英汉对
比对英汉翻译实践活动的意义重大,翻译的方法与技巧是以英汉两种语言
与文化异同的比较为基础的。尤其对英语、翻译及相关专业的学生,一本
通俗易懂的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教材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英汉两种语
言及文化的异同,并使这种异同在翻译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鉴于此,基
于作者的教学实践,我们精心策划并编写了《英汉语言对比与互译》这一
教材。本教材的突出特点在于注重英汉对比分析对翻译实践的重要指导作
用,在对比英汉两种语言与文化异同的基础上,对所涉及的翻译方法和规
律进行探索,并加入大量的英汉、汉英互译的译例,涉及生活、财经、新闻、
文学等方面,每一个精心挑选的译例都有详细的讲评,每一章结尾处对本
章的小结都可以使学生清晰地回顾各章的内容。此外,每一章都设有引导
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思考。每一节中所设的回译练习部分也是
本教材的亮点之一,可以使学生将自己的译文与讲评中的参考译文进行比
较,巩固每部分所学的知识要点及翻译技能。
本教材具有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实用性强的特点,主要作为英语、
翻译等专业低年级的入门教材,也可以作为大学英语拓展类课程教材使用。
本教材共分六章。章绪论对语言的本质及语言对比研究的根本目
的进行了探究,并对翻译及其过程进行了介绍。此外,本章对直译、意译、
归化、异化及增减译等基本翻译方法进行了归纳,以便学生能对基本的翻
前言
ii
译方法有全观性的了解。第二章英汉词汇对比与翻译从词性和词义两个方面对
英汉两种语言进行了对比分析,旨在说明两种语言在不同词性使用频率上的差
异及语境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在翻译中的意识,使其在翻译实践中使用更地道、
更恰当的词汇。第三、第四章英汉句法对比与翻译及长句的翻译从句子层面详
细探讨了英汉语言的异同,同时介绍了翻译的方法与规律。第五章从语篇层面
讨论了英汉语言的异同,旨在说明各自语篇拓展及衔接的特点。第六章英汉习语、
动物内涵对比与翻译跳出了语言层面,以习语为切入口讨论了英汉文化的差异,
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相关的翻译策略。本教材的六章使学生从不同方面了解
英汉语言及文化的异同,希望提高学生对两种语言异同的敏感度,并切实提高
学生的翻译水平。相信本教材作为翻译入门教材会对英语及翻译相关专业的学
生具有很强的理论和实用参考价值。
在本教材的编写过程中,作者参阅了大量与英汉语言对比及翻译相关的文
献与资料,同时借鉴了很多专家与学者的观点。本教材在选择译例时也借鉴了
很多相关教材,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由于时间仓促,作者水平有限,教材中难免会有纰漏,在译文打磨及讲评
上难免存在欠缺之处,特恳请众多专家、学者、读者批评指正。
张润晗
2018 年2 月
在线试读
章绪论
第二节 翻译的定义、过程与分类
一、翻译的定义
古今中外,对于翻译的具体定义,长期以来一直众说纷纭。我国唐朝贾公彦在《义疏》
中对翻译做出了明确的界定:“译即易,谓换易言语使相解也。”1 著名翻译家许渊冲认为:
“翻译是用一种语言形式表达另一种语言形式已经表达的内容的艺术,主要解决原文的内
容和译文的形式之间的矛盾。”2 中国当代著名翻译家张培基(2009)认为,翻译是运用
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英国著
名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卡特福德(Catford,1965)认为,翻译是一种语言(源语)的
话语材料被另一种语言(目标语)中对等的话语材料替代。(Translation may be defined
as follows: the replacement of textual material in one language [SL] by equivalent
textural material in another language [TL].)(Catford,1965:20)。英国翻译理论家
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认为,翻译就是把用一种语言写成的文本意思以原作者
期望的方式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Translation is rendering the meaning of a text into
another language in the way the author intended the text.)(Newmark,1988:5)。美
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A. Nida)则认为,所谓翻译是在译语中用切
近、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首先是意义,其次是风格。(Translation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s.)(Nida &
Taber,1969:12)。
对于翻译的定义,中外学者还有很多其他的阐述,这里不再一一赘述。从以上的定
义可以看出,翻译是文字间的转换活动,即把一种语言(源语,source language, 简称
SL)转化成另一种语言(目的语,target language or receptor language, 简称TL 或
RL)。可见,译者的任务只是转换文字而不是改变其意思,但这个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
它涉及两种语言和两种文化,是使用不同语言、拥有不同文化的两个民族之间的桥梁。
所以,在这一过程,既要忠实原文的信息,又要符合目的语的习惯,“即英语的中译文读
起来要像汉语写作,汉语的英译文读起来要符合英文的语法,仿佛在用英语写作。”(彭
萍,2015:4)。
1 转引自王志奎等:《大学英汉翻译教程》,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5,第1 页。
2 许渊冲:《译诗研究》,见罗新璋编:《翻译论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第838 页。
4
英汉语言对比与互译
二、翻译的过程
翻译是一种选择,以译者为主体,以正确理解原文为前提。每种翻译的视角不同,翻
译的版本就不同。一般来说,学界普遍认可的翻译标准是“忠实、通顺”原则,即译文是
否忠实原文(whether faithful or not)、译文是否通顺(whether fluent or not)。我国著
名翻译家张培基指出:“忠实与通顺是相辅相成的。忠实而不通顺,读者看不懂,也就谈不
到忠实;通顺而不忠实,脱离原作的内容和风格,通顺也失去了作用,使译文成了编纂、
杜撰或乱译。”(张培基,2008)。他在《英汉翻译教程》中把翻译过程分为理解、表达
和审校三个阶段(1983:9)。而奈达把翻译的基本过程则分为分析(analysis)、转换
(transfer)、重构(restructuring)和检验(testing)四个阶段(Nida,2001:108)。
简言之,翻译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运用另一种语言再现原文的情感、思想、风格
等的创造性活动,因此步都需要译者对原文进行理解和分析,再运用恰当的目的语把
原文再现出来,后对译文进行审校,使译文通顺并为译文读者所接受。我们可以通过以
下的例子来实践上文提到的翻译过程:
例1:The tiger mums usually come to America alone, leaving their husbands
behind. “When I wasn’t here, my son would survive on instant noodles and energy
drinks for several days without eating fruit or vegetables,” says Wenxue Hu, mother of a
master student studying applied mathematics at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首先,通读整个句子后, 可以对其进行如下的理解和分析:
1. 词汇理解。The 是定冠词,是英语特有的词类,因此在翻译成汉语时,我们需要根
据上下文来考虑是否将它翻译出来。在这种情景下,我们完全可以考虑不将其翻译,
直接将The tiger mums 翻译成“虎妈们”。survive on 表示“赖以生存”的意思。
但考虑到它的新文体——白话文的特征,我们可以将它译为“靠……填饱肚子”。
instant noodles 应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来理解,即为“方便面”。
2. 句法结构理解。…alone, leaving their husbands behind. 这里的leaving 引导的分
句作为结果状语。因此可以翻译为:虎妈们通常只身一人来到美国,而丈夫们则独
自留在国内。
3. 逻辑关系理解。要理解好When I wasn’t here, my son… vegetables. 这句话的逻
辑关系。这里面表达的是“如果······就”的逻辑关系,因此可以将它译为“如果
我不在这儿的话,我儿子可能好几天就靠方便面和能量饮料填饱肚子,而不吃蔬菜、
水果。”
4. 背景信息理解。这两句话选自《经济学人》,它讨论了一个很热门的话题,就是“中
国虎妈掀起美国大学城购房热的问题。”因此,要想了解“虎妈”和这种现象,就
5
章绪论
需要了解全文基调,弄清文化背景、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和原文所涉及的专业知识。
除此之外,如果是文学作品翻译,就需要了解作者和作品的情况,比如生活时代、
社会背景、政治态度、写作风格和作品的传播情况等。
5. 表达阶段。理解是表达的前提,表达的任务就是译者将自己从原文中所理解的内容
用目的语重新表达出来。当然,表达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对原文理解的深度和对译文
语言的驾驭能力。通过以上的理解和分析,我们可以将这两句翻译成:虎妈们通常
只身一人来到美国,而丈夫们则独自留在国内。宾夕法尼亚大学应用数学专业一位
硕士生的妈妈胡文雪(音译)说道:“如果我不在这儿的话,我儿子可能好几天就靠
方便面和能量饮料填饱肚子,而不吃蔬菜、水果。”
6. 审校阶段。审校阶段非常必要,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过程。我们在审校时要注意几个
问题:译文是否有错漏译的问题、逻辑关系是否清晰、风格是否与原文的风格一致、
标点符号是否正确、目的语读者是否能够很容易地理解译文。
第三节 翻译的基本方法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句法及语篇等方面既有相同也有不同之处,因此,英译汉
及汉译英的方法有很多。作为一本入门教材,本节将简要介绍几种基本的翻译方法,在后
面几章的讲解中将结合更多的翻译译例进行更深入的讲解。
第二节 翻译的定义、过程与分类
一、翻译的定义
古今中外,对于翻译的具体定义,长期以来一直众说纷纭。我国唐朝贾公彦在《义疏》
中对翻译做出了明确的界定:“译即易,谓换易言语使相解也。”1 著名翻译家许渊冲认为:
“翻译是用一种语言形式表达另一种语言形式已经表达的内容的艺术,主要解决原文的内
容和译文的形式之间的矛盾。”2 中国当代著名翻译家张培基(2009)认为,翻译是运用
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英国著
名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卡特福德(Catford,1965)认为,翻译是一种语言(源语)的
话语材料被另一种语言(目标语)中对等的话语材料替代。(Translation may be defined
as follows: the replacement of textual material in one language [SL] by equivalent
textural material in another language [TL].)(Catford,1965:20)。英国翻译理论家
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认为,翻译就是把用一种语言写成的文本意思以原作者
期望的方式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Translation is rendering the meaning of a text into
another language in the way the author intended the text.)(Newmark,1988:5)。美
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A. Nida)则认为,所谓翻译是在译语中用切
近、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首先是意义,其次是风格。(Translation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s.)(Nida &
Taber,1969:12)。
对于翻译的定义,中外学者还有很多其他的阐述,这里不再一一赘述。从以上的定
义可以看出,翻译是文字间的转换活动,即把一种语言(源语,source language, 简称
SL)转化成另一种语言(目的语,target language or receptor language, 简称TL 或
RL)。可见,译者的任务只是转换文字而不是改变其意思,但这个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
它涉及两种语言和两种文化,是使用不同语言、拥有不同文化的两个民族之间的桥梁。
所以,在这一过程,既要忠实原文的信息,又要符合目的语的习惯,“即英语的中译文读
起来要像汉语写作,汉语的英译文读起来要符合英文的语法,仿佛在用英语写作。”(彭
萍,2015:4)。
1 转引自王志奎等:《大学英汉翻译教程》,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5,第1 页。
2 许渊冲:《译诗研究》,见罗新璋编:《翻译论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第838 页。
4
英汉语言对比与互译
二、翻译的过程
翻译是一种选择,以译者为主体,以正确理解原文为前提。每种翻译的视角不同,翻
译的版本就不同。一般来说,学界普遍认可的翻译标准是“忠实、通顺”原则,即译文是
否忠实原文(whether faithful or not)、译文是否通顺(whether fluent or not)。我国著
名翻译家张培基指出:“忠实与通顺是相辅相成的。忠实而不通顺,读者看不懂,也就谈不
到忠实;通顺而不忠实,脱离原作的内容和风格,通顺也失去了作用,使译文成了编纂、
杜撰或乱译。”(张培基,2008)。他在《英汉翻译教程》中把翻译过程分为理解、表达
和审校三个阶段(1983:9)。而奈达把翻译的基本过程则分为分析(analysis)、转换
(transfer)、重构(restructuring)和检验(testing)四个阶段(Nida,2001:108)。
简言之,翻译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运用另一种语言再现原文的情感、思想、风格
等的创造性活动,因此步都需要译者对原文进行理解和分析,再运用恰当的目的语把
原文再现出来,后对译文进行审校,使译文通顺并为译文读者所接受。我们可以通过以
下的例子来实践上文提到的翻译过程:
例1:The tiger mums usually come to America alone, leaving their husbands
behind. “When I wasn’t here, my son would survive on instant noodles and energy
drinks for several days without eating fruit or vegetables,” says Wenxue Hu, mother of a
master student studying applied mathematics at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首先,通读整个句子后, 可以对其进行如下的理解和分析:
1. 词汇理解。The 是定冠词,是英语特有的词类,因此在翻译成汉语时,我们需要根
据上下文来考虑是否将它翻译出来。在这种情景下,我们完全可以考虑不将其翻译,
直接将The tiger mums 翻译成“虎妈们”。survive on 表示“赖以生存”的意思。
但考虑到它的新文体——白话文的特征,我们可以将它译为“靠……填饱肚子”。
instant noodles 应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来理解,即为“方便面”。
2. 句法结构理解。…alone, leaving their husbands behind. 这里的leaving 引导的分
句作为结果状语。因此可以翻译为:虎妈们通常只身一人来到美国,而丈夫们则独
自留在国内。
3. 逻辑关系理解。要理解好When I wasn’t here, my son… vegetables. 这句话的逻
辑关系。这里面表达的是“如果······就”的逻辑关系,因此可以将它译为“如果
我不在这儿的话,我儿子可能好几天就靠方便面和能量饮料填饱肚子,而不吃蔬菜、
水果。”
4. 背景信息理解。这两句话选自《经济学人》,它讨论了一个很热门的话题,就是“中
国虎妈掀起美国大学城购房热的问题。”因此,要想了解“虎妈”和这种现象,就
5
章绪论
需要了解全文基调,弄清文化背景、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和原文所涉及的专业知识。
除此之外,如果是文学作品翻译,就需要了解作者和作品的情况,比如生活时代、
社会背景、政治态度、写作风格和作品的传播情况等。
5. 表达阶段。理解是表达的前提,表达的任务就是译者将自己从原文中所理解的内容
用目的语重新表达出来。当然,表达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对原文理解的深度和对译文
语言的驾驭能力。通过以上的理解和分析,我们可以将这两句翻译成:虎妈们通常
只身一人来到美国,而丈夫们则独自留在国内。宾夕法尼亚大学应用数学专业一位
硕士生的妈妈胡文雪(音译)说道:“如果我不在这儿的话,我儿子可能好几天就靠
方便面和能量饮料填饱肚子,而不吃蔬菜、水果。”
6. 审校阶段。审校阶段非常必要,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过程。我们在审校时要注意几个
问题:译文是否有错漏译的问题、逻辑关系是否清晰、风格是否与原文的风格一致、
标点符号是否正确、目的语读者是否能够很容易地理解译文。
第三节 翻译的基本方法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句法及语篇等方面既有相同也有不同之处,因此,英译汉
及汉译英的方法有很多。作为一本入门教材,本节将简要介绍几种基本的翻译方法,在后
面几章的讲解中将结合更多的翻译译例进行更深入的讲解。
评论
还没有评论。